《深圳的腳步》第27期丨房濤:深圳緣何成為大愛之城,愛心GDP為啥...

2020-12-18 大眾網

(記者:張玉升 竇永浩 見習記者:趙子周 剪輯:張玉升 趙子周)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玉升 深圳報導

  房濤 簡介

  出生於南京,2007年進入深圳市慈善會工作,是現代慈善和公益的倡導者和踐行者,曾兩獲「中國慈善百人」、「責任中國慈善公益人物」以及「鵬城慈善推動者」等榮譽。

  現任深圳市慈善會執行副會長,深圳市政協常委。

  「在中國任何一個地方發生災害的時候,深圳作為移民城市,都會感同身受……」

  訪談過程中,房濤脫口而出的這句肺腑之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為中國公益界的知名人物和領軍人物,房濤在深圳慈善會工作了近十五年,正是在這十五年的時間裡,她見證著中國公益慈善行業,一步一步,茁壯生長……

  深圳,緣何成為大愛之城?愛心GDP為啥越來越高?

  中國的公益慈善之路,未來路在何方?

  公益與商業,如何相得益彰?

  且聽房濤的精彩分享。

  1、談深圳抗疫:提早確定「馳援湖北 守護廣東 保障深圳」

  與房濤的交流,首先從2020年這場影響深遠的新冠肺炎疫情談起。

  房濤說,早在1月20日鍾南山院士發出「新冠肺炎存在人傳人」信息的三天後,1月23日,深圳市就迎來了首筆大額捐贈,捐贈方是騰訊,緊接著是萬科,市慈善會發布全市戰疫倡議書,機構全員緊急復崗,慈善勸募和物資運輸進入戰鬥狀態。

  深圳慈善會緊急組織、調配了多種醫療物資,如口罩、消毒水、防護服以及護目鏡等,第一時間送去湖北,「我們支持了武漢和湖北其他地區30多家醫院,還有一些福利院……」

  4月8日,武漢重啟,四個月後,房濤在8月份踏上武漢的土地,與她一起前去的還有深圳捐贈方的代表。那次武漢之行讓房濤期待已久,「在飛機上我心情激動,非常想看看重啟後的武漢是什麼樣子……」

  當計程車司機告訴房濤,「武漢已經是車水馬龍,飯店、商圈、酒吧如火如荼」,房濤說:「我開心得不得了,我覺得真的是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使得武漢人民走出陰霾,恢復了正常生活……」

  在武漢,房濤與深圳的捐贈方代表走訪了多個地方,與當地的政府官員、醫院院長、省市慈善會等見面,詳細詢問當地面臨的困難、資金的用途以及採購清單等,「大家問得很詳細,介入得很深,這充分體現了我們對於捐贈資金透明有效的承諾……」

  回看疫情爆發之初,房濤欣慰地說,當時深圳一方面組織各方資源緊急援助武漢、湖北,一方面未雨綢繆,預判形勢,做出了正確的抗疫戰略部署,那就是:馳援湖北,守護廣東,保障深圳。

  為什麼那麼早地考慮深圳?

  房濤解釋說,「之所以提早考慮深圳,是因為我們預判到,馬上就要過春節了,各地大量家屬和旅遊的人來深,同時大年初五開始就陸續有企業開工,回深務工人員將大增」,正是基於這種預判,深圳在整個的資金、物資、人力的調配上,已經提前做了一定的準備……

  果不其然,臨近春節,深圳啟動所有小區的聯防聯控,可以想見,全市642個小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資,正是提早做了準備,市防疫指揮部和市民政局領導下的深圳防疫工作開展得有條不紊……

  房濤總結說,「面對疫情,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調動起全社會的力量積極參與,我想這對深圳本土疫情的零發生率,無疑起到了相當積極的作用。」

  2、談深圳大愛:深圳人都有著樸素的感同身受

  從3月下旬開始,深圳馳援武漢的多支醫療隊開始陸續返回,房濤記得特別清楚,就在第一支援鄂醫療隊回來的那一天,深圳慈善會來了一位捐贈人,「他姓鍾,穿著拖鞋來到我們這裡,說我要捐100萬給援鄂的護士、醫生,我們問他為什麼要捐贈,是否需要記者採訪?」

  鍾姓捐贈人當場回復不需要,他說:「如果不是醫護人員在最危險的時候頂在第一線的話,我怎麼有可能在深圳還能掙錢呢?」說完,悄然離去……

  早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有一個深圳的企業家捐贈人,當時有一個分公司在四川,他告訴房濤他們,「我四川分公司的員工得到什麼樣的救助,我恨不得所有的四川人都得到這樣的救助……」

  這就是淳樸可愛的深圳捐贈人。在慈善會工作多年,房濤遇到太多太多這樣的捐贈人、愛心人士……

  過去十餘年來,無論是汶川地震,還是玉樹地震,深圳市的捐贈額在全國眾多城市中都是排名首位,深圳緣何成為大愛之城?

  房濤分析說,首先,這跟深圳作為移民城市的基因是分不開的,深圳人來自全國各個省市、各個地方,「中國任何一個地方發生災害的時候,深圳人都會感同身受,這種樸素的感同身受是非常深刻的……」

  其次,多年以來,深圳政府一直在進行「慈善之城、志願者之城、關愛之城」的倡導,堅持不懈地打造一個健康的公益生態,營造全民向上向善的社會氛圍,在相當程度上提升了深圳全民的公益素養以及整座城市的文明底線。

  「深圳是最早開始有志願者市長英雄獎的一個城市,像我們的『鵬城慈善獎』,像我們的中國慈展會,多年來一直在持續,不斷創新迭代。」

  在房濤看來,一年一度的中國慈展會,早已成為深圳的三大展會之一,打上了深深的深圳烙印。

  「深圳有高交會,助力了深圳科技GDP的打造;有文博會,助力了深圳文化教育整個板塊的提升;那麼慈展會就是提升了深圳的愛心GDP,充分凸顯這座城市的美好和溫度……」

  房濤表示,慈展會帶給深圳以及全國的影響是深遠的,它為全國的公益慈善同行提供了一個交流和碰撞的平臺,既是展示自己,更多的是開放包容、創新思想、借鑑學習,取長補短,資源對接……

  3、談公益心得:更欣賞用有效率的方式解決社會問題

  從事了近十五年的慈善會工作,房濤在深圳親歷和見證了中國公益行業的一路發展,作為現代慈善和公益的倡導者和踐行者,有哪些心得與思考可以分享?

  房濤繼續以深圳為例,從2012年左右,他們開始積極倡導企業的社會責任,從傳統慈善上溯到企業社會責任,倡導慈善一定要跟企業的核心優勢產生關聯,產生正向的作用力。

  「我們一直宣講左手支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支持企業掙錢,要好好活著;右手則支持企業去解決社會問題,鼓勵企業成為社會的一個法人公民,有強烈的意願去投資於一個社會未來的公正和美好……」

  2014年開始,深圳領先全國,又率先推進公益金融人才的培育計劃,「因為我們覺得,慈善公益的捐贈,對於社會問題的解決,它永遠是不夠滿足的,即使每年都有增長,也還是一個線性的增長,但如果藉助金融,讓慈善插上金融的翅膀,讓金融注入慈善的血脈,如此一來,將會獲得指數型的增長,大大助力到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的提升……」

  好一個「讓慈善插上金融的翅膀,讓金融注入慈善的血脈」!

  針對近年來廣為關注的「商業與公益」話題,在房濤看來,以商業去推動公益的有效性,以公益去幫助商業向善,「在這一點上我本人是非常清晰的,我是更欣賞用有效率的方式去解決公平的問題」。

  她進一步闡述說,人類面臨的最終問題是人與環境的問題,「我所說的環境是一個大環境概念,不僅是生態環境、地球承載力,也包括人力資源、歷史變革、科技發展、社會信用、心靈成長等整個的社會資源,都是一個大環境問題」,顯而易見,整個的社會資源遠遠是不足以去解決全部的社會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不能因為所謂愛心的潔癖,而讓投入的資源低效或過度耗損……」

  改革開放走過四十年,深圳特區走過四十年。

  2020年10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給予深圳高度評價,認為深圳是世界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蹟,賦予深圳新的歷史使命。

  「很榮幸有這麼高的評價,接下來的深圳更將任重道遠,特別是在慈善公益領域,我相信深圳一定會繼往開來,砥礪前行……」

  訪談最後,房濤如是說。

  (訪談時間:2020年11月23日 訪談地點:深圳)

  深圳的腳步,中國的腳步

  2020年,是深圳特區正式成立四十周年。

  四十年來,深圳做對了什麼?中國做對了什麼?

  深圳的四十年,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經驗,值得總結和評說。

  大眾網·海報新聞廣州新聞中心在2020年走進深圳,推出大型原創全媒體產品:《深圳的腳步——40位深圳人眼中的特區40年》,訪談40位在深圳打拼的行業精英,通過鮮活的個人講述、個人評說,呈現深圳的四十年。

  2019年8月9日,中央公布《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從經濟特區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在新時代被賦予新使命。

  2018年,深圳GDP首次超過香港;2019年,深圳GDP突破2.6萬億元,位列上海、北京之後,排名全國第三。亮眼數字、輝煌成就的背後,是開放多元、兼容並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是千千萬萬的新深圳人,奔來深圳,融入深圳,紮根深圳,奉獻深圳,成就深圳……

  深圳有今天,離不開黨和國家的英明決策,離不開千千萬萬深圳人的接力付出和不懈奮鬥,深圳的歷史,由千千萬萬的深圳人揮灑汗水、共同書寫;深圳的輝煌,由千千萬萬的深圳人共同成就……

  深圳的城市文化、特區精神,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像胎記一般,蘊藏在深圳辛苦打拼的每一位普通人身上,蘊藏在深圳飛速發展的產業和行業中。

  ……

  深圳歷史,個人親歷;深圳經驗,個人評說。

  深圳的四十年、深圳的經驗,將透過40期鮮活的個人講述、個人評說,走向山東,走向全國。

相關焦點

  • ...腳步》第34期丨範軍:深圳人緣何不仇富?深圳民間為何那麼有活力?
    1992年來到深圳。長期從事參與式城市規劃、第三方公共政策評價和社會治理跨界研究,2014年獲深港生活大獎年度公民獎。現為深圳先行示範區(社會組)專家、深圳社會組織研究院副院長、深圳經濟特區社工學院理事、公眾力公益發展中心理事長。範軍,是深圳在社會創新領域的知名從業者。
  • 《深圳的腳步》第7期丨馬立安(Mary Ann):25年,我把青春給了深圳……
    深刻之問,直擊人心。她不停地行走深圳,到處考察了解深圳,跟本地居民、外來打工者交流,尋訪深圳的老村、圍屋,足跡遍及深圳的大街小巷;她寫過博客「深圳筆記」,系統地在網上分享自己在深圳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應該是深圳外籍人士裡的第一人;她還做過深圳一所國際學校的外籍校長,但只幹了一任,就不幹了,原因在於,
  • 深圳特區40年 | 慈善與金融科技聯姻 深圳慈善跑出「深圳速度」
    在招行扶貧幹部和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彝繡通過組織合作社成為雲南省永仁縣的文化產業,更成為當地彝族婦女脫貧致富的傳家寶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隋娉娉 楊仕省 深圳報導科技之城、數字之城、信息之城……貼在深圳身上的標籤有很多,它們一層層包裹著深圳柔軟的內核——公益與慈善。
  • 《深圳的腳步》第32期丨馮健梅:「油畫第一村」的喜與憂,輝煌已是...
    訪談深圳的四十年,大芬村不可錯過。在《深圳的腳步》第19期訪談嘉賓羅亞君的引薦下,我們結識了馮健梅,她在大芬村已經工作和生活了二十多年,笑稱自己是大芬村的村姑。  聽馮健梅分享大芬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別有一番見地。  1、輝煌這樣鑄就:一支畫筆,畫出中國驕傲
  • 《深圳的腳步》第6期丨郭曉冰:一個好的公益團隊,要像一個「燜燒鍋」
    2002年底抵達深圳後,「有一天,我從報紙上看到,雲南那邊有50個孩子,深圳一幫愛心人士整理出每一個孩子的情況,公開徵集捐助人」,她萌發資助一個孩子的念頭。深圳這些充滿愛的善行,令深圳這座城市賞心悅目,溫婉如玉。結冊記之,讓善行傳播,讓生活更加美好。」書籍簡介裡如是解釋,郭曉冰補充道,你慢慢去品味,於深圳恰如其分。3.公益探索:傳統獻愛心到跨界「益加益」繼續說回郭曉冰個人的公益之路。
  • 《深圳的腳步》第9期丨周為民:袁庚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有著超時代...
    8月29日,深圳,蛇口社區基金會第二屆捐贈人代表大會現場,當唱票人念出周為民的得票數,全場先是一片驚嘆聲,隨即響起熱烈的掌聲,持續數十秒之久。  掌聲裡,周為民坐在座位上雙手合十,雙眼噙著淚水。  早在一個小時前,理事競選演講環節,周為民走上主席臺,站在話筒前,開口即是一句,「今天我很緊張」。
  • 《深圳的腳步》第26期|馬樹華:捐出過萬張深圳老照片,他的鏡頭裡藏...
    我第一次見到馬樹華的深圳新老照片,是在越眾產業園裡的「越讀學園」,當時我在那裡訪談羅亞君(詳見「深圳的腳步」第19期),旁邊擺放著十幾組放大的新老對比照片,全是在同一個地點同一個角度拍攝的,引起了我的興趣,一問,出自馬樹華之手
  • 《深圳的腳步》第37期丨磊落組合:用工匠精神做音樂,做自己喜歡的...
    一個貝斯手,一個建築設計師,兩人緣何走到一起?組合後為何專注地持續做專輯?為何選擇一站一站奔波的音樂分享會方式?  請隨我們走進磊落的音樂世界,走進他們的幸福之地。  1、別樣分享會:純音樂的受眾比預估多很多
  • 《深圳的腳步》第15期丨劉天華:「黑暗中對話」讓我體會「施助者更...
    天華家的客廳沙發上,堆放著女兒幾十個毛絨玩具;電視柜上,擺有數張女兒俏皮可愛的藝術照,溫馨幸福的一家,撲面而來……劉天華已在深圳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未來還會繼續下去。跟看不見深圳的天華聊深圳,是一種別樣的感受,其「觀察」之獨到之深刻,讓我頻頻點頭之餘,徒增一絲汗顏。
  • 《深圳的腳步》第33期丨蘇拉:做了三十年老師,寫了三百多首歌,教書...
    走上作詞之路之後,蘇拉沒有辜負朱德榮的眼光,猶如開掛了一般,越寫越有感覺,迅速成為廣東音樂圈一位著名的詞作家,先後寫出了三百多首歌,不少是膾炙人口之作。每一個人的成長裡,都包含著開放包容的深圳氣質;深圳的每一步變化裡,又有著每一個人的無悔付出……  「所以我特別喜歡你們這個專題的主題——深圳的腳步,每一個人的腳步,就是這座城市的腳步。」
  • 「對不起,讓大家久等了」:連平縣百香雞基地致歉深圳愛心市民
    3月17日上午,河源市連平縣田西村養殖基地的黃子平一邊忙碌,一邊感動地說,基地受疫情影響百香雞積壓的遭遇經媒體報導以後,深圳市民紛紛伸出援手,導致基地訂單大增,不能及時發貨,希望通過媒體向愛心市民表示歉意。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後,南連農業對口幫扶的河源連平四個基地受到影響,共有近2萬隻百香雞待銷,導致幫扶農戶也受到波擊。
  • 廣東的失落之城,曾跟深圳齊名風光無限,如今卻只能在三線徘徊
    大家都知道深圳是我們國家的經濟特區,作為一個小漁村發展起來的一線城市,深圳能夠發展成今天的樣子,與這裡的特區身份有很大的關係,早在當年設立特區時,不僅是深圳,廣東省的其他兩個城市也都被劃為經濟特區,分別是珠海和汕頭,當時,這些城市都與深圳齊名,但與剛開業的深圳相比,汕頭要強大得多,但遺憾的是,深圳在短短幾十年間一躍成為中國四大一線城市之一,而汕頭卻曾是與深圳齊頭並進的城市
  • 《深圳會客室》·有故事的李亞威
    2003年李亞威編導了電視紀錄片《大愛無痕》,挖掘宣傳了深圳當地的一批愛心人物,同年還拍了專題紀錄片《好醫生郭春園》;2005年又編導了《大愛無疆——歌者叢飛》,榮獲全國電視「金鷹獎」;她紮根雲南楚雄,用文字和鏡頭參與「搶救、挖掘、保護、弘揚」瀕臨消失的彝族文化,以 13 年的堅守,一次又一次把彝家人的風土民情推向外界,走向全球,被贊為「最美中國文化人」;
  • 優兒幫兒童健康教育深圳訓練營第一期活動順利開展
    深愛榜訊(文/全媒體記者羅霜,圖/攝影記者歐陽浩)2018年9月8日-9日,在福田區華融大廈招商仁和培訓室,優兒幫中醫專家團隊開展了「優兒幫深圳之光訓練營第一期」,共有30名學員參加了這次為期2天1晚的訓練營。本次訓練營得到了招商仁和愛心團隊及關注兒童健康公益組織的大力支持。
  • 瞭望丨深圳為什麼能
    高新企業雲集的深圳南山區(3 月 27 日攝) 梁旭攝   「世界上沒有哪個城市能夠趕上深圳的發展速度,這是中國通往世界的一個南大門。」美國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在《向深圳學習》的序言中如此寫道。  從默默無聞的邊陲小鎮到1300多萬常住人口的現代化國際都市,從GDP不到2億元到成為超過新加坡、香港的經濟中心城市,從「三來一補」重鎮到「創新之都」……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年來,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史上的奇蹟。  深圳為什麼能?
  • 中國「囧到家」的城市,「經濟特區」城市,GDP和深圳相差2萬億!
    全國所有經濟特區的城市,有的現在發展成國際一線城市,發展成為城市現在一般,無論城市的知名度,城市的經濟發展非常一般在一個大多數人的生活中逐漸遺忘的一個城市,其中,除廣東省內深圳以外的其他經濟。汕頭市是傳統文化氣息濃厚的城市,但在現在城市整體經濟發展中,是很難順利進行的經濟特區城市,汕頭市的經濟總量僅為2512億元,2019年的gdp總量也僅為2694億800萬元,一年只有100億元左右的增長,第一產業僅為120億元,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分別佔1200多億元,汕頭深圳同為廣東省內兩個城市是經濟特區和全國第一個對外開放經濟特區的城市,現在深圳市經濟達到gdp總量2.692709
  • 捐步數可折算為愛心善款!「步步行善」10日開啟全城「愛的接力」
    17年來,深圳關愛行動共組織開展了3萬餘項愛心活動,推出2000多項優秀公益項目,聚集數千家公益團隊和數以萬計的公益平臺,讓關愛行動成為2000萬深圳人一起用心繪就的最美城市名片。「雲傳遞+百園打卡」實現全城關愛聯動「關愛是人類最普遍的情感、最有力的語言。」
  • 深圳四十年丨目睹直播攜手CUTV、壹深圳打造40小時全媒體大直播!
    (原標題:深圳四十年丨目睹直播攜手CUTV、壹深圳打造40小時全媒體大直播!)
  • 「一條市值過萬億的轉發」:《深圳腳步》好看在哪裡?
    2021年的第一個工作日,很多深圳人的朋友圈都被這樣一句話刷屏了——「世上本沒有深圳,你們來了,便有了深圳。」這句金句來自深圳市人才工作局、深圳市人才集團製作的2021年度「深圳人才大片」《深圳腳步》。新年伊始,這座城市便以「深圳官宣全球招人」的姿態,向海內外人才拋出橄欖枝。
  • 深論 | 深圳腳步,始終與人才同頻共振
    4日,題為《深圳腳步》的深圳全球招才宣傳片一經發布,便引發現象級傳播。短片內容與形式都展現出深圳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表達,直擊人才「敏感點」,直面時代挑戰,《深圳腳步》詼諧、幹練又不乏深度和力量地討論了人才缺什麼、失敗是什麼的問題,打出「會心一擊」,引發觀眾共鳴,是其刷屏的深層機理所在。看廣告,更看實效。宣傳片能打動人,關鍵靠「產品」夠硬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