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通俗小說中,最讓人好奇的兵器之一是鉤鐮槍。這種名字聽起來有些古怪的兵器出現的頻率很高,《水滸》、《說嶽全傳》當中都有它的身影。它的作用,主要是用來對付優勢對手的重裝甲騎兵。雖然小說的描述和歷史的記載並不一致,但卻不妨礙我們去研究一下它究竟是怎樣一種神奇的兵器。而與它相輔相成的戰法戰術,又是怎樣的呢?
「鉤」和「鐮」都是重要的冷兵器
鉤鐮槍最著名的兩場「小說戰役」,一是嶽飛的郾城大捷中對付金兀朮,二是梁山好漢「金槍將」徐寧對付前來圍剿的呼延灼,對手都是在前期對陣中無解的強敵「連環馬」。戰果如何,大家都很清楚了。果然是鉤鐮槍一出,誰與爭鋒。
但是歷史上真的有鉤鐮槍這種兵器嗎?有的。在現在國內的一些博物館中,還能看到。實際上,鉤鐮和戈戟在古代被稱為「勾兵」或「曲兵」,在它們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兵器家族。
鉤鐮槍的起源是什麼呢?聽起來很老土,就是鐮刀。鐮刀是人類社會最早使用的勞動工具之一,在石器時代就發現過不少。早在商周時期,據推測就已經用於實戰,而且規模不小。想像一下:一個本來在地裡辛勤勞作的皮膚黝黑的農夫,在聽到大酋長的召喚之後迅速趕往集結地,他除了手頭那把正在用來割莊稼的鐮刀,還能有什麼呢?
直到很晚近的戰爭中,鐮刀仍然是極具殺傷能力和威懾效果的戰鬥工具,不信的話,去看看它閃著寒光的長長利刃吧。因為它的「接地氣」和可操作性,即使在戈戟這些和它屬於同類的專門化兵器大量裝備之後,它也依然在軍隊中保持了一席之地。典型的有春秋戰國時用於城市防禦戰的長柄鐮刀,守城的戰士用它來斬爬城敵人的手臂,後來也用來割各種攻城器械的繩子,並且延伸到水戰的攻防。元兵喜歡用短柄鐮刀,清代八旗和綠營都裝備有一尺左右長短的鐮刀。
確切地說,在早期,鉤和鐮是兩類不同的兵器。鉤的作用主要用來攪亂敵陣,鉤取敵人,或者攀越障礙物。關於它的實戰記錄很多。它既是獵具,也是兵器。
鉤鐮槍加撓鉤是對付騎兵集團利器
鉤鐮槍在宋元時期很有影響。它是在槍頭上裝置了鉤鐮刀,騎戰步戰皆宜,且能用於抵禦馬隊的衝突。關於鉤鐮槍的形制,《三才圖會·器用》卷八:「鉤鐮(槍)為徐寧所用。」《水滸傳》中得祖傳鉤鐮槍法的水滸英雄金槍手徐寧,在教授梁山眾軍時說道:「但凡馬上使這般軍器,就腰胯裡做步上來,上中七路,三鉤四撥,一搠一分,共使九個變化。若是步行使這鉤鐮槍,亦最得用。先使八步四撥,蕩開門戶;十二步一變,十六步大轉身。分鉤鐮搠繳,二十四步,挪上攢下,鉤東撥西;三十六步,渾身蓋護,奪硬鬥強,此是鉤鐮槍正法。」又教步軍藏林伏草,鉤蹄拽腿,下三路暗法。若將鉤鐮槍與撓鉤兩種勾兵搭配使用,則破敵騎兵的效率倍增。這類兵器,至少有三四位梁山好漢——徐寧、解珍、解寶——善於使用它們。
另外一些勾兵也比較有名,比如春秋戰國時期吳地出產的一種狀如新月的彎頭刀——吳鉤。這種兵器在後代的文學作品中常常得到體現,比如「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學者指出,勾兵這類兵器的最大特點就是突出了用力向後的回拉鉤割,這與用力向前的刺兵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和鮮明的互補,它們的作用是刺兵所無法替代的。但是,正是由於此類兵器主於向後用力,所以它們最大缺陷即在於,回拉的同時致使敵人向自己的身前靠攏,極易被敵所乘,反受其害。戟、鉤鐮槍、留客住等兵器將刺兵與勾兵合而為一,有效地彌補了單一性兵器的不足,擴大了它們的使用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