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故事

2021-02-19 品齋

王羲之寫字換鵝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的大書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說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據說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 麼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著急。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麼樣?」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裡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後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鵝。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裡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閒地浮遊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捨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王羲之教子習書法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誇讚道:「此兒後當復有大名。」小獻之聽後心中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汙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隻小牛栩栩如生於扇面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讚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獻之急了,衝著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裡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後 。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並說:「我又練了5 年,並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麼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後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獻之聽後洩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獻之聽完後深受感動,又鍥而不捨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後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王羲之天台山拜師

王羲之在蘭亭修禊之前來到天台山,被神奇秀麗的天台山風景吸引住了,便在華頂住了下來。他盡情欣賞日出奇觀和雲濤霧海,這些山光勝景使他的書法也得到潤色。他不停地練字,不停地洗筆洗硯,竟把一個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這樣得名的。有一天夜裡,王羲之在燈下練字,練呀練呀,白紙寫了一張又一張,鋪得滿地都是。夜深了他還逐個字逐個字細看著,思考著。對自已所寫的字,他還不滿足,又看又練,實在練得太疲倦了,握著筆伏在案上。忽然,一陣清風過處,一朵白雲飄然而至,雲朵上有位鶴髮銀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著他說:「你的字寫得不錯呀!」「哪裡,哪裡!」王羲之一邊讓坐,一邊謙虛地回答。他見這位老人仔仔細細地觀看自已寫得字,便請教說:「老丈啊,請您多多指正。」老人見王羲之一片誠心,說道:「你伸過手來。」王羲之心裡納悶,老人要做什麼呢?他見老人一本正經,不像開玩笑,便慢慢地伸了過去。老人接過筆,笑容可掬地說:「我看你誠心誠意學寫字,讓你領悟一個筆訣,日後自有作用。」老人說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寫了一個字,然後點點頭說:「你會更快進步起來的。」說罷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處?」只聽空中隱隱約約地傳來一聲:「天台白雲……」王羲之一看手心是個「永」字,他比呀劃呀,寫呀練呀,終於領悟了:橫豎勾,點撇捺,方塊字的筆劃和架子結構的訣竅,都體現在「永」字上。白雲先生授的真是好筆訣!此後,王羲之練得更勤奮了,他的書法也更加灑脫了,奇妙了。以後,王羲之回到紹興,與文友在蘭亭歡聚時,揮筆寫下了千古流傳的書法珍寶《蘭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雲先生的「永」字筆訣,誠心誠意地寫了一部《黃經洞》,放在山頂一個突兀峭險的巖洞裡,後人就叫它「黃經洞」。今天,有些膽大的旅遊者,還要爬上黃經洞看一看,是不是洞裡還藏著王羲之的《黃庭經》呢!

東床擇婿

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當時,有一位大官,名叫郗鑑,他是個很愛才的人,為了給女兒選擇一個合適的對象,郗老大人動了不少腦筋。後來,他打聽到王家子弟一個個相貌堂堂,才華出眾,就想縮小範圍,在這幾個青年人當中選擇一個做他的女婿。消息傳來,王家子弟一個個興奮而又緊張,他們早聽說郗小姐人品好,有才學,誰不想娶她作妻子呢?於是,一個個精心修飾一番,規規矩矩地坐在學堂裡,表面上是看書,心兒早就飛了。可是東邊書案上,有一個人卻與眾不同。只見他還象平常一樣隨便,好象壓根兒沒有這回事似的,仍在聚精會的地揮筆寫字。這天,天氣並不熱,可是這個青年人卻熱得解開了上衣,露出了肚皮,也許是早上沒來得及吃飯吧,他一邊寫字,一邊抓起冷饅頭咬一口,無拘無束地咀嚼著,眼睛還一個勁地盯著面前的毛筆字,那緊握毛筆的右手,一時一刻也沒有鬆開,有時還懸空比劃著寫字,那一副認真的神態,使人禁不住發笑。郗鑑派來了自己的代表在學堂進行了一番觀察了解後,就回去了。在他看來,王家子弟一個個都不錯,彬彬有禮,年青英俊,才華洋溢,簡直沒法說哪個最好,哪個較差。不過,要說表現不那麼使人滿意的,倒有一個。他坦胸露腹,邊寫字還邊啃饅頭,樣子太隨便了,好象對於老大人選擇女婿這麼一件大事,一點兒也沒放在心上……這郗大人聽了回報,恰恰對那位舉止「隨便」的青年有興趣。他詳細問了情況,高興地將兩個手掌一合,說:「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這是怎麼回事呢?郗老大人認為,這個青年不把個人的事兒放在心上,而是集中精力於書法事業,這正是有出息的表現,有這樣的鑽勁、迷勁,是不愁不成才的。 你猜這位青年是誰?不是別人,正是王羲之,後來他真的成了傑出的書法家。這說明,郗老大人是有眼力的。這裡還順帶說一句,王羲之的夫人、郗鑑的女兒,她也是個書法家,對王羲之的幫助可大了。她的兒子王獻之,後來也成了有名的書法家,這裡面也有她的一份功勞呢。

吃餃子

一天,王羲之路過集市,見一家餃子鋪門口,人聲喧嚷,熱鬧非常。尤其是門旁的那兩幅對聯,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寫著「經此過不去,知味且常來」十個字,橫匾上寫的是「鴨兒餃子鋪」。但是字卻寫得呆板無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罷,心中暗想:這樣的賴字,也配寫匾?又一琢磨:「經此過不去,知味且常來」。——好傢夥!這裡到底是什麼人的買賣,竟能如此誇口?走近一瞧,見鋪內有口開水大鍋,設在一道矮牆旁邊。包好的白麵餃子,好似一隻只白色的小鳥,一個接一個地越牆飛來,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滾沸的大鍋。一鍋下滿,不用招呼,「小鳥」就停飛了。等到這鍋餃子煮好,撈完,「小鳥」又排隊一樣飛來,準確無誤。王羲之十分驚奇,就順手掏出一些散碎銀兩,要了一大碗餃子,然後坐下。這時他才發現,餃子個個玲瓏精巧,好象浮水嬉戲的鴨兒,真是巧奪天工的奇貨!他用筷子將餃子夾起,慢慢地送到嘴邊,輕輕地咬了一口。頓時,清香撲鼻,鮮美滿口。不知不覺間,把那一大碗餃子,全吞到了肚裡。一頓飽餐之後,王羲之對自己說:這鴨兒餃子果然不錯!只是門口那副對聯的字寫得太差,與這美味餃子實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機會為他們另寫一副對聯,也不辜負我來此一場——想到這裡,他便問店夥計:「請問店主人在哪裡?」店夥計用手指著矮牆說:「回相公,店主人就在牆後。」王羲之繞過矮牆,見一白髮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個人擀餃子皮,又包餃子餡,轉眼即成,動作麻利極了。更令人驚奇的是,包完之後,白髮老太婆便隨手將餃子向矮牆那邊拋去,鴨兒餃子便一個一個依次越牆而過。老人的高超技藝,使王羲之驚嘆不止。他趕忙上前問道:「老人家,象您這深的功夫,多長時間才能練成?」老人答道:「不瞞你說,熟練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聽了這話,王羲之沉默了一會,好象在品嘗這句話的滋味。然後又問:「您的手藝這樣高超,為什麼門口的對子,不請人寫得好一點呢?」老人氣鼓鼓地說;「相公有所不知,並非老身不願意請,只是不好請啊!有的人寫字剛有了點名氣,就眼睛向上,哪裡肯為我們老百姓寫字。其實,照我看,他們寫字的功夫,還不如我這扔餃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活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聽了,覺得臉上火辣辣的,羞愧難當。於是,他特意寫了一副對聯,恭恭敬敬地送給了這位老人。


王羲之賣當

東晉時期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很愛遊山玩水,走進自然景物之中。那年春天,他去杭州探訪好友,走到蘇州地面,步上一座石橋,舉目四望,見前邊有一座小村莊,飄揚的酒旗在落日的餘輝中閃光,嫋嫋的炊煙從茅屋頂上緩緩升起,三三兩兩的農人向村莊走去,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圖畫呀,他有些流連忘返,在橋邊停下,月亮升起的時候,村莊一片朦朧,更是一番景致,沽來一壺清酒,買了幾盤小菜,自斟自飲起來,夜半時分,帶著幾分醉意,漸漸睡去。

第二天醒來,忽覺頭上沉重,回到館舍躺下就病了,書童請來了蘇州的名醫為王羲之診治,王羲之整整病了一個月。出門時身上所帶的盤費也已用光,要到杭州看朋友也不能了。這怎麼辦?他想了想,忽然記起,在他住的旅館對面有一個當鋪,他記得那個「當」字已經破舊不堪了,我何不寫個當字去當了?這是個好主意,於是就叫書童鋪紙磨墨。他寫好一個當字,叫書童拿 去當了,價格是30兩銀子,少一個子兒也不當。書童來到當鋪,展開王羲之的字,老闆一看,果然是個好字,就問當多少錢,書童說30兩銀子,少一個子兒也不行。老闆端詳著,說:「好字是好字,只是帶著病容,不值不值。」

書童回來把老闆的話說給王羲之,王羲之說:「嘿,我看得起你你倒牛起來了,好!我就再寫一個。」王羲之又寫了一個字,讓書童拿去,老闆一看,說道:「這個當字比那個有力多了,只是帶著孤氣和怒氣。就這吧,我要了。」交給書童30兩銀子。王羲之有了錢,又可以上路了。他來到杭州,見了朋友,朋友設了一桌好酒招待王羲之,在座的有一位朋友的親戚,開著一個當鋪,想求王羲之寫個當字,當做招牌,王羲之說:「我已經寫好了一個當字,你去取回來就是了。」王羲之把當票掏出來,交給那人。那人帶著銀兩就望蘇州而去。到了蘇州,見了當鋪老闆,就要回當。老闆聽他不是本地人,跑這麼遠要回當,以為他是個瘋子。一看當票是真的,老闆想坑他一傢伙,算盤子一撥拉,連本帶利開口要他40兩,那人掏出40兩給了老闆。老闆有點納悶,明顯是坑他,他卻喜滋滋地掏出40兩銀子贖當。就問他:「請問,這個字有什麼珍貴的?」那人說:「這是當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真跡。你老先生有眼不識金鑲玉,哼!再會!」老闆急了。喊道:「你回來,我拿50兩銀 子要了你的當字,要不100兩,100 兩!」那人聽都沒有聽,回到杭州,見了王羲之,交出了那個當字。 王羲之接過來看都沒看,「嚓嚓」兩下把那個字撕了個粉碎。那人可惜得不得了,一步晚了,沒能救出那個當字。王羲之笑笑說:「生意人最重要的是一個『和』字,和氣生財麼,這個字是我病好後心情不好的時候、在發脾氣的時候寫的,帶著幾分怒氣,不好,我現在再給你寫一個,包準你掛出去能發財。」於是,杭州的朋友展紙磨墨,王羲之運氣著力,揮筆寫下一個很大的『當』字。在場的朋友們無不稱奇,人人都誇這個當字極好極好。這個當字經高級工匠刻制,掛在杭州城的通衢大道處,非常顯眼,生意也非常熱鬧。從此以後,杭州城的當鋪成了全國最出名的當鋪。

相關焦點

  • 一則關於王羲之的故事
    故事開始之前我們先來個小插曲。最近網上一直在流傳島國一種」能吃的書法「。我們先一起看一看啊。         話說,島國是個逆天的國家,什麼事兒都敢幹,最近他們把字兒印到了麵條上,沒錯,可以煮了吃的麵條。這不是紙片,是麵條,看到沒有上面是小楷心經。出鍋,盛到碗裡邊,滿滿的都是慈悲呀。
  • 小小朗讀者——《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從小就對書法感興趣,父親寫字時 他總是站在一旁 認真觀看。王羲之 家旁邊有一個小水池,他從小就 臨池練字,在這水池裡 洗毛筆 和 硯臺。日復一日,小水池的水都變黑了,人們把它稱作為「墨池」。  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字已經寫得很有水平了,他的伯伯和叔叔對他稱讚不已。  一天,他在父親的枕頭裡 發現了一本叫《筆談》的書,講的是寫字的方法。
  • 王羲之小楷《曹娥碑》
    在王羲之的小楷書法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黃庭經》與《樂毅論》。前者是道教養生修仙的名帖,後者則記述名將樂毅的故事。相比之下,王羲之生前最後一幅小楷,《曹娥碑》讓人有些陌生。但這幅小楷書法,其實並不比《蘭亭集序》遜色。而《曹娥碑》背後的故事,也是十分精彩。相信待你細細品讀之後,你一定會愛上她!
  • 獨家 電視劇《書聖王羲之》拍攝紀實.
    他與我們聊起這部戲,聊起王羲之,言談之間滿是對王羲之的景仰與尊敬,稱其為「後人永不可攀越的高峰」;而在我們聽來,戲中的王羲之,既是歷史的王羲之,也是周祥林心中的王羲之,既承載著他對書法與生活的理想,也折射著他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中國故事》:據說拍攝這部電視劇是緣於您長久以來的一個心願,具體是什麼原因讓您萌發了這個念頭?
  • 王羲之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心胸狹窄,是王羲之的一個缺點。慶幸的是,這種缺點並不「泛化」,他不是對所有人所有事都如此。所以,我們就看到一個矛盾的王羲之,一個對謝安、支遁、孫綽、許珣等眾多名流能坦誠相待、契闊相與,真誠、豁達的王羲之,卻在與王述的關係上小肚雞腸、心懷戚戚、睚眥必報、諸多「小人」表現的王羲之。   王述這個人在歷史上的名氣遠沒有王羲之大。
  • 王羲之 一家子神經病!
    王羲之我們先從王羲之本人說起。史書上記載王羲之「幼訥於言,人未之奇。」說起王羲之,第一個著名的故事就是「東床快婿。」當時的太尉郗鑑,也就是現在的「中央軍委主席」,知道丞相王導,家族子弟多賢者,想為女兒選個女婿,就派人去王導家求婿。王導很重視,把族中未婚子弟召集到東廂房,讓郗太尉的人去挑。
  • 王羲之名帖,一網打盡
    說起書法,不能不說王羲之;說起王羲之,幾乎是家喻戶曉,說不定還能說出幾個有關他的故事。這也算是中國獨特的書法文化現象。
  • 「坦腹東床」的王羲之締造平淡完美的婚姻
    郗家也是書法世家,郗璿也堪稱「女中筆仙」,史上有她如何教育王獻之書法進步的故事,她和王羲之在書法上堪稱知音,精神上有著共鳴。王羲之從骨子裡就是用情專注,他熱愛書法傾注畢生精力,結髮一人就用一生相守。他的這種專注也遺傳給了幾個孩子,七個兒子都是婚後就好好守著家庭,將率性自由的天性體現在山水之間。
  • 王羲之愛鵝是為了吃鵝嗎?
    《晉書》就記錄了兩個王羲之愛鵝的故事:第一個:老姥烹鵝待羲之會稽這地方有個老太婆養了一隻鵝,這鵝善於鳴叫。王羲之曾去求她把這隻鵝買回來,老太婆(不知道王羲之是長官)不賣。後來王羲之又攜帶親友、坐著車前去觀賞。老太婆聽說王大人要來了,就把鵝殺了準備招待他。王羲之來時見鵝已死了,十分惋惜,嘆息了好幾天。
  • 王羲之:無意於佳乃佳,不求工而自工
    次日王羲之酒醒後審視書作,見有數處塗改和漏訛覺得不甚滿意,磨墨展紙重書數十通,神來之筆竟不可復得。所謂「無意於佳乃佳,不求工而自工」,此乃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 《蘭亭集序》,是我們很多人認識王羲之的開始。但你也許不知道,這位能乘著微醉即興揮毫,洋洋灑灑作文的大書法家還有下面這樣的故事。
  • ▷ 世說新語 - 王羲之《東床快婿》
    王羲之是個率性的人,沒有因為別人刻意改變自己。「東床快婿」也就因此成為女婿的美稱。那有沒有覺得王羲之是一個目中無人,不懂禮貌的人呢?王羲之有一封寫給朋友的書信,叫《喪亂帖》,喪亂是指死亡和動亂。王羲之在信裡說在北方故鄉的祖墳遭到破壞,他非常的憤怒和悲傷.在網上可以找到《喪亂帖》的唐代摹本的圖片,看一下帖文: 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
  • 王羲之是怎麼成為「王右軍」的?
    可是王敦把從小就看重王羲之的周顓(就是王羲之13歲那一年,他給烤牛心讓王羲之吃的那位)給殺了,這可是第一個看重王羲之的名士啊,王羲之人在朝中,一邊是忠,一邊是孝,很糾結,更加上朝中人紛紛鄙視王氏,這心情也好不到哪兒去。
  • 自東晉王羲之至今,一代又一代的書法人,為何不能超越王羲之?
    王羲之的書法創作主要是他寫了《蘭亭集序》也叫《蘭亭序》,這被後世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當時寫完這幅作品之後王羲之自己回到家裡,又寫了十幾幅。但是都不如在喝完酒之後,面對良辰美景與朋友推杯換盞之餘,用蠶繭紙、鼠須筆寫下的這篇佳作,於是他就把《蘭亭序》交給子孫後代好好的保存。
  • 王羲之在哪上的大學
    但那麼多勤奮刻苦的人,有的甚至比王羲之還刻苦,卻為何比不過王羲之?那麼多博採眾長的人,比如當下的我,字帖比他還博,可為何超不過王羲之哥哥?此王羲之,乃神人乎?★生辰八字誰知曉。在當今,提起王羲之,是沒人不知道的。因為,他是「書聖」。何謂聖?
  • 王羲之所有字帖,一網打盡(收藏)
    說起書法,不能不說王羲之;說起王羲之,幾乎是家喻戶曉,說不定還能說出幾個有關他的故事。這也算是中國獨特的書法文化現象。
  • 周杰倫《蘭亭序》=王羲之《蘭亭序》?
    那麼,這首以書聖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為歌名的流行歌曲到底跟王羲之的《蘭亭序》有什麼關係呢?接下來,我們就來研究研究:首先,我們先來欣賞一下王羲之的《蘭亭序》:總結一下:王羲之的《蘭亭序》主要是記載了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也就是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集會的這個重大的事件,在這個會上,各個達官貴人和文人雅士分別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
  • 王羲之《十七帖》
    孫過庭曾說過:「子敬(王獻之)已下,莫不鼓努為力,標置成體」,即王羲之以下,都是在寫字時故意用力,故意要表現自己有自己的藝術風格,這樣就反而失去書寫時的自然之美了。這種對比式的評論,對書法欣賞很有啟示。  草書是王羲之擅長的書體之一。在王羲之之前,章草已經非常成熟。從魏晉時期流傳下來的一些出土資料來看,這個時期今草已經有一定程度的發展,當然還沒有完全與章草分離。
  • 書法名家精講:王羲之行書聖教序解析字帖,從這裡了解王羲之
    中國的書法藝術源遠流長,很多書友都非常喜歡書法藝術,今天分享這本《王羲之行書聖教序解析字帖》給各位書友,這不是一般的字帖,書法名家精講的專業教材,來看看老師怎麼解析王羲之的筆法的。
  • 王羲之的「鵝頭點」,經典!
    本篇從王羲之的點入手,談談王羲之的匠心獨運之處。而這些點的運用,除王羲之以外,後人包括其子王獻之其侄王詢以及其他的王家一脈,都再也沒有出現過。王羲之成了真正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聖賢王者。王羲之從小喜歡鵝,對鵝的喜歡甚至於到了痴迷的境地。《晉書》卷中記載:「性愛鵝,會稽有孤居姥養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親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嘆惜彌日。
  • 會稽:王羲之最後十年
    (一)王羲之生平 我列了一個簡要的生平年表,供大家了解王羲 之一生的主要事跡和相關情況。 王羲之生於西晉惠帝太安二年(三〇三),出生地不詳。祖父王正,父親王曠。羲之的生年,舊有三二一年之說,清朝魯一同 《王羲之年譜》又提出了三〇七年之說。結合羲之一生的行跡考察,三〇三年之說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