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一家子神經病!

2020-12-28 走近書畫

魏晉時期,崇尚任性率真。越有個性,越不同於人,越能出人所不意,就越能受到世人關注。這就是所謂的「魏晉風流」。從曹魏時期,才高八鬥的陳王曹植大擺酒宴,到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都是如此。特別是文人騷客間,流行著「不瘋不癲,無以成仙」。奇間軼事,推新出新者,數不勝數。而所謂的魏晉風流,用現代人的價值觀衡量,就是標準的「神經病」,經常既讓人忍俊不住,又讓人啼笑皆非。

萬世書聖王羲之,他的書法成績無可爭議,可是,又有誰知道他和他的家人都是性格乖張,放蕩不羈的神經病呢?

王羲之

我們先從王羲之本人說起。

史書上記載王羲之「幼訥於言,人未之奇。」

「及長,辨贍,以骨鯁稱。」

意思是說,他小時候不喜歡說話,人們也沒有覺得它有什麼奇特之處,長大了就善於辯論,以耿直稱著於世。

其實「骨鯁」說不好聽點就是骨刺、魚刺。也就是說,人們都認為他這個人,就像魚刺一樣堵在人的喉嚨上,經常讓你「如鯁在喉」,難受的要死。

說起王羲之,第一個著名的故事就是「東床快婿。」

當時的太尉郗鑑,也就是現在的「中央軍委主席」,知道丞相王導,家族子弟多賢者,想為女兒選個女婿,就派人去王導家求婿。王導很重視,把族中未婚子弟召集到東廂房,讓郗太尉的人去挑。眾子弟都衣冠整齊,正襟危坐,只有王羲之一人,坐在東牆邊的板凳上,敞開衣服,袒胸露腹,旁若無人地吃東西。來人回去報告郗鑑說:「王家諸少並佳,然聞信至,鹹自矜持,惟一人在東床坦腹食,識若不聞。」郗太尉聽後說:「正此佳婿邪。」

人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郗太尉就因為王氏家族,十幾位佳少年全都是:

「鹹自矜持」,只有王羲之一人坦腹時,就飛速決定了女婿人選,這就是著名的「東床快婿」,真是羲之敢裝傻,太尉就敢充愣啊!

再就是學了一身本事不願當官,不願報效朝廷。

據史書記載,王羲之少有美譽。

不但社會評價高,還年輕。朝廷中的公卿大夫,都喜歡他的才華和能力,於是不厭其煩地向皇帝推薦他,招他當侍中、吏部尚書。王羲之都不肯當。後來又封他做護軍將軍他又推脫不拜。一身本事,又是太尉女婿,丞相侄子,卻不肯為國家效力。

俗語說,學會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正常人都會求之不得,而王羲之都堅決不幹。後來揚州刺史殷浩因為喜歡王羲之的才華,「素雅重之」,於是給他寫了一封信,又是勸導,又是激將,這才說服了王羲之,當了右軍將軍、會稽內史。這就是老百姓說的「倔毛驢」牽著不走,打著倒退。

王羲之當官後不務正事,與謝安、孫綽等經常遊山玩水,尋藥煉丹,修心養性,宛若道士,這可能和他家,」世代信奉「」張天師的五鬥米道有關。

王羲之,性愛鵝,出遊時,在會稽山上碰到一個獨居的老婦養了一隻喜歡鳴叫的鵝。王羲之興奮不已,央求老婦賣給他,老婦不知他是誰,死活不賣,於是他急忙跑回去,興奮地拉了一堆狐朋狗友和親戚六人,以急行軍的速度往山上那個獨居老婦家奔去,老婦聽說地方長官要來,趕緊把那隻「善鳴」的鵝宰了燉上,來招待王羲之。結果王羲之大隊人馬趕到時,鵝已經熟了,王羲之吃著鵝,唉聲嘆息了好幾天。

過了些日子,王羲之又聽說,山上有一個道士養了一群好鵝,不顧公務繁忙,急忙「往觀焉」。到了那兒看到群鵝,特別的興奮,不顧一切要求道士賣給他。道士說:」你給我寫一篇《道德經》,我就把鵝送給你。」王羲之大喜過望,欣然應承,五千多字《道德經》整整寫了一天,然後興高採烈地拿個竹竿,挽著長袍,趕著鵝群回家了。史書上原話是「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其任率如此」。連史官都看不過他的「任率」。

王羲之還喜歡吹牛,經常跟別人說,我的書法與鍾繇相比絕對不輸給他,與張芝相比,謙虛點也不差上下」。要知道,吹這牛時他還年輕,史書載他的書法,」初不勝庚翼,郗,及其暮年方妙」。還吹說「聽說張芝練書法時池水為墨染黑,你們去看我的洗硯池,比他黑多了」。

當時有位名人王述,「少有美譽,與羲之齊名。」人家年輕官大,官拜驃騎將軍,但是王羲之死活看不慣他,情面上過得去,暗地裡不對付。

王述先任的會稽內史,因為母親去世,丁擾服喪。王羲之接任會稽內史,只出於公事,弔唁過一次。經常儀仗出行,路過王述家,就是不進去問候一下。王述每次聽到儀仗角號,總以為王羲之要來,趕緊灑掃準備,就是等不到他,從此兩人心生怨恨,互不往來。

後來王述升官,管轄會稽,王羲之不甘居於其下,就向朝廷上表,要求把會稽分割出去,不給王述當下屬。朝廷沒理他,一怒之下王羲之辭官不幹了。這還不算,並且在他父母墳前,專門搞了一個儀式,發了毒誓,」再也不當官了。」

王羲之59歲去世時,朝廷念及他家族的功勳和影響,賜贈他為「金紫光祿大夫」,他的幾個兒子說,我爹發誓不當官,堅辭不受皇帝賜的官職。

王羲之神經病,連給後輩起名字都隨著他起。他、兒子、孫子都叫王X之,祖孫三代看名字,就像弟兄似的。

為什麼說王羲之一家子都是神經病?說完王羲之,再說說他的三個兒子。

大兒子叫王玄之,沒活幾天就死了。

二兒子叫王凝之,也是著名書法家,擅長草書和隸書,當過江州刺史,左軍將軍,會稽內史。基本上是接了他爹的班。

王凝之信道教,是一個忠實的五鬥米教信徒。他當會稽內史,左軍將軍時,孫恩起兵判晉,攻打會稽城,左右幕僚下屬,紛紛建議他,早做布防備戰,王凝之都不予理睬。卻令在大堂之中,設立靖室道堂,被發仗劍,入堂祈禱。祈禱法事完畢,出了大堂,召集諸將幕僚立於堂前,宣告說「各位大可放心,不必為賊寇入侵煩惱,我剛才在神堂上,已向上天神靈申明了,天帝已經派遣天兵天將,下凡助我,賊寇敢來犯我,天兵天將即可消滅他們。你們各自回去睡覺,不需做任何布防。」不幾日,孫恩攻會稽,一攻即破,全城陷落。王凝之做為地方長官,自然也被梟首示眾了。

王凝之

這次戰役,王凝之和他的一個弟弟都被殺了。消息傳到剡縣,王羲之悲痛萬分,寫了一個《頻有哀禍帖》,成為傳世的書法名作。

王羲之還有一個兒子,叫王徽之,字子猷。史書說他「性,卓榮不羈。」雅性放誕,好音樂,喜女色。當時的人都欽佩他的才華而諷貶他的行為。大司馬恆溫請他做參軍,他經常不帶軍帽,披頭散髮,衣著不整,慢行瀆職,為軍中將士所不恥。恆溫辭退了他。於是他又到車騎將軍恆衝麾下做參軍,有一次,恆衝考問他有關軍務職責方面的事務,問他「具體你暑理哪一隊的兵馬呢?」他回道:「好像是馬曹吧!」恆衝又問:「那你管多少匹馬呢?」他說:「我只知道有一隊馬,不管有多少匹,愛多少多少。」恆衝又問:「那你的馬隊近來死了幾匹馬呢?」他說:「我連活的都不待了數,那還管他死了多少的呢?」恆衝一時語塞,有這樣的參軍,部隊還怎麼去打仗啊!

有一次,恆衝領兵出行,王徽之作為下級軍官,與其他軍官騎馬隨行。走了一會兒,嫌騎馬太累,就徑直擠上恆衝坐的指揮車裡,還說:」這麼大的車只做你一個人,太浪費了,我來和你同坐吧。」

恆衝實在看不慣王徽之不務正業,散漫不羈的行為,有一次跟他說:「徽之啊,你當參軍已經很久了,也該務點正事,做點參軍該做的本職工作了。」王徽之呆萌的看了看恆衝,緩緩地用手託著下巴,仰著臉看著天,說:「將軍,西山那邊,早上太陽出來,還挺清朗爽人的啊!」可見他答非所問,臉厚如此。

王徽之好竹,當時吳中一個官員家裡種一片竹子,長得非常好看。王徽之聽說後,就坐著轎子直奔人家內院,立於竹林下,長籲短嘆起來。竹林主人聽說王徽之來了,趕忙召集家人,灑掃清潔,請他到堂上就坐,王徽之置若罔聞,旁若無人,盡嘆而去。

有一次,王徽之向人借了一院空閒房子,準備臨時住幾天。進門就令下人在院中種竹,人問臨時借住,為什麼還要種竹子?王徽之跳腳大叫「怎麼可以一天沒有竹君啊,怎麼可以一天沒有君啊!」

王徽之曾在山陰住過一段時間,有一天下大雪。至夜,雪停天晴,月色清朗,四望皓然。於是弄了壺酒,獨飲賞雪。突然想起了朋友戴逵,這時戴逵在剡縣,離山陰百餘裡地,他就像奔喪一樣,奪門而出,到江邊僱了只小船,急往剡縣。

船走了一夜,次日方至。到了戴逵門口,突然又要返回。隨從:「這都到門口了,為什麼要回去呢?」他說:「昨夜興至,所以乘興而來,現在興盡,興盡而返,為什麼非要見著面呢?快回,快回。」

王徽之雪夜訪戴逵

他弟弟王獻之和他感情特別好,獻之去世,徽之奔喪不哭,直接坐到獻之的靈床上,取過獻之的琴彈了起來。但是彈了半天找不著調,把琴一扔,仰天長嘆道:「哎呀呀,獻之啊,你這人死了,你這琴也跟上你一起死了啊!」過了一個月他也死了。

王羲之還有個兒子,就是王獻之,字子敬。少有威名。同樣是高邁不羈,書法成績更是槓槓的。工草、隸,善丹青。與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並稱二王。先娶郗曇之女,後又休妻尚公主,成為駙馬。少年時,有一次與徽之同處一室,忽然屋內起火,徽之著急逃走,慌亂中連鞋都沒顧上穿,王獻之都神色恬然,不慌不忙地叫左右下人,扶他走出來,才叫人入室救火。

wxz

有一次夜上,在書房中住下。半夜有幾個小偷,入室偷竊把值錢的都搬空了。王獻之並未入眠,看著小偷一件一件地把家裡東西搬走,未出一聲。小偷也沒有看到他,直到小偷要卷榻上的毛氈,王獻之才慢聲徐語地說:「偷兒,這個氈子是我家祖上傳下來的,能不能不偷它?」群偷驚得蹦起直跑。

王獻之有個本事,能在牆壁上寫一丈見方的大字,王羲之對他兒子這個本事非常滿意,經常召集幾百人去看他兒子的大字,還要為兒子吹噓一番,絕對一點不謙虛。

王獻之因事路過吳郡,聽說過吳郡的名士顧闢強,有個園子比較好,他和顧闢強不認識,卻乘了一個二人抬的竹椅,直接抬入顧家,入園觀賞。當時顧闢強正大會賓朋,有人告訴他,來的這個人是王獻之,顧闢強趕忙率領眾賓朋入園陪他,殷勤詢問。王獻之一言不發,旁若無人,遊歷既畢,揚長而去。氣的顧闢強在賓朋面前大罵:「傲視主人,非禮也,以為家門貴顯而驕視 一眾名士大夫,非道也。就這兩條,這種人就是世上最無德的人了。」

有一次都督謝安問王獻之「你的書法和你的父親相比,誰的更好?」王獻之說:「各有各的好吧!」謝安調笑說:「可是很多人都不這麼認為。他們都說你的父親的要更好一些。」王獻之憤憤地說:「他們不懂,他們知道個屁!」在古代,直言父過的,那就是忤逆失德。

王羲之父子神經病的事太多了,舉不勝舉,今日就說到這兒吧,與大家共享一樂!

相關焦點

  • 中國狂草的「鼻祖」,書法登峰造極,卻是一個十足的「神經病」!
    張旭草書《李青蓮序》長卷藝術家有一個獨特的精神境界,在書法史上,有這樣的一位狂草大師,他被譽為狂草界的「鼻祖」,書法登峰造極,卻是一個十足的「神經病」!他開創了狂草一種新的書寫範式,是一位繼往開來的草書宗師,論及狂草水平比王羲之都牛,他影響後世1000多年!他就是張旭!為什麼說他是個「神經病」呢?唐代詩人李頎有詩云:
  • 王羲之的故事
    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裡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後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鵝。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裡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閒地浮遊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
  • 王羲之小楷《曹娥碑》
    王羲之小楷《曹娥碑》拓本局部東晉昇平二年(公元358年),王羲之到曹娥廟,以小楷書《孝女曹娥碑》文存廟,又有新安吳茂先為其刻碑。三年後,晚年體弱多病的王羲之去世。後世公認此作是王羲之生平最後的一幅小楷。
  • 王羲之名帖,一網打盡
    與兩漢、西晉相比,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於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緻、美侖美奐的書體。草書濃纖折中,正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勁自然,總之,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實際上這是書法藝術的覺醒,標誌著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後來的書家幾乎沒有不臨摹過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書聖」美譽。
  • 王羲之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心胸狹窄,是王羲之的一個缺點。慶幸的是,這種缺點並不「泛化」,他不是對所有人所有事都如此。所以,我們就看到一個矛盾的王羲之,一個對謝安、支遁、孫綽、許珣等眾多名流能坦誠相待、契闊相與,真誠、豁達的王羲之,卻在與王述的關係上小肚雞腸、心懷戚戚、睚眥必報、諸多「小人」表現的王羲之。   王述這個人在歷史上的名氣遠沒有王羲之大。
  • 王羲之是怎麼成為「王右軍」的?
    可是王敦把從小就看重王羲之的周顓(就是王羲之13歲那一年,他給烤牛心讓王羲之吃的那位)給殺了,這可是第一個看重王羲之的名士啊,王羲之人在朝中,一邊是忠,一邊是孝,很糾結,更加上朝中人紛紛鄙視王氏,這心情也好不到哪兒去。
  • 自東晉王羲之至今,一代又一代的書法人,為何不能超越王羲之?
    王羲之的書法創作主要是他寫了《蘭亭集序》也叫《蘭亭序》,這被後世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當時寫完這幅作品之後王羲之自己回到家裡,又寫了十幾幅。但是都不如在喝完酒之後,面對良辰美景與朋友推杯換盞之餘,用蠶繭紙、鼠須筆寫下的這篇佳作,於是他就把《蘭亭序》交給子孫後代好好的保存。
  • 王羲之在哪上的大學
    但那麼多勤奮刻苦的人,有的甚至比王羲之還刻苦,卻為何比不過王羲之?那麼多博採眾長的人,比如當下的我,字帖比他還博,可為何超不過王羲之哥哥?此王羲之,乃神人乎?★生辰八字誰知曉。在當今,提起王羲之,是沒人不知道的。因為,他是「書聖」。何謂聖?
  • 王羲之《十七帖》
    孫過庭曾說過:「子敬(王獻之)已下,莫不鼓努為力,標置成體」,即王羲之以下,都是在寫字時故意用力,故意要表現自己有自己的藝術風格,這樣就反而失去書寫時的自然之美了。這種對比式的評論,對書法欣賞很有啟示。  草書是王羲之擅長的書體之一。在王羲之之前,章草已經非常成熟。從魏晉時期流傳下來的一些出土資料來看,這個時期今草已經有一定程度的發展,當然還沒有完全與章草分離。
  • 小小朗讀者——《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從小就對書法感興趣,父親寫字時 他總是站在一旁 認真觀看。王羲之 家旁邊有一個小水池,他從小就 臨池練字,在這水池裡 洗毛筆 和 硯臺。日復一日,小水池的水都變黑了,人們把它稱作為「墨池」。  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字已經寫得很有水平了,他的伯伯和叔叔對他稱讚不已。  一天,他在父親的枕頭裡 發現了一本叫《筆談》的書,講的是寫字的方法。
  • 書法名家精講:王羲之行書聖教序解析字帖,從這裡了解王羲之
    中國的書法藝術源遠流長,很多書友都非常喜歡書法藝術,今天分享這本《王羲之行書聖教序解析字帖》給各位書友,這不是一般的字帖,書法名家精講的專業教材,來看看老師怎麼解析王羲之的筆法的。
  • 王羲之的「鵝頭點」,經典!
    本篇從王羲之的點入手,談談王羲之的匠心獨運之處。而這些點的運用,除王羲之以外,後人包括其子王獻之其侄王詢以及其他的王家一脈,都再也沒有出現過。王羲之成了真正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聖賢王者。王羲之從小喜歡鵝,對鵝的喜歡甚至於到了痴迷的境地。《晉書》卷中記載:「性愛鵝,會稽有孤居姥養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親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嘆惜彌日。
  • 會稽:王羲之最後十年
    (一)王羲之生平 我列了一個簡要的生平年表,供大家了解王羲 之一生的主要事跡和相關情況。 王羲之生於西晉惠帝太安二年(三〇三),出生地不詳。祖父王正,父親王曠。羲之的生年,舊有三二一年之說,清朝魯一同 《王羲之年譜》又提出了三〇七年之說。結合羲之一生的行跡考察,三〇三年之說可取。
  • 《集王羲之聖教序》圖解
    後來也不少有用筆一流的大家,但細品其單字,尤其是在縱橫取勢、對比變化、奇肆古風等方面比起王羲之來,手段總歸有限。 王羲之寫字,遵法守律而合於自然。《聖教序》則完美地收錄王羲之行書精華,單字最多,變化最為豐富,歷來學者,無不奉為圭臬,可謂高峰。
  • 王羲之《陋室銘》
    我們所知的唐代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就是典型代表。而本文呈現的是後人集王羲之書法《陋室銘》,十分香豔,喜歡的思友可以收藏之,得閒亦可臨摹、創作!別小看「集字」,集字可不是簡單的堆砌,也是要兼顧到通篇內的字字關係、組組關係。
  • 王羲之作品消失之謎
    這個問題有點難,即使王羲之在世,也只能得出大概的數字;西魏攻破梁朝時,王羲之的作品就已經十不存一;唐太宗時期,只剩下隻言片語藏於民間;北宋初年,所存王字,連真帶假一塊統計也只有160餘帖。從王羲之去世的361年到1127年靖康之恥後,王羲之的字帖幾乎消失殆盡,這中間到底經歷了什麼?是保存不當?還是人為損耗?又或者是出遊海外?
  • 一則關於王羲之的故事
    說有 一天,王羲之路過集市,見一家餃子鋪門口,人聲喧嚷,熱鬧非常。尤其是門旁的那兩幅對聯,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寫著「經此過不去,知味且常來」十個字,橫匾上寫的是「鴨兒餃子鋪」。但是字卻寫得呆板無力,缺少功夫。
  • 王羲之字帖大集
    王羲之(303-361),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屬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候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遊名山,博採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於鍾繇。
  • 王羲之飛筆點太原 // 寧靜
    王羲之飛筆點太原   晉代有位王羲之,自幼在父親的影響下喜歡上了書法。婆婆提給王羲之一張烙熟的餅,王羲之也學著婆婆的樣,隨手把餅扔飛過牆,餅確沒有落進村婦的笸籮裡,而是掉在了地上,王羲之不好意思的說「你們烙餅的功夫真是一絕」。村婦說「經常做熟練而已,這算不了什麼,當今王羲之的書法那才是一絕」。王羲之聽後臉紅無語。王羲之回到家,苦練書法,常臨池書寫,就池洗硯,時間長了,池水盡墨,人稱墨池,墨池在現在的紹興蘭亭。
  • 王羲之《知念帖》!
    王羲之《知念帖》,6行66字,草書,收刻於《淳化閣帖》卷七、《大觀帖》卷七、《寶晉齋帖》卷三和《二王帖》等帖,存世有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本、玉煙堂帖和安思遠藏本等四個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