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王中華)人到了一定年齡和階段,就要學會做減法,年輕時做加法,到了該做減法的時段就做減法,人生的減法哲學,就是減去疲憊、減輕煩惱、減去怨恨,減去無效社交、減去心靈上的沉重負擔。減少了一次奢靡淫逸,就增加了一份靈魂的純淨與人生的寧靜;減少了一次誹謗嫉妒,就增加了一份人際的空間與道德的高度;減少了一次應酬周旋和酒局顛簸,就增加了一份家人的親情與生活的從容;減少了一次諂媚邀寵,就增加了一份人格的尊嚴與心靈的輕鬆。有人說:「人活一輩子,就是轉一個圈,最後又回到原點。」既然這樣,我們為何不輕鬆一點呢。學會放棄一些東西吧,也許放棄過後是更多的美麗;做好你人生的減法,也許減法過後會得到用加法得不到的成功,這是一種智慧。
每個人來到人世間之初,成為一個人身,我們都是赤裸裸的一無所有,每個人初始值都是「零」。但隨著每一天的時光流逝和遞增,我們的人生開始做加法,加入智慧的光芒,啟蒙教育、學前教育、成年教育,我們的眼睛漸漸明亮,我們通過學習的深入,理論知識的累積,在逐漸茁壯成長為理智的健全青年。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同時加入的還有品格還有人格的力量,這也就是思想道德建設、科學知識學習積累並重的原因。這時候的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慢慢成熟,也會梳理和統籌,我們的思想觀念漸漸形成,我們在學以致用的思想中,努力地試圖在複雜的環境中找尋屬於自己的位置。於此同時,加入的還有對財富的追求,以及親情、愛情、友情等來自感情世界的浸潤,使我們的人生更豐盈。
人生成長中,讀過什麼書?做過什麼事?交過什麼友?這是一種經理,一種歷練,決定了未來的方向。
該做加法時,就該學習古人。在《周易》裡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人生的意義在於拼搏,吃必要的苦,在於歷練。只有不息奮鬥、積極進取,才會獲得寶貴知識,等到成年我們將所學的知識傳遞出去,從而獲得財富,甚至收穫地位。人年輕的時候,尤其要懂得做加法,要常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信心,還要有一觸即發的行動力。告訴自己一個人一定要擁有份屬於自己的事業,不要一味躲在休閒區裡,而是奮起拼搏一次,一個人安身立命,必要的物質基礎少不了,贏得事業贏得財富的同時,也會贏得尊嚴。我們要敢闖敢做,敢於負責,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任的人也懂得對家負責。
結交幾個正能量的人,懂感恩懂孝道的良師益友,你的人生方向才不會跑偏。給自己樹立一個遠大的理想,並一步步的穩操穩打,讓自己慢慢實現人生價值。在我們的夢想不足以揚帆遠航的時候,先給自己先一個能夠實現的小目標,生活過的是柴米油鹽,沒有經濟來源給你的生活提供外力加持 。每一個成功的人都不是一口氣吃個螃蟹,也不可能一口氣挖井,而是一點點撥去生活的外殼,或許手會被蟹爪劃破,但結果還是可以能吃下整隻。
《孟子·盡心上·忘勢》裡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實現人生理想第一步,讓自己有經濟來源,有拼搏的底氣,給生養你的家人一個好的生存環境。自強自立,富足人生,幼年靠家裡,成年靠自己,壯年你的肩膀可以給家人靠著。等你生活充實,不在為錢操心的時候,告訴自己不要忘記曾經的夢想,一個人不要永遠呆在舒適區,告別舒適敢於享受孤獨和黑暗,敢做人中強者,《論語》說:「吾日三省吾身」 常思進取,對待財富,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等擁有了一定資本,立業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必要時,該學會做減法,放下手機,放下遊戲,放下負能量人群......給自己一個人的空間,靜下來,方能定,定了才能生慧。
佛曰:「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耶穌明之故說懺悔,懂恥而不惡;孔子明之故說修心,知止而不怠;釋迦明之故說三乘,明心而不愚;老子明之故說無為,清靜而不私。
人生無非兩種境界:由零到簡,由簡到繁,再刪繁就簡。善於用人生的加減法是一種大智慧,而善用者更是最接近生命密碼的智者和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