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走多遠,故鄉的味道永遠最難忘。關於吃,不論記錄,或者品讀,都是放鬆心情,獲得美好生活體驗的方法之一。歡迎關注公安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人、豆瓣籤約作者慧芸的專欄《魚米鄉之味》!專欄將會由作者講述湖北公安小城的特色地方飲食,包括作者的生活、食物的做法和與之相關的風土人情。
專欄《魚米鄉之味》閱讀連結:http://read.douban.com/reader/column/1772131/chapter/12356083/
《魚米鄉之味》之難捨鍋盔香
公安人沒有哪個沒吃過鍋盔。這是我們這兒「過早」的主打品種之一,也是宵夜的重頭戲,對於趕時間的或者愛吃這一口的人來說,也可以是一頓正餐。
說到家鄉「公安」,很多人都會馬上問:「你是公安局的?」其實,公安是湖北的一個縣名。公安,昔稱七省孔道,早在公元前202年(漢高祖五年),即建孱陵縣。209年,劉備領荊州牧,紮營油江口(今鬥湖堤鎮),稱左將軍(即左公),改孱陵為公安縣,取意左公安營紮寨之地 ,圖謀霸業,一直沿用至今。
再來說說公安的鍋盔。鍋盔的外形既像傳統的燒餅,也像新疆的饢,但其實它和兩者都不一樣,它的內容更為豐富。主料都是發酵揉好的麵團,揪成相等大小的面劑子,再包上拌好的豬肉蒜苗餡,或者牛肉胡蘿蔔餡,愛吃甜食的可以包純白糖。像包包子一樣包好後,在案板上擀成橢圓形的麵餅,在正面刷上薄薄一層醬油,再用手指捏一撮芝麻均勻地撒在上面。接下來就是貼爐。鍋盔師傅把手在一盆水裡蘸蘸,在麵餅上拍弄拍弄,兩頭再抻抻長,隨即把餅往手上一攤,順勢往爐膛內壁裡一拍,這麵餅就老老實實地粘在上面,接受爐火的烘烤了。
這個爐子是什麼樣式的呢?現在的鍋盔爐其實都比較講究了,專門做的半人高、直徑大概半米、中空的圓柱形爐子,爐底燒煤炭,爐邊還鑲著白色磁磚。以前的設備很簡陋,就是改裝的汽油桶。爐底是煤火正炙,手臂卻要伸進去貼麵餅,考驗的就是一個速度。據說,成為一個熟練的鍋盔師傅,要經過幾年的練習。
一個鍋盔烤熟大概需要三分鐘時間。圍在爐旁等待的顧客憑著多年的經驗也能判斷出「我的那個差不多了吧」!快熟的鍋盔,麵餅變得膨大,芝麻鼓脹,包的肉餡會滲一點點油花到表面來,經火一烤,顏色變深。一般都是按來客的先後順序來給鍋盔,即使排隊的人再多,也很少出現爭搶的現象。別看老闆悶頭揉麵包餡貼爐,其實誰先誰後,他心裡都有數。
鍋盔熟了,是不是也要赤手「火中取盔」呢?這時候就需要用到一個工具了。這是一把長長的鐵鉗,和給煤爐子換煤的火鉗類似,但是更長、更扁,而且為了配合爐內的弧度,鉗身是彎的。師傅微斜著身子,頭朝後偏著,好窺到內爐的鍋盔的樣子。判斷出哪個已經熟了,就用鐵鉗夾住鍋盔的邊緣,輕輕撬起一角,再小心地整張揭下,另一隻手拿刷子沾上油,在鍋盔上迅速地一刷,馬上伸進爐內烘片刻。稍頃拿出來時,就正式出爐了!接下來師傅會問要不要刷辣。辣分為兩種,一種是油辣子,一種是辣椒醬,本地人一般都會刷上一點。刷完以後,要麼按要求三兩下用刀給你切成小塊,要麼就攔腰一折,裝在特製的紙袋裡遞給你。現在,你絕對會忍不住馬上一口就咬下去!外殼酥脆、肉餡香濃、芝麻噴香,豐富的口感一股腦地鑽進口腔,鼻子也要一同幫忙,「呼兒呼兒」地往外吐氣——實在太燙了!
但是,吃鍋盔就得趁熱吃。本地有句老話,叫「粑粑搭熱,餅子搭焦」!搭,就是「趁著」的意思。在鍋裡蒸出的米粑粑,就要趁著熱乎乎的時候吃才軟和香甜;而在爐子上烙出來的、在火上烤出來的酥餅子,就得趁著它焦脆的時候吃才最有風味。特別是鍋盔,出爐以後如果不當時吃,而是拿個袋子捂著到家了再吃,就會口味打折。涼了的鍋盔不僅不脆,而且,從捂滿水氣的袋子中拿出來,它已經明顯反吸了水分,變得特別有韌勁,得用牙撕咬。我們有時會戲稱,吃冷透了的鍋盔要拿出啃鞋底子的勁兒來。
其實,鍋盔還真的跟鞋底子有關係。據說鍋盔的歷史有幾百年了,以前,窮苦人出門做工要帶乾糧,就烤好這種長形的麵餅帶在身上,很方便。這種乾糧的外形很像草鞋的鞋,當時的名字就叫「鞋底糕」。
前一段時間,我們電視臺要做一期本地傳統美食的節目,就聯繫了最有名氣的那家鍋盔攤主,讓他們配合我們拍攝。不拍不知道,一拍嚇一跳。原來,一個鍋盔攤的利潤有這麼高!雖然我們都知道,他們在本城中心佔據了一個有利位置,從父輩起一幹就是三十年;我們也知道,這個鍋盔爐子是二十四小時歇人不歇爐,由姐姐一家和弟弟一家輪班開工;我們還知道,整天都有人來買鍋盔當主食或者當零食吃,逢年過節會有人一次打包幾十個帶出門,但我們確實沒有想到,他們一天的純利潤有三千塊!
不過這個高收入的背後,是每天半夜三點就起床備料,星鬥滿天才拖案板回家。我們所吃到的每一口美味,都來自他們重複又重複的勞動。
所以,也不用因為他們掙得多而嫉妒他們,甚至還會說「不如改行賣鍋盔得了」。如果真的吃得了那個苦,其實也不用改行去做鍋盔,就把那個毅力投入到當下的工作中去,假以時日,也會看到回報一點點顯現。
多年前實習的時候,單位食堂有中餐售賣,晚餐就得另想辦法。那時候我騎著自行車,帶著好容易下班的疲憊和對未來的茫然,走在回出租屋的路上。陌生的地方,還沒有交到朋友,口袋裡的錢也不允許天天下館子。晚餐吃什麼,往往就在路過一個鍋盔攤時決定了。一個因整天在外面攝像而曬得黑黑的女孩,扎著高高的馬尾,瘦削的臉上架著一副眼鏡。一次次接過用塑膠袋裝好的鍋盔,掛在自行車把手上,準備回去後慢慢啃。青春的惶惑,仿佛在那一刻就定格在那個鍋盔裡,有一點晚餐有著落的踏實,也有一點文藝女青年自我憐惜的傷感。忽然聽到背後攤主跟他老婆小聲說:「這個高中女生總是不吃飯,待會下晚自習了肯定會餓啊!」高中生?原來為了讓人信任我的能力而裝出的沉穩都是自以為!在別人的眼裡,我依然是個小屁孩!我不由得有些洩氣,也有些好笑。沒有回頭,嘴角就帶著那個微笑,甩了甩額前的劉海,蹬上自行車,用力地踩著遠去!
因為同事們做這期節目,更多的公安人才知道了,有個當過網管的公安小夥子,到省城武漢開了八家公安鍋盔的連鎖店,走的是快餐店模式。顧客不必像在本地一樣,站在熱烘烘的爐子旁邊,而是坐在了裝璜精美的餐廳裡。鍋盔烤好後會切好後裝在託盤上,搭配上飲料一起端過來。這位小夥子從本地請了一位有名的外號叫「矮子」的師傅去當技術總監,年薪五十萬。在電視中看到那位曾經不修邊幅的大叔接受採訪,兩撇招牌式的小鬍子還留著,但衣服已經從曾經的藍布大褂,換成了挺括的白襯衫。我們看片子時齊齊樂了,無論如何也不能把這個一本正經、頗有些CEO範兒的人和曾經那個「滿面塵灰煙火色」、烤鍋盔的間隙時不時去老婆的滷味攤上撈個雞腿啃的人聯繫在一起。但是,我們心裡也是驕傲的。一個小小的、曾經是幹苦力的祖先們吃的食物,被一點點改良,現在走出了縣城,進駐了省城,並且還在網絡上遠銷到各地,成為了一張本地美食的名片!
臺裡製作的那部關於鍋盔的片子精益求精地修改了六次,我也配合著修改了六次配音。而每修改完一遍,我都必定要去買一個鍋盔來吃。不僅自己吃,還在朋友圈裡曬,讓外地的同學一個個眼饞得逼我馬上給他們打包快遞過去。
一個鍋盔,見證了一個個公安人的成長,也記錄了公安人對本地美食的逐漸重視和發揚光大,同時,更是所有公安人對家鄉的牽掛。不管離家多久,回到從小吃到大的的鍋盔攤前,咬下酥脆的第一口,嚼巴嚼巴咽到土生土長的公安胃裡,這才算完成了歸鄉的儀式,結束了思鄉的等待。
公安新聞網官方微信平臺孱陵在線是集本地新聞權威發布、本地資訊信息共享的平臺,您要需要發布信息請直接將要發布的信息內容回復給我們,我們在第一時間為您推廣或打電話0716-5226878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