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與吉娜的婚禮儀式在法國最著名的巴黎香格裡拉舉行,給這座古典奢華的酒店再添傳奇。
而另一個傳奇則每天在這裡上演,作為巴黎香格裡拉酒店的三家餐廳之一,主打粵菜的香宮餐廳把正宗粵菜做到極致,在巴黎這個國際大都市樹立了粵菜的標杆。
近日,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探訪巴黎香宮,行政總廚李森等4名年輕大廚首次集體接受媒體採訪,講述了粵菜在世界頂級舞臺上的精彩故事。他們希望更多來自廣東的「粵菜師傅"走向世界舞臺。
探秘巴黎香宮餐廳:「巴黎燒味王子」傳承的是廣州手藝
在巴黎香格裡拉酒店三樓,一扇紅色中式屏風格外喜氣,那就是香宮餐廳的前臺。
年僅38歲的李森是這家世界頂級粵菜餐廳的「掌門人」,他看起來年輕帥氣,充滿活力,少了點傳統大廚的煙火氣,卻充滿了銳意創新的活力。
他出身普通家庭,從廚師學校畢業後,曾被派到香港迪斯尼煮義大利麵,差一點去賣熱狗,後來輾轉在香港、崑山、天津、北京工作。
經過不斷努力,年僅26歲的他成為主廚,進入了溫州香格裡拉酒店,2014年,通過集團層層篩選,被派到巴黎香格裡拉執掌香宮餐廳。
當時香宮已經被評為米其林一星,但原來主廚離開,他經過艱辛的努力,維持住了一星的評價,並慢慢把自己對粵菜的理念和追求融入香宮。
在李森的指揮下,香宮已經成為一家「華人吃了覺得感動,法國人吃了發現中餐原來如此精彩」的粵菜餐廳。廚師團隊還有三位來自中國的年輕人,分別是行政副總廚高禮標、廚師長高學良、燒味部廚師長陳志偉,帶領著多位在法國多年的廣東老師傅,後廚全講粵語,他們把最正宗的粵菜在巴黎這個頂級舞臺演繹得無比精彩。
目前,香宮每晚大約接待70位客人,一般需要提前預定,這是為了保證就餐環境舒適而限制了食客人數,但基本每天爆滿,其中7成是西方人,3成是華人。
法國香格裡拉酒店香宮行政總廚李森(左二)和其團隊成員:左一行政副總廚高禮標、右二燒味部廚師長陳志偉、右一廚師長高學良
「我在廣州入行學燒味,現在在國際舞臺上改良創新,靠的都是在廣州打下的功底。」香宮燒味部廚師長陳志偉1999年在廣州利苑酒家入行,學習廚藝基本功,尤其專攻傳統的粵式燒味。
此後多年走南闖北,直到登上巴黎的頂級粵菜舞臺,靠的都是一手廣式燒味絕活。
傳統的叉燒一般是腩叉、梅叉,來到巴黎後,他發現西班牙黑毛豬的肉肥瘦適中,口感香軟,堪稱「日本神戶牛肉級別」的豬肉,用來做叉燒,可以把廣式燒味的精華發揮到極致。
他根據食材大膽改良技藝,把吊燒60分鐘縮短至40分鐘,調整火候,出爐即切即食,叉燒完美的口感徵服了無數客人,成為香宮的招牌菜,「有客人說好吃到流淚」,他也被業內戲稱為「巴黎燒味王子"。
香宮燒味部廚師長陳志偉
會點龍蝦粥和腸粉,法國人成了粵菜的「真愛粉"
晚上7點,香宮開始開門迎客,在大廳正中一桌坐了一個9人的法國大家庭,其中一名中年男子一看到李森走出來,馬上站起來與李森熱情擁抱,並熱情交談,這是法國著名當代藝術家阿黛爾·阿德斯梅,他們全家都是香宮的忠實粉絲,幾乎隔周就會來這裡聚餐,對這裡的粵菜出品讚賞有加。
李森告訴記者,不少法國名流都是香宮的座上賓,連前總統奧朗德、薩科齊都曾經光臨,自從評上米其林一星之後,也經常有米其林三星的主廚過來品嘗,香宮都用優質的粵菜出品把他們一一徵服,這裡也成為了向世界展現粵菜的頂級舞臺。
法國著名當代藝術家阿黛爾·阿德斯梅,他們全家都是香宮的忠實粉絲,幾乎隔周就會來這裡聚餐,對這裡的粵菜出品讚賞有加,見到李森兩人親切攀談
「法國人會點龍蝦粥和腸粉,會一個人吃完一盤姜蔥腐乳牛百葉,他們在這裡吃過之後,都變成了粵菜的『真愛粉』。」
李森指出,中國菜在西方經常變了味,為了迎合西方人的口味而改變,這是過去廚師為了生計而做的妥協,但其實並不是外國人只喜歡那樣的中餐,而是他們沒吃過真正好的中國菜。目前香宮有大量法國的熟客,也有人從世界各地慕名而來。
行政副總廚高禮標
行政副總廚高禮標曾經在杜拜香格裡拉工作,平時也經常在歐美各地與粵菜餐廳交流,他認為,除了中國本土以外,香宮的粵菜已經代表了海外粵菜的頂尖水平。
做出極致粵菜,提升中國菜的國際形象
「我們中國菜在世界上不輸給任何菜系,我們希望向世界呈現粵菜真正的魅力。」李森認為,歐洲人對中餐的印象過去一直停留在快餐或者路邊的中式小餐廳,與主流的法國菜、義大利菜等的地位並不相稱。
他們希望提升中餐的國際形象,巴黎就是個最好的舞臺。「歐洲有好的食材,我們有好的技藝,希望做出最極致的粵菜,讓所有人吃到都』哇『的一聲,改變他們對中餐的印象。」
製作中的叉燒
「從始至終,我們堅持做最正宗的粵菜,不失中國味道,不迎合西方口味,要扭轉外國人對中餐的誤解,我們有一種使命感。」
廚師長高學良說,2017年他在中國通過應聘來到巴黎,就是聽說粵菜在海外發展很好,創新之餘不失傳統,他希望親身來看看,實現自己的廚藝追求。
廚師長高學良
「又保持傳統,又跟上時代,這個最難。」李森說,一個好的菜式能一直流傳下來,必定有其優點,他們不需要太多的出新出奇,不需要學西式的擺盤,只需要在幾千種傳統粵菜裡,挑選出代表菜式,選出西方人容易接受的,把其做到極致,發揮光彩,這就是他們的使命。
李森說,經常有客人在香宮吃完後要求進廚房參觀,與廚師見面表示感謝,甚至送來禮物。他們希望通過努力讓粵菜在國際主流菜系上佔一席之地,讓粵菜廚師的地位得到提升。
「下一步,我們希望以粵菜主打,向世界全面展示中國菜的餐廳。」李森透漏,除了粵菜,香宮還吸收了中國各大菜系的代表菜式:
例如上海紅燒肉,與上海的做法一樣,最後收汁不打芡,口感清爽;
川菜出品有辣子雞、水煮牛肉、水煮魚等,用和牛的油脂炒底料,煮湯底;
還有淮揚菜的文思豆腐羹,湯底用了粵菜的雞湯……
創新:歐式食材中式做法
歐洲人愛吃新鮮生蠔,如何用粵菜的技法烹飪生蠔,又讓食客接受?經過研究,李森發明了炸生蠔的做法:
調一種特殊的炸漿,在生蠔肉外面薄薄刷上一層,在高溫下炸10秒左右,表皮瞬間金黃變硬,把生蠔包裹其中,依然新鮮原味,再配上黑魚子醬,每個人吃完都連豎大拇指。
潮州鴨肝蔥油餅也是李森的心水之作。法國人喜歡吃鴨肝,他用潮州滷水的做法,把鴨肝蒸完再滷,再配上蔥油餅,作為餐前小食,口感是粵式的清爽不油膩,又是法國的經典食材,非常受歡迎。
蜜汁叉燒
魚子醬酥炸生蠔(受訪者供圖)
歐洲食材,粵式做法,這種中西混搭的創新菜式令香宮的出品非常受當地人歡迎。而反過來,西式的烹飪方法也改良了傳統粵菜。
高禮標告訴記者,粵菜做牛肉一般是炒,吸收了法式牛扒外焦內嫩的秘訣,他嘗試用法式慢煮法處理牛肉,把牛扒放進焗爐低溫焗60分鐘,肉色粉紅之後,再取出來切成肉粒中式快煎,既保留了粵菜的「鑊氣」,又呈現了軟嫩的口感,這樣的出品正是粵菜所追求的頂級標準。
李森說,粵菜的烹調方法和出品標準不變,與時俱進引進西方的烹調技藝、先進器械,改良烹調過程,把粵菜做到極致,這就是他認為粵菜發展的變與不變。
「我沒有想過要摘多少粒星,每名客人吃完都能開心地離開,是我最大的責任。」李森說。在採訪最後,服務員匆匆走進廚房,說一名法國人點了一份豆腐,要求像麻婆豆腐那樣切粒,口感軟滑,但不要辣,不要紅燒不要炸,聽了這個「刁鑽」的要求,李森微微一笑吩咐,「做給他,保證他滿意。」
希望更多「粵菜師傅」走向國際
「粵菜師傅工程非常有必要,國際上需要更多年輕的粵菜人才。」聽說廣東省正在大力推動「粵菜師傅」工程,培養更多年輕廚師,李森非常認同,他認為歐美的廚師培訓有嚴謹的標準,保證了菜系出品的傳承。
而中餐傳統上採用師傅帶徒弟的學徒制,師傅往往留一手,徒弟也沒有考核標準,傳承效果並不好,要成為在世界上受人尊敬的菜系,建立完善的廚師培訓系統非常有必要。
李森認為,香宮的粵菜還未到最高水平,需要更多年輕廚師加入。歐洲很少年輕華人入行做廚師,希望有廣州的廚師過來,在香宮的團隊中互相學習,培養成長,這才能令香宮的粵菜不斷追求更高水平。而隨著粵菜在世界上越來越佔主流地位,粵菜師傅一技可以走遍天下,擁有非常廣闊的發揮舞臺。
「廣州的餐飲發展令我開心又激動!」李森經常回到廣州與粵菜行家交流,去年他參加米其林指南在廣州的發布,在他眼中,廣州的粵菜進步很快,無論是出品還是餐廳運營都緊跟潮流,而且由於市場競爭激烈,廣州粵菜也不斷創新,吸收各種菜系所長,研發創新菜式。
像傳統的炳勝、廣州凱悅酒家、新成立的滷味研究所等特色餐廳,他去品嘗後也深受啟發。但他也同時指出,對粵菜在世界上的整體推廣目前還是不夠,需要做更多的努力擦亮招牌。
廣州日報全媒體特派巴黎文字記者 倫少斌
廣州日報全媒體特派巴黎圖片記者 莊小龍
廣州日報全媒體特派巴黎視頻記者 莊小龍、倫少斌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編輯 溫翔茵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石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