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曆、檯曆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產品,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曾經的歲末年初,掛曆不僅是家家戶戶的「準年貨」,更被當成互贈親友的佳品。但隨著電腦、智慧型手機的普及,電子萬年曆逐漸取代了傳統日曆,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習慣。2021年近在眼前,我們是否還能尋找到傳統日曆的身影,他們又隨著歲月的變遷發生了哪些改變?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傳統日曆逐漸「失寵」
在德州國際商貿城,記者只在幾家店鋪中見到了傳統日曆的身影。這些日曆依舊是老樣子,保持著多年來以財神、福娃、山水為主的畫面,款式雖然老舊,但現在的印刷工藝越來越先進,附加內容和形式都較以前豐富了許多,價格也從幾元到30多元不等。
林先生從事小商品批發已經10多年了,如今仍保持著銷售日曆的習慣。回想起當年傳統掛曆銷售火爆的情景,林先生仍然記憶猶新。「10年前,傳統紙質日曆的銷量還是挺不錯的,現在是大不如前了,只有少數老年人還會來買。」雖然感到惋惜,但林先生表示,傳統日曆是一種文化,只要他還幹,只要還有人買,他就會一直賣下去。
林先生還表示,由於很少有年輕人來自己的店裡購物,所以那些造型精緻、款式新穎的檯曆他們並不敢銷售。想要購買,市民要在網上選購,或者去校門口的文具店、商場裡的精品店。此外,每到年底很多企業都會大批量定製印有宣傳頁的檯曆、日曆免費贈送給消費者,這也是傳統日曆「失寵」的原因之一。
每天撕日曆見證「幸福」
市民楊先生花了8元錢購買了一本「日日撕」,他告訴記者,自己保持買日曆的習慣已經近50年了。從上班有了自己的房子開始,每年他都會購買這種掛在牆上的小型掛曆。雖然智慧型手機裡也有萬年曆,但這個習慣一直沒有變。「年輕時抱著女兒過一天撕一張,後來抱著外孫撕,現在重孫來了也要撕。」楊先生說,撕日曆一個簡簡單單的動作,更像是一種傳承,是一個家庭成長和進步的見證。儘管孩子們撕日曆重在「撕」的快樂,但在他眼裡卻是一種幸福。
隨著時代的變遷,楊先生從單位宿舍住進平房小院,又搬入了樓房。儘管住所發生變化,但掛日曆的位置卻一直沒變。「我們家的日曆一直掛在屋門左側,每天都能看到,這樣孩子們來了也方便找。」楊先生說。
網上私人定製成「時尚」
「免費定製、免費設計、免費印文字……」打開網購平臺搜索「檯曆」,從事私人定製掛曆、檯曆業務的商家不在少數。便宜的幾塊錢就可以搞定,造型精緻,用料講究的也只需十幾元,而且大批量定製還可以再打折。「網上定製檯曆,需要買家自己上傳圖案,由我們設計排版,內容可以選擇寶寶照片、結婚照、全家福、壽星照等圖案。」客服人員告訴記者,網上定製檯曆非常簡單。買家只需要選好模板,上傳照片即可,其餘工作都由專業設計人員負責,很快就能完成製作。
市民陳女士是日曆的忠實粉絲,每年12月份,她都會購買新的檯曆,並把第二年所有家人的生日、紀念日標註出來。「以前我都是從精品店裡買,現在我喜歡從網上定製,並且選擇一家三口的照片。」陳女士表示,定製檯曆不像普通檯曆,即使過完了年,也不會被丟棄,甚至會作為紀念品保存下來。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 吳楊 攝影 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