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巴阿叄是一個帶著濃濃彝語口音的彝族男人,多年來一直堅持在音樂領域耕耘。他的歌曲風格與大涼山生活、民族密切相關。
在此次中國好歌曲中,賈巴阿叄演唱了專輯《夢回南詔》中母語歌曲《晨曦》,受到四位老師的同時推桿。
陶喆和範曉萱都坦言目前為止還比較遺憾沒有深入接觸過在中國樂壇獨樹一幟的彝族音樂,想理解彝族人如何用音樂歌頌生命、讚美生活。而胡海泉更是現場通話在醫院療養的陳羽凡拉票。而此前與吉克雋逸、莫西子詩合作過的劉歡老師則坦言,儘管自己很喜歡這首歌,但之前的圈子已經扎得夠深了,再做創新其實不易,其他不太熟悉這個圈子的導師可能更有幫助。
最後賈巴阿叄選擇了陶喆。
《夢回南詔》MV
賈巴阿叄此前發行過兩張專輯2011年7月《賈巴阿叄》,2015年5月《夢回南詔》。
1984年,賈巴阿叄生於涼山布拖縣拖覺鎮亞河村。舅舅布烏拉甲是「阿都策克」山下著名彝族說唱家兼德古,父親賈巴依寧是一位能歌善舞的音樂教師。阿叄自幼在父親、舅舅的薰陶下喜歡上了音樂,4歲的賈巴阿叄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彝文,5歲學會彈風琴,7歲時創作了第一首原創彝語歌曲《媽媽的女兒》。11歲那年,阿叄拜布拖音樂人李紹庠為師,正式學習古典吉他。13歲,就讀涼山民中時,他和同學王雄、李健東組建「彝魂」樂隊,三個無名小子,三把民謠吉他,參加了四川電視臺「陽光地帶」欄目演出,一時間在校園裡頗有名氣。阿叄回憶起那段時光時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他說那段時光對音樂充滿了熱愛和堅持,夢想著有一天會出自己的專輯。
阿叄排行老四,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哥哥和姐姐都是布拖當地的普通教師。2002年高考前夕,父親直言,希望阿叄能像哥哥姐姐一樣當一名教師,幾次激勵的鬥爭之後,阿叄接受了父親的意見,放棄音樂學院,報考綿陽師範學院學習數學。遠在老家的父親不會知道,來到大學校園的阿叄和同學迅速組建「黑河」樂隊,繼續自己的音樂夢想。2005年,「黑河」樂隊發行第一張唱片《美麗時光》,在綿陽地區引起強烈反響。由於受到校方領導的重視和支持,經校方協調,一直渴望接受專業音樂學習的阿叄終於圓了自己的夢想,改修聲樂和鋼琴。從此,阿叄在音樂老師王小明的指導下接受了專業知識,並開始從事作曲、作詞,兼主唱、吉他、鼓、MIDI音樂製作和編曲。
2006年大學畢業後,阿叄就職於綿陽藝術學校,成為一名音樂教師。父親知道情況以後,鼓勵他好好的做好一名優秀的音樂教師。但是他心中始終放不下對理想的渴望,於是他放棄工作,選擇攻讀研究生,來到四川大學藝術學院,開始了新的音樂徵程。
賈巴阿叄自幼深受彝族文化影響,從學習彝語到從事彝語歌曲創作,阿叄始終沒有忘記發揚本民族傳統文化。在多年的音樂創作中,他不斷嘗試將傳統樂器與現代打擊樂器融會在一起,同時將彝族特有的畢摩宗教音樂引入創作。創作之餘,阿叄認真研讀納西音樂、彝族民樂,充分借鑑彝族民歌中的「高腔」以及火把節特有的「朵洛荷」音樂曲調進行創作,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新民謠曲風。
阿叄說自己做音樂的初衷是要用心靈譜寫族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身為一名80後彝族歌手,阿叄的民謠直面的正是面臨困境的少數民族文化,以及即將丟失的傳統。
可能是由於從小深處大山,現實生活中的阿叄是一個不善於表達的一個人。阿叄的歌聽來沒有多麼深奧的思想,聽眾更多的是被他音樂本身的旋律打動著。他的歌曲根植於生活,立足於民族,是當代彝族青年的真實寫照,在夢想和現實的交織中,把忠貞和愛戀藏匿心底,讓理想和信念在飄搖的風中更加堅定。
為了投入音樂創作
去年他已辭去輔導員工作
跑去太平洋的另一端流浪、感悟生活
這一直是賈巴阿叄創作音樂方式
跑去美洲的他沒閒著,跑遍各地體驗文化、飲食、音樂...等。幾天前半夜,跟戰馬君通了個電話,分享他的美國行紀。
美洲這麼大,音樂資源非常豐富,每個城市無論街頭、livehouse、演唱會之多,不睡覺也聽不完。
從波士頓街上汽車裡播放著黑人的說唱、波多黎哥的拉美音樂、爵士音樂會、鄉村音樂會、世界音樂會、搖滾巨星演唱會。不同的音樂風格都衝擊的阿叄,讓他不斷地思索將這些音樂元素融入彝族的音樂。
為了和美國人交流音樂,賈巴阿叄努力加強英文,要求自己每天用英文跟不同人交流,表達對音樂的想法。身為"山系創作歌手",經受過高原考驗的,可能都對陽光、沙灘、海的迷戀。
"藝術來自於對真實生活中快樂與痛苦的體驗"賈巴阿叄說,經過一趟美國音樂之旅,激發他找到不同於以往的表達方式,對於新專輯的想法也越來越多。就等阿叄整理、消化,靜待阿叄回國開工!
策劃|阿細先基團隊
責任編輯|納吉小源
來源|兄弟影室
點擊[原文閱讀]讓精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