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小萬家族的@Noodles
天下的影蟲,都從蝕蛀全世界的電影開始
與央視分手22年的陳佩斯,上周被曝出將擔任其最新綜藝《金牌喜劇班》的首席導師。
這突如其來的「複合」當天就衝上了熱搜,並一下勾起大家對陳佩斯春晚經典小品系列(1984~1998)的美好記憶。
相關宣傳文案上,給陳佩斯老師的形容詞是「大師級喜劇前輩」,網絡上討論的也多繞不開「世紀恩怨」、「回歸」或「和解」等關鍵詞。
但是,多年來低調處世、只潛心在話劇舞臺和喜劇藝術探索中的陳佩斯卻沒想那麼多,做導師錄綜藝是希望能傳播他的喜劇理論,同時挖掘新人。
畢竟看話劇的觀眾遠遠小於熱門綜藝,借力當下的大眾媒介做喜劇表演技藝的傳承,沒什麼不好。
有陳佩斯坐鎮的《金牌喜劇班》到時熱度如何、66歲的陳佩斯能否以他的喜劇理論和方法贏得當下觀眾的喜歡,這些還都是未知。
今天小萬想聊的,是在春晚小品和話劇舞臺之外,作為喜劇電影演員的陳佩斯。
在喜劇表演方面,有「後陳佩斯時代」這一說。
具體到小品,陳佩斯在退出央視春晚後才有了趙本山無可撼動的小品之王地位;
具體到電影,他在事業高峰期的90年代中漸漸退出影壇後,才有了後來周星馳無釐頭喜劇和馮小剛賀歲喜劇在內地的風靡。
所以論觀眾緣、知名度和影響力,說陳佩斯是中國式喜劇的大師級前輩,不為過。
而他在1986~1992年間與父親陳強父子搭檔主演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系列——《父與子》《二子開店》《傻帽經理》《父子老爺車》《爺兒倆開歌廳》,至今看來仍妙趣橫生充滿市井人情,是為早期國產喜劇代表。
這個系列所講述的故事又與最近流行開來的「打工人」的梗遙相呼應,所以值得好好重溫一下。
以上五部電影裡,陳佩斯飾演的都是一個叫「二子」的北京青年,吊兒郎當、油嘴滑舌。
雖然沒考上大學,但乘著當時八十年代搞活經濟的春風做起各種小生意,打工仔的氣息從片名就可以感受得到。
陳強老先生飾演的父親老奎則構成新與舊的代際對照。
老奎是一個退休賦閒的廠長,也是經歷過戰爭年代的老兵,觀念守舊的他對兒子的行為與思想始終嚴加看管。
父子倆一個迂腐保守一個張揚逾矩,再加上陳強與陳佩斯這對真實父子的默契演出,戲裡戲外的火花讓這個市民喜劇系列跨越三十多年仍活力不減。
主人公「二子」的形象其實最早出自王好為導演的電影《夕照街》(1983)。
影片以老北京胡同和小四合院人家為背景,陳佩斯飾演的就是一個叫二子的社會待業青年,陳強飾演的父親則因沉迷打牌而疏於對兒子的管教,父子倆處處起矛盾。
由於影片公映後大受歡迎,「二子」的形象深入人心,年紀輕輕的陳佩斯找到了表演自信,摸到了「喜劇的感覺」。
陳強老先生也產生了靈感,何不讓歡喜爺倆+北京風情的設定延續下去,以此為核心構建喜劇情境。
於是《夕照街》的一條支線被摘出、放大,醞釀三年後正式推出了《父與子》。
首部曲《父與子》是講沒考上大學的二子不顧父親反對,放棄求學而與發小一起做生意,歷經一番父子鬥爭後最終和解,二子如願以償當起了個體戶。
彼時還一頭「秀髮」的陳佩斯又傻又可愛,在外泡妞、吹牛皮樣樣行,但在老父親面前就變得老老實實。
影片主要圍繞老奎如何監督二子準備高考以及二子如何盡施瞞天過海計,比如讓妹妹打掩護跑出去與女友偷偷約會、幫朋友倒賣服裝等。
結尾二子因連夜未合眼備考而在考場上睡著,知道兒子不是讀書命的老父親連聲嘆息。
老奎佝僂著腰拉著板車帶兒子回家的畫面可謂精準詮釋「可憐天下父母心」,有歡樂有苦澀,令人沉思。
接下來的《二子開店》和《傻帽經理》都是講在無緣大學後,待業青年二子和幾個玩伴如何盤下一處廢舊庭院做「比家美」旅店的故事。
幾個缺乏社會經驗的年輕人在初次經營旅店過程中多了些莽撞和急躁,也鬧出了不少尷尬。
比如為了爭客源而提供三輪車接送服務,結果二子那天拉了一個兩百斤的胖子,從白天蹬到夜晚才到店。
古板的老奎負責住客信息登記時,嚴肅的樣子像極了審查犯人;
老奎與住客發生誤會被反鎖在鍋爐房裡,無奈的他只好鑽進了大水缸「乘涼」。
系列第三集,宋丹丹加盟
有意思的是,在《傻帽經理》裡,看不慣二子燙髮的老奎親自上手給二子剃了「不長蝨子不長瘡」的大光頭,從此父子二人髮型統一。
圍繞「比家美」旅店創業經歷的這兩部電影還體現出了陳氏喜劇的社會批判意識,涉及到了對當時形式主義治理的諷刺。
如為了應對反反覆覆檢查衛生的街道辦,廁所清洗後不讓客人進,必須等到巡查結束後才能使用。
二子自嘲的那句「咱這腦袋就是磕頭的腦袋,八方磕頭,哪個磕不到都不成」,詼諧的語調中透著不滿與無奈。
第四部《父子老爺車》則引入了八十年代的南下熱潮和深圳淘金話題。
二子與老父親被某黑心商人騙去深圳打工,兩人開著一輛古董老爺車做起觀光車司機,兩個樸實的鄉巴佬與現代都市「文明」的格格不入成為主要的笑點。
最後一部《爺兒倆開歌廳》講父子二人從深圳歸來後在北京開了一家卡拉OK歌廳。
一家人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好,但隨著一名漂亮女歌手的出現,二子與父親面臨了一個難題……
拍《爺兒倆開歌廳》時,陳強老爺子已經74歲,身體狀態大不如前,再加上長期舉債自資拍電影,續集被迫擱置,一個風靡八十年代的喜劇系列就此終結。
回到首部曲《父與子》,它的片頭即亮出了招牌——「喜劇系列片《天生我材必有用》第一集」,可見它是有意做成系列的。
事實上,陳佩斯雖然直到第五部才掛名導演,但整個系列的臺前幕後的確浸透了他與父親的心血。
八十年代初,喜劇片還是不受各大國營製片廠待見的類型,甚至是不入流的。
父子倆請人寫劇本、找導演,出去拉贊助、花錢買廠標,從而讓《父與子》成為電影計劃體制外的個例。
年近七十的陳強不僅堅定地與兒子站在一起,而且顛覆了自己之前多演反派(黃世仁、南霸天)的大眾印象,以全新的帶有喜感的老父親形象再戰影壇,成為晚年演藝生涯裡的代表角色。
片中延續下來的嚴父與叛逆子的設定,其實也是陳強與陳佩斯現實中父子關係的寫照,離開了誰都成就不了如今的經典。
要承認,這個喜劇系列的後兩部在口碑上有所下滑。如果想留下一個整體美好的記憶,可以把前《父與子》《二子開店》《傻帽經理》當作一套三部曲連續刷完。
相信你會感受到陳氏父子喜劇的魅力,感受他們用心血創造的那段短暫的市民喜劇時代。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豆瓣及網絡,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