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揭秘光合作用的能量工廠

2020-12-20 科學網

 

本報記者 李晨陽

近日,中科院凝練總結出59項「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光合作用光系統等超大分子複合體的結構、功能與調控」名列其中。

光合作用為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物質和能量。「生物體內的光合作用複合體就像一個個小工廠的不同功能單元,既有向外捕獲光能的『天線系統』單元,也有進行能量轉化反應的『反應中心』單元。」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柳振峰對《中國科學報》說,「解析它們的結構,就像搞清楚一個生產車間裝配線上的設備和物料是怎麼排列的。這對理解地球生命能量工廠的運作原理至關重要。」

中科院在光合作用研究領域有數十年的積澱,近年來更是在揭示相關複雜超分子體系的精密裝配、工作原理以及調控機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向更高的解析度進軍

「生命科學領域裡,光合作用是一個長盛不衰的課題。」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李梅說。200餘年間,國際上與光合作用相關的研究成果已經十餘次問鼎諾貝爾獎。

然而,關於植物光系統Ⅱ的結構生物學研究卻一直相對滯後。多年來,國內外許多科研團隊都在為解析其高解析度三維結構而競跑,但要麼鎩羽而歸,要麼遲遲難以突破。

直到2016年,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柳振峰課題組、章新政課題組和常文瑞—李梅課題組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解析了菠菜光系統Ⅱ—捕光天線超級複合物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揭示了捕光天線與光系統Ⅱ核心複合物之間的相互裝配機制和能量傳遞途徑。

這是一個重大突破。

玉米葉片、小白菜、菠菜……在常見的高等植物中,研究人員發現用菠菜葉片製備出的樣品具有最好的均一性。然而他們也知道,早些年國際上一個非常著名的科研團隊也在用菠菜材料做類似的工作,但是效果一直不夠理想。

研究團隊仔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發現問題出在樣品製備和保存的流程及條件不夠完善,冷凍電鏡設備、技術和方法都沒有達到最佳狀態上。他們意識到,這其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我們的目標是什麼?要做多高的解析度?」擅長冷凍電鏡技術的章新政問。

「為了區分複合體中不同類型的色素分子,我們需要朝著2.7埃或更高的目標去做。」柳振峰迴答。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章新政課題組研發出了新的三維重構算法。三個課題組通力合作,在前期3.2埃的解析度基礎上,進一步將超級複合物的解析度提高到了2.7埃。

「雖然總體解析度在數值上只提高了0.5埃,看似很小,但是最終三維重構結果的圖中能更清楚地分辨不同胺基酸的側鏈,觀察到氧原子的突起,並可以區分不同的色素分子。後續工作中,我們團隊又合作解析了更複雜的植物光系統Ⅱ—捕光天線超級複合物以及多個光合作用捕光和電子傳遞調控相關超級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章新政說。

老牌團隊的新突破

除了我們最為熟悉的各種綠色植物外,地球上的光合生物還包括光合細菌、原核藍細菌、真核藻類等。不同光合生物的光系統有著不同的結構和組分。

在生物物理所對菠菜等高等植物潛心鑽研時,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植物所)把目光投向了藻類。

植物所研究員沈建仁和中科院院士匡廷雲團隊,已經在光合作用研究領域耕耘了30餘年,是一支「老」牌的「先」鋒隊。

「硅藻具有特殊的捕光天線蛋白,被稱為巖藻黃素葉綠素a/c結合蛋白(FCP)。但是FCP複合體的結構長期無法被解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在分子水平上對硅藻光合作用機理的研究。」沈建仁告訴《中國科學報》,「我們的工作第一次報導了硅藻FCP的結構。」

硅藻光系統Ⅱ-FCPⅡ複合體很適合用冷凍電鏡技術來解析。但是冷凍電鏡對樣品的要求很高。他們通過優化和提高蛋白分離提純方法,獲得了高純度、高活性、高均一性的膜蛋白樣品。憑藉樣品純化優勢和製備高解析度晶體的經驗,他們很快獲得了規則的硅藻FCP晶體。研究人員還巧妙地解決了FCP蛋白的相位問題,解析出了三角褐指藻FCP二聚體的1.8埃解析度的晶體結構。

之後,他們還和清華大學隋森芳研究組合作,兩個團隊分別發揮在樣品提純和電鏡解析方面的優勢,解析了中心綱硅藻光系統Ⅱ-FCPⅡ超級複合體3.0埃解析度的結構。

經過近6年的刻苦攻關,科研人員取得了硅藻光合膜蛋白的第一個晶體結構和光系統Ⅱ-FCPⅡ超大複合體的冷凍電鏡結構,兩項研究結果都發表於《科學》雜誌。

從「率先行動」走向率先成功

這些成果不僅分別入選2016和2019年度的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也彰顯了中國在光合作用研究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

幾位研究者表示,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給予的穩定支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類機構改革以來,依託生物物理所新成立的中科院生物大分子科教融合卓越創新中心,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很大助力。這種支持絕不僅僅體現在經費上。」李梅說,「光合作用領域是一個熱鬧的競技場,國際上許多團隊都在爭先恐後。進入卓越創新中心後,研究所在冷凍電鏡機時和設備條件保障等方面為光合作用研究的順利開展給予傾斜支持,這對我們團隊率先取得成果助益頗大。」

此外,生物物理所和植物所的兩項工作還得到了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大力支持。在「生物大分子複合體結構與功能的跨尺度研究」和「能源化學轉化的本質與調控」等先導專項的支持下,他們有關光合作用的研究有望做出新的基礎研究成果,發揮更大的應用價值。

「光合作用不僅僅是一種自然現象,它對能源、糧食、環境等人類社會問題也具有啟示意義。」沈建仁說,「我們的工作有助於科學家通過人工模擬光合作用的機理,從太陽能取得清潔可再生能源;並有助於指導設計高光效的新型作物。」

在「率先行動」計劃的大力支持下,中科院超大分子複合體結構與功能的研究隊伍,不僅在光合作用複合體中取得重大突破,還取得了包括TRIC-B通道門控機制、脂多糖跨細菌膜轉運機制、卵子獨特表觀遺傳狀態建立機制、組蛋白乙醯轉移酶活性的調控機制,醯基轉移酶蛋白DLtB結構、分枝桿菌能量代謝系統結構等諸多重要成就。

《中國科學報》 (2020-09-02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秘原始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
    綠硫細菌光合作用系統及內周捕光天線-反應中心複合體結構模型光合生物是自然界最高效的太陽能固定「機器」,平均每年光合生物通過光合作用所同化的太陽能約為人類所需能量的10倍。光合作用使得人類文明的誕生和發展成為可能,被認為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
  • 我國學者揭秘古老光合細菌光合作用機理
    新華社杭州11月20日電(記者朱涵)浙江大學醫學院、良渚實驗室與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合作,解析了綠硫細菌古老光合反應中心的原子空間結構,揭示了獨特的色素分子空間排布及能量傳遞機制,有助於理解光合反應中心的起源和進化,為設計光敏器件、提升植物光能利用率提供借鑑。
  • 「光合作用」的暖男氣質趙又廷
    打開雙臂,擁抱陽光,釋放塵封的心靈,接收和煦的能量。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趙又廷提倡的就是如同植物般健康純淨的生活。因此,男神發起和倡導中國首個治癒系公益項目——「光合作用」。陽光男神的三大光合作用主張:那就是「少看屏幕,少開車,擁抱陽光不要宅。」
  • 光合作用(上)
    Mayer)根據能量轉化與守恆定律明確指出,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時,把光能轉換成化學能儲存起來。1864年,德國的薩克斯發現光合作用產生澱粉。他做了一個試驗:把綠色植物葉片放在暗處幾個小時,目的是讓葉片中的營養物質消耗掉,然後把這個葉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過一段時間後,用碘蒸汽處理發現遮光的部分沒有發生顏色的變化,曝光的那一半葉片則呈深藍色。
  • 致敬光合作用(光合改變命運)
    現今行使光合作用的葉綠體(Chloroplast)是生物合成的,但在生命起源之前的原始海洋中不可能有葉綠體這樣精細複雜的生物體結構與連續高效的能量轉換體系,而生命的起源及維繫必須有溫和、微觀、精細、連續的化學分子能驅動,除外核能,地球上所有的能源(包括地下經億萬年沉澱的各類碳氫能源)均來自陽光,將光能轉化為碳氫化合物能,需要光合作用;因此闡明生命起源應該先解釋原始海洋中光合作用和光合體系的起源
  • 揭秘第一個造訪太陽系的「天外來客」—新聞—科學網
  • 初中生物知識點梳理之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
    用清水衝洗後觀察,(葉片見光部分變成了藍色,說明葉的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澱粉)     光合作用概念:指綠色植物利用光能,通過葉綠體,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並放出氧氣的過程。實驗中,遮光部分不變藍,說明光是綠色植物製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光合作用的公式:     條件:光能。
  • 植物生長需要光照,月亮能讓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嗎? - 艾伯史密斯
    月光本質上是月球對太陽光的反射,其中也包含了整個可見光波段,可以讓植物進行微弱的光合作用,但是月光的輻射能量密度太低,無法維持植物全部的生長所需。地球上所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都是相似的,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然後釋放氧氣,主要包含了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個階段。光反應:植物在色素和酶的作用下,把光能轉化為活躍的化學能。
  • 奇葩神奇生物,綠葉海蝸牛,能進行光合作用一生只需進一次食!
    科學家在大海中發現了一種神奇的生物綠葉海蝸牛,這種蝸牛的身體比較小,只有1~3釐米長,神似一片綠色的樹葉,但它的身體不僅外觀像樹葉,並且也擁有像樹葉一樣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神奇功能,在生物學上基本只有植物才會擁有光合作用的能力,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x第一種能夠進行光合作用而產生能量的生物,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神奇
  • 曬曬太陽就能活,為什麼人類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皮不夠厚
    藍藻因「發明」光合作用而聞名,光合作用是一種吸收陽光中的能量利用水和二氧化碳製造有機物的過程。任何一個發明家都可以告訴你,如果你有一個偉大的想法,那麼很快,很多人都會登門拜訪你,尋求與你合作。所以,蛞蝓和海鞘都能從光合作用中受益,為什麼我們不能呢?答案在於考慮像人類這樣的大型活躍多細胞高級動物的能量收支情況。每天,一個成年人都需要消耗相當於自身體重的一種叫做三磷酸腺苷的分子來維持基本的生命活動,這種分子儲存葡萄糖氧化釋放的化學能,並在需要時把能量釋放出去。
  • 光合作用的科學史可以這樣講
    二、不會吹薩克斯的薩克斯過了差不多一百年光合作用都沒有什麼進展。主要是因為在18世紀時對於燃燒的主要解釋是燃素說。燃素說認為燃燒是一個分解的過程。而不是氧化還原的過程。更沒有能量轉化這個概念。第一個提出能量轉化和守恆定律是德國的梅耶。
  • 假如人類也有葉綠體,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全球變冷?吃土時代?
    葉綠體由葉綠體外被、類囊體和基質三部分構成,它是一種含有葉綠素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葉綠體的功能是進行光合作用,是植物的「養料製造車間」和「能量轉換站」。葉綠體的功能:葉綠體的功能是進行光合作用。暗反應:光合作用的下一步驟是在暗處(也可在光下)進行的。它是利用光反應形成的ATP提供能量,NADPH2還原CO2,固定形成的中間產物,製造葡萄糖等碳水化合物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將ATP和NADPH2,中的活躍化學能轉換成貯存在碳水化合物中的穩定的化學能。它也稱二氧化碳同化或碳同化過程。這是一個有許多種酶參與反應的過程。
  • 揭秘「細菌大小是怎麼決定的?」—新聞—科學網
  • 睡前生物(339)|光合作用的發現史
    二、不會吹薩克斯的薩克斯過了差不多一百年光合作用都沒有什麼進展。主要是因為在18世紀時對於燃燒的主要解釋是燃素說。燃素說認為燃燒是一個分解的過程。而不是氧化還原的過程。更沒有能量轉化這個概念。第一個提出能量轉化和守恆定律是德國的梅耶。
  • 分享七年級生物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單元質量達標,圖片版及答案
    ,儲存能量B.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C.製造有機物,釋放能量D.分解有機物,儲存能量4.在溫室內種植蔬菜,為了提高產量,除了施肥、澆水、除草外,還可以選用的措施是(  )A.降低白天溫度7.下圖表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及它們之間的物質轉化過程,若甲代表有機物和氧氣,則Ⅰ、Ⅱ、乙分別代表(  )A.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和水B.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二氧化碳和水C.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有機物和氧氣
  • 破解光合作用神秘機制:中國跨出重要一步
    生物物理所供圖   ■本報記者 王晨緋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為有效的固定太陽光能的過程,人類所大量消耗的石油、天然氣等,其實都是遠古時期植物光合作用的直接和間接產物。   地球每年經光合作用產生的物質有1730億~2200億噸,其中蘊含的能量相當於全世界能源消耗總量的10倍~20倍,但目前的利用率不到3%。光合作用是高效利用太陽能的最好榜樣,破解光合作用神秘機制,將為建立「人工光合作用系統」,繼而開發清潔、高效的新能源提供結構基礎。
  • 大自然能量轉換站—生物體
    生物體為維持生命現象,生物體必須積累有機物;為對抗熵增,必須從外界獲得能量。能量有多種形式,如化學能、光能、熱能、動能等;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互相轉變。 異養生物異養生物:不能直接利用無機物製成有機物,只能把從外界攝取的現成有機物轉變成自身的組成物質,並儲存了能量的一類生物。
  • 浙大學者解析古老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原子結構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是規模最大的太陽能轉換過程。光合生物通過把太陽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固定二氧化碳為有機物,同時釋放出氧,為地球上絕大多數生命提供食物和氧氣。光合生物是自然界最高效的太陽能固定「機器」,平均每年通過光合生物的光合作用所同化的太陽能約為人類所需能量的10倍。
  • Science:研究發現植物光合作用中高效捕光的超分子機器結構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為重要的化學反應之一。植物、藻類和藍細菌進行的放氧型光合作用不僅為生物圈中的生命活動提供賴以生存的物質和能量,同時還維持著地球上的大氣環境和碳氧平衡。對光合作用機理的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將為基於光合作用原理的應用研究提供具有啟示性的方案。
  • 中國科學家解析植物光合作用的光系統與膜蛋白結構
    光合作用中,光系統II扮演著將光能轉換成電能和裂解水的重要角色,被認為是人工模擬光合作用的理想模板。近年來,科學家對藍細菌、藻類和高等植物的光系統II進行了結構解析。之前圍繞植物光系統II解析結果的精度不夠高,結構不完整,科學家無法準確認識植物光系統II的工作機制。「由於高等植物的光系統II的複雜性質,穩定均一的樣品一直難以獲得,三維結晶工作遇到瓶頸。」柳振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