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學家解析植物光合作用的光系統與膜蛋白結構
植物光合作用的最初光能吸收和轉換的過程由三個複合體協同完成,科學家稱之為「超分子機器」。其中,「光系統II」位於最上遊,極其重要,其結構解析的難度非常大。柳振峰表示,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幫助下,研究人員發現,該複合體包含25個蛋白亞基、105個葉綠素分子、28個類胡蘿蔔素分子和眾多的其它輔因子,組成捕光天線系統、反應中心系統以及一個能在常溫常壓下裂解水釋放氧氣的放氧中心等三個部分的結構。在此基礎上,光系統II獲取、傳遞和轉換光能的機制也得以揭示。其中,圍繞在複合物外周的「捕光天線」促進了光系統II捕獲太陽能的能力。
-
科學家揭秘原始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
綠硫細菌光合作用系統及內周捕光天線-反應中心複合體結構模型光合生物是自然界最高效的太陽能固定「機器」,平均每年光合生物通過光合作用所同化的太陽能約為人類所需能量的10倍。光合作用使得人類文明的誕生和發展成為可能,被認為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
-
科學網—揭秘光合作用的能量工廠
向更高的解析度進軍 「生命科學領域裡,光合作用是一個長盛不衰的課題。」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李梅說。200餘年間,國際上與光合作用相關的研究成果已經十餘次問鼎諾貝爾獎。 然而,關於植物光系統Ⅱ的結構生物學研究卻一直相對滯後。多年來,國內外許多科研團隊都在為解析其高解析度三維結構而競跑,但要麼鎩羽而歸,要麼遲遲難以突破。
-
浙大學者解析古老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原子結構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是規模最大的太陽能轉換過程。光合生物通過把太陽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固定二氧化碳為有機物,同時釋放出氧,為地球上絕大多數生命提供食物和氧氣。光合生物是自然界最高效的太陽能固定「機器」,平均每年通過光合生物的光合作用所同化的太陽能約為人類所需能量的10倍。
-
「紅色」硅藻的超級捕光天線與「光系統」
硅藻的捕光天線是獨特的巖藻黃素-葉綠素a/c蛋白(fucoxanthin-chlorophyll a/c protein: FCP),其特殊色素組成可以使硅藻在水下弱光時捕獲更多的藍綠光用於光合作用。硅藻一般呈紅褐色,與綠藻和綠色植物等光合生物相比,其FCP捕光天線具有大量特殊的類胡蘿蔔素,如巖藻黃素,矽甲藻黃素和硅藻黃素等(圖2)。
-
破解光合作用神秘機制:中國跨出重要一步
光合作用是高效利用太陽能的最好榜樣,破解光合作用神秘機制,將為建立「人工光合作用系統」,繼而開發清潔、高效的新能源提供結構基礎。 由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常文瑞帶領的團隊經過幾年時間,完成了菠菜主要捕光複合物的晶體結構測定,在光合膜蛋白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重大成果。
-
「紅色」硅藻的超級捕光天線與「光系統I」
硅藻的捕光天線是獨特的巖藻黃素-葉綠素a/c蛋白(fucoxanthin-chlorophyll a/c protein: FCP),其特殊色素組成可以使硅藻在水下弱光時捕獲更多的藍綠光用於光合作用。硅藻一般呈紅褐色,與綠藻和綠色植物等光合生物相比,其FCP捕光天線具有大量特殊的類胡蘿蔔素,如巖藻黃素,矽甲藻黃素和硅藻黃素等(圖2)。
-
【中國科學報】破解光合作用神秘機制:中國跨出重要一步
光合作用是高效利用太陽能的最好榜樣,破解光合作用神秘機制,將為建立「人工光合作用系統」,繼而開發清潔、高效的新能源提供結構基礎。 由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常文瑞帶領的團隊經過幾年時間,完成了菠菜主要捕光複合物的晶體結構測定,在光合膜蛋白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重大成果。
-
通過可調籠型支架實現熱應力超分子納米複合材料中的弗倫克爾激子
通過可調籠型支架實現熱應力超分子納米複合材料中的弗倫克爾激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9 10:47:23 美國紐約城市大學的城市學院Dorthe M.
-
ChemSusChem:供體-受體氰基咔唑類超分子用於高效的可見光產氫
然而,由於有機材料固有的高激子結合能和低結晶度的特性,光生載流子的遷移率和電荷分離效率都很低,導致其量子效率遠低於無機材料。超分子通過不同的分子自組裝方式形成晶體,具有靈活可調的結構。這使得更容易構建電學和光學性質可調控的光敏超分子材料,從而提高載流子的傳輸、分離以及擴展光響應。
-
【科技前沿】張興/沈建仁/匡廷雲等在光合結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該結構包含I型和II型RC的共同特徵,並提供了對光合作用RC演化的了解。總之,該研究通過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確定了2.7Å解析度的FMO-GsbRC的結構,這些特徵都具有天線-RC複合體的鮮明的特徵結構,並為解釋其能量傳遞動力學以及對光系統演化的結構見解提供了基礎。
-
睡前生物(339)|光合作用的發現史
一個重要科學發現公開發表後後面必定會有很多人重複這些實驗。然而有些人能夠重複出來。有些人卻得出了實驗4中已的老鼠也是會嗝屁。得出與普裡斯特利完全相反的結論:植物也跟動物一樣使空氣變汙濁。因為當時普裡斯特利認為只要植物生長就可以淨化空氣。而不需要光。他將光這一個無關變量沒控制好,導致他的實驗重複性不佳。
-
華威大學《JACS》白光發射的超分子肽納米管的高效人工採光系統
最近,華威大學Sébastien Perrier教授團隊報告了一種基於水中超分子肽納米管的高效人工採光系統構建的通用策略。當將兩者同時組裝到水中的超分子肽納米管中時,會發生從PYR-CP-PEG到NTI-CP-PEG的高效FRET過程,這滿足了有希望的光收集系統候選者的要求。通過摻入第三種綴合物Cy3-CP-PEG,可以進一步實現兩步順序的FRET過程。在這方面,光能從PYR-CP-PEG轉移到NTI-CP-PEG,然後轉移到Cy3-CP-PEG。
-
【NSR論文導讀】穩定的晶態超分子結構體系用於CO2電還原活性...
摘 要: 鑑別CO2還原反應(CO2RR)中的真實催化位點對於合理設計催化劑、理解反應機理至關重要。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首次通過晶態超分子配位化合物模型體系,從結構上清晰解讀了含吡啶材料的催化活性起源。
-
植物生長需要光照,月亮能讓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嗎? - 艾伯史密斯
月光本質上是月球對太陽光的反射,其中也包含了整個可見光波段,可以讓植物進行微弱的光合作用,但是月光的輻射能量密度太低,無法維持植物全部的生長所需。地球上所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都是相似的,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然後釋放氧氣,主要包含了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個階段。光反應:植物在色素和酶的作用下,把光能轉化為活躍的化學能。
-
致敬光合作用(光合改變命運)
現今行使光合作用的葉綠體(Chloroplast)是生物合成的,但在生命起源之前的原始海洋中不可能有葉綠體這樣精細複雜的生物體結構與連續高效的能量轉換體系,而生命的起源及維繫必須有溫和、微觀、精細、連續的化學分子能驅動,除外核能,地球上所有的能源(包括地下經億萬年沉澱的各類碳氫能源)均來自陽光,將光能轉化為碳氫化合物能,需要光合作用;因此闡明生命起源應該先解釋原始海洋中光合作用和光合體系的起源
-
基於光合作用原理,葉綠素也能製備太陽能電池
眾所周知,葉綠素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不可或缺的因素。光合作用的第一步是光能被葉綠素吸收並將葉綠素離子化,產生的化學能被暫時儲存在三磷酸腺苷(ATP)中,並最終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和氧氣。從一些前輩積累的經驗中,研究人員發現雖然葉綠素的結構骨架一樣,但結構上(如中心金屬和外圍官能團)的區別,會導致葉綠素在穩定性、吸收光譜和轉移電荷能力等方面的差異。
-
超分子頂尖大牛Samuel Stupp院士《自然·材料》:智能軟機器人!
PA雜化和共價網絡水凝膠在447nm處的光密度隨輻照而降低。超分子PA聚合物的機械增強仍舊保持在與0.5-1.5 wt%的超分子聚合物的雜化材料輻照。為了更好地理解與驅動相關的化學過程,研究人員使用粗粒度(CG)Martini力場進行分子動力學(MD)模擬,以模擬聚合物和PA納米結構中的大量原子(圖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