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破解光合作用神秘機制:中國跨出重要一步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

  PsbS整體結構。a. PsbS單體結構飄帶示意圖;b. PsbS二體結構示意圖;c. PsbS二體界面處結合的葉綠素a;d. PsbS二體結合的qE抑制劑DCCD。生物物理所供圖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為有效的固定太陽光能的過程,人類所大量消耗的石油、天然氣等,其實都是遠古時期植物光合作用的直接和間接產物。

  地球每年經光合作用產生的物質有1730億~2200億噸,其中蘊含的能量相當於全世界能源消耗總量的10倍~20倍,但目前的利用率不到3%。光合作用是高效利用太陽能的最好榜樣,破解光合作用神秘機制,將為建立「人工光合作用系統」,繼而開發清潔、高效的新能源提供結構基礎。

  由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常文瑞帶領的團隊經過幾年時間,完成了菠菜主要捕光複合物的晶體結構測定,在光合膜蛋白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重大成果。

  2004年3月18日,《自然》雜誌發表這一成果,封面上的「POWER PLANT」大字赫然,在國內外相關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

  近日,常文瑞院士課題組又取得了一項新突破——解析了菠菜光保護蛋白PsbS活性狀態的2.35埃解析度的晶體結構,博士生範敏銳是這項重要研究工作的具體承擔者。

  兩年時間純化出蛋白

  常文瑞院士課題組於四年前開展了PsbS的晶體結構研究。

  「我就是那時進入課題組的,首先要摸索純化方案。」範敏銳在常文瑞院士和副研究員李梅的指導下,花了兩年時間將蛋白從菠菜葉中純化出來。

  要獲得某種蛋白,常規的方法一般都是用外源表達體系來獲得,相對來講要容易一些,而常文瑞課題組則另闢蹊徑,選擇從菠菜葉中直接提取天然蛋白。

  「每純化一次需要15斤菠菜,才能得到10毫克蛋白。」範敏銳笑言自己會像洗菜工一樣,每次都要買來15斤菠菜,先去掉壞葉子,用自來水洗三遍,再用單蒸水洗兩遍,在濾紙上吸走水分,才能榨汁離心提取到粗的樣品。

  經過大量的摸索,他們建立了一個從菠菜葉片中大量純化PsbS的方案,並在純化和結晶的過程中一直維持酸性pH 值條件。

  蛋白純化出來後,範敏銳發現蛋白是綠色的。據此他們推斷它應該結合了葉綠素,「這意味著它可能吸收光能並將其轉化成熱能,釋放出去。」當然,這僅僅是範敏銳的初步推斷。從純化出蛋白到最後解析了該蛋白的結構,又花了他們一年半時間。

  揭示光保護機制奧秘

  「植物與太陽光的關係可謂『愛恨交加』,一方面光能對於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是必需的,但另一方面過量的光能又會導致植物光合作用裝置的氧化性損傷,於是植物逐漸進化出了一種保護機制。」範敏銳向記者解釋說。

  參與這種保護機制的就是光保護蛋白PsbS,早在2000年,美國一個研究小組就證明了光保護蛋白PsbS的關鍵作用——在高光照條件下,植物類囊體腔側的pH值會由正常條件下的6.5降低至5.5~5.8,從而激活嵌在類囊體膜上的光保護蛋白PsbS,並進而誘發一種非常有效的高光保護機制——能量依賴的淬滅(qE)。通過qE,植物可以把捕光複合物吸收的過量光能以熱的形式安全地耗散掉,從而減少或避免光氧化性損傷。但是對於PsbS是否結合色素一直存有爭議,其參與光保護作用的機制也並不清楚,解析其三維結構成為光合作用領域期待已久的研究課題。

  而他們的研究價值正在於此。

  科學家用純化的蛋白生長了晶體,並將晶體帶到上海以及日本的同步輻射光源進行X射線衍射實驗,最終解析了PsbS活性狀態的2.35埃解析度的晶體結構。

  「結構顯示PsbS由四段跨膜螺旋組成,其結構緊密,單體內部沒有色素結合位點,展現出與我們之前解析的同家族其他捕光複合物LHCII和CP29完全不同的結構特點。」範敏銳細緻地觀察著這個讓他花了三年多才得到的寶貝。

  而後一年的時間,他們結合晶體結構分析和一系列的生化實驗,證明了PsbS在低pH值下是一個緊密的二體,從而糾正了之前該領域的主流觀點,即PsbS在活性狀態下為單體。

  有趣的是,他們還發現低pH值下的PsbS二體界面處結合了一個葉綠素a,提示PsbS有可能在體內直接參與qE。這些研究結果為理解PsbS是如何被激活和抑制以及其參與qE的可能機制奠定了重要基礎。

  該項研究成果已被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接收並在線發表。範敏銳為第一作者,常文瑞院士和副研究員李梅為通訊作者,研究員柳振峰也對本項研究作出重要貢獻。審稿專家稱本工作「非常令人興奮,並且帶來很多驚喜,為研究PsbS的功能提供了新的視角」,「跨出了重要的一步」,「是優秀的、領域內長時間期待的並且迫切需要的一項研究工作」。

  「糧食作物經過光合作用生長,提高光合效率,產量就能提高。根據以往的研究,提高農作物的光保護能力,有望幫助提高糧食產量前景。」範敏銳認為此時他所做的基礎研究對以後應用有一定意義。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5-08-24 第6版 進展)

相關焦點

  • 破解光合作用神秘機制:中國跨出重要一步
    光合作用是高效利用太陽能的最好榜樣,破解光合作用神秘機制,將為建立「人工光合作用系統」,繼而開發清潔、高效的新能源提供結構基礎。   由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常文瑞帶領的團隊經過幾年時間,完成了菠菜主要捕光複合物的晶體結構測定,在光合膜蛋白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重大成果。
  • 科學網—揭秘光合作用的能量工廠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柳振峰對《中國科學報》說,「解析它們的結構,就像搞清楚一個生產車間裝配線上的設備和物料是怎麼排列的。這對理解地球生命能量工廠的運作原理至關重要。」 中科院在光合作用研究領域有數十年的積澱,近年來更是在揭示相關複雜超分子體系的精密裝配、工作原理以及調控機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 中國科學報:研究生為何提不出問題
    為何我們的研究生提不出問題?2020年8月18日,《中國科學報》以此為題刊發報導,在高教界引起強烈反響。隨後,2020年9月至2020年12月,本報又開設「『研究生不會提問』之思」專欄,邀請院士專家,一線博士生、碩士生導師,教育專家,以及研究生代表等發表看法。
  • 「中國科學報」花開有時的基因奧秘
    開花時間的多樣性開花時間是關鍵的農藝性狀,對植物產量和品質有著重要影響。一般來說,每種植物都有最佳花期,在這個期間開花,能實現穩產高產。但如果花期過於提前或者滯後,就會給產量帶來不良影響。李培金給《中國科學報》舉了一個例子,玉米在開花時期對高溫異常敏感,如果在七月份高溫天氣開花,會導致雌雄花期不協調和授粉失敗等問題,嚴重時顆粒無收,給農業生產帶來重大損失。 「因此,深入解析植物的開花機制,對植物分子輔助育種、提高作物產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中國科學報:高校教師退出機制的困惑—新聞—科學網
    中國農業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也陸續進行探索。2009年,教育部更是公開表示,要建立高校教師退出機制。 如從清華進行機制探索的時間算起,國內高校在「教師退出」這條路上已走了整整20年。但總體來看,這條路它們走得似乎並不平坦。
  • 中國科學報:研究生為何提不出問題?
    為何我們的研究生提不出問題?2020年8月18日,《中國科學報》以此為題刊發報導,在高教界引起強烈反響。隨後,2020年9月至2020年12月,本報又開設「『研究生不會提問』之思」專欄,邀請院士專家,一線博士生、碩士生導師,教育專家,以及研究生代表等發表看法。
  • 【中國科學報】量子架橋 星地「針尖對麥芒」
    「以綜合國力狀況來看,中國科學家不應該總是做一些跟班式的研究工作,我們要有自己的重大原創性突破。」王向斌表示,「墨子號」的成功發射,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我國在量子信息領域的領導地位,實現了我國朝「領跑者」角色努力的目標。  在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李家明看來,更重要的是,「墨子號」在人才培養上將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科學家揭秘原始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
    綠硫細菌光合作用系統及內周捕光天線-反應中心複合體結構模型光合生物是自然界最高效的太陽能固定「機器」,平均每年光合生物通過光合作用所同化的太陽能約為人類所需能量的10倍。光合作用使得人類文明的誕生和發展成為可能,被認為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
  • 【中國科學報】《美麗化學》填補中國高端原創科普作品空白
    【中國科學報】《美麗化學》填補中國高端原創科普作品空白 2014-11-20 中國科學報 楊保國 【字體:大 中 小】
  • 【中國科學報】「身懷絕技」的人去哪了?
    工匠,曾是中國傳統社會中的重要職業,包括木匠、鐵匠、石匠等在內的手工匠人以精湛技藝構建了傳統的日常生活。討論中,委員們發現,工匠缺乏的原因一方面在於人才培養和評價機制不完善,高考「指揮棒」導向了重學歷、輕技能的理念。  同時,工匠職業也缺乏實在的晉升通道。
  • 【中國科學報】助力「中國牌」晶態材料再攀高峰
    上世紀80年代,我國科學家在硼酸鹽體系中相繼發現了偏硼酸鋇(BBO)和三硼酸鋰(LBO)這兩種在非線性光學領域影響深遠的「中國牌」晶體,2001年又研製出全球獨一無二的氟代硼鈹酸鉀晶體(KBBF),突破了國際雷射界長期以來的「200納米壁壘」。晶態材料,向來是我國「老字號」的優勢領域。
  • 【中國科學報】《植物學報(英文版)》:探路學術期刊國際化
    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中國科學院院士、JIPB主編種康的回答簡潔而肯定:「要發展成為一個高水平的科技期刊,必定要走向國際化,更好地為科學研究服務。」  創刊於1952年的《植物學報》,在近70年的發展歷程中,雖頗多磨礪,甚至曾一度停刊,但國際化是其不變的信念。
  • 【中國科學報】港珠澳大橋「強筋健骨」的奧秘
    視覺中國供圖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廣袤而神秘的海洋給予人們無限想像,但它同時又是具有強腐蝕性的嚴酷自然環境。港口碼頭、石油平臺、鋼樁、橋梁等,如何乘風破浪、更持久地堅守?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以下簡稱金屬所)面向國家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需求,從上世紀90年代初即開始研究海洋工程重腐蝕防護技術。
  • 【中國科學報】讓油氣軟體「硬」起來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教授李清宇對《中國科學報》說,「油氣開發中,評價儲層物性參數,確定儲量及評價開發效果不可或缺,沒有這類軟體就會受到制約。」粗放開採時代過去了「上天有路,入地無門。」大慶油田測試分公司副總工程師楊景海告訴記者,石油行業用這句話來形容油氣勘探開採看不見、摸不著,分析起來困難重重。
  • 致敬光合作用(光合改變命運)
    但是地球上的微生物可能在40億年前就進化出了光合作用。早期地球最初的產生氧氣被海水和海底巖石吸附,並未進入大氣。儘管在藍藻出現之前,地球的大氣中並沒有氧,但現在證據表明,那時海洋中有較豐富的有機物,而且有原始生命。藍細菌最早在30億年前出現,至少在23億年前藍細菌進化出了多細胞形式,更高的光合效率徹底改變了世界。
  • 【中國科學報】降血脂藥物辛伐他汀生產工藝有望簡化
    辛伐他汀是土麴黴天然產物洛伐他汀的半合成衍生物,是一種重要的降血脂藥,2015年全球銷售額達到30億美元。近年來,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微生物代謝工程團隊基於在絲狀真菌遺傳改造方面的研究基礎,與全球最大的洛伐他汀/辛伐他汀原料藥生產企業進行了深入合作,旨在對洛伐他汀工業生產土麴黴菌株進行代謝工程改造,使之能直接發酵生產monacolin J。
  • 【中國科學報】成都生物所發現閃皮蛇新種
    至此,中國蛇類閃皮蛇科增加到了2屬10種。相關論文刊登於《俄羅斯爬蟲學雜誌》。  據悉,該標本發現自雲南南部地區。這裡是全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兩棲爬行動物種類豐富。2019年9月,該所副研究員丁利等人在雲南省江城縣爬行動物本底調查中,發現該蛇類標本與國內已知蛇類形態差別較大。
  • 中國科學家解析植物光合作用的光系統與膜蛋白結構
    植物光合作用的最初光能吸收和轉換的過程由三個複合體協同完成,科學家稱之為「超分子機器」。其中,「光系統II」位於最上遊,極其重要,其結構解析的難度非常大。在此基礎上,光系統II獲取、傳遞和轉換光能的機制也得以揭示。其中,圍繞在複合物外周的「捕光天線」促進了光系統II捕獲太陽能的能力。 光合作用中,光系統II扮演著將光能轉換成電能和裂解水的重要角色,被認為是人工模擬光合作用的理想模板。近年來,科學家對藍細菌、藻類和高等植物的光系統II進行了結構解析。
  • 【中國科學報】「同濟之魂」李國豪
    1938年秋,受本科期間德籍任課教師推薦,李國豪獲洪堡獎學金赴德留學,獲準直接攻讀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懸索橋按二階理論實用計算方法》發表後,立即引起了德國橋梁工程界的極大反響,這位年僅27歲的中國青年獲「懸索橋李」美譽。兩年後,李國豪又獲德國「特許任教工學博士」學位,成為首個獲這一學位的中國留學生。
  • 【中國科學報】雅礱江冬麻豆陷極度瀕危
    科研人員把收集到的雅礱江冬麻豆種子保存到中國西南野生種質資源庫,並呼籲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儘快採取有效措施對其原生生境加以保護。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3-10-30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