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是一個熟悉而模糊的概念,我們常常聽說,元氣不足、要補元氣。究竟什麼是元氣?用現在的語言怎麼表達?
元氣是中醫的一個概念,流傳了兩千多年,用現代的西醫語言來描述元氣就應該是這樣說:每個人的生命力是不同的,這個生命力是人體的各臟器功能的綜合指標。
人體的各臟器功能都有一個健康指標,它包括:最佳的健康指標——健康指標的上線;最低程度的健康指標——健康指標的下線;和閾值——就是健康上線和健康下線中間的值,閾值越大,代表人的調節能力越強。
一般來說:健康值的上線越高,往往代表人的健康越強,人的生命力越強;如果健康下線程度偏低,並且低過下線的值,人體就進入了亞健康狀態。這個亞健康狀態用中醫來講,就是「虛」。
它的特點是多系統、多臟器、多功能的虛弱。而不是單一系統、單一臟器的功能不足。具體的來說:往往由於精神壓力大,導致神經系統過度虛弱。
最初引起的症狀往往是:很想睡,但睡眠質量不高,近一步嚴重,就會產生多夢、易醒;再進一步嚴重,就會產生早醒、睡眠時間反而過度偏短;更為嚴重時,就容易出現夢中驚醒的情形。當出現夢中驚醒的次數較多之後,就容易產生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
當然還會出現其它臟器功能不足的表現,如:脾胃功能虛弱,則容易產生胃脹、不消化、便秘等症狀;如肺功能虛弱,則容易產生疼天寒咳、皮膚粗糙等症狀……
這種亞健康狀態,也就是元氣不足的表現,是不能用傳統的補養來治療的。因為,它們並不是由於各臟器功衰退而導致的疾病。它們的真正原因是:各臟器功能的不足,導致了各臟器功能的失調。也就是說:失調才是亞健康狀態、「虛」的狀態的真正原因。
因此,對於亞健康狀態、對於虛的症狀、對於元氣不足的症狀,西醫是以治病為主,以消除體內的疾病為主要目標,而中醫是以補養和調理為主,最佳的辦法是中醫的調理,而不是治療。
中藥中有許多補元氣的藥材,比如:人參、黃精、黃芪、白朮、黑芝麻等。補元氣的辦法,當然不能用苦參、玄參、太子參這些寒冷的參,那樣會使虛弱的身體更加虛弱,而且溼寒加劇;也不能用人參、紅參、黨參這些大補的參,那樣會出現「虛不受補」的情況。導致上火、興奮、失眠等症狀。
用黃精來補元氣或許是不錯的選擇。張華《博物記》中說:「昔黃帝問天姥曰:天地所生,有食之令人不死者乎?天姥曰:太陽之草名黃精,食之可以長生。」這大概是有關服食黃精的最早記載。
東晉道士兼著名醫藥家葛洪,在他的《抱樸子·仙藥》中亦講過黃精「服之十年乃可大得其益」「昔人以本品得坤土之氣,獲天地之精,故名」。
用黃精泡水喝,有補氣養陰之效。黃精茶能夠補充元氣,調節身體亞健康脾胃虛弱、腎元不足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