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絲子和紅薯糰子
梁宏宇
紅薯是個好東西,有百樣做法,就有百種味道,紅薯絲子和紅薯糰子都是其中一種做法一種味道。
把紅薯洗乾淨,不用鏇皮,用大鐵剌子,直接在大紅盆裡剌,剌出的紅薯絲子,可直接放在大鍋箅子上蒸,也可加點水,搻(nuo音喏)一下,搻好的紅薯絲子再上鍋蒸,搻之後就可以得到一點紅薯澱粉,這個澱粉可以下到麵條鍋裡,可以和稀飯,也可以用來蒸紅薯糰子。
蒸紅薯糰子,其做法跟紅薯絲子大同小異,這個 「小異」,就是把紅薯絲子搻成糰子。為了達此目的,一個是用上文所說的搻出的澱粉,摻拌紅薯絲子,然後團成一個個雞蛋大小的糰子;二個是不用搻出的紅薯澱粉,只需少加一點麵粉,加水拌勻之後,也團成雞蛋大小的糰子。無論紅薯絲子還是紅薯糰子,下鍋時都是白色的原料,蒸成後變成晶瑩剔透的美食,尤其是紅薯糰子,像糯米球一樣溫潤發亮、誘人食慾。
蒸紅薯絲子,一般不摻加其它配料,只是在蒸好後、食用前,有的用醃好的蔥花、鹹菜絲調拌,最常用的還是用確碎調好的廣椒調拌,也有用蒜泥子的,很少。紅薯絲子吃起來很爽,不粘牙,人們從箅子上把它倒進紅盆裡,統一調製也行,單獨調拌也可,然後是成碗的盛著吃,很甜很香很辣很有味兒。
在蒸紅薯糰子時,可以加一些蘿蔔絲、蔥花或青菜絲,可加鹽調製好再蒸,也可不加鹽直接蒸,蒸出來看著更漂亮更讓人有食慾。蒸好後燜一會兒,掀出,放在箅子上,也可放在案板上。吃的時候,把糰子叨進或挑進碗裡,用筷子把它搗爛,澆上廣椒,即可食用。無論紅薯絲子還是紅薯糰子,人們把它們當主食,吃的時候一般都配有紅薯茶,防止狼吞虎咽者噎著。
紅薯絲子和紅薯糰子是每個農村家庭早餐和晚餐的主力軍。農村飯場裡,家家都端著自家的紅薯絲子或紅薯糰子津津有味地吃著,都是一個樣兒,也沒人吃別人的。若是誰家改了樣兒,蒸個鍋餅子或花卷饃,你一口他一口,光小孩兒就不夠分的,大人們不講恁些,只要填飽肚子,就能繼續幹活。要是生產隊開會,簡直就是早餐大會展,雖然都是紅薯產品,但做出的花樣兒、食品的精緻、味道的到位程度都大有區別,端碗的端盆的端笊頭子的都有,隊長站在那講,大家坐那或股抵那兒,邊吃邊聽,沒有人發言。好的沒有,紅薯產品得吃飽,散了會還得幹活呢!
印象最深的就是,隊裡分了紅薯,刨紅薯勞累一天的父母們帶著一家老小,連夜推紅薯片子,撒在刨過的高低不平的紅薯地裡或已經出苗的麥地裡,有的幹到夜裡十來點還沒幹完,就搭燈幹,父親就會讓母親帶著幼小瞌睡的孩子先一步回家做飯,其他人繼續加班。母親就會帶著孩子深一腳淺一腳的摸黑往家裡趕,把睜不開眼的孩子往床上一放,搭個被角子,就趕快做飯。等幹活的人都回來的時候,飯已經做好,簡單的就是燒紅薯茶、蒸紅薯絲子,複雜的就是燒紅薯茶、蒸紅薯糰子,外加確好的廣椒和新調的蘿蔔絲。把睡熟的孩子喊醒,讓他(她)吃一點兒。大人小孩把紅薯飯食吃個飽,才安心的睡下。一家人為了紅薯真是全力以赴啊!
秋季的紅薯,又叫麥茬紅薯,麥茬紅薯出了後,往往就會窖到窖裡。每一家都有一窖紅薯,或大或小,因人口而定。有了紅薯窖,從冬天到第二年春上,都可以吃到紅薯做成的各種食物,隔三差五的,總會見到紅薯絲子或紅薯糰子,因為也只有這兩樣兒,才可以改變一下天天吃蒸紅薯煮紅薯和紅薯饃紅薯茶的口味。
紅薯絲子和紅薯糰子最為流行的時代也就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到了七十年代末就已經很少吃了,八十年代幾乎就沒人吃了,因為有了好面饃、米稀飯和炒菜,這對於看到紅薯就胃酸的平輿農民來說,誰還會在意它們是否存在。
2020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