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跨越》:透析宏觀決策視角下的中國教育

2020-12-25 騰訊網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崇實 記者 王珺)商務印書館最近出版的《歷史的跨越——宏觀決策視角下的中國教育》一書,是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考試招生組組長、「當代教育名家」「中國好教育燭光獎」獲得者談松華先生40年心血之作。該書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所面臨的普及與提高、公平與效率、大眾與精英、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市場等眾多複雜問題、艱巨挑戰及其戰略選擇和政策演變的歷史過程,為深入研究中國教育問題提供了全局性、前瞻性、系統性的範例,也為研究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該書收錄的68篇文章,是從作者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報刊上發表的220多篇文章中遴選出來的。全書按專題分為七個部分,包括:總論:教育發展戰略與人力資源開發;教育體制改革:制度建設與體制創新;教育政策選擇:公平與效率;素質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改革攻堅之舉:教育評價與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未來變革的目標和動力:終身教育、學習型社會和信息化教育;教育現代化:教育發展的新任務。每一部分的文章都按時間順序排列,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實現歷史性跨越的波瀾壯闊的歷程,展現了理論和實踐結合、解決中國教育面臨的眾多兩難選擇的膽識與智慧,是中國宏觀教育研究領域一部具有獨特價值的力作。

《歷史的跨越——宏觀決策視角下的中國教育》

談松華著

商務印書館2020年11月出版

作者:崇實 王珺

相關焦點

  • 論教育自信視角下中國特色師範教育體系的建構
    回望歷史、精研現實,我們深知要想建立「中國特色師範教育體系」,必須首先要樹立教育自信[2],即基於科學的自我審視,形成教育理論、發展道路、發展制度等方面的自信。唯有教育自信才能真正發展自我,從而建立中國特色師範教育體系。
  • 紀錄片《星空瞰華夏》:考古視角下的中國歷史
    原標題:《星空瞰華夏》:考古視角下的中國歷史 考古紀錄片在科學考古、歷史研究的基礎上,探索中國歷史,講述中國歷史,傳播中國歷史知識,必然是助力世界理解中國、增強中華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之一。
  • 《星空瞰華夏》:考古視角下的中國歷史
    考古紀錄片在科學考古、歷史研究的基礎上,探索中國歷史,講述中國歷史,傳播中國歷史知識,必然是助力世界理解中國、增強中華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之一
  • 江蘇透析規模居全國前列,超5.5萬透析患者
    12月11日至12日,江蘇省醫院協會血液淨化中心分會2020學術年會暨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南京腎臟病論壇舉辦,東南大學醫學院院長、東南大學腎臟病研所所長、中華腎臟病學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醫院協會血液淨化中心分會主任委員、大會主席劉必成教授在江蘇省醫院協會血液淨化中心分會2020學術年會上介紹,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成人患病率高達10.8%,住院患者中由高血壓和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腎臟病佔比已高達48%,
  • 宏觀經濟學通識課
    2021年,我讀完的第二本書是謝丹陽老師所著的《宏觀經濟學通識課》。我們生活的世界到了2020年的時候,有兩個意義仿佛是直升機拖著巨條橫幅從頭頂轟鳴而過,想裝作看不見都難。其一「宏觀是重要的」,其二「中國是重要的」。去年四五月份,當歐美疫情明顯失控時,我在同學群裡發了一句:「新冠瘟疫是我們這一代人迄今遇到的最大的宏觀衝擊,影響在五年之後都無法評價」。
  • 學生、教育與社會的歷史現場
    中華書局出版的《學業、革命與前程——大轉局中的清末浙江學生(1901—1911)》一書,基於歷史「大轉局」的理論視角,以清末浙江學生生活為研究對象,從生活史角度對清末學生、教育與社會變革做出了系統分析和空間呈現,涉及學生生活史理論、地方教育秩序、新式學生群體形成、學堂學生生活、留學生的思想與學業等,將學生因時代而變化的特殊境況,以及學生與社會的互動,作為透視近代中國社會空間的一把鑰匙。
  • 讓普通人看懂和獲益的宏觀經濟分析
    ,才能制定更加合理準確的大類資產配置決策。我同意作者的判斷,並且我也相信,為了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順利進行的背景下,市場環境、營商生態、法律條件、開放進程以及國內企業和居民對於全球化配置資產的需要,決定了只能努力以前瞻性、開放式的視角做好跨境資本流動管理,努力變市場與央行之間的博弈為市場參與者之間的博弈,激活市場多樣化預期,穩步推動形成市場化的、有彈性的匯率雙向波動,培育市場主體的風險意識
  • 馬洪智庫視角 | 李羅力:一個偉大的歷史跨越 ——深度解讀「深圳...
    一、「深圳先行示範區」的意義何在1、「深圳先行示範區」是「深圳經濟特區」的新時代升級版,標誌著深圳所肩負的改革開放任務開始了一個新的歷史跨越眾所周知,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在南中國大地「畫了一個圈」,
  • 英文電臺透析18:中國CRI英文廣播
    當年聽CRI最不爽的是部分時段講中文,還有的節目是教中文的——這一點跟韓國的KBS英文臺很像。我又找了很多CRI臺,不是說中文的就是播歌的,最後才在CRadio上找到播當今時間實時新聞而且是全英文的臺:CRI NEWS PLUSAM846 和 AM1008系列。在安卓上下了幾個CRI的APP,發現都不堪大用,算了。
  • 中國鄉村教育百年:歷史與未來
    2020年12月27日,第一屆全國優秀青年學人年度論壇「中國鄉村教育百年:歷史與未來」舉辦。本次論壇聚焦「中國鄉村教育百年:歷史與未來」主題,共包括3場主旨報告、13場主題報告以及點評、研討和會議總結環節。
  • 走進「故宮之旅」 酷我暢聽《百家講壇》獨特視角透析故宮前世今生
    中國建築史源遠流長在經過時間的衝刷後,以獨具特色的建築藝術展現著歷史的輝煌成就,北京故宮,就是古代能工巧匠所留下的登峰造極的建築群,在酷我暢聽《百家講壇》最新更新中,就以獨特視角,通過同濟大學朱宇暉博士的講述,來從《消失的宮殿》系列節目中,探秘這座嘆為觀止的建築「藝術品」。
  • 費森尤斯醫療4008A(TM)血液透析設備在華上市
    伴隨著4008ATM血液透析設備問世,費森尤斯醫療期望讓更多中國終末期腎臟病 (ESRD) 患者在基層受益於高質量的透析治療服務,更好地維持生命。 目前,中國的透析患者超過60萬人。對於需要接受透析治療以維持生命的患者,如何為之提供更可及的透析治療,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 仝小林院士:態靶辨證———中醫從宏觀走向精準的歷史選擇
    有效性是中醫藥生存發展的關鍵。縱觀整個中醫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醫的辨治模式以及遣藥原則無不緊跟時代的步伐,以提高臨床治療精準度為目的。中醫精準化的本質體現在中醫選方用藥與疾病本質最大程度的契合,使得治療有的放矢。基於此,仝小林院士提出「態靶結合」的辨治模式,成為現代醫學背景下,實現傳統中醫之宏觀與現代醫學之微觀相結合的重要路徑
  • 2021年宏觀調控要領明確
    專家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1年宏觀政策明確定調,給市場吃下一顆「定心丸」。明年我國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根據經濟金融運行情況靈活調整,保持精準有效,但在操作上不會驟然大幅收緊。
  • 高空震撼下的生態人文——淺析《航拍中國》
    高空震撼下的生態人文 泱泱華夏,歷史上經歷了繁多的苦難,在二十一世紀我們已經看見了美好的明天,中國正在騰飛。中華之崛起已然起勢,華夏之創作者已然用新科技手段進行潮流創作。導演用貫穿全片的人文精神與對中華美好山河的無限讚美,飽蘸著濃烈的華夏精神。宏觀的敘事邏輯沒有帶來細碎繁雜,渲染的是立體飽滿的江西形象。創者的濃濃自豪之情通過全方位多角度的鏡頭展現的淋漓盡致。
  • 王翦守南中國的歷史作用和秦始皇的決策邏輯:格局決定布局
    把這個問題解釋清楚是很有必要的,理清楚秦人對自己的定位,將有利於我們更加清晰地梳理歷史脈絡,然後從秦始皇的決策中去感受秦始皇的格局。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為了完成一統大業,他所面臨的最後一個難題便是,如何對付常年盤踞在南方的「百越」。要解決這個問題,名將王翦就成為了一個無法迴避的人物。
  • 年終投資寶典:A股分化行情下,新財富最新入圍宏觀/策略分析師如何...
    2020年,在新冠疫情蔓延、外部環境變遷、中國經濟進入雙循環發展等因子的攪動下,A股市場緊貼著基本面踏浪前行,晶片、醫藥、消費、金融、軍工、新能源汽車等行業的加速輪動,使A股呈現出行業分化、行業內分化、市值分化等結構性特點。因此,對基本面的研判及對流動性的測算,成為投資人獲取超額收益的必要基礎工作,亦放大了宏觀研究及策略研究的意義。
  • 【論文分享】陶賦雯 : 被編碼的歷史記憶——透析二戰電影的影像繼承論
    被編碼的歷史記憶——透析二戰電影的影像繼承論陶賦雯 摘要:在大數據、雲存儲的高智能影像時代,歷史記憶可以被影視編碼、解碼所控制,通過重新排序和建構形成一種新的影像史觀。當前的世界二戰記憶,日益受到國家、地區間即時政治需求影響。
  • 透析合併高血壓患者的猝死,該如何防治?
    心血管疾病是慢性腎臟病透析患者的常見併發症,亦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有研究顯示我國透析患者高達85%以上合併高血壓,而且收縮壓每增加10mmHg,患者全因死亡風險顯著增加26%,其中心源性猝死已成為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約佔27%。因此如何對透析患者進行有效的心血管疾病管理已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 宏觀交易筆記:你有時光機嗎?
    跳過市場結構、簡單比較不同歷史情景下的資產價格,毫無可取的邏輯。本刊特約作者 相紀宏/文很多情況下,價格是一個結果而不是原因。例如,近期的一個熱門話題,如果疫情逐漸消退,或者特效疫苗研製成功,那麼各類資產價格,尤其是跟宏觀密切相關的債券、外匯和商品價格會如何變化?應該回歸疫情之前的位置嗎?研究這個問題,我們仍然希望遵循我們習慣的宏觀金融視角。在這個視角裡,資金和信貸在金融體系之間流動,資金流動量而不是價格才是最主要的決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