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學通識課

2021-02-20 雲文演數

當今社會文化的一個面相是「飯圈文化」。類似現象古已有之,也將長期存在下去。近年來社交媒體深入發展,「粉絲圈」不斷突破時空限制,激發利益變現模式層出不窮,滋長了「圈中人」的顛倒夢想。我經常聽到周圍朋友扼腕感嘆:「傻子不夠用啦,什麼牛鬼蛇神都能吃飯糰了」。開始的時候,我還一本正經地勸慰:「陪娃去天文館看看!你會發現所謂『宇宙』,就是大環環套小團團,一個又一個的圈子罷了」。經常我話音未落,對方便開始鼓吹他的愛豆,不外乎又是渾鐵光棍匝了鍍金筆帽,便號稱金箍棒那種。每當這時候,我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與人類達成了第2020ZB+1次的和解:人嘛,HumanBeing,猴沒避孕而已。可我不曾想過的是,有朝一日,自己也會淪落到揉搓飯糰的地步。今年初,我寫了一篇像讀書筆記的東西,隨手發在了個人公眾號上,兩周內竟然吸引了近1000次的閱讀,漲粉160人,還有留言不斷催更。我不務正業的同時,又莫名其妙地欠下了這樣一筆無頭債。雖曰無頭債,原為讀書來。也罷!

2021年,我讀完的第二本書是謝丹陽老師所著的《宏觀經濟學通識課》。我們生活的世界到了2020年的時候,有兩個意義仿佛是直升機拖著巨條橫幅從頭頂轟鳴而過,想裝作看不見都難。其一「宏觀是重要的」,其二「中國是重要的」。去年四五月份,當歐美疫情明顯失控時,我在同學群裡發了一句:「新冠瘟疫是我們這一代人迄今遇到的最大的宏觀衝擊,影響在五年之後都無法評價」。當時不少人認為危言聳聽,時至今日,可能也還有很多人不以為然。即便如此,瘟疫全球大流行這種量級的宏觀衝擊,也已經令每一個人感到驚恐萬分了。這一年以來,全世界都在不停地談論中國,無論褒貶毀譽,中國都成了文明世界一個繞不開的話題。講清楚「中國故事」,描繪出「中國人眼中的世界」,不僅是國際政治博弈的需要,而且是滿足世人真誠的好奇和求知慾的需要。尤其是中國人,最迫不及待地想理解「中國故事」,想看見「中國人眼中的世界」。既然宏觀是重要的、中國是重要的,那麼從中國視角來解說宏觀經濟就是重要的。於是,一時間湧現出一大波這方面的書籍。僅我所注意到的,除了謝丹陽的這一本,還包括:徐高的《宏觀經濟學二十五講:中國視角》、顏色和郭凱明的《宏觀經濟學與中國政策》、張明的《宏觀中國》、龔剛的《高級宏觀經濟學:中國視角》等等。上面列舉的這些書,我都沒讀過。之所以先讀這一本,可能是因為我和作者還算有那麼一丁點淵源:大約二十年前,我聽過他的一門課,好像是經濟增長理論。課上講的,早忘得一乾二淨了,依稀剩下的只有對老師的模糊好感。

謝老師寫作這本《宏觀經濟學通識課》的時候,顯然帶著自覺體認的使命感。他在前言第一段就引用了薩繆爾森的名言:「我不在乎誰制定一個國家的法律,只要我能寫它的經濟學教科書」。這本書名為「通識」,英文直譯過來是「宏觀經濟學入門」,但似乎並不適合初學者,更像是定位於MBA或經管類專業碩士,至少是學過《經濟學原理》的人。書中的「通識」,有一些是「常識」,例如關於政策框架和政策工具的描述,有一些是「共識」,例如關於經濟周期和經濟增長的特徵事實,有一些是「見識」,例如關於有用政策的甄別和建議。

全書分為四個部分:短期波動、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長期增長。內容選取相對於規範理論,更加注重實證結論,相對於理論分歧,更加強調主流共識。通篇側重於政策分析解讀,即如何理解宏觀經濟政策的作用邏輯和影響後果。寫作風格頗為學術化,引經據典,力求句句有出處。

有鑑於作者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內生增長理論,所以我格外注意經濟增長部分。作者引用Easterly的實證結果,指出加大投資、普及教育、控制人口、減免債務、以外部援助促內部改革等增長策略都似是而非,缺乏普遍的實際成效,治標不治本,不足以「激勵」社會主體持續地發展經濟,反而可能助長道德風險,讓不發達成為某些人的既得利益。他點讚了Easterly所引用的Landburg的名言:「人們只對激勵做反應,其他的都是扯淡」。在否定了諸多自以為是的增長「抓手」之後,作者又援引Sala-i-Martin的窮舉式實證,指出只有地理、文化、制度和氣運對經濟增長才產生決定性影響。地理、文化皆已前定,氣運流轉無從逆料,唯有制度可盡人事。制度主要關於政治和市場兩方面。政治方面涉及法制、政權、民事自由、穩定與和平,市場方面涉及對外開放、統一市場、私有產權和靈活匯率。作者沒有糾纏政治,而是強調了開放:「開放不是經濟發展的萬靈藥。開放是追趕的前提。不僅要開放,還要看向哪些國家開放。開放帶來的最大好處是解放思想」。他建議:「中國開放的下一步在於服務業出口貿易,為了促進服務業出口,需要進一步放開服務業進口」。作者借Arthur之口,說出了自己的世界觀:一是馬歇爾代表的舊經濟,自由競爭,收益遞減,導致規模趨同和收入趨同;二是導師P.Romer代表的新經濟,知識外溢,收益遞增,內生技術進步,導致贏者通吃和兩極分化。他用了一個比喻將新舊兩種經濟混合在一起:「經濟體猶如人體。人體活動有體力和腦力之分。前者收益遞減,越用越疲勞。後者收益遞增,越用越靈活」。增長部分的觀點,一言以蔽之:百策終不究竟,唯有開放可行。開放服務正當時,解放思想永不遲。

財政政策部分與主流中級宏觀經濟學教材大同小異。將政府和決策處理為黑箱,只考慮收入和支出兩個流量以及兩者相抵後的債務存量。稅制設計至關重要,既要便利徵收效率,又要保障稅負合理,既要減少市場扭曲,又要兼顧公平正義。1994年分稅制改革,增強了中央政府財權,激勵了地方政府發展經濟意願,提高了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加劇了地區間公共服務不均等。目前稅制存在兩大問題:一是基層財政困難,二是地區間差異日益擴大。由於當前主要經濟體的最高邊際稅率大概都低於拉弗曲線的最優稅率,所以減稅最可能導致稅收減少、赤字增加、債務攀升,影響財政可持續性。中國全面開徵房產稅已經勢在必行,只是時機拿捏考驗政治智慧。根據華格納法則,隨著人均收入的增長,政府支出佔GDP的比重上升。支出結構方面,基礎設施建設開支繼續保持高位,社會保障支出趨於上升,尤其需要警惕政府部門薪酬開支佔政府開支的比重大幅上升,畢竟政府部門人浮於事正是「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症狀之一。減稅需謹慎,減稅的同時應該伴隨著政府規模縮減。持續財政赤字導致政府債務負擔增加,一旦超過安全邊界,可能引發資產價格危機、銀行危機、貨幣危機和主權債務危機。中國地方政府債務應該嚴格落實隱性債務顯性化,但降低負債率應著眼於中長期,不可操之過急。

貨幣政策部分可謂中規中矩。貨幣政策通過利率渠道、資產價格渠道、信貸渠道進行傳導。利率渠道包括短期政策利率向長期利率和匯率的傳遞。資產價格渠道包括託賓q和財富效應。信貸渠道包括銀行放貸和資產負債表效應。貨幣政策工具分為直接工具和間接工具。前者包括信貸上限、定向信貸政策和利率管制。後者包括政策利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和公開市場操作。中國已經基本完成了利率市場化以及從直接工具向間接工具的轉變。如何化解房地產泡沫、同時避免經濟硬著陸,似乎已成為中國貨幣政策轉型的畢業考試。央行需要關注一些先導性經濟指標,對經濟運行做出前瞻性判斷,提前安排貨幣政策調整措施。這些指標當中,比較重要的包括收益率曲線形狀、月度CPI、季度GDP增長率、月度PMI、房地產類指標、汽車銷售、新增社會信貸等。

在短期波動部分,該書選擇了新凱恩斯主義的IS-LM-PC模型作為基準分析框架。模型組件的引入也處理得相當簡潔。利率是跨期替代率,影響消費。利率是資金成本,影響投資。利率是貨幣價格,影響匯率,從而影響淨出口。利率決定「三駕馬車」,於是IS曲線是另一版本的總需求曲線。央行貨幣政策直接決定利率水平,於是LM曲線是水平直線。短期經濟面臨有效需求不足,LM交IS決定總需求水平。時界放到中期,這一總需求水平如果超過潛在自然產出水平,則產生通脹壓力,如果低於潛在自然產出水平,則產生通縮壓力。這就是PC曲線。

總之,《宏觀經濟學通識課》作為一本中級宏觀經濟學的教材或者補充讀物,寫得頗見功力,值得一讀。美中不足的是結構似乎可以更加緊湊和簡潔。另外編輯工作不夠細緻,一些明顯的筆誤和缺漏沒有訂正。

相關焦點

  • AP宏觀經濟學複習提綱整理(三)
    兩部門經濟循環模型的公式表達:從宏觀經濟來看,總需求(AD)是購買者購買所有生產的商品和服務的貨幣總值,它包括居民戶的消費需求和廠商的投資需求,它們分別用消費支出(C)和投資支出(I)來代表,即:   總需求(總支出)=消費+投資   AD=C+I   總供給(AS)是全部產品和勞務供給的貨幣總值。
  •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畢吉耀:宏觀經濟政策要加強協調配合
    來源:中國證券報原標題:畢吉耀:宏觀經濟政策要加強協調配合□本報記者 彭揚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畢吉耀日前在中國證券報社主辦的「2020金牛資產管理論壇」上表示,我國經濟正在逐步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呈現邊際改善、穩定轉好的發展態勢,但也要看到二季度經濟回升仍屬於恢復性增長,經濟運行尚未回歸正常水平。
  • 宏觀經濟分析須立足高質量發展
    原標題:宏觀經濟分析須立足高質量發展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肆虐,面對疫情衝擊之下更加嚴峻複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不應也不能不加區分地簡單搬用高速增長階段的宏觀經濟分析範式,不應也不能不加辨別地將突如其來的疫情衝擊與日常的周期性波動、長期的結構性矛盾混為一談,更不應也不能不假思考地忽略圍繞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和實踐成果而重返傳統的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思維軌道
  • 宏觀政策有力支持經濟復甦 後續宏觀槓桿率水平將保持穩定
    今年以來,為應對疫情,我國出臺了一一系列政策,為宏觀經濟穩定和復甦發揮了積極作用。「總體看,我國宏觀政策的力度是合適的,較好地支持了實體經濟增長,有效填補了疫情衝擊下的全球防疫物資等必需品和其他工業品的供給缺口,為國內外經濟復甦做出了重要貢獻。」
  • 讓普通人看懂和獲益的宏觀經濟分析
    遺憾的是,「能幹」的經濟學家們為普通人撰寫的兼具思想性、趣味性、可讀性、實操性的經濟學讀物並不多見,立足於專注講述與普通讀者看似遙不可及又息息相關、不能選擇而只能適應的宏觀經濟的經濟讀物更是少之又少。在《宏觀中國:經濟增長、周期波動與資產配置》一書中,作者融匯了自己過去十餘年來研究中國宏觀經濟的分析框架,以學術研究、政策研究與市場研究為緯,以分析工具、分析方法和研究結論為經,試圖實現「道術結合」「授人以漁」的目的。
  • 創新管理方式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制
    在我國,政府主要承擔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建設等職能。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制要以促進高質量發展和協調政府各項職能為目標,以財政、金融、就業、科技、產業、區域、營商環境、信用體系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為重點,強化各項調控制度建設,完善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統籌各項政策手段應用。  促進高質量發展是今後宏觀經濟治理體系要實現的根本目標。
  • 陳昌盛:2021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展望
    二是整個經濟的韌性,特別是在場的企業為代表體現了頑強的韌性,總的來說就是化危為機,逆勢而上。2020年12月19日-20日,2021中國鋼鐵市場展望暨「我的鋼鐵」年會於上海跨國採購會展中心隆重召開。19日主題大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陳昌盛發表了題為《2021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展望》的主題演講。
  • 政治局會議:宏觀經濟政策要加強協調配合
    受訪業界專家認為,本次會議在回顧上半年經濟工作的同時為下半年宏觀政策定調。從本次會議定調來看,下半年中國經濟大概率繼續復甦。總體的政策基調並未轉向,仍將保持延續性。宏觀政策要加強協調配合會議指出,要確保宏觀政策落地見效。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注重實效。要保障重大項目建設資金,注重質量和效益。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要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推動綜合融資成本明顯下降。
  • 深度洞察:將搜索營銷視為宏觀經濟
    搜索營銷的運作類似於宏觀經濟: 1). 搜索結果就是資源; 2). 網站是企業; 3). 用戶就是人; 4).
  • 通聯數據:智能投研重新定義宏觀經濟研究
    開源證券資本市場峰會近日舉行,通聯數據算法專家王偉在峰會上表示,藉助人工智慧技術,可以建立宏觀要素投研框架,幫助投研人員更加系統化的感知宏觀經濟的周期變動
  • 王軍:2021年宏觀經濟政策展望
    世界格局的重大調整對中國宏觀調控政策提出新的要求,兼顧短期波動與長期發展,以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結構性、長期性問題為目標的跨周期調控成為新時期的施政框架。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時度效。
  • 11月江蘇宏觀經濟景氣指數創年內新高
    交匯點訊 記者25日從江蘇省統計局獲悉,最新宏觀經濟監測預警結果顯示:11月江蘇全省宏觀經濟景氣指數為90.3,比10月份上升5.4,為今年以來的最高值,繼續處於經濟運行正常的「綠燈區」。  作為為宏觀經濟調控提供趨勢研判的一項指標,宏觀經濟監測預警結果是經濟社會發展質態分析和方向調整的重要依據。
  • 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
    作為「十四五」開局之年,2021年宏觀政策的取向如何,備受關注。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明年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時度效。
  • 乾貨| 畢馬威: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十大趨勢展望
    乾貨 | 畢馬威: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十大趨勢展望 2020-12-24 18: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明年宏觀政策取向如何?
    新京報訊(記者 姜慧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會議分析了當前經濟形勢,並對2021年的經濟工作做出部署:明年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具體而言,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時度效。
  • 同城票據網:淺談宏觀經濟狀況如何影響票據市場利率
    近年來,在多重宏觀調控政策的作用下和票據市場監管政策的影響下,票據市場利率波動比較大。那什麼因素影響票據市場的利率波動呢?今天同城票據網就從宏觀經濟狀況來講一講我們常見的影響因素。   1、觀經濟基本面   票據作為企業支付結算的重要工具,宏觀經濟基本面的變化直接影響企業經濟往來的活躍程度,進而影響企業開票意願和貼票意願。
  •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重磅打造,《新發展格局》即將出版
    現代快報訊(記者 鄭文靜)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重磅打造的《新發展格局:國內大循環為主體 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以下簡稱《新發展格局》)一書,將於 2021 年 1 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上市。
  • 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如何理解2021年中國的宏觀政策取向?
    摘要 【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如何理解2021年中國的宏觀政策取向?】據新華社消息,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 江小涓:進一步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制
    本文就其中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制的相關內容,談幾點認識和體會。在我國,政府主要承擔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建設等職能。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制要以促進高質量發展和協調政府各項職能為目標,以財政、金融、就業、科技、產業、區域、營商環境、信用體系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為重點,強化各項調控制度建設,完善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統籌各項政策手段應用。促進高質量發展是今後宏觀經濟治理體系要實現的根本目標。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 劉元春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年宏觀政策不大變、不斷崖
    本文字數:2191字閱讀時間:4分鐘12月16日至18日,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對當前經濟形勢作出判斷,並為明年宏觀政策定下基調。貨幣政策方面,會議要求「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雖然貨幣政策繼續保持穩健,但並不意味著貨幣供應和社會融資規模的增速出現明顯收縮。明年宏觀政策連續、穩定、可持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明年宏觀政策定下基調,稱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