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管理方式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制

2020-12-27 求是網

  我國經濟正在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需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近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頒布,《意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出全面部署安排。

  在我國,政府主要承擔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建設等職能。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制要以促進高質量發展和協調政府各項職能為目標,以財政、金融、就業、科技、產業、區域、營商環境、信用體系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為重點,強化各項調控制度建設,完善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統籌各項政策手段應用。

  促進高質量發展是今後宏觀經濟治理體系要實現的根本目標。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意見》提出,要更好發揮財政政策對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支持作用;要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更好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要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發展的基礎性作用;要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制度和組織體系,加強國家創新體制建設,健全符合科研規律的科技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要完善產業政策體系,推動產業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轉型,強化對技術創新和結構升級的支持。

  以人民為中心是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基本遵循。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宏觀經濟治理體制要適應這個轉變的要求。《意見》提出,要實施就業優先政策,發揮民生政策的兜底功能。同時,還提出要更加重視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公共服務和生態建設,更加重視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為人民提供全方位的美好生活體驗。

  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係是提高宏觀治理體制效能的基本要求。《意見》提出,要更加尊重市場經濟一般規律,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和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幹預,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並將此要求作為整個文件的基本原則之一。同時,《意見》還提出,要更多採用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進行治理;要推動貨幣政策從數量型調控為主向價格型調控為主轉變;要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創新攻關,更多支持企業承擔科研任務,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科技創新績效。

  值得注意的是,《意見》以較多篇幅強調改善營商環境問題,要求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精簡行政許可事項和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全面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同時,《意見》要求,要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徵信體系,完善誠信建設長效機制,推進信用信息共享,開放政府部門信用信息。此外,《意見》要求,要加強市場監管改革創新,健全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

  增強前瞻性、針對性、協同性是統籌宏觀治理體制各方面要求的有效方法。《意見》提出,要加快建立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宏觀調控目標體系、政策體系、決策協調體系、監督考評體系和保障體系;要健全以國家發展規劃為戰略導向,以財政、貨幣、就業優先政策為主要手段,其他各項政策協同發力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要完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要健全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和金融監管協調,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要構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新機制,完善重大區域戰略推進實施機制,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意見》還提出,要加強國家經濟安全制度建設,構建國家糧食安全和戰略資源能源儲備體系。

  充分利用新技術手段是增強宏觀治理體系時效性精準度的重要手段。網絡和數位技術日新月異,廣泛滲透經濟社會各個方面,引領生產消費和生活模式變革,也深刻影響著宏觀調控的客體行為和主體能力。全面有效運用數位技術,是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制的時代要求。《意見》提出,要優化經濟治理基礎資料庫,強化經濟監測預測預警能力。從發展趨勢看,尤其要加強能夠顯示新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能夠反映可持續增長和綠色增長的指標、能夠反映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指標。對傳統統計指標體系,要應用大數據等新技術,通過多種數據交叉復現更精準更及時展示事態真實狀況。《意見》要求,要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建立重大風險識別和預警機制,加強社會預期管理。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也為市場監管和信用體系建設提供重要支撐。《意見》還要求,要創新行政管理和服務方式,深入開展「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加快推進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建設,建立健全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進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規則;要完善網絡市場規制體系,促進網絡市場健康發展,健全對新經濟的包容審慎監管制度。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是有效履行調控職責的基本保障。全面履行職責、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要求政府行為依法規範、決策和執行過程科學民主。這就要求政府必須不斷加強自身改革與建設,不斷提高治理能力。《意見》要求,完善標準科學、規範透明、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要優化政府間事權和財權劃分,形成穩定的各級政府事權、支出責任和財力相適應的制度;要依法依規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監管分工,強化地方政府屬地金融監管職責和風險處置責任;要建立政務誠信監測治理體系,建立健全政府失信責任追究制度;要在全國範圍開展營商環境評價,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總的來說,《意見》對新形勢下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製作出了系統全面的戰略部署和切實有效的具體安排。下一步就是要攻堅克難,在多年推不動、改不了的問題上下功夫見實效,在利益制約錯綜複雜的領域排除阻撓切實推進。現實操作中,政府是方案的制定者和執行者,要防止在某些地方某些領域出現有利益的權力不願放棄、無利益的責任不願擔當的傾向,使改革在執行中變形走樣。《意見》指出,要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健全改革推進機制,完善改革激勵機制,確保改革措施有效實施。

  (作者系中國行政管理學會會長,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相關焦點

  • 江小涓:進一步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制
    近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頒布,《意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做出全面部署安排。本文就其中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制的相關內容,談幾點認識和體會。
  • 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國家治理體系
    隨後,黨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提出了「創新社會治理體制」,這是黨首次將「社會管理」上升為「社會治理」思想,標誌著黨在國家和社會建設理念方面的重大轉變;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黨的十九大則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並在報告第八部分直接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為標題。
  • 王昌林: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需要進一步突破制約先進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打造更有效激勵科技創新、更有利於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配置的體制環境,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在監管體制方面,要完善市場準入和監管方式,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此外,還要加快形成有利於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和政績考核辦法等。
  • 「財經縱橫」王昌林: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需要進一步突破制約先進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打造更有效激勵科技創新、更有利於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配置的體制環境,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在監管體制方面,要完善市場準入和監管方式,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此外,還要加快形成有利於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和政績考核辦法等。
  • 姜曉萍: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
    原標題: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 四、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社會治理體制創新的關鍵,是構建新型社會治理體系,促進社會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 三亞將完善「片長+網格長+12345熱線」管理體制
    三亞將完善「片長+網格長+12345熱線」管理體制群眾煩心事一「網」打盡近日,七屆市政府第107次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三亞市完善「片長+網格長+12345熱線」管理體制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工作實施方案
  • 發改委:明年要著力穩定宏觀經濟運行 強化重點領域風險防範化解
    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繼續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完善宏觀政策組合,強化預期管理,促進形成系統集成效應。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完善內需體系,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深入推進煤電油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會議明確,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精準施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深入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 張卓元:深刻理解「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鮮明提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大要求,並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出了周密細緻的改革部署。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 國家治理現代化視閾下的文化制度體系建設與創新
    [3]文化體制是一個國家基本制度安排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上層建築的範疇,承擔政治動員、社會整合、文化認同、權利分配等多方面功能。文化體制改革作為社會經濟、政治格局發生變革之後在文化領域所產生的直接結果,是中國社會整體性制度變遷的重要組成部分,涵蓋宏觀層面的國家文化制度的結構性變遷、中觀層面的文化行政管理職能和管理模式的轉變,以及微觀層面文化生產主體的重塑、文化市場的培育和生產機制的變革。
  • 中共中央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決定全文)
    五、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構建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國家行政管理承擔著按照黨和國家決策部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管理社會事務、服務人民群眾的重大職責。必須堅持一切行政機關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創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一)完善國家行政體制。
  • 國家治理現代化視閾下的平臺經濟創新與治理
    中共中央黨校《學習時報》也曾刊文探討過平臺經濟,認為其是一種基於數位技術,由數據驅動、平臺支撐、網絡協同的經濟活動單元所構成的新經濟系統,是基於數字平臺的各種經濟關係的總稱。國家發改委高新司和孫偉副司長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平臺經濟是生產力新的組織方式,是經濟發展新動能,是數字經濟新範式,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促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建設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權威專家建言深化...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長(副院長)何毅亭指出,要立足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準確把握行政體制改革創新的空間和依據,圍繞服務於實現「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提出管用有效的行政體制改革建議。根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的重要內容。
  • 江小涓:當前中國經濟社會治理的七項重點任務
    所謂基於信息技術的計劃體制不具備現實意義。因此政府的經濟調控仍要謹慎,不能隨意幹擾市場機制正常發揮作用,要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完善社會治理制度 重點建設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構建社會治理新格局。
  • 國家治理現代化視閾下出版業發展理念與目標
    習總書記在《切實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一文中,權威界定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概念:「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
  • 李強:後疫情時期基於社會治理創新的「新清河試驗」
    6月28日,在清華大學全球共同發展研究新加坡研究中心舉辦的「後疫情時期的社會和社會治理」線上專題研討會上,著名社會學家、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社會學系教授李強,就後疫情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後疫情時期的社會政策調整與社會應對,以及後疫情時期的社會治理創新進行了分享。
  • 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明確明年九大重點工作——著力穩定宏觀...
    會議強調,要深刻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保持戰略定力、堅定戰略自信,清醒認識明年國內外經濟形勢,聚焦主要目標,落實總體要求,強化政策保障;要堅持做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謀劃經濟社會發展;要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管理;要堅持穩中求進,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要堅持深化改革開放
  • ...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化外匯領域改革開放激發新發展活力...
    外匯管理部門要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把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與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結合起來,自覺把外匯管理工作放到中央工作大局中,認真謀劃好明年和「十四五」時期外匯管理改革與發展。  會議指出,明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網格化社會治理方式的歷史性及本質
    發端於2005年北京市東城區萬米單元網格的城市管理模式,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成為地方政府公共服務創新的重要領域,展現出較為廣闊的應用前景。風險社會視角下,不確定性因素增多,不確定性事件突發,優化網格化社會治理模式,對增強政府抗逆力和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黨政善治、社會共治、基層自治」具有重要意義。
  • 中共中央:制定完善對網絡直播、自媒體等的規範管理辦法
    健全公民權利救濟渠道和方式,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和國家司法救助制度,制定出臺法律援助法,保障困難群體、特殊群眾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務權益。加快律師、公證、仲裁、司法鑑定等行業改革發展,完善公共法律服務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推進公共法律服務標準化、規範化、精準化,有效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高品質、多元化法律服務需求。健全村(居)法律顧問制度,充分發揮村(居)法律顧問作用。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網格化社會治理方式的歷史性及本質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強調在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過程中,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推行網格化管理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