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人究竟有沒有命運?

2021-02-22 靜心修心 未來可期

關於人是否相信命運,也是個大問題。我們曉得很多人一提到命運,就認為是迷信;可是那些說命運是迷信的人,最為迷信。你告訴他,像你這樣頭腦那麼清楚,那命運對你真沒有辦法。「嗯!差不多!」他已經中毒了。所以世界上最迷信的人是什麼人啊?知識分子。越是講這樣迷信、那樣迷信的人,他就是一個非常迷信的人,你們仔細觀察那個心理就知道。關於這個命運的問題,究竟有沒有命運?這是哲學上非常嚴重的一個問題。

我們看《列子》中的這一篇《力命》,這兩個字用得非常好,尤其這個「力」字,這就看到中國文化是跟印度佛學文化相吻合的東方文化了。佛學後來翻譯命運叫做「業力」,這個業包括善、惡、無記。無記屬於非善非惡、在好壞之間的莫名其妙的東西。這三種力量都屬於業,佛家講到業,講到人為什麼有命運,因為人有所謂過去生,認為生命是連續的,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我們只能夠講到這裡為止。一個人一生的遭遇,命運的安排究竟有沒有?

世界上有許多事情不可抗拒,是莫名其妙來的,在中國文化裡有一個代表名詞叫做「命」。這是一個代號,抽象的,並不是說你生下來的八字就固定了一生,而是說,命是前生的業力帶來的。研究唯識就了解,所謂種子生現行,就是命運的道理。命運可不可以轉變呢?可以轉變,我們自己可以控制,一切唯心,心的轉變就可以轉變命運。但是這個轉變非常困難,要莫大的善行功德才能夠轉變得了。

很多人為了這個命運而低頭,我還記得幾十年前,有一位前輩的讀書人告訴我,唐宋以後讀書人必須要通三理。第一醫理,因為中國文化以孝道治天下,父母生了病自己要懂得醫理。第二命理,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父母年齡知道了,然後算算八字啊,了解一下他們大概還有幾年可活,那麼這幾年就不敢出門了。第三地理,父母死了之後,要懂地理,找一個好地方埋葬。

這位老前輩還權威性地說,算八字非懂不可。什麼理由呢?他說孔子也在《論語》裡講「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他這一句話就解釋錯了,孔子講「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並不是要你會算命。但是孔子的思想以及我們傳統的思想,關於命,的確是個大問題。古今多少人都向命運投降,不只中國如此,現在在西方,尤其在美國,算命也非常流行,還有一所大學特別開了算命的課,當然不是正式的課,但是已經開了這個風氣。

西洋算命,印度算命,埃及算命,中國算命,每一個民族的文化,所用的算命方法都不同。十七八年前,一位外國朋友從歐洲來,你先給我算算看!他一張一張像撲克牌一樣擺了一桌子,搞了三四個鐘頭,算了半天,我只好笑了一下,也不過如此。可是你說不靈嘛,也有一點靈,可以斷定這個人容易生哪一種病,這一點特別靈。他說我的牙齒、耳朵、眼睛這三處容易出毛病,我說一點沒有錯,這一點我承認。

每個民族的文化都很妙,都有它一套特長,所以我們看世界文化,不要只站在一個立場。站在東方立場看西方文化,好像一毛錢不值;站在西方立場看中國文化,那是野蠻。這都是錯誤的,各方面接觸多了,就發現各有各的特長。我經常說,我們大學開哲學系、哲學研究所,只能說是學哲學的,沒有出過一個哲學家;等於你們都學過科學,並不是科學家,大家只是學一些科學、哲學的常識罷了。真正大哲學家在什麼地方?像我們看到鄉下的老太太,真像大哲學家。

據我所知,有人一個大字不認識,一輩子就守著一間破房子。你們大家心煩了還去看一場電影、到街上喝杯咖啡,她們也不知道咖啡是什麼東西啊!她們一輩子就是在夕陽西下時,弄一條破板凳放在門口,看看田地上的草啦,看看下雨啦,看那個烏鴉回窩啦,看那個雞咕咕叫啦,夜盲雞找不到雞窩啦……那比你們看電影、跳舞快樂得多了。你問這些老太太,為什麼能夠在這裡過一輩子啊?哎呀!我命不好,這都是命啊!她們很安詳,人生再痛苦她們也沒有什麼煩惱,那是自己的命。老太太,你這個孩子不對啦、不好啦!哎呀!命,我的命。她們絕不自殺,你看她們有多好的哲學修養。倒是我們許多學了哲學的人,還有跳樓自殺的,再不然去跳海的,哲學都沒學通,所以還不如鄉下人。

我們年輕的時候,在西南邊疆一帶,那個山裡頭多窮苦啊!那真是「古道西風瘦馬」。至於什麼叫做「小橋流水人家」,哪裡看到橋,哪裡看到水啊!什麼都沒有,都是「荒郊野嶺人家」,可是那些住在小茅棚的人也過了一輩子。我經常騎馬到那個地方,覺得騎在馬上那個威風實在沒有意思,如果我能夠在這個地方修個茅棚住一生多好!可是我這一生到現在還做不到,這也是命,這就是命的道理。

力跟命是兩種東西,力是個現實力量。譬如有名的《唐詩三百首》總念過吧!裡面有李商隱寫諸葛亮的兩句詩:

管樂有才原不忝 關張無命欲何如

「管樂有才原不忝」,讚嘆諸葛亮同管仲、樂毅一樣。諸葛亮平生自比歷史名人管仲、樂毅,詩人說這個不是假的。但是諸葛亮也沒有大成功啊!幫了那個劉老闆,佔了四川一角,過了一二十年就完了!「關張無命欲何如」,關公、張飛沒有封王之命,不過如此,這就是命。

中路因循我所長 由來才命兩相妨

勸君莫強安蛇足 一醆醇醪不得嘗

這首詩是杜牧講自己,「中路因循我所長」,這是他的長處,事情做一半就算了,看看覺得後面沒有什麼結果,算了,中間夭折了——我的個性有點像他,所以經常引用他的詩。「由來才命兩相妨」,有學問、有本事、有才能,但是沒有這個命有什麼辦法呢?有人又沒有學問,又沒有本事,又沒有能力,但是他有這個命。這兩句是唐詩裡面的名言,是哲學思想的最高境界。

所以我經常告訴青年同學,研究中國哲學的不通詩詞,很多哲學的寶貝東西都錯失了。「勸君莫強安蛇足」,他說人生有時只需把握一點現實,得過且過,今天好就是今天,明天就不需要考慮了。已經畫好一條蛇,你再添個腳就不是蛇了。如果你自作聰明,在那個現實世界裡添一點,「一醆醇醪不得嘗」,分明一杯很美的酒,已經吃到嘴邊,你想給它加一點點東西,完了!這一杯酒也喝不成了。這就是道家的思想,也是詩人的境界,也是中國的一種人生哲學思想。

關於力命的資料很多,上次講《莊子》也說過,「有聖人之道,無聖人之才」,也沒有用;「有聖人之才,無聖人之道」,也沒有用;要有聖人之道,也要聖人之才,才能成為一個聖人。我們學佛也一樣,你說有道,有了般若智慧,如果沒有福報、福德,也修不成;有福德、福報,智慧不夠也修不成。所以學佛講福智二嚴,就是智慧與福德的兩種莊嚴成就。換句話說,也就是才與命的問題,因為道與命也是要並重的,缺一而不可。

相關焦點

  • 南懷瑾老師:命運有個「大勢至」的力量難以抗拒!
    代表一個世界、國家、民族的趨勢,我們過去叫做潮流,時代的潮流,那個力量來的時候,誰也擋不住。這本小說的作者劉鶚,是清末有名的文學家,也是有志之士。那時正爆發義和團,八國聯軍還沒有來,南方也在鬧革命,所以他說了很多的預言,還有道家的思想,說北拳南革,講中國的命運。他說上帝最有辦法,可是上帝碰到這一位勢力尊者,就吃癟了,沒有辦法了。
  • 南懷瑾的語錄,道出了對「娑婆世界」的理解,讓人有了更深的認識
    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滿意,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南懷瑾的一段語錄,這段語錄,就回答出了佛學為何叫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回答得很有智慧,文字如下:佛學叫這個世界娑婆世界,譯為堪忍,說我們這個世界是缺陷的世界。《易經》也說這個世界是缺陷的,讓你有錢就不給你學問,有學問就沒有錢;給你子孫滿堂,就不給你別樣了,所以總是有缺陷不圓滿的。
  • 「性格決定命運,脾氣決定福氣,」南懷瑾:高人一等,有能力
    「性格決定命運,脾氣決定命運!」每個人都有脾氣,誰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我們要記住:有脾氣不可怕,可怕的是控制脾氣。南懷瑾老人常說「性格決定命運,脾氣決定福氣」。能控制自己脾氣的人比能贏得一座城市的人更有力量。你的好脾氣決定了你的好運,這不是封建迷信,一個人的好脾氣或壞脾氣對他的命運有很大的影響。
  • 南懷瑾:人修行到一定階段,身體會有些變化,但是別害怕
    「一個人如果覺悟了,悟道了,對一切功名富貴看不上,而萬事不管,腳底下抹油溜了,這種人叫做羅漢。但是菩薩境界則不然,覺悟了,解脫了世間一切的痛苦,自己升華了,但是,看到世上林林總總的眾生,還在苦難中,就要再回到世間廣度一切眾生。這種犧牲自我、利益一切眾生的行為,就是所謂有情,是大乘菩薩道。」
  • 【有聲】究竟有沒有命運的安排
    演 播:靜境Joanne一個人一生的遭遇,命運的安排究竟有沒有?我們先看列子的說法,再作討論。  世界上有許多事情不可抗拒,是莫名其妙來的,在中國文化裡有一個代表名詞叫做「命」。這是一個代號,抽象的,並不是說你生下來的八字就固定了一生,而是說,命是前生的業力帶來的。研究唯識就了解,所謂種子生現行,就是命運的道理。命運可不可以轉變呢?可以轉變,我們自己可以控制,一切唯心,心的轉變就可以轉變命運。
  • 南懷瑾:世界上能幹的人,都是自己把自己的生命給糟蹋了
    對於人生命的思考,有多少人都是埋怨命運多舛,世界不公,但實則不然,就如南懷瑾老師說「都是自己把自己的生命給糟蹋了。」人生態度定位之長遠在南懷瑾先生的禪修實錄中曾說過,「我們的命其實都一樣不用去看八字,我們八個字決定一生,生於憂患,且死於憂患」不知道你們是怎麼理解,但筆者認為,生於憂患是指我們會在苦難裡得到提升,而死於憂患即人對於憂患過於的勞神,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過度的勞神會傷其脾腎。所以一個人的命運不是看重於他的經歷的遭遇,更多的是決定於一個人對於事態的態度。
  • 南懷瑾切身經歷:《金剛經》的力量不可思議
    南懷瑾(圖片來源:南懷瑾學術研究會提供)《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能斷金剛」意指比金剛還堅固,「般若波羅蜜多」指智慧,即《金剛經》主要講述的是:通過最究竟的智慧,到達成就的彼岸,獲得解脫。《金剛經》包含了對人生、生死、宇宙、法意等種種思考,佛在與弟子的對話中,為我們解惑種種答疑,是一部開智慧、了脫生死的無上法藏,不僅是大乘佛教宗派都會涉及的一部佛典,更是禪宗的必讀經典。
  • 南懷瑾弟子魏承思 講述他與南懷瑾的交往以及南懷瑾的往事
    懷師就是這樣因材施教,根據各人不同秉性根器,施以不同誘導之法,從不認為有一種適合任何人的不二法門。 傳統文化的當代弘揚者2000年,老友來新國先生和陳知涯將軍打算出版《南懷瑾全集》。懷師指定我來寫序言,我義不容辭地接受了下來。動筆之前,最難的是究竟如何給他定位。懷師一生行跡奇特,常情莫測。
  • 南懷瑾讀《金剛經》:它揭示了人生9大真相,讓人如夢初醒
    在命運叵測的一生裡,每個人都好像在大霧裡行走,時而雲開霧散,時而濃霧瀰漫。那些組成人生的片段每天都在重複:吃喝拉撒,上學,工作,成家立業,養育兒女,直到生老病死。你會糾正我:這些都是現象,是尋常百姓的生活寫照。關於人生的真相,《金剛經》中,佛陀以處世人的姿態告訴眾弟子和眾生,它告訴我們人生的終極秘密是什麼?這個世界的真相是什麼?萬物變化的規律是什麼?
  • 南懷瑾:李敖稱他騙子,朱清時尊為大師,其人如何評說?
    然而,「名滿天下,謗亦隨之」,隨著南懷瑾的聲名越來越顯,粉絲越來越多,責罵聲也從書齋裡、茶飯後、江湖上飄然而來。那麼,為什麼會有這些刺耳的異聲怪語?南懷瑾其人究竟如何評說?一生奇特,縱橫雜家,天賦異稟的學問傳奇南懷瑾一生閱歷之豐富,經歷之奇特,少有可比。
  • 南懷瑾對未來的驚人預言
    我說批孔沒有用的,批不了的,孔子打不倒的。後來我就講過中華民族的命運,一九八七年(丁卯年)以後就轉運了。他們問我,當場有個中央委員站起來問:「南老師,你說轉運了」我說:「轉運了!」他馬上問:「有多少年?」我說:「兩百年的大運,將來比康乾盛世還好!」他說:「你打保票嗎?」我說:「我再講一句話,不是打保票,是根據歷史的經驗啊!」
  • 南懷瑾:整垮你的不是你的敵人,往往是你身邊最親近的人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兩面。如同這個世界,總有一半身在光明,而另一半身在黑夜。正所謂過猶不及,太多的愛,往往壓得人透不過氣,當父母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孩子,將所有希冀都寄托在他的身上時,沉重的壓力往往使孩子過於敏感,導致了孩子的叛逆。
  • LEAD 立德人物|國學大師南懷瑾,肯以本色示人者,必有禪心和定力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南懷瑾隨國民黨遷至臺灣,並受邀到臺灣地區的多所大學、機關、社會團體講學,後曾旅居美國、香港等地,晚年定居蘇州太湖大學堂。2012年9月19日,媒體傳出南懷瑾病危的消息。29日下午4時,南懷瑾在蘇州太湖大學堂逝世,享年95歲。
  • 南懷瑾與「九二共識」
    具建議人南懷瑾敬書」。此建議書由汪道涵直接送達江澤民等中央領導,獲得肯定。而臺灣方面由於蘇志誠深知李登輝意圖,竟私自將建議書壓下了,終因李登輝沒有回應而不了了之。從此,南懷瑾先生退出兩岸密使的會談。在汪道涵的努力下,本著在南先生寓所會談的精神,兩岸密使又分別在珠海、澳門、北京等地密會多次。
  • 南懷瑾老師講述:夸父追日的故事含義
    這是我們老祖宗相傳的故事,夸父這個人,不曉得自己有多大的本事,他要研究太陽究竟從哪裡來的、哪裡下去,所以他跟著太陽的影子跑。「逐之於隅谷之際」,隅谷就是西北的山谷,太陽這裡下去就天黑了。「渴欲得飲」,他跑路跑得口乾要喝水,「赴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到了陝西這一帶,在渭水喝河水,喝不夠,流汗太多,一邊跑,一邊看到河就喝。
  • 南懷瑾與馬星野的「蓴鱸之思」
    南懷瑾與馬星野,是溫州兩位知名鄉賢。上世紀80年代,兩人都曾客居臺灣、心繫家鄉,留下過一段關於「魚生」的鄉情佳話。 ◎南懷瑾先生 南懷瑾先生是溫州樂清人。
  • 南懷瑾: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忘情
    「願此間山有木兮卿有意,昨夜星辰恰似你。」看山看水,實際上都是透過山水看你,眾多的小姑娘都為了求得一「痴情人」而苦苦等候,不知自己也是「痴情人」中的一個。總有人會糾結於誰付出的心血更多,感情更深,纖縷絲毫都要爭得個明明白白,這樣狀態下的人,必定難以得到深刻的感情,或許很多年後他們會後悔,悵惘當年的錯失。
  • 淵回說南:南懷瑾老師真名叫什麼?名如其人,懷瑾握瑜,傳承文化
    這裡還真有喜事。翁祥街道的地鹽村南仰周家裡,誕生了一位小寶寶。小寶寶光著身子,哭叫不停。誰也沒有料到,這麼一個哭叫的小寶寶,就是後來受大家所景仰的南懷瑾老師。大家都知道南懷瑾這個名字,其實南懷瑾老師的名字叫常泰。懷瑾只是南懷瑾老師的一個號,南懷瑾老師還有一個號叫玉溪。
  • 男人的精液有七種顏色?南懷瑾對傳說向來不加嚴謹考證
    南懷瑾的學術不靠譜》,指出南懷瑾不加任何的考證就胡說八道,說「黃帝的陵後面有個碑,不準進去。但是你如果有膽子進去,三個月就從南京出來」。我認為,南懷瑾的治學態度是非常不嚴謹的。他的知識容量看起來很多,但是基本上都來源於書本和傳言,而且很多都是沒有被考證過的玄學和神秘主義。南懷瑾由於「自己信」,所以對內容不加以嚴謹的考證,又加上自己的附會,就把一些錯誤的知識向大眾傳播。
  • 南懷瑾求仙問道之旅:道士揮手劈松,松樹應手而倒
    可以看出,小學未畢業的南懷瑾卻是一名愛讀書、喜好鑽研知識的人。而他攝取知識的方法也絲毫不流於形式,對於那一紙文憑他不甚在意。拿現在的話說,青年時期的南懷瑾頗有個性。而我覺得,南懷瑾這份性格的養成和他的家庭不給他任何壓力和要求也有著極大的關係。試問,讓自己的孩子在家自修這樣的學習方式放到如今社會,有幾個家庭能真正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