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變瘋子?15歲碩士,21歲博士,曾經的神童,如今卻被當精神病

2020-12-21 小一歷史筆記

在人教版七年級的《語文》下冊中,有一篇叫做《傷仲永》的文章,文中記述了一名叫做方仲永的神童,是怎麼樣慢慢變成了普通人的故事。

然而在現實的30年前,中國同樣也出了這樣一件事,這位神童11歲就進了中科大少年班,15歲讀碩士,21歲讀博士,師從197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菲利普·安德森,原本是最有望拿到諾貝爾獎的天才少年,卻在若干年之後被當成了「精神病」。

他,就是曾被稱為「全民偶像」的天才少年——謝彥波

謝彥波在講數學題

患有阿斯伯格症的謝彥波,到底是天才,還是榆木疙瘩?

時間回到1966年,那一年的11月,湖南醫學院的一個家屬大院裡面,謝彥波出生了。他的父親是湖南醫學院物理教師,按理說基因不會差的家庭,卻出了謝彥波這個遠近聞名的「傻兒子」。

為什麼稱謝彥波傻呢?原來直到6歲,謝彥波還不會用第一人稱說話,即使說話也只能說一些很簡答的例子,比如說當他餓了的時候,他就說:彥波餓了。當他說渴了的時候,他就說:彥波想喝水

六歲年紀的孩子,別的孩子這麼大都學會撒謊了,謝彥波卻連說話都說不利索。他的媽媽愁壞了:怎麼生出了這麼個榆木疙瘩傻兒子,以後可怎麼辦!

但是謝彥波的爸爸卻不同意這個觀點,他曾帶著兒子去檢查過,檢查的結果是——謝彥波患有一種很罕見的阿斯伯格症,這種症狀的特點就是往往溝通能力很弱,但是在其他比如計算方面卻有非常大的天賦,而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比爾蓋茨、貝多芬,都有這樣的症狀。

果不其然,謝彥波的爸爸拿著數學題給他做的時候,驚訝的發現任何問題只要講述一遍,謝彥波就能舉一反三,而且具有十分強大的接受力。

謝彥波的父親喜出望外,親自指導孩子的學習,沒過多久,謝彥波在三年級的時候,就能把初中數學全都攻下來了。

緊接著,謝彥波的「開掛」人生開始了:

四年級學完高中數理化,五年級鑽研大學課程裡的解析幾何和微積分,並解答了數以千計的習題。

1977年,小學未畢業的謝彥波參加湖南醫學院子弟中學高二年級的數學競賽,獲得第二名;而後參加長沙市高中生數理化競賽,又獲佳績。

一直到中科大派人過來面試,人們發現,這個小娃娃,能力足夠去上大學了!

帶著天才光環的謝彥波,滾著鐵環進了中科大

那是1978年,隨著高考的恢復,中國開始大力發展青少年的科學教育,人們迫切的希望看到中國各種「天才少年」的橫空出世,而中國科技大學的天才少年班,應運而生了。

1978的中科大提出了這樣一個口號:「要跑步奔向祖國的未來」,又 提出「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辦學理念。而就在這一年,11歲的謝彥波,滾著鐵環進了中國科技大。

當時的人們,在開放的知識衝擊下,懷著震驚、新奇以及說不上來的情緒關注著這一批人,當時的他們,就是今天所說的「別人家的孩子」。

都說有市場才有需求,人們關注這群天才少年,媒體自然也把目光對準了他們。

從謝彥波這群人進入中科大之後,他們就一直生活在聚光燈之下。

中科大第一屆天才少年班合影

當時的謝彥波等人,是當之無愧的「全民偶像」,甚至引發了一系列的「跳級熱」、「天才熱」、「奧賽熱」,家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未被發現的天才,人人都想給自己的孩子做一個智力測試。而那段時間的孩子和家長,也都被這種無形的壓力所開始籠罩。

天才少年們,開始出現了心理問題

在過度的宣傳下,謝彥波等人,也開始知道了自己跟普通人不一樣,心裡有了這個想法之後,他們潛移默化的做出一些行為、動作,開始表現的跟普通人不一樣了。

謝彥波開始變得不喜歡跟別人交往,有時候他覺得別人都不懂他,有時候他覺得不知道如何跟人溝通,有時候他覺得,自己跟平常人等級不一樣,這讓他陷入苦惱,心理也一天比一天的更加偏執......

在偏執中成長了4年的謝彥波,在15歲的年紀考取了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的研究生。碩士畢業後他開始讀博士,但因與導師關係不好並未畢業。

不久,謝彥波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師從諾貝爾獎獲得者安德森學習固體物理理論。老師是著名的諾貝兒獎獲得者,而作為他的學生,年紀輕輕的謝彥波,自然成為了備受矚目的種子選手,更是被看做為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天才少年。

然後不久之後,一件讓所有關注他的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就是年代初,在謝彥波臨近博士畢業的時候,他突然被遣返回國了,甚至謝彥波的姓李,都是過後才被寄回來的。

是什麼讓他突然被遣返回國呢?

原來是因為他的論文被導師所駁回,而謝彥波因此與自己的導師產生了爭執。導師讓謝彥波重寫,但是謝彥波卻接受不了這個事實:

我可是謝彥波啊,我怎麼可能失敗呢?

謝彥波在之前,從來沒有失敗過,所以他漸漸的給自己洗腦:我是謝彥波,我是不會失敗的。這種想法持續的時間久了,就變成了「我是謝彥波,我不允許自己失敗」

論文被駁回後,謝彥波甚至還曾在深夜找到導師家中並與師母發生爭執。期間,師母還因為他將手放進褲兜裡以為他要掏手槍而嚇得魂飛魄散。

一個學生與老師的關係到達如此緊張的地步,想來這其間兩人的相處是存在很大問題的。而從安德森與其他學生、同事的相處看,他本身並沒有太大問題,出問題的很顯然是謝彥波。

堅持自己理論課題不肯更換的謝彥波痛苦極了,痛苦越深,他對課題通過的渴望便也越發強烈起來。後期,他甚至陷入了一種幾近著魔的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謝彥波的導師覺得他的性格上出現了很嚴重的問題,於是只好與校方、警方溝通之後,把他遣返回國。

回到國內後的謝彥波徹底從神壇跌落了下來,之前環繞在他身邊的欣賞、羨慕、敬仰眼神,迅速暗淡下去,隨之而來的是失望、鄙夷甚至蔑視。

一個年僅25歲的青年面對如此大的變故,其內心的翻滾可想而知。好在,和寧鉑等比他還有文憑,如此,在中科大找一份教學的工作並不是難事。

但是在中科大教書的謝彥波,卻被同學老師認為「精神上出現了問題」。謝彥波幾乎總是獨來獨往,喜歡在上身套一件髒得看不清本色的老式夾克衫,懷裡抱著一隻鼓鼓囊囊的紅色環保袋,這種裝扮,與街頭的拾荒者很有些相似。

上課時,謝彥波雖然邏輯縝密、聲音洪亮,可他卻總有一些看起來怪異的舉動,比如他經常會在上課時突然在講臺上發笑,這種笑,在他每次擦完黑板猛回頭時也會發生。

而且謝彥波,還患上了嚴重的被迫害妄想症,

如今的謝彥波

"比方說,有天晚上我在電腦上出現了一個運算錯誤,本來誰也不應該知道,可是第二天我去上班的路上,就有個人看了出來。那人走過我身邊,衝路邊吐了口痰,他用這種方式責備我......"

心理學上,界定一個人精神是否異常的一個重要標準是:他的想法、行為與事物之間是否存在必然聯繫。

而在上面謝彥波的那句話中,「吐痰的人」和「他晚上電腦出現運算錯誤」之間,並不存在必然聯繫。

天才多半毀於天才,謝彥波的被毀,也是因為他的優勢。中國古話裡有一個詞叫做「捧殺」,意思是:如果你想殺死一個人,只要給他極高的讚譽就可以了。

謝彥波

看到這裡我們總在感嘆,為何中國的天才,能真正做出大成績的,寥寥無幾呢?

我們不缺天才,但是缺的是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們展示實力的方法。就像很多奧數能手一樣,衡水、黃岡很多孩子,在奧數上能拿到冠軍,但是卻在大學,直接就放棄了數學專業,之前打下的所有基礎,都白白浪費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天才多,做出成績的天才卻少的原因了。

此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孩子的興趣問題。

我們不妨看看那些日後作出成績的孩子,哪個不是對科學、數學有著深刻的興趣?教育家陶行知曾說:只有興趣,才是讓孩子保持學習動力的最本質的原因

但是我們如何提高孩子的興趣?比如說數學,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惑,明明孩子夠聰明,但是就是不愛學數學,讓他學數學,簡直就像要了他的命一樣!

作為第一個贏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楊振寧教授曾經說過:「一個國家的強大,離不開青年人的強大;而青年人要強大,就必須學好數學,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

很多時候,楊振寧都會提到劉薰宇,就是年輕時啟蒙他的數學大師。

他說,他做了很多劉薰宇的智力數學文章,理解了排列和奇偶排列這些非常重要的數學概念。

由此可見,良好的數學啟蒙對數學的成就是非常有幫助的.

劉薰宇當時是中華民國的大師,許多著名的學者都是他教的。

像我國著名的美術大師豐子愷曾經說過:「薰宇的書特別有意思,他每次發表,我都讀,誘我讀的,是它們的富有趣味的題材。我常常不知不覺地被吸引到數學中去。我想,如果過去有這樣的數學書,也許我不會放棄數學。"

可以看出,一本好的數學書能使孩子們愛上數學。劉薰宇的三本數學書是一本非常優秀的數學科普書。

這套書一共有三本,一本是《馬先生談算學》

劉薰宇化身馬老師,講解了一百多個數學問題,主要講了如何用圖解法解決一些算術四則問題。

第二本《數學趣味》

我們主要討論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我們所說的一切都是數學上的。它是通過一切事物學習數學的最快方法。

第三本是《數學的園地》

關於函數的概念、連續性、誘導函數、微分、積分和集合集以及它們的算法的基本原理,該體積是有點困難的。雖然有點深奧,但是講解的方式很好,我的孩子在六年級的時候,可以理解部分內容。

本書適用於小學生和初中學生,可作為他們的自學教材。讓他們自己學習。

因為它是由中國數學家寫的,所以有很多中國數學技巧。

所以,你可以給你的孩子看這本啟發了世界上最傑出物理學家的數學啟蒙書。而且價格不貴,三冊只要69.9元,而且免費包郵到家。

請讓我們為中國的崛起而讀書!

點下面的橫條參團:

相關焦點

  • 42年前,中國家喻戶曉的3大「天才神童」如今都怎麼樣了?
    這21位被選中的少年中,最大的16歲,最小的只有11歲,他們被稱作新中國歷史上,「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在這些孩子裡,有三人進入學校不久,已然成為家喻戶曉的三大「天才神童」,他們分別是寧鉑、謝彥波和幹政。然而,被裹挾在時代洪流中的個體,在群體的聲浪前,毫無招架之力。
  • 我國最牛神童,11歲上中科大,18歲讀博士,如今卻默默無聞
    在每一個天才背後,都有一個傳奇故事,他們不僅有普通人的智慧,也有與眾不同的生活。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從來沒有缺少過神童。過去有方仲永、謝彥波、叫寧鉑、幹政等,今天,我們就來分享其中一位神童謝彥波的故事。
  • 智商超愛因斯坦、15歲讀碩士的天才男孩,後來怎麼樣了?
    臺下坐著的,是數百名被「天才神童」所吸引的觀眾,他們大多一臉崇敬地望著臺上的男孩,眼神中儘是期待。▲圖片來源於TED《忘記你所學到的知識——雅各布·巴尼特》觀眾們的期待情有可原,畢竟這次登臺的,是號稱智商170+、超越愛因斯坦的天才少年雅各布·巴尼特,履歷十分驚人——8歲便開始在大學物理系課堂上做旁聽生;10歲就被全世界最頂尖的理工科大學之一——普渡大學錄取,在此之前,僅僅花了一年的時間就自學完了從小學到高中的全部課程;
  • 當世神童何宜德,八歲考入南京大學,12 歲準備同時讀碩士與博士
    這位神童,被我們所知是在江蘇衛視的《一站到底》上,他一出場簡歷就驚豔了眾人。 4歲參加國際帆船比賽——我小侄女三歲就已經成為世界三體組織駐宣武北緯路甲1號特派員了,我驕傲了嗎。
  • 16歲「神童」逼父母在北京買房,當時被眾人怒罵,如今現狀如何?
    神童張炘煬就是如此,當我們還在懵懵懂懂的時候,這個年輕人就已經成為了博士,並且準備面臨碩士論文答辯。 然而,就在大家為這位神童鼓掌的時候,他卻突然峰迴路轉,變了一副模樣。這位神童要挾自己的父母,若不給自己在北京買房,他就拒絕碩士論文答辯。
  • 天才變瘋子?最有望拿諾貝爾獎的神童謝彥波:他的隕落原因及現狀
    《名人病了》第2章 :80年代天才兒童謝彥波的隕落和他的《廣義相對論》1978年,隨著高考的恢復,中國科技大學的「天才少年班」橫空出世,也正是在這一年,11歲的天才兒童謝彥波滾著一隻鐵環走進了大學校門。11歲,本是普通孩子讀小學五年級的年紀,謝彥波卻直接跨過初中、高中進入了大學。第一屆和謝彥波一起進入少年班的共有30多人,其中包括寧鉑、幹政等。
  • 16歲「神童」當初被罵不孝,逼父母在北京買房,現在被誇有遠見
    16歲博士,當初威脅父母在北京買房,被罵不孝 這個16歲的博士,就是張炘煬。 光這個名字,就代表一個傳奇。 2歲認識1000個漢字。 10歲以510分的成績,考上天津工程師範學院。 13歲考上北工大碩士。
  • 號稱神童的沈詩鈞,9歲上大學,18歲博士畢業後,在美國當教授
    大多數人在9歲的時候應該都在上小學二、三年級,而18歲的時候正從高中邁入大學,然而,卻有這樣一個人,他的9歲和18歲和普通人完全不同。9歲的他已經開啟了大學生活,18歲的他更是成為了一名大學教授,這個人就是神童沈詩鈞。
  • 16歲博士畢業逼父母北京買房,「天才神童」真的「狼心狗肺」?
    但這些所謂的神童又是很多孩子討厭的對象,他們總是會因為神童的表現良好,而自己的表現很差,挨家長的罵。對於神童這一說法,也有很多家長不置一詞,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並不比別人的差。今天所說的神童就叫張炘煬,他16歲時竟然逼著自己的父母在北京買房,當時被眾人罵了一頓,而現在卻被人佩服有遠見。
  • 神童博士張炘煬,小小年紀逼父母北京買房,莫非真是獨具慧眼?
    天才的誕生 我國在發展至今,也誕生過不少的天才,其中有一位被稱為我國年紀最小的博士的張炘煬,他的事跡更是引發人們的廣泛關注。張炘煬又在2011年成功的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博士研究生,被冠以了神童博士的稱號,2011年9月1日,隨著新學期的開始,張炘煬也正式前往北航開始攻讀博士研究生學位。
  • 黑歷史:80年代三大神童,為何全部神秘銷聲匿跡?
    如今40多年過去了,當年如雷貫耳的名字,如今全都銷聲匿跡,境遇一個比一個悽慘。「傷仲永」的故事發生在現代,還是很讓人唏噓的。2.謝彥波:不知道怎麼與人相處與寧鉑一樣,謝彥波也是中科大少年班第一屆的學生,甚至比寧鉑還要小2歲,11歲就讀科大,15歲讀碩士,18
  • 謝彥波:曾經有望拿諾貝爾獎的中國神童,因情商欠缺而驟然隕落
    天才在人群中總是引人注目的存在,他們因為在某一方面上擁有常人所沒有的天賦而受到人們的特殊對待,許多人甚至認為,與眾不同的天才總會有一些怪癖,這是可以理解的。古往今來,不少有怪癖的天才們,比如只吃白色食物的埃裡克·薩蒂,不講衛生的米開朗琪羅,喜歡裝成農民的列夫·託爾斯泰……他們雖有奇怪的癖好在身,但在自己的領域都作出了傲人的成績,因此,人們對天才們怪癖的容忍程度也相應提高了不少。不過,因為怪癖四處碰釘子的天才也並非沒有,中國這位曾經的「神童」謝彥波就是一位。
  • 16歲「神童」逼父母在北京買房,當時被眾人怒罵,這一家咋樣了?
    尤其是那些智商超出常人的天才少年,更是令人羨慕。畢竟,天才少年是不常見到的。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天才少年都能夠擁有高情商,他們的人生之路也會因為情商而發生改變。來自東北的張炘煬就是一個大家眼中的「天才」。自小時候開始,小小年齡的張炘煬就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能力。6歲入學之後,張炘煬的學習能力以及超凡的記憶力令他在兩年的時間內便學完了所有的小學知識,進入了中學。
  • 曾經的「裸跑弟」,現今的 「天才少年」,何宜德上演王者歸來?
    今年神童特別多。日寫詩2000首的浙江慈谿高中女孩岑怡諾、研究結直腸癌獲獎的雲南小學6年級陳同學以及臺灣4歲「神童心靈大師」曦曦。近日又出來一個5歲開飛機、6歲寫自傳、8歲考入南京大學、11歲大學畢業,12歲準備同時讀碩士和博士的「裸跑弟」何宜德。何宜德,乳名多多 ,2008年2月出生,江蘇省南京人。「裸跑弟」第一次出現在媒體上是2012年。2012年除夕清晨,何宜德以他自己的獨特裸跑方式在美國紐約-13℃的暴雪中迎接2012農曆新年。
  • 10歲上大學16歲讀博士,父母不在北京買房就不讀書,神童如今怎樣
    大家應該都知道神童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那麼用神童來形容一些天賦極高的人,如果說這些都是有著一項共同的能力,那就是小的時候就已經非常的出色了,有一些過目不忘的本事,那麼其實大家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是神童,所以還是希望家長們應該對自己的孩子有清楚的認識和正確的引導不要把她當做一些工具,那麼咱們今天就來聊一聊
  • 12歲天才少年「裸跑弟」準備攻讀碩士?
    近日,益智綜藝節目提到的一份堪稱"天才少年"的簡歷海報,持續引發各方關注,稱現年 12 歲的何宜德 11 歲時就已從南京大學專科畢業,今年準備同時攻讀碩士和博士。何宜德即 8 年前備受關注的"裸跑弟",他的父親何烈勝則以"鷹爸"自詡。
  •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回顧 | 真正的天才,只是看起來像瘋子
    什麼是天才?什麼是瘋子?天才為什麼是天才?瘋子為什麼是瘋子?讓我們開始今天的回顧吧。在今天的回顧裡,你思索了好幾天的問題,也可能找到一個答案。 02▼永遠不要試著走入瘋子的世界 哪怕你也想寫作一本像《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樣的書,也不要試著走入一個瘋子的世界。 這些年,媒體報導了不少精神病患者的無差別攻擊事件的消息。
  • 14歲上大學,23歲拿博士,一位「昔日神童」的迷茫與歸來
    作者 | 石燦編輯 | 楊晶2020年7月13日,袁嵐峰在知乎上收到一封私信,點開一看是這麼一個問題——「如何看待曾經的「天才神童」袁嵐峰,現在也只是做簡單的科普工作?」 問題說明是:「看他的資料,兩年學完小學和初一的課程,14歲進入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物理系,23歲獲得化學博士學位,這算是開掛的人生吧?但這麼多年過去,似乎在科研領域沒有太大成就,只能是做做簡單的科普,這算不算又是一個方仲永的悲劇?」袁嵐峰不禁發笑,寫了一個簡短的回答:「題主如何看待我個人,其實是個小問題,這是各人的自由。
  • 昔日遼寧神童張炘煬,16歲考上博士,現如今怎樣了?
    他們的學習和記憶能力要比普通人好得多,張炘煬就是神童中的一個。神童普通人眼中的神通學習能力強,從小就表現出了與常人不一樣的學習能力,或許在同齡人還上幼兒園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小學了。張炘煬是曾經遼寧省的一個神童,他1995年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父母都是普通職工,家庭雖然不貧窮,但也沒有多富裕。張炘煬在張炘煬兩歲半的時候,他就能認識一千多個漢字,當父母發現他的獨特之處時,便早早就將他送到學校學習,這一上學便一發不可收拾。
  • 中國神童,比爾蓋茨的弟子:12歲上中科大,獲60項國外專利,身價過億
    何謂神童,何謂天才?我們聽過太多關於天才的故事,從古到今的天才們在幾歲的時候就已經在某一方面表現出了極高的天賦,在同齡孩子中顯得與眾不同。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天才都是從小天賦異稟,有的神童最後都能夠發展成為有著驚人成就的天才,然而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大多數小神童長大之後其實和普通人差不多,他們在少年成名聲名大噪一段時間之後,就再無佳績銷聲匿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