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音樂平臺:缺的不是數量,是品味

2021-01-09 虎嗅APP

移動網際網路告別野蠻增長。

 

Questmobile近日發布了2018年第三季度統計數據,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用戶的增長已經顯著放緩:2018年9月,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用戶已經達到11.2億,相比年初10.9億,淨增長僅僅3000萬,僅僅達到去年同期的一半。

 

增長停滯,網際網路的流量成本高企,就連「買用戶」都變成了一件需要三思而行的事情。生活社區領域裡頗受用戶喜愛的「小紅書」,也需要依靠《延禧攻略》、《創造101》等爆款內容冠名,才實現了一個季度內DAU翻倍的高增長。

 

曾經帶著「高速增長」標籤的明星App也不太好過,一些頭部短視頻APP都被曝出月活下降。簡單的判斷是,在某些市場格局已經基本穩定的領域,巨頭們選擇減少投放,從追求增長,逐漸轉向於精細化運營,讓用戶使用更長時間、創造更多價值。

 

有沒有「買用戶」以外的高增長案例?據網易公司昨晚披露,旗下在線音樂平臺網易雲音樂已完成此前宣布的新一輪融資,融資金額超6億美元。本輪投資方包括此前已公布的百度、泛大西洋投資集團(General Atlantic)、博裕資本三家領投方,以及新近加入的數家參投方。而此時網易雲音樂的用戶數也已突破6億,僅過去一年就增長了2億用戶。



在線音樂不是短視頻這樣的「新賽道」,市場大環境又差,還能獲得新一輪融資和50%增長,該怎麼理解?


好評,好音樂

 

講中國的在線音樂,可能要從「mp3搜索」和離線播放器說起了。中國曾經不缺MP3下載,也不缺能播放MP3的手機。但如今年輕一代已經習慣於享受流媒體音樂服務帶來的便利,艾瑞諮詢根據數據統計計算,今年數位音樂用戶付費收入規模增長46.5%,未來幾年都將保持高速增長。


在2017年至2023年間,中國錄製音樂的人均支出預計將翻兩番以上。網易雲音樂這筆融資的投資方也表示,此次投資是基於對中國在線音樂市場和網易雲音樂成長空間的長期看好。

 

中國用戶從離線播放轉向在線音樂,這裡有兩個關鍵的產品功能點。

 

 

「音樂社交」還有一個潛在的優勢:隨著社交內容積累,會逐漸形成用戶對音樂內容價值的判斷,這套體系又能給算法推薦、版權運營等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並且這套體系享受網絡效應帶來的紅利:越多用戶,越多評價,那麼價值判斷就越準確,進而吸引更多用戶使用。

 

這就是網易雲音樂靠「評論」成名的重要原因:中國的音樂行業太缺乏對優質內容的判斷力,指望音樂媒體?樂評人?榜單或者獎項?還不如讓優質用戶親自上陣。

 

不知道吃什麼,大眾點評可能比米其林更靠譜。

 

網易雲音樂在2013年上線初始,便將社交引入產品,並以此獲得了行業最佳的口碑和用戶增速,實現對傳統播放器App的彎道超越。目前用戶日均產生樂評數160萬條,累計產生9億條樂評,是國內最活躍的音樂社區和最大的音樂UGC平臺。

 

如今幾乎所有在線音樂App都做了評論功能,但基本上只有網易雲音樂的評論能判斷「好音樂」。好用戶產出好評論,這是社區最基本的競爭壁壘——網易雲音樂優質的內容,曾經被競爭對手爬蟲搬運,因為只會說「棒」和「666666」的用戶是沒法形成社區氛圍的。

 

給網易雲音樂的「算法+社交」模式蓋棺定論,它成功激活了用戶,確定了現有在線音樂App的產品結構,拿到了先發優勢,並依靠優質UGC形成了類似亞馬遜著名的「飛輪模式」的良性循環,最終實現增長目標。





 

做用戶喜愛的內容,留存就是增長

 

內容生意,永遠面臨著幾個問題:該給用戶什麼內容?什麼是好內容?內容從哪來?

 

「算法」是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千人千面」在內容生意上屢試不爽;

「社交」則回答了第二個問題,把對內容的判斷權交回給用戶,哪個平臺的評論質量更高,就更懂內容;

而第三個問題,就是音樂版權的資源爭奪,沒有足夠多的好內容,技術再強有什麼用?

 

音樂行業版權資源高度集中,早在2012年,在線音樂App的產品形態還處於「播放器」階段,版權競爭自那時起就已白熱化,業界自2013年起的一系列併購,版權的動向一直是行業分析的重點。

 

然而網易雲音樂2013年才剛剛上線,如今形成與騰訊音樂兩強的格局,走的卻不是收購的路徑——懂內容的網易雲音樂近年來在積極的採購版權。


過去一年來,網易雲音樂已經與Kobalt、豐華唱片、天娛傳媒、米漫傳媒、Merlin、Loen Entertainment、華研國際、B2音樂、樂華娛樂、King Records、Big Hit娛樂、NBCUniversal Entertainment Japan等多家版權方達成合作,目前網易雲音樂曲庫總數已超過2000萬首。

 

除了數量,曲庫的質量更是網易雲音樂曲庫的優勢。個性鮮明的用戶群和算法推薦機制,對內容的多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持有Taylor Swift等頂級藝人音樂版權的音樂服務公司Kobalt Music的總裁認為,網易雲音樂擁有億萬級別的年輕用戶,欣賞接納來自全球的不同風格的音樂,是Kobalt Music合作的最佳選擇。


極光大數據《2018年4月大學生群體app行為研究報告》中提到,大學生人群APP偏好的應用中,網易雲音樂位列榜單top 3,是大學生最偏愛的數位音樂App。

 

在網易雲音樂裡還經常見到這樣的評論,稱不希望自己喜歡的歌成為路人皆知的「爆款」,希望這首歌的評論不要「999+」。評論背後就是年輕用戶對個性的追求——從商業角度上看,照顧小眾用戶不一定有利可圖,但在用戶體驗上,每推薦出一首用戶喜愛的歌,都可能讓用戶選擇留在這個App中。


在2018年10月聯通沃指數中,網易雲音樂用戶月均消耗流量遠超其他競爭對手,充分表明網易雲音樂的用戶有更高的使用時長,並且更傾向於在線收聽新推薦的內容。

 

做用戶喜歡的內容,換來的就是用戶的忠誠度。


從數據上看,根據QM《2017年中國移動網際網路年度報告》,網易雲音樂活躍用戶30日留存率業內最高,達到35.6%,遠超過其他競爭對手普遍低於30%的留存率數據。

 

增長圈裡有句話:用戶獲取很重要,但留存才是永恆。著名的增長黑客AARRR模型中,增長專家們認為最重要環節就是留存,因為高留存帶來的複利效應,最終又影響到推薦和盈利。哪怕不考慮推薦轉化,用戶留存率高的企業,在更長期的競爭中優勢更加明顯。

 


向產業鏈上遊滲透,創造新增量

 

在其他內容行業,隨著內容採買價格水漲船高,並且外部內容也不能滿足用戶需求。視頻網站傾注大量資源自製內容,爆款綜藝、網劇等已經成為平臺拉動用戶活躍、付費的發動機,如今設立影業公司參與電影投資已經成為行業標配。

 

在線音樂行業,版權採買已經趨於飽和,惡性版權競爭已經被明確喊停,在版權局調和下,騰訊音樂、網易雲音樂、阿里音樂互相授權了99%的版權,各個平臺曲庫數量趨於均衡。由音樂平臺主導創造新的內容,成了創造增量市場的必然選擇。

 

但相比全球,中國的流行音樂文化是後進者,音樂人的相對數量更少、成長環境更差。在成熟的音樂市場比如日本,網絡平臺已經成為很多新銳音樂人成名、出道的有效路徑,影響力也傳到了國內——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在網易雲音樂上有近13萬條評論的歌曲,日劇《非自然死亡》片尾曲《Lemon》的作者米津玄師,正式出道前就是一名用初音未來創作歌曲投稿的「up主」 。

 

如今在網易雲音樂上,也已有不少新音樂人帶著原創作品嶄露頭角,其中的佼佼者,比如木小雅《可能否》、劉昊霖《兒時》、謝春花《借我》等等。

 

用戶喜聞樂見的內容背後,是網際網路公司扶持、培養音樂人的嘗試。2016年底,網易雲音樂推出音樂人扶持項目「石頭計劃」,宣布投入2億資金,從推廣資源、專輯投資等七大方面支持獨立音樂人。截至2018年9月,網易雲音樂入駐原創音樂人已經超過7萬。

 

在線音樂App不缺乏商業化的空間。


QM《中國移動網際網路在線音樂行業報告》認為,「願意為音樂內容付費的用戶比例已經接近60%」。



整個在線音樂行業,都在探索除了傳統的訂閱服務外的商業模式——數字版專輯、在線演唱會、周邊產品等等。自己培養藝人,在開發新玩法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丁磊最新的動作也與音樂人有關。10月12日,網易宣布成立電音品牌——放刺FEVER,成立電音品牌相比扶持計劃,是在產業鏈上向前更進一步,並且選擇的還是另一個潛在爆款,曾有分析指出,如果去年不是嘻哈通過爆款綜藝躥紅,電音更可能在今年成為年輕人的心頭好。根據放刺CEO王縝透露,在網易雲音樂上,偏好電音的用戶有上億人。

 

網易雲音樂一年增長50%,我把它總結為依靠社區氛圍和優質內容,提高留存、穩定增長,這是正確且可持續的策略。在上線初期就確立的「歌曲評論」功能創意,讓網易雲音樂的社區成為判斷音樂價值的系統,並成功指導了網易雲音樂對版權、音樂人的運作。

 

在日趨緊縮的網際網路大環境裡,網易雲音樂宣布完成百度、泛大西洋投資集團、博裕資本領投、數家參投的超6億美元融資,證實了網易雲音樂仍然是行業中優質的投資標的。在資本緊縮時期,這筆融資無疑也是給整個行業打上「強心針」。


總而言之,在線音樂仍然是充滿潛力的市場,音樂平臺的融資,會把資金與能量輻射到上遊的歌手與生產商,全產業鏈的玩家都會在在線音樂的新生態裡創造更多價值,最終呈現給用戶更好的音樂。

相關焦點

  • 蝦米宣布關停 在線音樂平臺進入寡頭時代
    :當前,中國在線音樂已經進入寡頭時代,騰訊音樂前三季度收入達到208億元,是中國最大的在線音樂平臺,旗下擁有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等。趙依一表示,由於版權問題,播放列表上的一些曲目漸漸變成了灰色,身邊的蝦米好友開始轉戰別的平臺,迄今為止,趙依一還沒有註冊其他音樂軟體,但偶爾會用遊客身份聽聽蝦米沒有版權的歌曲,「等徹底關閉了再說吧。」趙依一提到的版權問題正是蝦米的軟肋。「在線音樂平臺競爭的核心要素有兩個:用戶規模、版權數量。蝦米在這兩個方面都沒有優勢。」
  • 加速付費模式、起步新業態,在線音樂平臺新的發展之路
    版權之爭蝦米的消亡並不是偶然。在蝦米發展早期,曲庫基本是靠用戶上傳資源搭建。因此,蝦米亦有號稱自己擁有全網最齊的小眾曲庫,但要把音樂平臺做成一門生意,不能光靠少數人,還是要靠普羅大眾。對於在線音樂平臺來說,想要增加用戶數量、留住用戶,平臺就要購入大量的音樂版權。早在2014年,騰訊已經在在線音樂業內掀起了長達三年的音樂版權大戰。2015年,國家版權總局頒布最強版權令,要求7月底前各大音樂平臺必須下架沒有版權的音樂,極大地促進了線上音樂「正版化」的完成。
  • B站綁索尼、騰訊綁環球,在線音樂平臺版權模式「嬗變」
    環球音樂、索尼音樂、華納音樂這三大世界音樂唱片公司多年來積累的廠牌資源、頭部音樂人及新鮮血液,都是網際網路音樂平臺數年時間為之爭鬥的內容優勢。據Midia Research報告顯示:在2019年整個錄製音樂市場中,三大唱片曲庫數量佔據全球錄製音樂曲庫版權數量的89.1%,同時公司收入佔67.5%的份額。
  • 多米音樂出局,在線音樂平臺的突破口在哪?
    短視頻的迅速躥升令資本趨之若鶩,這股火焰也躥向了在線音樂平臺。從去年3月開始,網易雲、QQ音樂及蝦米、酷狗、酷我音樂紛紛涉足短視頻,對於在線音樂平臺而言,在進入後版權時代後,用戶體驗、線下演出、音樂廠牌都成為了接下來可能的競爭地,而短視頻會否成為最有決定性的競爭戰場?
  • 在線音樂平臺變現很難,獨立音樂人卻迎來了春天
    在資本的博弈中,三大在線音樂平臺已基本完成對傳統唱片公司版權的「瓜分」。然而市場規範後,在線音樂平臺的不足卻開始顯現。阿里音樂董事長宋柯在宋柯看來,在線音樂平臺面臨的三大問題分別是:1、有沒有新的功能;2、如何變現;3、如何實現賦能。
  • 大量在線平臺熱衷推「獨立音樂」
    重點扶持獨立音樂人  在商業模式上,除了收費,還有廣告業務,在線音樂APP 平臺也嘗試一些增值服務,跟粉絲經濟或票務相關,比如獨家直播演唱會,粉絲可以在線上互動「送花」。  奇大音樂的合伙人張昭軼直言:「在中國,在線音樂的產業其實是不存在的。」
  • 新型視聽音樂平臺重塑格局,在線音樂走進新時代?
    作者 | 何無益消息發出後,#如何看待蝦米音樂關停#的話題迅速登上熱搜,這或許是蝦米音樂最後一次上熱搜了,微博、知乎等平臺的網友都在討論蝦米關停後對在線音樂市場的影響。如今蝦米關閉,咪咕音樂卻崛起,更重要的是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成為當下最火的音娛社交平臺,在線音樂市場的競爭格局非但沒有因為蝦米的倒閉而更清晰和緩和,可能反而更加混亂而激烈了。
  • 以酷狗為例,拆解在線音樂平臺精細化運營方法論
    在線音樂行業也不例外。尤其酷狗音樂、QQ音樂、酷我音樂合併後,市場格局進入穩定狀態,行業競爭也從用戶規模化拓展轉向精細化運營。通過提供更為優質的內容與服務,滿足不同群體的差異化需求,以提升用戶時長、粘性、活躍度等單用戶價值量,是在線音樂平臺當下競逐的焦點。
  • 騰訊音樂即將赴美上市,或成中國在線音樂娛樂平臺第一股
    《禮記·樂記》中記載「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於物也。」《樂記》認為,外界事物的變化使人的感情產生各種變化,音樂則是這種感情變化的表露。不管是寫歌譜曲還是聽音樂,似乎人們更願意通過音樂這一藝術來塑造形象,寄託思想感情。
  • 以科技驅動變革,VIP陪練鍛造綜合型在線音樂服務平臺
    近日,天眼查發布企業大數據系列報告《天眼查大數據:2020教育行業發展報告》,聚焦在線教育新風口,對目前在線教育的行業格局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重點分析與預測。報告指出,在線教育企業的科技創新貢獻度逐年攀升,專利數量佔比由十年前的30%提升至50%。通過發力在線新經濟,加速擁抱網際網路,堅持以科技創新為企業發展的驅動力,是當下整個教育行業的顯著趨勢。
  • 在線音樂平臺競爭終局?
    別的平臺有原唱,我為什麼不去別的平臺聽?」曾是蝦米音樂10年鐵粉的霍陽也很久沒有打開蝦米APP了。她給記者舉例,在蝦米音樂裡搜索歌手毛不易的歌曲《消愁》,搜出來的31首歌曲中,只有兩首是毛不易演唱的,其餘全是翻唱。這兩首中,一首還只是MV,另一首「live版本」還因版權問題播放不了。這也道出蝦米音樂在版權能力上的困境。隨著在線音樂市場的逐漸規範,版權已是各平臺再也無法逾越的屏障。
  • 中國在線音樂沉浮錄
    百度 MP3 獨具流量優勢,酷狗、千千靜聽也尾隨其後抓住了這一波趨勢,為用戶提供了免費的播放平臺,幾乎形成了當時在線音樂市場三分天下的局面。因此在那個時候它們也獲得了一個獨特的代號——盜版三巨頭。但這一格局,從 2005 年後開始逐漸發生了轉變,在線音樂從那一年開始也迎來了大爆發。據不完全統計,在線音樂平臺最高峰多達 7000 餘家。
  • 蝦米音樂,中國在線音樂發展的犧牲品?
    不過,在線音樂平臺盈利難,已經是業界普遍面臨的問題。在線音樂的版權支出,讓騰訊、網易雲音樂這些平臺都有些叫苦不迭,甚至入不敷出。 據艾瑞諮詢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騰訊音樂平臺雖然在全球音樂平臺中都首屈一指,但是付費用戶只是10%,相對其巨額的版權投入,可謂九牛一毛。
  • 在線音樂付費時代到來
    在線音樂演出市場迅猛發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發,近萬場線下演出取消或延期。嚴峻形勢下,不少演藝機構積極利用網際網路平臺嘗試並探索「雲復工」,在線音樂演出市場需求得到激化。同時,各平臺紛紛布局線上演出市場,在明星流量及平臺多渠道推廣下,在線音樂演出市場發展迅猛。
  • 網易雲音樂牽手華研,在線音樂市場走向多元化競爭
    毫無疑問的是,此次合作是網易雲音樂對音樂版權生態的又一次豐富,那麼此次合作又會給網易雲音樂帶來怎樣的影響? 網易雲音樂自身的變化:高豐富度、強競爭力一直以來,用戶們對在線音樂平臺們的最直觀感受就是歌曲數量,因為不同用戶的聽歌口味不同,所以在線音樂平臺們一直聚焦於歌曲的擴充。
  • 多米音樂出局,短視頻會成為在線音樂平臺的下個戰場嗎?
    短視頻的迅速躥升令資本趨之若鶩,這股火焰也躥向了在線音樂平臺。從去年3月開始,網易雲、QQ音樂及蝦米、酷狗、酷我音樂紛紛涉足短視頻,對於在線音樂平臺而言,在進入後版權時代後,用戶體驗、線下演出、音樂廠牌都成為了接下來可能的競爭地,而短視頻會否成為最有決定性的競爭戰場?
  • 騰訊投資環球音樂 網易雲音樂牽手滾石 在線音樂平臺暗戰繼續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2020年,在線音樂平臺暗流湧動。近日,每經記者從騰訊音樂(股票代碼:TME)獲悉,其參與的由騰訊牽頭的財團已經完成對環球音樂(UMG)10%股權的收購。就在同一天,網易雲音樂宣布和滾石唱片牽手,達成戰略合作。不久前,阿里宣布與太合音樂集團達成合作,此前,阿里還曾重金投資網易雲音樂。一方面,中國在線音樂平臺的你爭我奪仍在持續,但格局已經趨於固化。另一方面,傳統唱片公司和新興在線音樂平臺正在共同進化,合作不僅限於版權。
  • 一笑泯恩仇,在線音樂20年沉浮錄
    酷狗音樂、QQ音樂、酷我音樂、蝦米音樂、天天動聽等更多玩家看到機會併入場,在線音樂市場迎來大爆發,進入到群雄混戰的階段。混戰中隱藏的問題是,各家在線音樂平臺並未重視和取得版權。而對音樂作品版權的擁有率,將決定各玩家在接下來的競爭中的地位。
  • 在線音樂「命門」
    阿里星球的上線讓阿里音樂被「群起而攻之」,這款應用在上線不到一年後就被下架,而曾經同樣能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蝦米音樂,卻被內部邊緣化,甚至被市場遺忘。極光2019年的數據顯示,以騰訊音樂、網易雲音樂為代表的在線音樂平臺,市場滲透率達到了8%;蝦米音樂則位列第二梯隊,滲透率為1%,MAU約為800萬。
  • SamtradeFX:在線音樂未「塵埃落定」
    緣起,中國在線音樂平臺的「海盜時代」當然,中國在線音樂市場也不是一來就被大資本主導的,它也經歷過「百鳥爭鳴」的時代。追溯國內在線音樂市場的發展史,第一個浮現在人們回憶中的名字大概當屬「酷狗音樂」。而其他在線音樂平臺只能通過支付高昂的版權轉授費用來保住自己平臺內的歌曲,騰訊壟斷在線音樂市場的趨勢逐漸成型。而隨著市場局勢逐漸穩定,其他平臺明顯已經完全喪失了在版權上扳倒騰訊系作品的能力。然而,正所謂易窮則變。無法在版權上佔據優勢的各大音樂平臺開始轉換思維,試圖在平臺特色上「彎道超車」。蝦米音樂是這批打「特色牌」的音樂軟體的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