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新娘,阿紫的幸福出路

2021-02-14 凹凸鏡DOC

《阿紫》:幸福的出路

 

文:詹正德

來源:紀工報

 

觀看吳鬱瑩導演的紀錄片《阿紫》的同時,我腦海裡也一直不斷地在「複習」20多年前在世新大學成露茜教授的講演中,聽她講述她曾經做過的關於「資本主義與人口流動」的研究,以及所謂的「推拉理論」 (the push-pull theory of migration)。

 

《阿紫》既然是一部關於越南新娘在臺灣的生活境遇的紀錄片,以「人口流動」為主要詮釋範圍的基礎理論來印證,應該是蠻有必要的。

 

首先,「推拉理論」並不是指「移出地」與「移入地」之間有雙「看不見的手」一方推、另一方拉,造成人口遷移,而是「移出地」與「移入地」這兩方各自都有著使人口外移的推力以及使人口移入的拉力。而人口的遷移則是這些推力與拉力互相作用的影響所造成,且遷徙過程還有「障礙性因素」(比如法令限制或地理障礙如交通距離等)以及「個人因素」都是影響移民遷徙的變數。

 

片中的阿紫,是來自越南的外籍配偶。這當然是以臺灣為本地本籍的說法,畢竟導演吳鬱瑩雖然長期旅居美國,但還是在臺灣生養長大。影片主要語言也以臺灣這邊的國、臺語為主,即使如此,影片並未將臺越兩地對立起來,導演也並不偏袒這兩個臺越家庭任一方,而是選擇儘可能地呈現每一位當事人的想法及心聲。

當觀眾能設身處地地站在不同當事人的立場去思考時,便能體會到他們各自的難處;所以導演不需要一直跟拍,甚至想拍到阿紫「真的」離開丈夫阿龍為止,那完全沒有必要,並非因為兩人不一定會離婚,而是阿紫嫁到阿龍家後的生活與處境並不需要等到那個結果發生才算是有個交代,只要能讓觀眾產生足夠的反思即可,之後任何結果都可讓觀眾自行設想解讀,我想這是《阿紫》的敘事策略成功之處。

新娘從越南來

 

阿紫會來臺灣成為外籍新娘,固然跟她的越南家鄉的境況有關,但導演在片中並未多所著墨,只知道阿紫的家鄉附近有一片沼澤水域,連農田都沒有,在這種地方生活似乎只需要懂得漁獵採撈即可。以現代觀點而言,就是生活在未開發或低度開發的自然區域,當然不可能擁有現代都市生活的物質,很容易被視為一無所有或赤貧——但是他們真的一無所有嗎?

 

不知道越南在 21 世紀的前 20 年還有多少像這樣的鄉村:沒有農田,年輕人必須外出工作才能賺到錢,薪資也非常微薄;沒有商店,消費得前往現代城鎮,連道路都不見得有,多數人民還是在自然環境中奮力生存。但是阿紫卻認為「錢非常重要」,就算跟相愛的人在一起,沒有錢還是很難過,她做出的選擇是與愛人分手,自願嫁來臺灣。

 

導演對阿紫的這些想法沒有任何追問探究,就只是單純地呈現,但其實可供解讀的訊息及脈絡都還是稍嫌不足,硬要評述很可能形成武斷,或者落入泛道德化的批評,而所有針對越南自戰後、越戰、冷戰到後冷戰的發展歷史,亦都只成了模糊的背景。對越南狀況一知半解的臺灣觀眾,大概很難做出什麼反思:為何越南會成為這樣的人口移出國?就只是因為窮?

 

臺灣其實沒有好到哪裡,阿紫嫁入的阿龍一家是雲林的蒜農,每年大蒜的價格受到季節因素及人為炒作的影響,有時會跌到谷底,有時又飆漲到天價,農民雖然有各種補助及津貼,但是還是生活得很掙扎。

阿紫嫁給阿龍,雖說是進入地主之家,但那絕不是大富大貴,阿紫除了身負傳宗接代的任務之外,一樣要下農地幹活,而阿龍家人手不足,常常需要僱請工人做事。雲林在臺灣內部本身則是人口外移的縣市,才需要引進外籍新娘。阿龍本身患有小兒麻痺,雙足行動不便,本地年輕人又都外移,阿龍在自己鄉裡找不到婚配對象,若需要結婚成家生兒育女,也只剩下外籍配偶這條路。

 

這看起來是單純地經濟因素?人口遷徙通常是自經濟低度發展國家遷移至經濟發展較高度的國家?還是要用片中許多人都篤信不移的說法:這真的是阿紫的命?

阿紫自主意志的展現,家戶中變動的權力關係

 

阿紫遠「嫁」,結果是越南老家的危樓拆了,新房子建起來了,連外道路也鋪起來了,她想要的幾乎都達到了,但她卻不快樂。她的父親不避諱地直言:「我知道我看起來很像把女兒賣掉了,但這是她的命。有些人嫁去國外,婆家的人很疼她們,但不是每個人都這麼好命。」

 

事實上,東亞的儒家文化傳統中,女子在婚配的過程中向來就帶有交易性質,在以東方父權為主的社會中,妻子、兒女都是可以支配的財產,媳婦在熬成婆之前都不具備獨立的主體權力,但那是前現代社會的思維,片中還保有如此思維者,大概就是阿紫的婆婆以及她先生阿龍的大哥了。

 

但其實嫁來,有很大一部分是阿紫自己的決定,女權的提升顯然在臺越兩地皆然,並無多少差距。對比身障的阿龍——雖然我不太願意這樣說,但他的身障恰恰象徵著父權的殘缺,他的一生與阿紫一樣有太多的身不由己:他也曾經離鄉遷徙到臺北去,學習縫製西服的手工技術,並從事此一行業十年。

但隨著紡織業的發展,手工西服這一行業雖未全然絕跡,大量消減的結果,失業的阿龍只能回鄉務農。他會娶阿紫也是聽媽媽的話,雖然選上阿紫是他自己的意思,但阿紫要寄錢回越南幫父母、幫兄弟,想出外找工作,帶二個女兒回越南,阿龍即使再不情願,也都還是沒能攔阻。

 

片中呈現阿龍與阿紫的直接衝突並不多,其中一次是在田中的農事,阿紫認為請了人來幫忙,當天收工時就該把工錢給人家,阿龍則認為第二天還要來,之後再一次給就好,結果是阿紫一一發了錢,阿龍怒飆三字經,然後其中一位較年長的女工勸阿紫在外面要給男人「留點面子」。

 

看起來是滿滿的農業社會父權思維貫穿其中,其實結果是女權獲勝。何時發工資只要僱傭雙方認可就好,本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但阿紫的堅持可能已打破了原來的潛規則,甚至有可能造成阿龍資金調度周轉的困難,這些更細緻處無法深究因為影片沒有呈現,因此其實無法判斷何時發工資才是適切的,但重點是阿紫在此衝突中展現了自己的權力意志。

 

影片選擇呈現阿龍與阿紫夫妻衝突的一個事例,阿龍一家人並沒有虐待她,也沒有剝削她,阿紫的委屈多數來自婆婆,或者事情不如她意,然而多數的觀眾會選擇站在支持弱勢的一方。我得說,這對夫妻關係中阿紫未必就是弱勢的一方,但若著眼於整個家庭,則確實阿紫經常會感受到孤立無援,所以家庭中的權力關係其實是會隨著情況不同而變動的。

但是阿紫是否會衝破阿龍所象徵的那個父權的缺陷,打造出另一條她在臺灣的家庭「幸福的出路」?這就有點渺茫了,畢竟影片的訊息不足以判斷其可能性,且影片最後是阿紫帶著兩個女兒走在路上的背影,暗示兩人有可能分離,因經濟因素結合的「跨國婚姻」,是否只能滿足經濟上的需求?

電影裡的跨國婚姻移民

 

如同世新大學社發所的夏曉鵑教授在其一篇研究「跨國婚姻」的論文〈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中說道:「跨國婚姻,雖為兩地被邊緣化的勞苦大眾為尋找出路而形成的結合,然此異化過程使得這種結合無法形成顛覆結構的力量,因此更間接地進一步強化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而我之所以一直想起成露茜教授的演講,是因為那時正好看了一部日本導演羽田家代 1994 年拍的劇情片:《照片新娘》(Picture Bride),關於第一代日本女性移民到夏威夷的故事。

這電影與《阿紫》的差別是:由工藤夕貴飾演的女主角 Riyo 是個孤女,她沒有原生家庭的羈絆,雖然發現先生的年紀比她從照片上看到的還要大上 20 歲,覺得有受騙之感,但就算要回日本也得先找到工作、賺到旅費才行。就現實面的不得已而言,她只得先暫時留在夏威夷,最後由於戲劇性的轉折讓她決定永遠留了下來。

 

《照片新娘》的角色設定又令人遙想起楚浮的《騙婚記》(Mississippi Mermaid),從日美之間到法美之間,這些不同國家不同語境的跨國婚姻及移民故事,不由得讓人思索其中的文化差異,然後再比對回華語電影來,其實有不少都是關於移民的電影,並且往往是女性移民的故事最是深入人心。蔡繼光導演的《男與女》;張婉婷的移民三部曲:《非法移民》、《秋天的童話》、《八兩金》;羅卓瑤《愛在他鄉的季節》;關錦鵬《三個女人的故事》等都是佳片。

李安的《推手》及《囍宴》雖不那麼典型,但也補足了某些面向。繼之還有陳果的《細路祥》、《榴槤飄飄》,以及《香港有個好萊塢》。最近的一部佳作大概屬黃綺琳導演的《金都》——已不是單純地跨國婚姻移民,而是中港男女合謀假結婚移民美國的複雜心緒。

 

《阿紫》雖非劇情片,但導演有著細密的思慮,利落的剪輯讓觀眾很快明白片中眾人各自的處境及難題,因之雖無明顯的戲劇性起伏,卻還是有足夠的敘事魅力,能奪下臺北電影獎的最佳紀錄片及最佳剪輯應是其來有自。

阿紫 The Good Daughter

吳鬱瑩 WU Yu-ying|2019|83min

 

2019 桃園市公民紀錄片獎首獎

2019 臺北金馬影展最佳紀錄片入圍

2020 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臺灣競賽入圍

2020 臺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最佳剪接

 

雙腳小兒麻痺的阿龍想要一個人老去,但母親堅持為他組成家庭,從越南找來了阿紫。阿紫家境雖貧窮,仍是家中的掌上明珠,孝順的她為幫助家人的生活,同意嫁到臺灣。一個犧牲一切來到海雙腳小兒麻痺的阿龍想要一個人老去,但母親堅持為他組成家庭,從越南找來了阿紫。阿紫家境雖貧窮,仍是家中的掌上明珠,孝順的她為幫助家人的生活,同意嫁到臺灣。一個犧牲一切來到海邊小村的妻子;一個背負家庭傳統期待的丈夫,原該站在同一線的兩人,在面對無止盡的歧視和難解的情緒之下,越離越遠。邊小村的妻子;一個背負家庭傳統期待的丈夫,原該站在同一線的兩人,在面對無止盡的歧視和難解的情緒之下,越離越遠。

 

吳鬱瑩

移居美國從事紀錄片工作。長期與紀錄片導演 David Sutherland 合作,為美國公共電視《Frontline》系列擔任剪接,剪接作品還包括《Run Granny Run》(2007)、《Kind Hearted Woman》(2013)。《阿紫》為其首部執導的紀錄長片,曾獲 2015 年 CCDF 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 ASD 特別推薦獎。

愛發電,連接創作者與粉絲的平臺。非常適合各種類型的創作者或獨立藝術家,包括音樂人、小說作者、漫畫家、畫師、遊戲開發者、軟體開發者、播客、視頻up主、vlog作者、生活評測、vtuber虛擬偶像、教程課程作者等等。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相關焦點

  • 《阿紫》:被買賣交易的婚姻人生
    外籍新娘這詞很常出現在電視網路與各種媒體平臺,但一般臺灣人聽到這四個字往往想到的是花錢買東南亞年輕女性,讓她嫁來臺灣的老婆。事實上的確有中介越南新娘的行業,甚至越南當地許多小村莊也默許了這種方式把女兒給嫁出去到臺灣、中國、韓國等地。不過外籍新娘一詞應該是指在臺灣以外地方嫁到臺灣的女孩,並不限於東南亞。
  • 揭開越南新娘灰色產業鏈:20萬,保證女孩貞潔,跑掉一個,賠一個
    ……於是,短短幾年內,我們就聽到了不少這樣的新聞:「20萬娶的越南新娘跑了,剩男依舊前僕後繼」 「陝西寶雞多名小夥遭遇越南落跑新娘:花費20多萬,有些都有娃了。」 「一個越南新娘在中國的26年」等等。這種看似正規正當,你情我願的愛情買賣背後,其實隱藏了大量的社會危機。最明顯的就是愛滋病的傳播。
  • 偷渡少女、越南新娘、一夫多妻,揭秘越南女性真實的生活
    越南男人甚至會用糧食來表示老婆在家的地位。比如大老婆是「大米飯」,人人不可或缺。二老婆是「二米飯」,雖然有變化,終歸還是主食。三老婆是「米粉」,主食的補充,是點心。四老婆是「麵條」,很餓時拿來充飢的。五老婆是「方便麵」,很隨意,想吃就吃,不想吃就放一邊。對於貧窮的越南農村女性來說,偷渡是唯一的出路。
  • 「保證處女,價格實惠」 越南新娘真的香嗎?越南新娘的現狀
    3 越南新娘的沒落2003年開始,在臺灣市場沉迷之後,清醒之後,這些黑中介就開始重點瞄準中國一些婚介中心,不斷的在網絡上面吹捧,都快達到了一個洗腦的感覺,讓很多中國男人產生了娶越南女孩的想法,還擔保新娘是黃花帶閨女,婚禮將在三個月內完成,如果新娘逃跑彌補另一個新娘衝著這麼迷人的宣傳,很多中國男同胞就是衝了過去
  • 中國單身小夥講述「我的越南新娘,就是這樣娶回來的!」
    時常聽朋友說越南老婆容易娶的事情,也慢慢開始研究了,但心裡一直拿不準,究竟這個事靠不靠譜?後來我上QQ時,有個廣西的女網友主動加我,她說她是越南人,我饒有興趣地和她聊著,她說她已經嫁到南寧,現在生活很幸福,她還幫助許多中國人和越南姑娘牽紅線。為了證實,我必須得去趟廣西回回網友再了解。2016年5月我到了廣西,跟女網友見了面。
  • 皇家婚介:實地探訪越南新娘:女孩容貌決定相親費用,如何安全娶到越南媳婦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越南媳婦,出現在閩東、粵北、浙南、蘇北等地區,集中在經濟貧困的農村,鹽城就增加了8名越南新娘,其中絕大部分嫁到濱海阜寧響水。  記者走訪了大營鎮及安豐鎮多個涉外婚姻家庭後發現,越南新娘留在中國的理由不僅是因為經濟條件,更多的是因為感情與責任,她們的生活比其他人想像的幸福。
  • 越南新娘老婆不是你想買,想買就能買
    穿著奧黛的美麗背影在中國大齡男青年們苦於面對不斷高漲的結婚成本的時候,去越南買一個新娘,甚至去越南「團購新娘」,以5萬左右人民幣的代價,換一個漂亮溫柔賢淑的越南妻子,貌似越南真實買妻情況流程:中國與越南的中介婚姻機構相聯繫(越南方面叫「養媽」),組織中國單身男士去越南相親,在越南當地組織婚禮,並辦理女方來中國的種種手續。中介可以幫忙辦理護照、全程充當翻譯,甚至有中介有「保質期」服務:如果新娘娶回來跑了,中介提供「保質期」,確保一定時間內還會免費挑選一個滿意的新娘。
  • 越南新娘湖南拒領結婚證
    ,但民政廳前新娘拒領結婚證。案件 通過「中介」找越南新娘「中越紅塵鵲橋」網是由郭某通過審核主辦的網站,主要提供以越南女士為主的婚姻介紹服務。郭某為了吸引廣大單身男青年,在網站上打出了「北越新娘全包6萬元」的宣傳語,下文還具體列明了北越新娘中介費、護照費等全包6萬元的費用詳情。自2014年3月起,李某就開始通過「中越紅塵鵲橋」網站及電子郵件與郭某聯繫。
  • 越南新娘嫁無為 領到「遲到」8年的結婚證
    中安在線訊 據蕪湖新聞網報導,無為縣的徐保成和一位越南新娘「結婚」了,兒子都7歲了,但雙方沒有辦結婚證。在無為警方的幫助下,兩人日前從省民政廳領到了結婚證。  今年36歲的徐保成,是無為縣蜀山鎮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他敦厚樸實,靠一雙勤勞的雙手種田、打工,養家餬口。
  • 花錢娶越南「新娘」的風險:身份可疑 年齡可改
    近日,福建南安十幾名越南「新娘」集體逃跑一事引起公眾關注,福建南安幾條相鄰農村,十幾名從越南遠嫁過來的「新娘」,突然之間集體消失,並失去聯繫,留下憂愁悲傷的丈夫。事實上,「越南新娘集體失蹤」已經不是新鮮事,其中部分事件的當事丈夫們發現最終自己是被「騙婚」了。
  • 美國神州時報:探訪越南新娘和她們的中國家庭(組圖)
    真正的異國新娘,她們面臨著不同文化的衝突,她們還面臨著無法割捨的鄉愁。異國新娘,有其產生的原因,但她們的存在更該提醒我們正視這個群體,讓她們也能享受到公共生活及應有的一些權利,或許是當下更該做的事。圖為2010年1月24日,重慶22歲農民工辦護照欲去越南娶外國新娘,越南街頭包娶越南新娘的廣告。東方IC
  • 越南新娘在中國過著怎樣的生活?「明碼標價」的背後,代價超出想像
    在電影《盲山》中被拐賣的女大學生白雪梅(圖片截取自影片)通過拐賣成型的婚姻,更難以有幸福可言。越南新娘們的境遇,未必比電影《盲山》中被拐進大山的中國女孩好很多,雖然沒人願意承認,但這也確實構成了中國男人娶到越南媳婦的方式之一,充滿了血色與悲情。
  • 深圳兩兄弟剛娶的越南新娘離奇失蹤,背後真相令人震驚
    花了10萬元彩禮給兩個兒子娶的兩個越南媳婦不見了,做媒的越南籍媒人也聯繫不上了。小洋是越南人,兩年前跟張阿姨認識。跟張阿姨嘮嗑時,常常說自己認識一些越南的窮苦女孩想嫁到中國。張阿姨想起自己在一些平臺上看過有小夥子娶到越南新娘,的確都是一臉幸福的模樣。想到家裡兩個未婚的兒子,張阿姨心動了。於是,張阿姨請小洋為兩個兒子各介紹一位越南新娘。
  • 陝西寶雞多名小夥遭遇「越南落跑新娘」 人財兩空,還無法離婚……
    關於越南新娘嫁到國內,新娘突然消失不見事情,我們之前報導過很多次。張師傅是寶雞眉縣郝口坡村人,張師傅的兒子今年32歲,這樣的年齡在農村算是大齡男青年了,前年,村裡的人都聽說 附近有人娶了越南新娘結婚生子,這樣美滿的婚姻讓張師傅一家羨慕不已。隨後,通過同村人的介紹,張師傅的兒子也開始了與越南新娘的相親之旅。但別人的婚姻美滿幸福,輪到自己時卻是另一番景象。
  • 我花了8.6萬買了個越南新娘」
    小陳師傅說這話的時候,他的越南新娘小秋正坐在一旁玩手機,聽不懂中文的她,只抬眼衝我們燦然一笑。越南新娘小秋中國的秋天,真冷啊。2002年之後,陸續出現介紹越南女孩的職業婚介,越南新娘來華網絡先從廣西、福建開始,隨後,迅速傳入廣東粵北地區,再進入江西、浙江、湖北、湖南、直至東三省。
  • 解救「越南新娘」,愛情不是想買就能賣!
    尤其是中國、韓國都面臨著男女比例失調的問題,一些適婚男性、特別是生活在農村地區的男性很難在當地找到對象,因此就將目光轉向「越南新娘」。迎娶一個「越南新娘」的花銷確實相對較低,通常在幾萬元人民幣左右,這對於生活並不太富裕的農村人口而言,算是可以接受的。  「商機」誘惑出了魚龍混雜的越南新娘中介市場。
  • 霸州的光棍們有救啦,5萬元娶越南新娘?真相來啦
    看到這張傳單之後,首先我就想確認一下到底是不是真的,如果花5萬塊錢就能娶到一位越南新娘,我們村的好多單身漢就有救了。同樣,群裡也有其他人像我一樣,都在跟發布者核實信息的真實性,發布者表示是真的,而且表示自己下周就要去趟越南。我在新聞上看到過一些中國人,尤其是家庭條件不好的,花很低的假錢娶到了越南的新娘,但結局各不相同。
  • 看看被公公性侵,被丈夫殺死,舉刀殺人的越南新娘們
    十年後的今天,這一電影才敢拍的情節卻發生在了一位越南新娘的身上,她經歷的,甚至比電影裡金福南經歷的還要苦痛千百倍。  目前,在全球範圍內,越南新娘的數量有近百萬,光是在中國就有十幾二十萬。除開那些正常交往,結婚的情況,還有很多的越南新娘是被賣、被騙或是迫於無奈成為了婚姻的奴隸,她們的婚姻生活完全背離了幸福,只有道不盡的辛酸與苦痛。
  • ...越南新娘網靠譜嗎 「20萬保證娶處女」娶越南媳婦價目表曝光...
    吳美玉是越南人,嫁到曲周20多年,四處宣揚能介紹越南姑娘做媳婦,經調查,廣平、館陶、肥鄉等地上百名越南新娘集體失蹤。  據《燕趙晚報》報導:河北省邯鄲市部分農村結婚彩禮流行「三斤一響」、「萬紫千紅一片綠」等,動輒數十萬,這迫使許多小夥子為省錢而娶越南新娘。11月底,邯鄲的曲周、廣平、館陶、肥鄉等縣上百名「洋媳婦」集體失蹤,在冀南大地引起轟動。
  • 合肥小夥花十幾萬娶"越南新娘",不想如今......
    不過,讓他意外的是,介紹的女子是越南人,小程平時也喜歡上網看新聞,看到過類似「越南新娘跑路」的報導,但是在父母的催促下,小程還是答應和對方在江西景德鎮見面。見面後,小程對對方的感覺並不好,但並沒有因此跟父母起衝突。小程說,據媒人介紹,如果看中「越南新娘」,需要支付十幾萬彩禮錢,雖然心裡不情願,但小程還是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