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有分享影視作品了,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一部十幾年前的英國電影——《我和託馬斯》(After Thomas)。友情提示,觀看電影之前請自行備好紙巾。
影片講述了一個普通而典型的自閉症家庭的故事。小男孩Kyle患有嚴重的自閉症,但在家人和一隻金毛犬的愛與陪伴中,他逐漸學會面對並擁抱外在世界。
這個過程並不容易。每個自閉症孩子的家長,應該都或多或少有過相似的經歷和體會,那麼,也希望Kyle能帶給你們希望,要相信,所有的努力終會等來好的結局。
《我和託馬斯》全片以細膩的視角鋪敘Kyle一家生活的同時,也不斷拋出對自閉症家庭現實議題的討論。
一是對教育模式的探討。什麼才是最適合自閉症孩子的教育方式?
就Kyle來說,他在他所待的特殊教育機構裡,是情況「最嚴重」的孩子。他五六歲了,還不能獨立上廁所,出門需要使用尿布;他幾乎沒有語言,喜歡大吵大鬧,稍有刺激就發脾氣;上課的時候,他總是一個人沉默地待在角落,擺弄他的小火車頭——動畫片《託馬斯和他的朋友們》(Thomas and Friends)當中的火車頭「Thomas」,是他唯一感興趣的東西。
△ 電影開頭令人揪心的一幕,媽媽Nicola在馬路上拼命控制情緒失控的Kyle
Kyle的媽媽Nicola原本是一名兒科護士,為了照顧Kyle,她不得不放棄全職工作,只每周去上兩次夜班。她也從一個「懷孕九個月還會在超市跳踢踏舞」的瀟灑女孩兒,變成了圍著孩子打轉的憔悴主婦。
但當Kyle的爸爸Rob提議將孩子送到「布魯斯之家」(Bruce House),以減輕她的負擔時,Nicola堅定地拒絕了。
「布魯斯之家」是所烏託邦式的特殊學校,接納了不同年齡的自閉症孩子。在這裡,他們不用接受外界眼光的審視,不用按照大眾社會秩序生活,被允許只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他們也會一起參加各式各樣的課外活動,「看戲劇、聽音樂、滑雪」……校長John似乎有種特殊的魔力,所有孩子都很聽他的話。
不過,「布魯斯之家」採取寄宿制,孩子只有周末可以回家。這對一直寸步不離Kyle的Nicola來說,是難以忍受的。而且,在Nicola看來,送Kyle去「布魯斯之家」也意味著,孩子將幾乎完全與普通人、普通社會隔絕,喪失了融入社會的可能性。
Nicola和Rob夫妻倆為「到底該不該送走孩子?」的問題爆發了激烈的爭吵。Nicola放下狠話說,讓Kyle離開家庭,獨自生活,就是「拋棄」了他。他是一個自閉症孩子,需要父母全身心的關愛。
爸爸Rob則反駁,這不是「拋棄」Kyle,是為了讓他接受最好的、最適合他的教育。並且除了孩子,他們也應該有屬於自己的生活。
兩人的出發點,其實都是為了Kyle好,都是出於「愛」。媽媽的愛是想把Kyle留在身邊,儘可能給他提供一個「正常」的生活環境;爸爸的愛是接受Kyle的「特殊」,那就讓他和同樣特殊的人待在一起。
媽媽是理想主義,爸爸是現實主義。他們站在天平的兩端,各自小心翼翼地向中間靠近、摸索,尋找對孩子而言最佳的平衡點。
後來,這場博弈以媽媽Nicola 的「勝利」而告終。Kyle沒有被送去「布魯斯之家」。
可Kyle又沒法跟其他孩子玩到一塊兒,也不能一直沒有夥伴啊。於是,本片另一位「主人公」登場,一隻剛出生不久的小金毛犬,成為了這個家庭的新成員。它叫「Thomas」,Kyle給他取的名字,這可能是他唯一知道的名字。
Kyle似乎很快接納了Thomas。他和Thomas一起玩耍,形影不離;他會呼喚Thomas的名字,會和它說話;他會在睡覺時給Thomas蓋好被子;當他鬧情緒的時候,假裝Thomas的口吻跟他對話,他就會迅速安靜下來。
在Thomas陪伴下,Kyle的情況也一點一滴地發生改變:Thomas弄髒房間被教育後知道去外面尿尿,Kyle也主動提出要去廁所;他學會了畫畫,第一副作品是外表「四不像」的Thomas;他開始表達情緒,學會說「對不起」,看見有人騎行車摔倒會感到「遺憾」,雖然他遺憾的對象是那輛自行車……
△ 兩張純淨的睡臉靠在一起,大概是全片最感人、
最可愛的畫面
夫妻倆為Kyle的轉變感到欣喜,同時也有些小小的「嫉妒」:為什麼Kyle讓Thomas輕鬆進入了他的世界,卻將家人拒之其外?
尤其是媽媽Nicola,自從Kyle診斷出自閉症,她的生活除了每周兩天的輪班,就全是圍著Kyle打轉。哪怕只值兩晚夜班,值班時照顧的小病人也喜歡她,會在出院時對她說謝謝,擁抱她,送給她自己親手做的賀卡。而對於Kyle,就算她付出再多,也「不能和他說話,不能親近他,不能親吻他,不能擁抱他」。
Kyle只會把她鎖在櫥櫃裡,會打她,會拿叉子刺傷她的臉,儘管她知道,那並不是他的本意。
電影拋出的第二個話題便是,自閉症孩子懂得「愛」嗎?
得不到孩子回應的媽媽Nicola,曾無奈而委屈地對爸爸Rob說:「Kyle討厭我。」
「當然不是」,爸爸Rob回答道,「但他也永遠不可能愛你。他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感情,也不知道什麼是愛。」他讓Nicola放棄幻想,不要對不可能發生的事抱有期待。
真是這樣嗎?不,影片給了我們一個充滿希望的結尾。Kyle一家三口帶著Thomas來到公園,Kyle一邊牽著Thomas,一邊和媽媽說話。他說:「Thomas 愛媽媽,Kyle也愛媽媽。」
我猜,你們如果看到這裡,一定會不能控制地掉下淚來。
這句等了太久太久的告白,仿佛一劑靈藥,瞬間撫平了媽媽Nicola心上所有的傷口。它也暗示著,自閉症孩子,就算是重度自閉症孩子,也懂得愛。他們不僅能感受愛,也能表達愛。
《我和託馬斯》從一個不幸的設定,完成了幸福的落幕。從Kyle一家身上,能看見許許多多自閉症家庭的影子。一路走來的心酸也許不盡相同,但都相似地艱難、深刻,難到讓人覺得快要抗不下去,卻可能因為孩子的一句「爸爸」,「媽媽」,甚至只一個溫柔的眼神,就可以消解所有的汗與淚。
看到有影評說,《我和託馬斯》「真實地洞察了每個父母的噩夢」。真實,是因為這本就來源於一個真實的故事。在電影上映的時候,現實中的Kyle已經成為了一名大學生。當然,我們不能僅憑Kyle的經歷就斷定小動物對自閉症的作用或影響,影視作品也少不了藝術的加工和創造。但,毫無疑問,這個溫暖的故事給我們帶來了感動與希望,它以一種溫柔的方式,將噩夢掰碎,重新造了一個新的美麗的夢。
請相信這樣美好夢想的存在。請相信,每個自閉症孩子在他的小世界裡,一定正以某種方式愛著你。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