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促使文化產業持續增長,文化產業已成為我國社會經濟中非常重要組成部分,而文化IP作為其中關鍵力量又處於一個發展機遇期。
傳統文化IP的開發,商業模式至關重要。正因為缺乏好的模式,國內很多傳統文化項目最終無疾而終,有的只能以「公益」項目維持。「文化尚品」等系列項目卻是個例外。據了解,「文化尚品」根植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對文創衍生品、非遺產品的原創設計與深度開發,積極拓展線上營銷渠道,創新開發線下渠道,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線上發力 開闢產品營銷新陣地
網際網路未普及前,文創產品開發受渠道和地域的局限,可覆蓋到的人群非常有限,造成文化IP衍生品的開發成本高、動銷慢,但電商的賦能,可以將品牌影響力延伸到任何地方,打破之前的局限性。
「電商渠道成本較低,不受地域限制,覆蓋群體廣,對文創產品的銷售有巨大的助推作用。」「文化尚品」早就意識到線上渠道的重要性,不僅開發上線了「文化尚品」的官方商城,還相繼入駐了京東、亞馬遜及海外各大電商平臺,目前天貓旗艦店也在籌劃中,預計今年下半年可正式上線運營。
此外,為了進一步推廣產品,增強品牌影響力,「文化尚品」還參與阿里巴巴、京東、快手等網絡平臺發起的「非遺購物節」,以及濟南文旅局和濟南廣播電視臺聯合舉辦的「2020濟南文旅『雲端好物節』」,並開通了「央視頻」非遺手藝人Live實驗室,通過「雲」直播的方式,擴大非物質文化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讓消費者在非遺購物體驗中,感受非物質文化的獨特性與工藝之美。
線下創新 拓展文化體驗新業態
「當然,除了結合新技術、新媒體、注重營銷方式外,未來還需豐富文化體驗形式和文化業態,提升文化資源利用層次,拓展文化產業發展空間。」「文化尚品」相關負責人表示,發展文創產業僅僅依靠線上渠道是遠遠不夠的,還需通過線下創意空間開拓新的維度,發掘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新手段。
據了解,為了推動傳統文化的市場化、產業化,「文化尚品」還在濟南自貿試驗區成立了海外文化交流驛站,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在海外中心城市建立實體運營中心,同時建設融通共享的網際網路「雲」平臺,開展跨境電商、「雲」博覽、「雲」招商,在國內創建項目孵化基地,創建「實體+網際網路雲」模式的中國文旅經貿國際交流平臺,以此強化我國文化創意和設計產業與海外國家和地區的消費需求對接,推動我國文化資源面向海外國家和地區的授權與合作,推廣優秀文化創意產品,帶動中國文化產品及文化項目海外推廣,充分發揮驛站的國際文化交流、文創銷售、城市介紹、文旅推介、招商引智等作用。
此外,通過創立和運營濟南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為非遺傳承人及手藝人提供工作室,促進非遺傳承人和項目的保護與創新,建成一種基於生活方式的體驗展示交流平臺和工作站園區。據悉,該平臺也是國家文旅部非遺司設立的首個「傳統工藝城市工作站」,目前匯聚超過2000名非遺及傳承工坊代表,有超過150萬的傳統愛好者參與展覽,舉辦非遺研學體驗活動120多場,並幫助雲南、貴州、西藏、新疆、青海等十五個省市地區2000餘家非遺工坊及手工匠人進行產品研發、推廣。
「文創產品不能一味注重商業價值,必須把文化價值提到首位,把講好中國故事作為目標。」在「文化尚品」看來,文創產業若想取得長足發展,必須要注重文化價值與商業價值的統一,要在產品設計與研發上下功夫。關鍵是,打造傳統文化IP,要堅持守正創新,要善於從傳統文化寶庫中挖掘素材並精心創作,也要善於從時尚元素中尋找與傳統結合的有效方式,推出更多優質IP品牌。
據了解,自「文化尚品」誕生以來,先後開發了非遺系列、敦煌系列及梅蘭芳系列文化產品,開創了琴棋書畫、文房四寶、非遺美學、家居用品等九大版塊50多個品類,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好物、好品直接面向消費者和愛好者,真正讓原產文創正品從廟堂之上走入百姓之家,讓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