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看到一段話——要很久很久之後,我才敢承認『家』是比『愛』更高的褒獎。當時一直抓不到這句話的精髓,直到看了加藤久仁生先生的短片《回憶積木小屋》,才不得不承認有實物承載的情感和記憶確實更不容易消散。
在以往獲獎的奧斯卡動畫短片中,涉及「親情、感恩、回憶」的作品也不是沒有,如荷蘭動畫《父與女》,但真正把「家」的意義和「記憶儲存」的價值在12分鐘裡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來的,《回憶積木小屋》是首例也是唯一。除此之後更難得的是,家的背後還藏著一份尊重和釋懷。
隱藏在《回憶積木小屋》的符號文化
在整部短片中,最有象徵代表的是爺爺住的小屋和淹沒小屋的海水。日本建築審美有一種說法叫「間」,顧名思義「間」就是說「時間或空間的間隔」。它最早出現在8世紀的《萬葉集》,後來被運用於日式房屋中立柱的間隔,到19世紀則被用來形容歌舞伎表演的停頓,直到二戰後,這個詞就被當做一個美學詞來看待。
《回憶積木小屋》的色彩和風格更傾向於法式抒情,事實上加藤久仁生所選取的物件主要還是以日式審美為主,同時更具有全球語境代表性。
①海水中國有個成語「滄海桑田」和日本人所提倡的「間」美學是類似的,都是用來形容時間和空間的變化,都有一種對「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嘆息。存儲記憶的載體和方式其實可以有很多,但加藤久仁生之所以直接選定了「水」,讓它作為記憶之門來開啟往生,是因為他也發現了——人類文明,依水而生,受水之患;人類城市,因水而榮,因水而衰。
簡單來說,就是他自己也發現人類文明和城市的發展都與水相關,作為自然的受益者,我們自然不可能選擇捨棄這一物件。更重要的是,在短時間內講一個故事,如果不藉助有共同情感和認知的載體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從時間上看,海水代表著流逝的記憶;從空間上看,海水象徵著不同階段裡的人或物,記憶是流質的,所以人也會走散。也只有時間淹沒了整個世界,我們才會發現到最後真正屬於自己的,只剩下回憶。影片是以爺爺的老同伴菸斗掉水為導火線展開了一段對過往追尋的溫馨故事,在整個回憶的過程中,出現最多的質疑和擔憂的是,隨著水位的降低,爺爺離他的原生記憶越來越近的時候,整個人生也逐漸明朗起來了。
為什麼回憶明明是寶藏,觀眾卻不敢深挖它?
影片是藉助觀眾對「深海恐懼」的心理暗示(即海水的深淺)來表達人在觸及內心深處秘密時的畏懼和謹慎,越是靠近記憶更原始的東西,也就是越發靠近海底深淵處,人們的提防之心就會隨著「無力感倍增」而變高。這也是我們為什麼看到爺爺回憶的時候,第一時間就想到溺水身亡,當下就想要逃跑。
虛擬的「海水」自然不能殺人,但藏在內心深處的美好回憶卻是毒酒,會讓人沉溺而亡。
②小木屋小木屋的設計其實比海水微妙,它一樣具有「時間和空間」的雙重價值。短片在「記憶建築」的選取上,不僅有島國憂患意識的體現,同時也是對日本自然生態觀的折射。
菲特威爾曾經提過,木質房屋內存在的芬多精與負離子要高於鋼筋混凝土幾十甚至幾百倍,其次是屋內的氡放射量極低,對人體幾乎無危害。木屋建築學者都表示,以木造的居住房屋是人類的最佳選擇,更早將此環保意識付諸實踐的其實是瑞士芬蘭丹麥等北歐國家,而世界木屋最多的國家卻是日本。除去地震海嘯頻發的客觀因素,也是因為日本對「人與自然」的社會生態意識格外重視,如宮崎駿的作品幾乎沒有不提到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包括新海誠的新作品《天氣之子》也暗示了東京的消亡危機和百姓對未來的迷惘和不確定。
縱看小木屋是爺爺的時間軸,個體的生命盡頭也是木屋的最高點;橫看小木屋是爺爺的家庭成員數量的折射,最開始的時候有家人有奶奶,後來他們結婚了有了兒女,再後來孩子長大成人有了下一代,理論上家庭成員的數量應該是增加的,但隨著時間的累積,要走的人還是走了,想留的人也沒有辦法留下。這其實也是現代社會的一大問題,人們在實現自我價值的時候,更容易離家最後忘家。其實女兒走的那一刻,或許就知道他們不會再回來了。哪怕海水沒有淹沒了故土。鄰裡們依舊還在。
可是有人的家才可以叫回憶,沒人的家只是故居。
海水和木屋在設計上,都充分地體現了加藤久仁生想傾述的「環保意識」和「儲存意識」,這對應的恰恰是尊重和釋懷。海水的流逝和木屋的安全性折射的是「人與自然」共存的社會生態意識,海水的永恆與木屋的儲蓄作用代表的是「人與人」的社會價值意識,影片的結尾「酒杯」暗喻的是老人對過往的釋懷,這也是自然生態觀所倡導的第三層,與自己和解即精神生態的回歸。
環境的惡化導致家的衰落以及文明的消亡
短片的「孤獨」和「回憶」其實都是雙重的。從微觀的角度來看,爺爺的孤獨是女兒出嫁離開家往遠方走以及老伴的離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對個體的吸引力越來越高,年輕人「走」出老家則是必然的選擇,老年人的獨居數量也會越來越多,這就涉及到未來我們可能要更加關注的問題,如何保證自我價值的實現和家庭責任的共存?從宏觀的角度來看,爺爺的孤獨是鏡頭離開了空蕩蕩的小木屋到整個村落的時候,這片孤島居然只剩下他一個人,城市同質化使得爺爺的堅持變得遺世獨立,既可悲又可笑。
家的衰落也是回憶的退化,儘管短片並沒有直說,但兩難的選擇還是明了地扔在了觀眾的面前。
是否要離開老家離開擁有回憶的小木屋?爺爺的態度一直都是否定的,他和奶奶選擇割捨了與孩子與下一代的情感,留在了珍藏回憶的故土上,這是海水還沒真正淹沒木屋的選擇。後來奶奶去世了,海水漲了又漲甚至肆無忌憚地闖進家裡來,爺爺終於發出了嘆息聲,但他依舊選擇留在這裡,這一刻他還是可以選擇與回憶共存的。
在歷史的長河裡,也出現過被洪水淹沒的城市如亞特蘭蒂斯、赫拉克利翁、東坎諾帕斯古城,因水而衰的城市如開封,受水之患的城市如武漢、昆明、廣州、福州;阿根廷的埃佩昆湖畔也是一座沉沒在海裡25年後才重見天日的旅遊古鎮……世界地理研究報告有一項就提到了,中國每天都有近百個村落從地圖上消失了,從兩千年的360萬個村落到現在160萬都不到,紀錄片《了不起的村落》正是完整地記載了一個文明一個村落的消亡歷程,這是多麼令人「可恨又無奈」的事情。
古籍裡所提到的「瑪雅古城」和「樓蘭古國」也不是一夜失蹤,而是環境惡化下必然的走向。湯因比說過歷史的規律就是周而復始,從無到有再到無這種循環式的輪迴。最開始的地球是水球,我們即將走向的也是「水的世界」,然後令人沉重的是,就連我們自己也不確定未來是否能夠繼續存在?竭盡的資源能否再生?回憶是否有儲存的價值?
傳承在文明越發容易消逝的時代裡,變得彌足珍貴
整個短片呈現出來的都是比較沉重的東西,如離別、死亡、消逝等負面情緒,但影片的結尾呈現的出來卻是積極開朗的一面,跟以往不同的是,爺爺這回拿出了兩隻酒杯。這是從回憶的深海裡回來後,經過幾番深思後,爺爺做出的第一選擇。到這裡,我們大概也猜到了,維持老人在這片孤島繼續生活的其實是愛的動力和回憶的重量。
「家」是否重要?老人的選擇就是答案,因為家在這裡,因為回憶在這裡,所以不能也不想離開。但溫室效應帶來的環境問題以及城市同質化的發展,使得老人的命運和小村落的消亡不被遠方的人重視。
這是影片沉重的一部分,然後對於這個既定的命運,爺爺是選擇樂觀坦然地去面對,這其實也是《追憶似水年華》所提倡的生活態度,當一個人不能再繼續擁有的時候,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忘記。
怎麼才能做到不忘記?
電影《朝花夕誓》中就提到了伊奧魯夫人民每天都織著名叫「希比奧爾」的布,希比奧爾這種特殊的布代表的正是離別一族的生活剪影,是這個古老民族文明的載體。或許作為一個能力有限的個體,爺爺做不到承擔下整個村落的記憶,他能做到的只是維護好他的家庭,儘可能地保住與家相關的一切,這是短片所提到的個人使命,也是為什麼老人最後得到了釋懷,選擇舉杯與過往告別。
比起內陸國家,日本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得他們悲劇意識和接納能力顯得更強。對於即將可以發生並且無法挽救的命運,作者能夠做到的就是以己之力去呼籲人們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對全球變暖冰川融化的提防,儘可能推延這場不幸。然後如果未來有一天如瑪雅文明所說的「世界末日到了」,那麼我們也能像離別一族一樣留著有自己標識的載體。「家」不單單是回憶的載體,也是部落生活方式的縮影。
我突然想到了《奇葩說》所涉及的一個辯題--在火災面前,我們是該選擇救貓還是救畫?蔡康永老師就提到博物館是人類真實存在的諾亞方舟,具體指的正是祖輩們冒著生命危險護著的文物。《聖經》所提到的那一場洪水之難是否真的存在並不重要,但我們總要時刻保持警惕的憂患意識,為人類不確定的未來留一艘方舟是我們在必然的命運面前所能夠儘量做到的。
海水淹沒了整個世界後,我們才發現真正屬於自己的,就只有回憶。這也是老人堅守在小木屋的內部動機,如果連回憶都消逝了,那麼我們就真的一無所有了。歷史證明,最終能夠被後人所銘記的是傳承的載體,對於個體而言,最能夠證實自己存在的意義就是無法取代的回憶。
對於現代的年輕人而言,他們往往不輕易地對某個物體傾注情感,甚至他們會為了擺脫家庭的束縛而寧願四海為家。「家」對老一輩的人可能更像是一個實質的寶物,它是能夠感受能夠觸及的,城市的誘惑使得很多人不得不在「他鄉找故鄉」,更可悲的是,忙碌使得我們也沒空去定義理解感受「家」的意義。
一塊一塊磚自己敲出來的小木屋早已不存在了,只剩下四處為人的握手樓。也正是因為如今人際關係隨著不空閒變得冷淡疏遠,家的意義才變得格外重要。就像故宮曾經是一個王朝的大確幸,小木屋也是爺爺以及我們這些普通人的小確幸。傳承在文明越發容易消逝的時代裡,變得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