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法國偉大小說家馬塞爾.普魯斯特在其代表作《追尋逝去的時光》中說過:「當一個人不能擁有的時候,他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要忘記」,以及歌詞所唱「回憶總想哭,一個人太孤獨」,我想這兩句是對《回憶積木小屋》情感呈現最為深刻的表達,今天本文將從不同角度,解析這部「奧斯卡電影獎最佳動畫短片」的獨特動人之處。
《回憶積木小屋》是由日本導演加藤久仁生執導的短片,於2008年6月10日上映。全片雖僅有短短十二分鐘,但因其濃濃的法式情調、獨特的造型和新奇的畫面氣氛的營造,讓人眼前為之一亮,短片憑此榮獲「第81屆奧斯卡電影最佳動畫短片獎」與法國「2008年Annecy動畫節最佳短片獎」,豆瓣評分高達9.3分,在豆瓣「20部評分最高動畫短片」中,位居第一。
影片講述了一位老人孤獨地活著,突然有一天,世界變成一片汪洋,空曠而又孤寂。隨著水位的上漲,老人不斷地加蓋房子,宛如堆積積木一般,周圍的房子都已被淹沒,只有老人的房子矗立著。在搬家具時,老人的菸斗不慎落入水中,在老人潛下水尋得菸斗後,忍不住打開一扇扇的門,回憶隨之如洪水猛獸般襲來……
在不少數人眼裡,日本動漫的畫面都如新海誠筆下的清新、純潔,乾淨細緻到每一幀都可以當做壁紙;亦或是宮崎駿的動漫畫面細膩、溫馨,充滿中世紀歐洲風格。雖然這部《回憶積木小屋》的畫風卻與我們印象中的日系動漫大相逕庭,粗糙的畫質、模糊的畫面、手繪簡筆式的人物,但即使如此,它呈現出的主旨卻是深刻的。今天本文將從畫面色彩、鏡頭構造、物品隱喻三部分,解析這部短片的獨特魅力所在。
畫面色彩:冷暖交替的畫面,是現實與回憶的交叉;暖黃色猶如褪色的照片,是美好的回憶;冰藍色的冷峻,則是現實生活的真實模樣
著名攝影師其託拉普曾說:「色彩是電影語言的一部分,我們使用色彩表達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運用光和影象徵生與死的衝突一樣。我們相信不同色彩的意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文化北京的人對色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國內著名導演張藝謀也曾說:「我認為電影視覺元素色彩能喚起人情感波動因素」。
色彩意義的表達形式在電影中有很多,可以是整體色彩基調,也可以是部分畫面場景,還可以是環境,但所有的表現手法都必須與影片中的形象、主題、內容等相契合,短片《回憶積木小屋》以泛黃的手繪色彩為主,冰藍色為輔的畫面色彩,讓短片畫面顯得真切實感。
色彩和諧的運用:色彩的和諧指色彩的相似和色彩與表現內容之間的統一。影片選用了泛黃的暖色調,這種呈現顆粒狀的色彩增加了畫面色彩的厚度與質感,就像欣賞一幅幅老照片或者紀錄片,給人強烈的真實感和濃重的歷史感。
「一切景語皆情語」短片中現實部分採用泛黃的暖色調,符合現實生活中獨處老人的孤苦無依的境地,在視覺上給人一種歷經滄桑之感;同時,暖黃色中也有對親人的回憶,雖然記憶畫面模糊,但卻是十分溫暖與幸福的。
色彩的對比運用:色彩的對比運用是指運用色彩之間的顏色差異和色彩互為影響而產生變化的效果。主要是色彩自身特徵的對比,包括色相的對比、明度的對比等。色相對比是指讓畫面中某一具體物體的顏色與周圍環境形成對比。獨處以及回憶時的暖黃色都象徵著老人對幸福、對親情的追求,而被冰藍色海水淹沒的部分房子,則意味著現實生活的艱難與孤獨。
泛黃的暖色調,看起來模糊不清,但卻蘊藏著一股溫暖;冰藍色看起來清晰、明亮,實則將現實的寂寞冷清一覽無遺地呈現出來。毫無波動的冰藍色湖水,同時也給人一種歸於平靜的感受,往日的熱鬧、親人的聚會,都被時間一點一滴帶走,剩下的只有歲月的平靜,心如止水,大抵如此。
鏡頭構造:多重鏡頭的切換,使得短片畫面富有變化;蒙太奇手法的運用,給予短片故事情節的立體感與充實感
《回憶積木小屋》除了畫面色彩的出色運用外,鏡頭語言的運用也是恰到好處,作為影片的基本元素,鏡頭在刻畫人物、渲染情感、營造氣氛等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短片中多重鏡頭語言的獨特運用,高度契合了「回憶」二字的內容。
加藤久仁生,一個畫風溫和,善於流暢運用法式浪漫的動畫製作者。若細品《回憶積木小屋》,你則會發現它濃鬱而醇香的法式情調,而這種法式情調正是通過不同鏡頭之間的切換與剪接呈現出來的。
全景鏡頭:全景鏡頭將人或物的全貌呈現出來,在視覺上給觀眾造成一定的印象,可以使觀眾看清人物的形體動作和人物與環境的關係。影片的開頭,老人孑然一身坐在房間中,此時周圍的物品盡收觀眾眼底;另一處,老人的房子矗立在茫茫海水之上,而周圍的房子都被淹沒。
此兩處的全景鏡頭,將人與物融入大的環境中,凸現出了老人當下身處的境地。
推鏡頭:推鏡頭的運用從群體中突出主體,從全局突出重點,推鏡頭的落幅會將所表現的人或物放大到佔畫面面積較大的比例,這是向觀眾進行的重點提示。在老人潛水後,所見到的場景,如,在看到木床時,鏡頭緩緩推進,木床漸漸放大,隨後鏡頭以淡入的手法進入回憶中;再如,回憶之門在推鏡頭下不斷被放大。
導演將攝像機鏡頭與畫面逐漸靠近,畫面外框逐漸縮小,畫面內的景物逐漸放大,使觀眾的視線從整體看到某一布局,這種推鏡頭可以引導觀眾更深刻地感受角色的內心活動,加強情緒氣氛的烘託。
蒙太奇與快切的交替短片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表現出豐富的內容,鏡頭語言的節奏就顯得十分重要。前蘇聯導演和理論家普多夫金曾指出:「節奏取決於各個鏡頭的相對長度,而每個鏡頭的長度又有機地取決於該鏡頭的內容」,《回憶積木小屋》在影片後部分,採取了交叉蒙太奇與快切的高超結合,鏡頭將現實與回憶交叉的同時,又以快切的表現手法將回憶中的各個畫面一閃而過,這種鏡頭語言的表現手法,將老人過去的一切展現在觀眾面前,回憶的美好與現實的孤獨形成對比,極大地調動了觀眾的感官,與劇中人產生情感共鳴。
以符號化的表達方式呈現出短片的主題,將「菸斗」、「牆磚」、「海水」、「積木小屋」等具象物品抽象化,形成隱喻深意,使影片呈現出強烈的指向作用
隱喻作為一種特殊的言語表達手段,用在文學作品中旨在展示作品意猶未盡的潛臺詞,萊考夫和詹森對隱喻的定義是:「隱喻的實質就是通過另一類事物來理解和經歷某一類事物」,理查茲指出:「隱喻是人類語言無所不在的原理,隱喻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現象,它還是人類思維的一種方式,」通過分析《回憶積木小屋》中獨特電影符號的隱喻意義,對於理解電影的內涵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短片中多處運用了獨特表意物品,讓影片具有獨特的意蘊。
菸斗的隱喻:有人說《回憶積木小屋》是一場由「菸斗引發的故事」,足見「菸斗」在短片中的重要運用。在菸斗落入水中後,老人反覆換了幾個菸斗,但還是下定決心去尋回,在找到菸斗後,畫面切換到回憶的場景,回憶中老婦人將菸斗遞給老人,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菸斗」是兩老人之間的重要紐帶與連結。
牆磚的隱喻:在其他房屋被海水淹沒後,老人仍舊繼續一塊磚一塊磚地堆砌,無論是颳風下雨,老人都不斷地在加高房子。隨著海水的上漲,其他房屋都被淹沒,老人的房子依舊豎立著。「牆磚」不僅僅是建造房子的基石,更是老人維護回憶的手段,房子在,記憶就在。
海水的隱喻:「滄海桑田」意為變化之大,形容變化久遠。海水代表著流逝的記憶,也代表著時間的逝去。海水的上漲,意味著老人記憶的流逝,也只有當海水淹沒了整個世界,老人的記憶才會消失在這世界上。
積木小屋:作為標題,「積木小屋」的隱喻意蘊是深刻而又真實的,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房子從安身立命的現實作用,上升到成為精神、心靈的慰藉之所。《回憶積木小屋》不僅僅是老人生活的場所,更是其留存美好回憶的精神支柱與心靈慰藉之處。
老人之所以風雨兼程地堆砌房子,為的就是留住與親人之間的美好回憶,在老人打開一層有又一層的房門時,回憶如同泛濫的海水,不斷湧現。而這些回憶正被記錄在這座房子裡的每一處角落,即使海水的淹沒,歲月的侵蝕,只要房子不倒,老人的記憶就不會磨滅,與親人之間的羈絆就不會斷裂。
結語:
有人說:「時間會衝淡一切」,但《回憶積木小屋》卻告訴我們:即使時間流逝,親情也不會變淡。
記憶,一個代表自我存在的重要證據,記憶就是記錄生命的軌跡。普希金曾說過:「一切都是順息,一切都會過去」;契訶夫卻說:「一切都不會過去」,這兩句看似矛盾的話,卻都包含一種處世的態度:我們是選擇遺忘?還是選擇銘記?我相信,對於親情,沒有人會選擇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