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集鎮
安溪集鎮
安溪集鎮
夢棲小鎮
老牆門
小山橋
楓風書店
「以不息為體,以日新為道。」用這句話來形容良渚的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最為恰當不過。作為杭州市「一主三副六組團」總體規劃中「良渚組團」的中心街道,良渚以其執著的「良渚精神」創造著一座文明與創新交融共舞的美麗城鎮。
在過去的兩年多裡,良渚街道向「髒、亂、差」的城市頑疾宣戰,牢牢樹立「產業為王、環境為王」兩大意識,將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與產業規劃和布局相結合,把彰顯小城鎮產業和人文特色的要求貫穿小城鎮規劃設計工作全過程,使產業及文化融入小城鎮的大街小巷和居民的生活場景中,從產業升級、環境衛生、城鎮秩序到鄉容鎮貌,實現了令人矚目的升級跳。
夢棲小鎮成為設計師的搖籃
莫幹山路3111號—中國首個工業設計小鎮,夢棲小鎮。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廢棄已久的工業廠區,破舊的廠房分布零散,空間關係混亂。經過改造,橙色鋁網吊頂下極具視覺衝擊力的嶄新工作室、鋼筋混凝土加築形成的年代感建築呈現在大家眼前。
「目前已成功打造7大文創空間,區內集聚文創企業有600餘家。」據良渚新城黨工委委員、良渚新城管委會副主任江旻介紹,從剛開始的以工業設計為主的發展定位,到如今的有核無邊、輻射帶動,小鎮更新更健全的設計產業生態鏈正日漸明晰。
在夢棲小鎮周邊,曾經的建機廠已經改造成了世界工業設計大會會址,曾經的糧庫搖身一變成了「大師村」。未來,以莫幹山路為發展軸、以工業設計大會會場為支點,莫幹山路一側居住區將打造成以工業設計、智能研究等產業為主的新型創業街區。
如今,夢棲小鎮已成為不少設計家的靈魂棲息地,完善的產業鏈讓他們的作品得以更好地展現,一個又一個的設計夢想在這裡展翅翱翔。讓小城鎮更加宜居宜業、更有特色活力,成了良渚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的主旋律。
安溪集鎮串聯起大畫卷
位於良渚古城遺址區塊東北角的安溪集鎮,是遺產地的必經之路。清康熙《錢塘縣誌》載 :「大遮山下為安溪鎮,有稅科司,有安溪閘,苕水經此。」不難看出,安溪自古就是水陸交匯之要津,其改造意義,則更為重大。
「老百姓的呼聲在哪裡,我們的整治現場就在哪。」良渚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葉欣告訴記者,在這次整治中,面對不斷出現的問題和挑戰,項目組的成員不僅要快速完成環境整治任務,更要解決集鎮居民的實際困難,實實在在提高老百姓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低矮陳舊的輔房被拆除,安溪集鎮上的古香樟露出了面容,給集鎮平添了幾分雅致;原先安溪電力營業所被改造,復原了宋朝時的「安溪渡」,成為居民茶餘飯後的好去處;集鎮上的小水塘被串聯,變身為一個完整的水系,古鎮長廊也圍繞著它建設起來,一條水岸景觀遊線就這麼呈現在大家的面前。
對於整治後的安溪集鎮,在鎮上住了20多年的蔣老伯很是滿意:「能明顯地感覺到環境的變化,只要不下雨,每天傍晚我會都帶著小孫女去鎮上逛一逛。」
底蘊文化留住城鎮「根與魂」
此次小城鎮的整治,絕非只停留在「面子」上。其中之義,更有著對老底子文化科學和可持續的保護。
在良渚荀山村小山橋區塊有一座「八字牆門」,上方石樑刻有 「長發其祥」 字樣,寓意該地很早以前就有天賜的安祥。據老一輩的人講,自宋朝以來這座牆門一直靜靜佇立,它守護著這一方土地,是荀山村文化底蘊的象徵。
因此,小山橋的整治,變得格外謹慎。「我們將老牆門原樣保留,採用風格過度、形式穿插、元素滲透等設計手法,將地方歷史文化元素融入現有民居,遠期,我們還將對小山橋區塊內部民宅進行改造,打造一片新杭派風格的民居住宅。」葉欣說。
相較於其他地方,良渚的小城鎮整治還有極大特殊性。比方說,荀山村與老集鎮兩個區塊均有部分屬於重點文物保護區塊,在整治過程中難免會碰到文保難題。良渚街道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項目負責人高曉平說,「在整治中我們始終堅持以保護良渚遺址為主。整治前期我們跟良管委、省考古研究所、省文物局經過多次對接,在施工前進行文物勘探,施工時由省考古研究所派人到現場駐點,一旦有疑似遺址現場的立馬叫停,並進行搶救性發掘,等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意見,再進行下一步工序。」
老集鎮舊貌換新顏
玉琮路是串聯良渚老集鎮的一條重要道路,北連東西大道,南接莫幹山路,在熙熙攘攘的熱鬧背後,不僅有亂設攤、亂搭建、亂佔路的「集鎮病」,也有亂扔垃圾、亂排汙水、亂堆雜物的「農村病」,更有亂停車、停車難、交通擁堵等「城市病」。這次的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除了要把老集鎮的「毛細血管」疏通,還要把沿街的立面整一整。
一年間,老集鎮內店面門牌完成了統一整改、街道變得乾淨整潔、糾纏著的「空中蜘蛛網」消失了、流動攤販和違章建築也不見了蹤影。
集鎮快速的蛻變,吸引了當地群眾主動參與背街小巷、房前屋後治理,他們的眼中充滿期待,因為他們知道,終於要和「髒亂差」、參差不齊擁擠的集鎮說再見了。「我們茅庵村整治了四天,整出了很多很多垃圾,亂放的雜物、破舊的老物等等,其實也沒什麼用,但是老百姓就喜歡放著,現在清理了以後乾淨多了,蚊蟲也會少很多。」茅庵村的姚阿姨笑著說。
茅庵村的變化,並不是唯一。
「楓風書店」是一家紮根良渚17年的草根書店,從313路良渚車站旁,到曾經的良渚小學附近,再到現在的水口頭港西側,楓風書店已經經歷了五次搬遷。
在書店老闆娘何朝霞看來,書店的多次搬遷,跟良渚的建設不無關係。近兩年,莫幹山路整治、水口頭港整治、她都無條件支持。她說,「書店從13平方米到80平方米,規模越搬越大;眼看著門口亂擺的雜物沒了,路寬了,生意也越來越好。」
整治行動,蹄疾步穩。猶如按下「美顏加速」鍵的良渚,城鎮面貌不斷提升,人居環境不斷改善。三年來,良渚街道集鎮整治範圍內共拆除違章建築261處,面積達6.9餘萬方,全域範圍共拆除37萬方,整個轄區範圍開展兩非車輛交通專項整治120次,集鎮範圍內8條道路主線上改下、橋架都已經完成……把良渚建設成為「兩美浙江」示範鎮,打造成杭州「城北副中心」,良渚蓄力待發。(本站編輯 洪曉霞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