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圖片、曲譜,均可點擊放大
案前舞者顏如玉,不著人家俗衣服
——小記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現在,它仍無愧於音樂舞蹈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為唐玄宗所作之曲,用於在太清宮祭獻老子時演奏。安史之亂後失傳。在南唐時期,李煜和大周后將其大部分補齊,但是金陵城破時,被李煜下令燒毀了。到了南宋年間,姜夔發現商調霓裳曲的樂譜十八段。這些片斷還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裡。
現今在流傳的《霓裳羽衣曲》是由已故上海音樂學院葉棟教授、根據敦煌藏經洞留存的唐代敦煌曲譜殘卷以及收錄有唐代箏曲的日本箏譜集《仁智要錄》解譯的箏曲、與宋代詞人姜夔發現的著名唐代法曲《霓裳羽衣曲》「中序」部分第一段樂曲組合再編而成。
此曲約成於公元718~720年間,關於它的來歷,則有三種說法,但只有第一種說法見諸史書記載,備此一說僅供參考:具《楊太真外傳》載玄宗登三鄉驛,望見女幾山(傳說中的仙山),觸發靈感而作。《楊太真外傳》載:霓裳羽衣曲者,是玄宗登三鄉驛,望女幾山所作也。故劉禹錫有詩云:「伏睹玄宗皇帝望《女兒山詩》,小臣斐然有感:開元天子萬事足,惟惜當時光景促,三鄉驛上望仙山,歸作《霓裳羽衣曲》。三鄉驛者,唐連昌宮(洛陽宜陽縣的離宮)所在也。
第二種說法則是根據《唐會要》記載:天寶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西域傳入的樂曲,此曲就是根據《婆羅門曲》改編。第三種則折中於前兩種說法,認為此曲前部分(散序)是玄宗望見女幾山後悠然神往,回宮後根據幻想而作;後部分(歌和破)則是他吸收河西節度使楊敬述進獻的印度《婆羅門曲》的音調而成。
唐玄宗引《霓裳羽衣曲》為得意的作品,李隆基命令樂工排練《霓裳羽衣曲》,令愛妃楊玉環設計舞蹈,為了讓他們有個好場所排練,李隆基在宮廷中建立了一個梨園(後泛指唱戲的地方)。楊玉環與宮人日夜趕排。終於,練好了一大型歌舞《霓裳羽衣曲》,在一個盛大的節日上演出。細膩優美的《霓裳羽衣曲》仙樂奏起,楊玉環帶著宮女載歌載舞,一個個宛如仙女下凡,群臣的眼睛都看直了,但楊玉環的舞裙被梅妃踩到,使整隻舞功虧一簣。開始僅在宮廷表演,當時,大臣張祜《華清宮四首》云:「天闕沉沉夜未央,碧雲仙曲舞霓裳;一聲玉笛向空盡,月滿驪山宮漏長。」
《霓裳羽衣曲》在開元、天寶年間曾盛行一時,天寶亂後,宮廷就沒有再演出了。由於《霓裳羽衣曲》樂調優美,構思精妙,以後各藩鎮也紛紛排演此曲,因此唐代文人都有歌詠或筆錄。以後,隨著唐王朝的衰落崩潰,一代名曲《霓裳》竟然「寂不傳矣」。其實到中唐,此曲已被許多人淡忘。五代時,南唐後主李煜得殘譜,昭惠后周娥皇與樂師曹生按譜尋聲,補綴成曲,並曾一度整理排演,但已非原味了。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詩,對此曲的結構和舞姿作了細緻的描繪:全曲共三十六段,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份,融歌、舞、器樂演奏為一體。全曲36段,表現了中國道教的神仙故事。
《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
我昔元和侍憲皇,曾陪內宴宴昭陽。千歌百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
舞時寒食春風天,玉鉤欄下香案前。案前舞者顏如玉,不著人家俗衣服。
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娉婷似不任羅綺,顧聽樂懸行復止。
磬簫箏笛遞相攙,擊□彈吹聲邐迤。散序六奏未動衣,陽臺宿雲慵不飛。
中序擘□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拆。飄然轉旋迴雪輕,嫣然縱送遊龍驚。
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裾時雲欲生。煙蛾斂略不勝態,風袖低昂如有情。
上元點鬟招萼綠,王母揮袂別飛瓊。繁音急節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鏗錚。
翔鸞舞了卻收翅,唳鶴曲終長引聲。當時乍見驚心目,凝視諦聽殊未足。
一落人間八九年,耳冷不曾聞此曲。湓城但聽山魈語,巴峽唯聞杜鵑哭。
移領錢唐第二年,始有心情問絲竹。玲瓏箜篌謝好箏,陳寵□篥沈平笙。
清弦脆管纖縴手,教得霓裳一曲成。虛白亭前湖水畔,前後只應三度按。
便除庶子拋卻來,聞道如今各星散。今年五月至蘇州,朝鐘暮角催白頭。
貪看案牘常侵夜,不聽笙歌直到秋。秋來無事多閒悶,忽憶霓裳無處問。
聞君部內多樂徒,問有霓裳舞者無?答雲七縣十萬戶,無人知有霓裳舞。
唯寄長歌與我來,題作霓裳羽衣譜。四幅花箋碧間紅,霓裳實錄在其中。
千姿萬狀分明見,恰與昭陽舞者同。眼前仿佛睹形質,昔日今朝想如一。
疑從雲夢呼召來,似著丹青圖寫出。我愛霓裳君合知,發於歌詠形於詩。
君不見,我歌雲,驚破霓裳羽衣曲。又不見,我詩云,曲愛霓裳未拍時。
由來能事皆有主,楊氏創聲君造譜。君言此舞難得人,須是傾城可憐女。
吳妖小玉飛作煙,越豔西施化為土。嬌花巧笑久寂寥,娃館薴蘿空處所。
如君所言誠有是,君試從容聽我語。若求國色始翻傳,但恐人間廢此舞。
妍媸優劣寧相遠,大都只在人抬舉。李娟張態君莫嫌,亦擬隨宜且教取。
《霓裳羽衣曲》曲的音樂,據《碧雞漫志》引唐鄭嵎《津陽門詩注》的記載,其「散序」是唐玄宗登三鄉驛望女兒山回宮之後依據他對女幾山的神奇想像寫成的。這一部分白居易認為相當精彩,所以他在《重題別東樓之一》詩中說「宴宜云髻新梳後,曲愛《霓裳》未拍時」。歌與破則是在涼州進天竺的《婆羅門》曲以後,吸收它的曲調續寫而成的。所以在《霓裳羽衣曲》中,既有本國的創作曲調,又有外來音樂的改編曲調。而外來音樂則取自印度的佛曲,用它來表現中國道教的神仙故事。由此可見,《霓裳羽衣曲》對於外來音樂的吸取,目的是為了引起人們新奇的感覺,表現作者所追求的那種神幻莫測的境界,在藝術上是有獨創性的。《霓裳羽衣曲》表明唐代大曲已有了龐大而多變的曲體,其藝術表現力顯示了唐代宮廷音樂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伴奏採用了磬(唐代指銅缽)、箏、簫、笛、箜篌、篳篥、笙等金石絲竹,樂聲「跳珠撼玉」般令人陶醉。
南宋丙午(1186)年間,姜白石旅居長沙,一次登祝融峰在樂工故書中偶然發現了商調霓裳曲的樂譜十八段,他為「中序」第一段填了一首新詞,即《霓裳中序第一》,連同樂譜一起被保留了下來,詞如下:
丙午歲,留長沙,登祝融,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黃帝鹽、蘇合香。又於樂工故書中得商調霓裳曲十八闋,皆虛譜無詞。按沈氏樂律「霓裳道調」,此乃商調;樂天詩云「散序六闋」,此特兩闋。未知孰是?然音節閒雅,不類今曲。予不暇盡作,作中序一闋傳於世。予方羈遊,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詞之怨抑也。
亭皋正望極,亂落江蓮歸未得,多病卻無氣力。況紈扇漸疏,羅衣初索,流光過隙。嘆杏梁、雙燕如客。人何在,一簾淡月,仿佛照顏色。
幽寂,亂蛩吟壁。動庾信、清愁似織。沈思年少浪。笛裡關山,柳下坊陌,墜紅無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漂零久,而今何意,醉臥酒壚側。
由上可見,白石記譜填詞的《霓裳中序第一》分上下片,歌詞為長短句,結構上顯然已受到詞樂的影響。但音調古樸,曲中常出現降低的七度音(b7),體現出唐代燕樂側商調的典型風格。歌曲的情調閒雅而沉鬱,特別是兩處(b7)音與「人何在」、「飄零久」的歌詞相配合、更加深了感慨的色彩。
這首千古流芳的曲,也因為楊貴妃的同名舞蹈才奪人眼球,楊貴妃舞蹈起來,既有趙飛燕輕若翩鴻的技藝,又有戚夫人「翹袖折腰」的功底;既有柘枝伎剛柔相濟的能力,又會胡旋女流風回雪的絕招,其出類拔萃的表演,使《霓裳羽衣》平添光彩。有史載:「妃醉中舞《霓裳羽衣》一曲,天顏大悅,方知回雪流風,可以回天轉地。」可見前文所引白居易的「千歌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之句絕非詩人的溢美之詞。《霓裳羽衣》從散序的「銀蟾亮,玉漏長」、「趁天風,唯聞遙送叮噹」到中序的「煙蛾斂略不勝態,風袖低昂如有情」,直至高潮後的「翔鸞舞了卻收翅,唳鶴曲終長引聲」這一全過程所展示的種種審美境界,的確足以讓人沉吟陶醉!
白居易在另一首詩中寫道:「出郭已行十五裡,唯消一曲慢《霓裳》。」木船開行十五裡,他還在聽,說明這支舞曲很長。可惜的是,由於元稹(字微之)寄給他的樂譜已佚,元稹現存作品中也無此譜,我們已無法欣賞到原汁原味的《霓裳羽衣》了。「歌者,樂之聲也,故絲不如竹,竹不如肉,迥居諸樂之上」。「舞者,樂之容也。有大垂手、小垂手。或如驚鴻,或如飛燕。」 這是晚唐時的段安節在其《樂府雜錄》中對歌舞的論述。譯成白話為:所謂歌,是音樂的發聲,故而弦樂不如竹製管樂,管樂不如人唱。人唱遠遠高於任何音樂。所謂舞,是音樂的容貌。有大垂手、小垂手。或如驚鴻,或如飛燕。
前文已說明,隨著唐王朝的衰落崩潰,一代名曲《霓裳》竟然「寂不傳矣」。解放前,四川大學一位錢教授,在山鄉遊歷期間,偶然發現幾卷殘頁,依稀辨別出是用「工尺(車)調」記錄的古曲《霓裳羽衣曲》等四五首古曲,因宮廷樂師用公商調記譜、民間用工尺調記譜,錢教授喜出望外、連夜抄錄謄對,帶回四川大學後,多方考證、確定是《霓裳羽衣曲》遺譜;解放後,錢教授將珍藏的抄本再次謄寫,本意想留給兒子未來發揚,後來女兒畢業要遠行西南邊陲,父女情深、竟將手稿交給女兒作為念想;女兒錢汝立來到昆明鐵路局工作,不曾想,錢教授就在土改前逝世了,錢汝立對樂譜並不是很懂,唯一懂的,是父親的厚愛;後來遇到一位新來工作的年輕人,詩詞歌賦、吹拉彈唱樣樣精通,不免欣賞才氣,將父親交付的《霓裳羽衣曲》分享給這年輕人、頗有寶劍贈英雄的託付,年輕人當然知道這樂譜的來歷,不敢接受饋贈,只是認真抄寫下來、並認真按章法規矩,把工尺調「翻譯」成為簡譜;殊不知沒過幾年,文化大革命轟轟烈烈地展開了,為避免牽連,錢教授家中留存盡毀,錢女士做的第一件事,也是將那工尺調《霓裳羽衣曲》手稿焚毀!
當年的路南先生還在談戀愛的時期
當年抄在小小筆記本上的譜
數年後,當年的年輕人把所抄錄翻譯的《霓裳羽衣曲》、從文革風雨中倖存下來的簡譜和詞,展現在我們面前,他,就是路南先生,如今已是古稀老人。為便於識別那陳舊的字,路南先生戴著老花眼鏡、再次端正地抄寫一道。
桂輪芳
按新聲,分排舞行
仙佩玉趨蹌
趁天風惟聞遙送叮噹
宛如龍起,遊千狀
翩若鸞回,色五章
裙蕩對 瓊絲袖張
撒團圞 翠雲堆 溜秋光
嫋亭亭現緱嶺笙邊鶴氅
豔晶晶會瑤池筵畔紅幢
香馥馥蕊殿群姝散玉芳
呈獨立 鵠步昂
偷低度 鳳影藏
斂衣調扇恰相當
一字一迴翔
伴洛妃凌波漾
動巫娥行雲想
音和態宛轉悠揚
姍姍步躡高霞唱
更冷冷節奏應宮商
映紅蕊含風放
逐銀漢流雲響
不似人間賞
要鋪蓮慢踏比燕輕颺
步虛步虛瑤臺上
飛瓊引興狂
弄玉弄玉秦臺上
吹簫也自忙
凡情仙意兩參詳
把鈞天換拍
巧翻成拿弄兒盤旋未央
銀蟾亮
玉漏長
千秋一曲舞霓裳
路南先生一直沒有忘記要公布《霓裳羽衣曲》的事,他想銘記錢教授、銘記這些追求文化和傳承的文人精神,他唯一遺憾的,是當年謄抄的工尺調原文沒有保留下來,只保留了翻譯的簡譜和詞;今年初夏,路南先生翻出陳舊的筆記本,讓我拍照、囑咐我公開發表,隨即我開始了如何公布發表這個《霓裳羽衣曲》的工作,居然遇到的第一個小困難,是把手抄本變成電子版,多方詢問朋友、遷延數日,終於經好友搭橋、幾位喜愛音樂的老師幫忙「打譜」;接下來,夢想著還考慮請會編曲的人一起編寫總譜,然後請各樂器專業老師改變成古箏曲、二胡曲、古琴曲、鋼琴曲、笛子曲等等等等,或許有一天,還能集合併演練出精彩的合奏?或許,有朝一日,哪個歌舞團能再現當年《霓裳羽衣曲》舞蹈……浮想太遠了,先一步步做眼前的事,期待各界人士也能在《霓裳羽衣曲》重現江湖的事上,多多幫扶。
《霓裳羽衣曲(舞)》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唐明皇的人生理想。劉禹錫詩有:「開元天子萬事足,唯惜當時光景促。三鄉陌上望仙山,歸作霓裳羽衣曲。」也被白居易料中:若求國色始翻傳,但恐人間廢此舞。
歷經數月,一群不是古樂曲還原的非專業人員,憑著一份傳承的心,讓《霓裳羽衣曲》再現人間,感謝一路辛勞幫扶的朋友們、感謝點滴無私襄助的朋友們!今天公布曲譜,也期待著不同領域的朋友們嘗試樂曲、演唱及編排舞蹈,需要協助儘管開口。
2017年10月26日
小科普:PS
工尺譜[gōng chě pǔ]是中國漢族傳統記譜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記寫唱名而得名,源自中國唐朝時期,後傳至日本、越南、朝鮮半島、琉球等使用漢字的地區,屬於文字譜的一種。
在古代流傳甚廣,但是今天只有傳統戲曲的伶人和學習者還會使用工尺譜來演唱或記譜。現代中樂團一般已改用簡譜或五線譜。 工尺譜在傳統寫法上由右而左直行,如同文字,但是現在亦可作橫排書寫。
工尺譜最初可能是由管樂器的指法符號演化而成,由於它流傳的時期、地區、樂種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體、宮音位置、唱名法等各有差異。近代常見的工尺譜,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樣作為表示音高(同時也是唱名)的基本符號,可相當於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同音名高八度,則可將譜字末筆向上挑,或加偏旁亻,如上字的高八度寫作上或仩。反之,同音名低八度,則可將譜字的末筆向下撇,如凡、工等。若高兩個八度則末筆雙挑或加偏旁彳,如上。若低兩個八度則末筆雙撇,如上。
對一些聲樂曲,其工尺字也有用斜行記寫的,稱為「□衣式工尺譜」。如: 工尺譜的調號,有「上字調、尺字調、小工調、凡
字調、六字調、五字調、乙字調」 7種。
將工尺譜譯成簡譜,是個相當複雜的問題。前面已經講過:由於時代、地區的不同,工尺譜有著各種各樣的寫法和讀法,因此,譯譜時便不能簡單化。例如,五臺山僧寺中所流傳的宋朝樂譜中,《八板兒》(即《老六板》或《老八板》)的開頭一句,記作「一一工四合」,其實就是全國通行工尺譜中的「工工四尺上」,譯成簡譜便是「3 3 6 2 1」。也就是說,譯前者要以「合」為「1」,而後者則以「上」為「1」。這是由於新、古音階的不同而產生的。
有時為了樂器演奏上的方便,許多工尺譜是採用移調記寫的。譬如把正工調的譜翻成小工調記寫,即把原來的「上尺工」寫成「凡六五」。在這種情況下,譯成簡譜時便不能譯作「4 5 6」,而應譯成「1 2 3」。
在工尺譜中,音的高低是用「上尺工凡六五乙」七個漢字及其變體來標記的。根據一般的唱法,它的音高關係與簡譜的1 2 3 4 5 6 7相同。即工凡、乙(亻上)之間為半音,其他相鄰兩音之間為全音。
影視劇裡導演演繹的《霓裳羽衣曲》,估計是沒去敦煌莫高窟採風?幾乎沒有舞蹈動作…………
這個版本……且不說曲調歌詞,就服裝和舞蹈動作來說,都太沒有大唐法曲的風格了,只剩舞檯燈光和服飾色彩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