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盡的《霓裳羽衣曲》

2021-02-08 古琴大講堂

點...點點擊藍字關注,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

燕樂在形式結構上的最高發展是唐代燕樂大曲。所謂「大曲」,往往是歌、樂、舞三位一體,是歌唱、器樂、舞蹈連綴融合的綜合藝術。《霓裳羽衣》是法曲大曲,是梨園法部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也是唐代宮廷樂舞的代表作,其系列分別為霓裳羽衣歌、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舞。


在《全唐詩》中,「霓裳」這個詞出現超過了100次,其中至少有60餘處直接跟這部樂舞作品有關。它的歌詞和曲調到宋時已經不傳,只有其中部分樂段演變為詞調。


關於《霓裳羽衣曲》的來源,大致有三種說法。


有認為是由西涼節度使楊敬述進獻的《婆羅門》曲改名而成。


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由來能事皆有主,楊氏創聲君造譜。」自注云:「開元中西涼府節度楊敬述造。」


《新唐書》卷22《禮樂十二》:「其後,河西節度使楊敬忠獻《霓裳羽衣曲》十二遍。」

郭茂倩《樂府詩集》卷80《近代曲辭二·婆羅門》:「《樂苑》曰:《婆羅門》,商調曲,開元中,西涼府節度楊敬述進。《唐會要》曰:天寶十三載,改《婆羅門》為《霓裳羽衣》。」


還有認為完全是唐玄宗所作的。


劉禹錫《三鄉驛樓伏睹玄宗望女兒山詩,小臣斐然有感》:「三鄉陌上望仙山,歸作霓裳羽衣曲。」說的是玄宗遠眺女兒山觸發靈感,回來創作了《霓裳羽衣曲》。


除了這種望仙山的說法,還有說此曲是玄宗遊月宮得仙樂而作。


後種說法更為普遍,如唐·盧肇《逸史》、唐·牛僧孺《玄怪錄》卷3、唐·闕名《廣德神異錄》、唐·薛弱用《集異記》、唐·柳宗元《龍城錄》、唐·李復言《續玄怪錄》卷2、前蜀·杜光庭《神仙感遇傳》卷4等均持此說。基本說法是:道士葉法善嘗引上至月宮,聆天樂,上自曉音律,默記其音為《霓裳羽衣曲》。


第三種認為是玄宗與楊敬述合作而成。


鄭嵎《津陽門詩》:「上皇夜半月中去。」其自注云:「葉法善引上入月宮,時秋已深,上苦悽冷,不能久留,歸。於天半尚聞仙樂,及上歸,且記憶其半,遂於笛中寫之。會西涼都督楊敬述進《婆羅門》曲,與其聲調相符,遂以月中所聞為之散序,用敬述所進曲作其腔,而名《霓裳羽衣法曲》。」


唐玄宗把仙曲記住一半,恰巧西涼進獻《婆羅門》曲,於是二者合一而成。另外,還有玄宗對此曲進行潤色的說法。


張德瀛《詞徵》卷一:「唐開元時有霓裳羽衣舞,並《霓裳羽衣曲》,曲則西涼節度使楊敬述所造,玄宗從而潤色之。故王仲初《霓裳詞》、白太傅《霓裳歌》,皆筆於篇,以紀其事。」


王灼《碧雞漫志》卷三:「《霓裳羽衣曲》,說者多異,予斷之曰:西涼創作,明皇潤色,又為易美名,其他飾以神怪者,皆不足信也。」


遊月宮、望仙山,恐為虛妄之說,且史料中亦無玄宗對地方所獻之曲進行潤色修改的記載。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說法,元·胡三省在《資治通鑑》卷218《唐紀三十四》「肅宗至德元載」對「霓裳羽衣」的注有所闡釋:


玄宗時,河西節度使楊敬述獻《霓裳羽衣曲》十二遍。凡曲終必遽,惟《霓裳羽衣》曲終引聲益緩。俚俗相傳,以為帝遊月宮,見素娥數百,舞於廣庭,帝記其曲,歸制《霓裳羽衣舞》,非也。


綜合以上說法,《霓裳羽衣曲》應是開元時西涼節度使楊敬述所獻的《婆羅門》曲更名而來,玄宗未必參與創作,但「霓裳羽衣」這旖旎動人的曲名則很可能是他賦予的。


關於其宮調,白居易《嵩陽觀夜奏霓裳》:「開元遺曲自悽涼,況近秋天調是商。」認為是商調曲。前引《樂府詩集》卷80中也提到作為《霓裳羽衣曲》前身的《婆羅門》是商調曲。


北宋沈括曾在《夢溪筆談》卷5《樂律一》提出「道調」一說,南宋的姜夔在《白石道人歌曲集》卷3《霓裳中序第一》小序中提出質疑:「又於樂工故書中得商調《霓裳》曲十八闕,皆虛譜無辭。按沈氏樂律,《霓裳》道調,此為商調。」丘瓊蓀在《燕樂探微》中指出,法曲中並無道調宮,《道調》是樂曲名而並非宮調。


關於其結構,白居易《早發赴洞庭舟中作》:「出郭已行十五裡,唯消一曲慢霓裳。」說的是霓裳羽衣曲在民間演出的情況,我們可以推想它在宮中演出時結構的浩大。


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中描述了此曲在憲宗時演出的情況,散序6遍、中序18遍、曲破12段。而前引《新唐書》卷21則稱它的長度是「十二遍」。


另外,《說郛三種》載唐·闕名《管弦記》曰:「《霓裳羽衣曲》凡十三迭,前六迭無拍,至第七迭方謂之迭遍。」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採納了這種說法。


可能是計數方法有所不同,亦可能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演出的結構有所變化,難以確考。


王建《舞曲歌辭·霓裳辭十首》之一:「弟子部中留一色,聽風聽水作霓裳。散聲未足重來授,直到床前見上皇。」敘述梨園弟子在唐玄宗指導下演奏《霓裳羽衣曲》的情景。其「散聲」當指《霓裳羽衣曲》的散序。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中也能找到反映:「散序六奏未動衣,陽臺宿雲慵不飛。」其自註:「散序六遍無拍,故不舞也。」


關於霓裳羽衣曲表演時的情況,我們還可以從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中獲知:「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拆。」其自註:「中序始有拍,亦名拍序。」又:「繁音急節十二遍。」自註:「《霓裳曲》十二遍而終。」又:「翔鸞舞了卻收翅,唳鶴曲終長引聲。」自註:「凡曲將畢,皆聲拍促速,唯《霓裳》之末,長引一聲也。」


法曲所用器樂主要是傳統的絲竹之樂,作為法曲的《霓裳羽衣曲》當以傳統樂器為主,詩中所涉及的具體樂器有磬、簫、箏、笛、箜篌、觱粟、笙、琵琶、琴等。而且,此曲既可以多樂器合奏,又可以單一樂器獨奏。


涉及樂器最多的是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磬簫箏笛遞相攙,擊擫彈吹聲邐迤。」「玲瓏箜篌謝好箏,陳寵觱慄沈平笙。」有自注云:「凡法曲之初,眾樂不齊,唯金石絲竹次第發聲,《霓裳》序初,亦復如此。」提到的樂器有:罄、簫、箏、笛、箜篌、觱粟、笙。


提到用笙演奏的最多:


白居易《臥聽法曲霓裳》:「金磬玉笙調已久,牙床角枕睡常遲。」提到罄和笙。

白居易《夢得得新詩》:「池上今宵風月涼,閒教少樂理霓裳。集仙殿裡新詞到,便播笙歌作樂章。」提到用笙演奏此曲。

白居易《王子晉廟》:「子晉廟前山月明,人聞往往夜吹笙。鸞吟鳳唱聽無拍,多似霓裳散序聲。」亦是用笙。

劉禹錫《秋夜安國觀聞笙》:「月露滿庭人寂寂,霓裳一曲在高樓。」還是用笙演奏。

另外,還有用琵琶和笛子演奏的:

白居易《琵琶引並序》:「初為霓裳後六么」,是用琵琶彈奏。

元稹《琵琶歌(寄管兒,兼誨鐵山,此後並新題樂府)》:「曲名無限知者鮮,霓裳羽衣偏宛轉。」寫李管兒用琵琶演奏此曲。

張祜《華清宮四首》之二:「天闕沉沉夜未央,碧雲仙曲舞霓裳。一聲玉笛向空盡,月滿驪山宮漏長。」是用笛子演奏。

此外,元稹的《鶯鶯傳》還提到用琴彈奏此曲。


配合霓裳羽衣曲的霓裳羽衣舞是中國宮廷舞蹈的經典傑作。有認為大型樂舞的「散序」是樂器演奏部分,比較舒緩;「中序」是歌唱部分,同時有器樂伴奏;「破」(也稱「舞遍」)是舞蹈部分,器樂、歌唱、舞蹈達到高潮。或認為僅只「散序不舞」,中序節奏鮮明,並且加入了舞蹈;或認為直到「破」的部分才加入舞蹈,載歌載舞。


宋·陳暘《樂書》這樣描述:


大曲,前緩疊不舞,至入破,則羯鼓、震鼓、大鼓與絲竹合作。句拍益急,舞者入場,投節制容,故有催拍、歇拍之異,姿制俯仰,百態橫出。


此舞大致可以分為獨舞、對舞與隊舞。


楊貴妃給她的侍兒張雲容寫過一首詩,專門描寫張雲容的舞姿之美。楊貴妃和張雲容均善此舞,經常為玄宗表演,一般是採用獨舞的形式。


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元點鬟招萼綠華,王母揮袂別飛瓊。」其自註:「許飛瓊、萼綠華,皆女仙也。」推測是由二宮妓扮作女仙對舞。


王建《霓裳辭十首》之七:「敕賜宮人澡浴回,遙看美女院門開。一山星月霓裳動,好字先從殿裡來。」根據其情景判斷,應是隊舞表演。


鄭嵎《津陽門詩》「人惜曲終更羽衣。」其自註:「又令宮妓梳九騎仙髻,衣孔雀翠衣,佩七寶瓔珞,為霓裳羽衣之類。曲終,珠翠可掃。」參與表演的舞女人數如此之多,自然應是隊舞。


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描寫舞蹈形態特別生動:「飄然轉旋迴雪輕,嫣然縱送遊龍驚。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裾時雲欲生。」其自註:「四句皆霓裳舞之初態。」


《唐語林》也有記述:「其曲有霓裳者,率皆執幡節,被羽服,飄然有翔雲飛鶴之勢。」

白居易《法曲-美列聖,正華聲也》:「法曲法曲舞霓裳。」有自注曰:「《霓裳羽衣曲》起於開元,盛於天寶也。」


宋·錢易《南部新書·己》亦有類似記載:「《霓裳羽衣》之曲起於開元,盛於天寶之間。」

此曲在太常寺太樂署、教坊、梨園中均有表演,系大曲,亦是法曲,常被視為盛唐氣象的標誌。唐玄宗與楊貴妃均深愛此曲,楊貴妃不僅表演而且教授。


梨園是宮廷音樂機構,作為其法部大曲,《霓裳羽衣曲》亦常在皇帝的親自關照下進行排練和演出。王建《霓裳辭十首》之八:「傳呼法部按霓裳,新得承恩別作行。」


安史之亂以後,宮廷音樂機構遭到破壞,此曲在宮廷的表演遠不如盛唐時繁盛,演出規模亦不如盛唐時宏大。


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記述的是元和年間參加憲宗內宴,觀看《霓裳羽衣》樂舞表演,留下深刻印象。「千歌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可見,在中唐時霓裳羽衣曲仍是宮廷宴會的演出曲目之一。


顧況《聽劉安唱歌》:「即今法曲無人唱,已逐霓裳飛上天。」


王建《舊宮人》:「先帝舊宮宮女在,亂絲猶掛鳳凰釵。霓裳法曲渾拋卻,獨自花間掃玉階。」表演霓裳羽衣曲的宮妓成了掃地的雜役。


孟遲《過驪山》,一作趙嘏《冷日過驪山》:「冷日微煙渭水愁,華清(一作翠華)宮樹不勝秋。霓裳一曲千門鎖,白盡梨園弟子頭。」


舒元輿《八月五日中部官舍讀唐歷天寶已來追愴故事》:「霓裳煙雲盡,梨園風雨隔。」


詩中還提到對此曲的改編,李肱《省試霓裳羽衣曲》:「梨園獻舊曲,玉座流新制。」


文宗好雅樂,太常少卿馮定對此曲進行了改制,在梨園亦有表演。


盛唐的時候,幾乎沒有史料顯示此曲在民間演出,如王建《霓裳詞》中所說:「旋翻新譜聲初足,除卻梨園未教人。」只限定在梨園範圍之內教授。


於鵠《贈碧玉》(卷310_64):「霓裳禁曲無人解,暗問梨園弟子家。」作為禁曲,除了梨園弟子別人根本不懂。


安史之亂「驚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長恨歌》),不少宮廷音樂散落民間,霓裳羽衣曲亦在其中。但是,民間的演出規模要比宮廷表演樸素得多。從詩中來看:


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提到杭州有四名樂妓表演此曲。


顧況的《聽劉安唱歌》是劉安獨唱此曲。


元稹的《琵琶歌寄管兒,兼誨鐵山,此後並新題樂府》,李管兒是用琵琶獨奏此曲。


白居易的《琵琶引》中的琵琶女也是用琵琶獨奏。


白居易《醉後題李、馬二妓》是姓李和姓馬的兩位妓女舞此曲。


白居易《燕子樓三首》,關盼盼是獨舞此曲。


此曲進入民間的途徑不一,有樂工在安史之亂時散落民間的原因;有通音律者在宮中觀看表演,暗自琢磨曲譜,讓家中歌妓進行排練;還有民間樂人拜宮廷樂師為師,學成即將此曲帶到民間。


王建的《春日五門西望》(卷300_74):「唯有教坊南草綠,古苔陰地冷悽悽。」


從教坊的荒涼景象,亦可想見樂工的流散,樂工流落民間,以表演謀生,其在宮廷中的演出曲目也便得以在民間流傳。


唐·姚汝能《安祿山事跡》卷下曰:「肅宗克復,方散求於人間,復歸於京師,十得二三。」〔這些宮廷樂人流落民間,能夠找回來的不過十之二三,其餘活下來的在民間謀生,難免教授樂舞,而《霓裳羽衣曲》這樣的名曲自然在表演範圍內。


另外,通過白居易和元稹的詩作以及他們的彼此唱和來看,元稹曾經造過《霓裳羽衣》的舞譜給白居易,白居易曾依譜教授歌妓及家中樂人。


白居易《答蘇庶子月夜聞家僮奏樂見贈》:「牆西明月水東亭,一曲霓裳按小伶。不敢邀君無別意,弦生管澀未堪聽。」

白居易《湖上招客送春泛舟》:「兩瓶箬下新開得,一曲霓裳初教成。」

元稹《琵琶歌(寄管兒,兼誨鐵山。此後並新題樂府)》:「曲名無限知者鮮,霓裳羽衣偏宛轉。」詩中為元稹彈奏霓裳羽衣的李管兒就曾拜宮廷樂工段師學習琵琶。

白居易《琵琶引並序》中的琵琶女本為長安倡女,師承穆、曹二善才,其所彈的琵琶曲就有《霓裳羽衣曲》。


中唐以後,宮中樂人也會以各種緣由到民間表演,在表演的過程中也就起到了傳播的作用。


作為法曲大曲的代表作,無論是在宮廷還是民間,《霓裳羽衣曲》不僅在唐代受到特別的重視,而且對後世的樂舞發展亦產生深遠影響。


搭訕、提問,加群添加不愛說話的小編 微號信gqdjt520

                                                                                

176種古琴減字譜常用指法圖覽

一生只夠彈一曲,範仲淹與《履霜操》

基本樂理概念一百條

古琴「吟猱」相關教學視頻彙編

曲小意深《仙翁操》吳文光演奏

真樸書院琴學入門教學視頻合集

                                                                                 

相關焦點

  • 傳承 | 霓裳羽衣曲
    文中圖片、曲譜,均可點擊放大案前舞者顏如玉,不著人家俗衣服——小記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曲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唐玄宗引《霓裳羽衣曲》為得意的作品,李隆基命令樂工排練《霓裳羽衣曲》,令愛妃楊玉環設計舞蹈,為了讓他們有個好場所排練,李隆基在宮廷中建立了一個梨園(後泛指唱戲的地方)。楊玉環與宮人日夜趕排。終於,練好了一大型歌舞《霓裳羽衣曲》,在一個盛大的節日上演出。
  • 霓裳羽衣曲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 咱今日繼續說唐玄宗的故事。今天帶來的是一首叫做《霓裳羽衣曲》的樂曲,此曲還編成過舞蹈,名叫「霓裳羽衣舞」。而關於這首曲子的來歷,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唐玄宗李隆基想必大家都有印象了,算是個「風流才子」,從《梅妃的<探梅曲>》中就能體會到。唐玄宗在位期間建樹很多,不過後人如何評判他那也沒個統一的意見。
  • 《霓裳羽衣曲》創作之謎
    《霓裳羽衣曲》是唐朝著名的宮廷舞曲,共分36段,描寫唐玄宗嚮往仙境,遇到仙女的故事。歷來人們都認為是唐玄宗創作了這首曲子。那麼,唐玄宗是怎樣創作《霓裳羽衣曲》的呢?回到人間後,他把曲調寫出來,就成了現在的《霓裳羽衣曲》。唐代的大詩人劉禹錫在他的文章中寫到.,唐玄宗是在登上高處望見了女兒山(傳說中的仙山)以後,突發靈感,創作了《霓裳羽衣曲》。也有人說,《霓裳羽衣曲》本來叫《婆羅門曲》,是唐玄中根據古印度的佛教歌曲改編而成的。《霓裳羽衣曲》到底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呢?這至今還是未解之謎。
  • 「舞蹈音樂」《霓裳羽衣曲》
    ,其中較著名的有《涼州》、《甘州》、《劍器》、《綠腰》、《薄媚》、《春鶯囀》以及《雨霖鈴》等;《霓裳羽衣曲》約成於公元718~720年間,關於它的來歷有多種說法;目前主要依據唐朝詩人劉禹錫(772~842)詩作《三鄉驛樓伏睹玄宗望女幾山詩,小臣斐然有感》:「開元天子萬事足,惟惜當時光景促,三鄉陌上望仙山,歸作《霓裳羽衣曲
  • 詩朗誦|霓裳羽衣曲+《長恨歌》
    配樂自然也別無選擇,只有《霓裳羽衣曲》才可相配。只是在選擇時為了烘託氣氛放棄了古箏等的獨奏,而選擇了合奏。(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長恨歌作者: 白居易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裡。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
  • 女幾山——霓裳羽衣曲的創作之源
    文/長風        編輯/小寧        幾天來,我的心裡一直很糾結,腦海裡像走馬燈一樣,在演繹著霓裳羽衣曲的一些情節和片段,我也像唐明皇在創作霓裳羽衣曲時那樣變得有一點神經質,只不過唐明皇是為了創作一幅反映大唐宮廷禮樂的扛鼎之作,而我是為了闡釋霓裳羽衣曲和宜陽女幾山的關係,更確切的說,唐明皇是在譜一部曲,編一個舞,而我卻在復原霓裳羽衣曲最初的創作來源
  • 作曲達人李隆基著名《霓裳羽衣曲》的來歷
    著名的有《霓裳羽衣曲》、《得寶子》、《紫雲回》、《凌波曲》等等,這些無疑都推動了我國音樂、舞劇藝術的發展。楊玉環對舞蹈有天生的悟性,她最擅長跳的就是《霓裳羽衣曲》。天寶四載(745年)秋八月,天氣涼爽,春華秋實。長安鳳凰園宮殿,明皇高坐龍榻,命高力士傳來楊太真。高力士傳聖旨,將玉環冊封為貴妃,玉環此時內心無比欣慰和激動,玄宗命樂隊奏《霓裳羽衣曲》。
  • 民樂賞析 琵琶箜篌合奏《霓裳羽衣曲》 方錦龍 吳琳
    《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唐代中國宮廷樂舞。
  • 最美不過天堂霓裳羽衣曲
    天堂霓裳羽衣曲作者:學海岸上的縴夫hyh夢中,我是唐玄宗李隆基,鍾情嬋娟,而飛向月宮,見到了嫦娥。「為了感謝官人對我的關懷和厚愛,我就為官人邊唱邊舞『天堂霓裳羽衣曲』,還望官人歡愉和評判。」嫦娥回過頭去羞澀地、有點膽怯地莞爾一笑,便邊唱邊舞「天堂霓裳羽衣曲」。「遠在十萬年以前,有了神州有神仙。萬能的九天大帝,每一百年辦大宴。
  • 柏紅秀 ‖ 論《霓裳羽衣曲》在唐詩中的書寫及詩歌史價值
    《霓裳羽衣曲》進入宮廷以後,人們不但改造它的樂曲,而且還更改了它的稱名。《唐會要·諸樂》曰:「(天寶十三載)婆羅門改為霓裳羽衣。」《霓裳羽衣曲》篇制結構很長,包括散序、中序及入破等部分,其中散序無拍,入破也非常舒緩,故而它與同時代樂曲相比特徵鮮明。《霓裳羽衣曲》作為盛唐新制的法曲俗樂,它由梨園弟子負責演奏,主要服務於唐玄宗和楊貴妃參與的宮廷內宴。大酺時,它也會向民間開放為百姓表演。
  • 蒼天假法曲示警,一曲《霓裳羽衣曲》預兆了李煜的亡國之運
    李煜和大周后都喜歡音樂,因此夫妻二人經常帶著一群樂工、歌女、舞女演習樂曲,其中比較有名的便是盛唐大曲《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曲》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是唐明皇最得意的作品,唐明皇嚮往仙界,見女幾山後悠然神往,幻想而作,楊玉環作舞表演。
  • 中秋節,唐玄宗夢回廣寒宮,竟讓《霓裳羽衣曲》聞名天下
    為了留住這次美好的回憶,他還創作了一首曲子,讓楊貴妃和教坊樂工們好好練習,這首曲子就是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它還出現在前不久的電影《妖貓傳》中,作為「極樂之宴」的烘託。唐明皇在即位初期還是勤政愛民,政績卓越的。到了晚年的時候,心裡鬆懈下來,就開始貪圖享樂,追求長生不老了。在開元6年,唐玄宗和申天師等人一起在宮裡賞月喝酒,共度中秋佳節。
  • 《霓裳羽衣曲》中國舞蹈的巔峰之作的背後,盛世歌舞,亂世兵戈!
    霓裳羽衣曲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現在,它仍無愧於音樂舞蹈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正如《霓裳羽衣曲》是我國古代舞蹈的巔峰之作一樣,開元盛世也是中國古代一個巔峰盛世,而《霓裳羽衣曲》就是誕生在這個巔峰時期。
  • 一曲《霓裳羽衣曲》,給了楊貴妃寵愛,也害了她性命
    《霓裳羽衣曲》這首有名的曲子,可以說是唐玄宗為楊貴妃一個人所做,據史書聚在,當時的唐玄宗,在召見楊貴妃時,不僅令樂師演奏了《霓裳羽衣曲》,更說了一句這樣的話:朕得楊貴妃,如得至寶也,這句話可謂是楊貴妃得寵的證據所在了。
  • 在《霓裳羽衣曲》中國舞蹈巔峰之作盛世歌舞背後,亂世之戰
    霓裳如意是唐代法國音樂的代表作,由唐歌舞集大成組成。到目前為止,他仍然值得在音樂和舞蹈史上獲得輝煌的明珠。正如《霓裳羽衣曲》是中國古代舞蹈的巔峰一樣,開元盛世也是中國在古代的巔峰,而《霓裳羽衣曲》就是在這個巔峰中誕生的。
  • 漁陽鼙鼓驚破霓裳羽衣曲
    漁陽鼙鼓驚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長恨歌》沉重歷史底蘊(《長恨歌》金句選讀,註解)●導言:白居易
  • 霓裳羽衣曲 陪伴千年的帝王卻不是唐玄宗
    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開國皇帝王建的永陵發現於戰爭年代的1940年,是當時挖掘防空洞的時候偶爾發現的,在1942年搶救性發掘,因為怕它毀於戰火,是唯一一座建於地上的皇陵,當時出土了精美的玉器銀器,這些作為帝王陵自不必多言,但是裡面精美的石刻,美幻美倫,傳奇的是完整複製了一個皇家宮廷樂隊,正在表演的節目正是大唐盛世的傳奇舞曲《霓裳羽衣曲舞
  • 朗誦賞析 |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長恨歌》白居易(三)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裡。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 奇聞異事:《霓裳羽衣曲》來源於天庭,箭射黑龍後風平浪靜
    奇聞異事:《霓裳羽衣曲》來源於天庭,箭射黑龍後風平浪靜據歷史記載,唐明皇李隆基七歲那年已膽識不俗,當時,朝堂舉行祭祀儀式,將軍武懿宗大聲訓斥皇家侍從護衛,李隆基看不過眼,馬上怒目而視,喝道:這是我李家的朝堂,你競敢如此放肆的訓斥我家騎士護衛。
  • 芙蓉如面柳如眉陳數:驚破霓裳羽衣曲,運河濟寧攝影文學隨筆札記
    芙蓉如面柳如眉,驚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