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青少年處於身心發育中的特殊時期,其心理健康尤其需要關注。為貫徹落實國家衛健委、中國關工委等十二部委《關於印發健康中國——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國衛疾病發[2019]63號)文件精神,進一步加強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促進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素質發展,由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事業發展中心牽頭,聯合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兒童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中國優生科學協會婦女兒童心理健康分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分會等九家學術團體共同發起主辦「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護航行動」。
疫情前後,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引擔憂
我國精神心理疾病的發病率為16.6%,對於兒童青少年雖然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調查,但據估計我國兒童青少年的精神疾病患病率約為8%~17%,保守估計17歲以下2億兒童青少年中,有超過3000萬人存在重度的心理健康障礙和心理疾病問題。作為最脆弱的人群之一,此次疫情可能會讓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更加嚴重。在新冠肺炎防疫這一特殊時期,越來越多的孩子不知道如何正確面對壓力、挫折、逆境……出現一定的焦慮、衝突、壓抑、沉迷電子產品等情緒、行為方面的問題,他們能想到的僅僅只是自殘、輕生,最終讓自己和家人痛不欲生。
心理健康的水平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等級:一般常態心理者,輕度失調心理者和嚴重病態心理者。心理問題的類型根據嚴重程度可以分為:心理困擾、心理障礙和精神病。儘管大多數兒童青少年的適應狀況良好,能夠有效的應對日常生活中的壓力事件,但根據最新估計,至少有十分之一的兒童和青少年被診斷存在嚴重的心理疾病,而這不僅僅會引起情緒健康問題,還足以引起其他傷害。
疫情防控期間,由於學校停學、外出減少、活動空間狹小、作息不規律、沒有同齡夥伴等原因,更容易導致兒童青少年發脾氣、情緒暴躁,親子矛盾激化。此外,受疫情影響,全國大部分學校延期開學,雖然採取「停學不停課」方案,學生仍可能無法適應網絡課堂教學或開學後也無法適應課堂教學,這些都可能導致兒童青少年出現焦慮、恐懼、抑鬱、自責、衝動、盲目樂觀等不良情緒。如果這些情緒得不到及時紓解,則可能導致急性應激障礙、適應性障礙以及創傷後應激障礙等精神疾病的發生。
在後疫情時期,兒童青少年一時還無法擺脫疫情期間對網絡產生依賴,並因此導致成績下降、睡眠不足,還有可能產生焦慮等情緒。
兒童青少年的精神心理與家長的行為密切相關。家長教育孩子需從自身做起,樹立榜樣。關注孩子的精神心理狀態變化,既不過度擔憂,也不要視而不見。如果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應及時幹預。通過有效的親子溝通交流和及時的心理疏導,大部分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是可以治癒或緩解的。如果問題較為嚴重或持續時間較長,則需要尋求專業醫生的評估和治療。
孩子的這些問題,是否得到關注:
喜歡吼叫、罵髒話、摔東西、打人;
抗拒上學、不喜歡參加社交場合;
特別好動,不停哭鬧,怎麼哄也不聽;
毫無原因地感覺緊張、恐懼、焦慮不安;
過分恐懼一些自然現象,過分焦慮到無法正常生活;
在學校孤僻、敏感、特別內向,從來不敢公開發言;
不願意上學,與親人分離感到不安,甚至嘔吐、腹痛;
對外界的事物要麼排斥,要麼容易過度興奮和過度恐懼;
抱著電子產品不放手,一天都在網癮中度過,影響學習、休息;
後疫情時期,社會各界力量在行動
為了解疫情下兒童青少年的心理狀況,更好的做好「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護航行動」指導工作,幫助更多家庭了解兒童心理健康防治問題,專家委員會將會在全國開展三大關愛活動。
第一個活動,即日起依託各地「兒童心理障礙評估確診指導中心」應用基地開展「疫情下兒童心理健康精神心理CT測評」,該測評內容包含四個維度:軀體、情緒、認知和社交等方面。只需關注「兒少心理健康」微信公眾號,回復「測評」兩字即可獲得專家指導意見。
第二個活動,即日起在全國開展「兒少心理健康大講堂」系列在線直播活動,邀請知名醫學專家帶來主題發言,獻策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治,首場「全國兒童神經發育障礙精準診療高峰論壇」將於12月30日舉行,邀請了國內30餘位醫學學家,針對新冠肺炎疫情下可能出現的諸多兒童青少年心理危機,給出了專業的心理幹預建議,屆時全國網友均可通過「兒少心理健康」微信公眾號和新華網、人民網客戶端等在線觀看,只需關注「兒少心理健康」微信公眾號,回復「直播」兩字即可獲得觀看地址。
第三個活動,為了幫助更多疑患有發育行為障礙和心理健康障礙的家庭提供專業的康復意見,「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護航行動」專家委員會將組織專家陸續在全國開展免費義診活動,12月29日起將組織50人專家抵達北京六一未來兒童醫院、上海六一兒童醫院、廣東六一兒童醫院開展義診活動,欲參加免費義診活動的家庭,只需關注「兒少心理健康」微信公眾號回復「義診」兩字即可報名。
面對疫情,孩子的生活難免受到波及。請各位家長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同時,呵護好兒童的身心健康。面對疫情,我們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