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銀行數位化轉型背後的隱形引擎:從九九歸一到新十年)
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在風暴中開篇,我們的生活如剝落的冰山,被捲入未知的洪流中。
洪流包含難測的新冠疫情,包含變幻的國際關係,而洪流之下還有大數據和AI衍生的科技狂潮。人類重新啟程,故事再不相同。
恰如《人類簡史》作者赫拉利所說:風暴將過去,人類將繼續存在,但將生活在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中。
一些新時代的進化已展露端倪。以人們眼中傳統的銀行業為例,疫情中的銀行業,不得不關閉線下網點,通過「非接觸式服務」與客戶接觸。此時,銀行的數位化進化,開始展現力量。
寧波象山的一家食品批發零售企業,受新冠肺炎影響,遭遇資金周轉難題。企業通過平安銀行寧波分行的客戶經理,申請小企業數字金融信用貸款,通過線上辦理,不到一小時便獲得了43.8萬元貸款。
直至此時,人們才發現,銀行的數位化進化已達到如此水平。而在進化背後,離不開近年來金融科技的發展,與眾多銀行深度合作的金融科技公司,其實是銀行進化的深層推力。
金融科技公司依靠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金融科技技術,接入到銀行數位化轉型的前中後臺全過程中,並成為銀行數位化轉型的核心力量之一。
事實上,從30年前銀行第一波信息化潮流開始,金融科技便起到關鍵作用。而在即將開始的十年,以及更遠未來,金融科技將一直為銀行數位化保駕護航。
1、大勢將至:數位化轉型正當時
銀行業以外的人很難相信,今天經常被網際網路企業稱為「恐龍」和「消失的銀行」的銀行業,30餘年前,其實是信息化的先行者。
1988年,在世界銀行支持下,央行開始了支付系統現代化的可行性研究。研究直接催生了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CNAPS)。
彼時,中國銀行的支付系統四分五裂,異地支付結算能拖上30天。銀行櫃檯上,擺滿算盤鋼筆和帳本。數字的洪流已在國門外咆哮。
從1992年起,央行用十年時間,建成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
支付系統開工同時,銀行也掀起了建設數據系統的浪潮。
90年代,中國銀行業實現了第一次大聯機,省市聯網,跨行通兌,各大銀行建立了第一代核心系統。實現銀行全國性數據大集中,既是銀行業生存所迫,也是大勢所趨。
1999年9月,工商銀行率先啟動數據大集中項目,代號「9991」。
因時間得名的9991,被業界稱為九九歸一。工行幾十個省級數據中心統一合併,匯總到工行總行單一數據中心,此後用戶不管何時何地發生的交易行為,都將交由總行中心處理。
九九歸一,是那個時代的主題,也恰符數字進化的浪潮。
4年後,工行將數據中心從48個集中到兩個,同時,農行、中行、建行的數據大集中,也拉開帷幕。
金融科技引發的浪潮,席捲中國銀行業,造就了新世紀初各大銀行的跨越式發展,而故事才剛剛開始。
浪潮之中,銀行既是浪潮推動者,也是直接受益者。2017年前後,以四大行為代表的銀行業,紛紛將數位化定位為核心戰略。
招商銀行表示,每年投入金融科技的整體預算額度,原則上不低於上一年度營業收入的3.5%。
交通銀行則宣布,信息化建設總投入將逐步增加至當年營業支出的10%,並啟動金融科技人才萬人計劃,將人才佔比從5%提至10%以上……
2018年,工行、農行、中行、建行及交行,在年報中提及「金融科技」的次數分別達15次、21次、7次、64次、21次。
數位化大潮下,銀行一改過去的保守,不斷擴展外部合作夥伴。科大訊飛、同盾科技、曠視科技等一批金融科技公司,也因此成為銀行數位化轉型的助推器。
那場從九十年代奔湧而來的潮水,驚濤難遏,激流正等在未來。
2、科技賦能:金融科技助力銀行數位化
2017年,工商銀行上海東昌支行,顧客回到因裝修闊別三個月的營業廳時,發現熟悉的大廳已經不復存在,三排櫃員接待臺只剩兩排。
智能櫃員機、產品領取機、智能印表機成為新大廳的新主角。
相似的變化,發生在工行全國多個網點內。
不止工行,2017年,建行在上海完成了360餘家網點的智能化改造,並在一年後,在上海九江路建設了國內首家無人銀行。
無人銀行內,機器人前臺接待,AI大堂經理答疑,全息投影介紹銀行產品,人臉識別刷臉取款,165平米的空間內金融科技感十足。
而未來,或將如《銀行4.0》中的描述:我們的生活中,將遍布無感知嵌入式的智能銀行。彼時金融服務將無處不在,唯獨不在銀行網點。
銀行網點智能化,只是新一輪銀行數位化浪潮的縮影。這一輪浪潮,不局限於某一系統,而是席捲銀行前臺服務與中後臺運營體系全領域。
這也意味著,新一輪轉型,僅靠銀行本身恐難完成。事實上,眾多專業的金融科技公司,已深度介入金融機構數位化轉型中。
零壹智庫數據顯示,華為、BATJ、科大訊飛、同盾科技、曠視科技等公司,最受銀行歡迎,已與多家銀行建立合作。
其中,騰訊與建行、中行、光大銀行及華夏銀行等設立聯合實驗室,搭建金融科技創新平臺,孵化創新產品。
螞蟻金服則先後與南京銀行、華夏銀行等合作,共同打造網際網路金融平臺系統。京東則同工行籤署全面合作協議,在金融科技、零售銀行、消費金融等方面展開合作。
巨頭之外,還有幾家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通過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全程參與到銀行數位化轉型浪潮之中。
據相關媒體報導稱,智能分析決策細分領域服務商同盾科技,其合作夥伴涵蓋了國有六大行、12家大型股份制銀行、城商行、中小銀行和民營銀行等。
在技術層面,同盾科技憑藉AI技術,推出「數據分析+多元產品+縱深服務+解決方案」的全場景風控解決方案,有效幫助銀行完善了大數據風控體系。
以同盾科技為代表的金融科技公司,正成為新一輪進化的新引擎。對此,IMF前副總裁、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在認為:
金融機構以前產品的設計、生產、分管、配置、銷售完全是在一個機構內部產生和進行的,不管這個機構大和小,生產的流程是內生的。金融技術的出現打破了這個內生的環節,把這個內生的環節外生化、社會化、商品化、產業鏈化。
今年2月,中國科學院《網際網路周刊》和eNet研究院共同發布「2020未來銀行科技服務商100」排行榜,評選出100家對銀行數位化轉型起到關鍵作用的金融科技公司,同盾科技、新華三、商湯科技等公司紛紛入圍。
這些金融科技公司,長期助力銀行數位化建設。他們是銀行數位化轉型背後的隱形引擎,少為人知,卻推力強大。
3、搶佔未來:讓銀行變得更簡單
2020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銀保監會罕見發文:「鼓勵積極運用技術手段,在全國範圍特別是疫情較為嚴重的地區,加強線上業務服務,提升服務便捷性和可得性。」
對銀行業來說,新冠疫情使線下服務舉步維艱。金融科技支持的線上服務,成為銀行與顧客接觸的唯一渠道。
在金融科技護航下,多家銀行都及時開通金融服務綠色通道,安排專項信貸項目等。
中國銀行等多家銀行,試點推出在線投放貸款等服務。同時,部分銀行還建立客戶白名單,將對重要客戶、重要項目的盡責、評審、放款等環節,全部或部分搬至線上。
而實現這一切,皆需金融科技的助力。
例如,疫情期間,京東數科推出復工產品包、及時更新疫情信息的AI助手、以及可代替70%-80%人工接線及外呼工作的智能客服機器人,幫助銀行機構復工。
而針對中小企業資金貸款難題,疫情期間,同盾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平臺解決方案發揮數位化、線上化、智能化和非接觸等優勢,讓多家企業在業務停滯期間,仍能順利獲得金融服務。
特別是其中小微金融服務平臺,為杭州餘杭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平臺和唐山市綜合金融服務平臺提供了有力的科技賦能。
過往,線下貸款需一到兩周時間,而線上平臺實現24小時內審批,48小時內放款。平臺板塊上線不到48小時,已有3家企業,獲得了1000萬貸款。
在疫情震蕩之下,商業銀行更加意識到數位化轉型迫在眉睫。
不只是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眾多區域性銀行也已將數位化轉型定為未來的戰略。正如一位全國性大行行長在內部會議上所說,「這次疫情讓人們意識到,數位化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必須得做的事」。
鑑於數位化轉型對技術的高需求,藉助「外力」已成為越來越多金融機構的現實選擇。規模較小的銀行,聯手金融科技公司,已成變革下的風潮。
以同盾科技為例,其目前已經擁有智能用戶分析、智能運營、智能信貸、智能反欺詐四大產品體系,100多款子產品,每一個子產品都可以獨立為銀行服務,已經達到非常標準化和模塊化的產品形態。
而在浪潮奔湧之下,這類金融科技公司,將成為銀行業數字進化的重要推力。
隱形引擎悄然轟鳴。媒體人付曉巖在書中寫道:
如果以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作為現代商業銀行誕生的起點,320餘年的歷史中,金融科技誕生不過短短40餘年,卻以摧枯拉朽之勢推動銀行業完成從電算化到網絡化,再到移動化的升級,使金融行業從手工處理進入大數據的業務管理階段,並向智慧金融進化。
可以預知的是,這場變革仍在加速,進化遠未至終點,而有關金融科技和數字進化的故事,仍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