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是一種修養,善,是一種福德。
一個人只要肯多行善事、多交善友、多結善緣,總能得到上天的眷顧。
行善事
行善,是畢生的修行。
漢明帝與東平王閒聊時,明帝問曰:「天下何事為樂?」
東平王回答:「為善最樂。」
範仲淹出身貧寒,年輕時曾暗下決心,將來若能出人頭地,定要救濟貧苦百姓。
後來他做了官,便把俸祿拿出來購買義田,分給沒有土地的人耕種。
還為治下百姓提供飯食、衣服,凡是有婚喪嫁娶的,又拿錢補貼他們。
範家在蘇州買下一處住宅,風水先生看過後,連說此屋風水極好,後代必出大官。
範仲淹聽罷,決定把宅子捐給鄉裡,改作學堂。
他認為,讓城中百姓的子孫都能出人頭地,遠勝過一家獨自享福。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但範氏家族卻興旺了八百年。
範仲淹四個兒子都德才兼備,當了宰相和大官。
《周易》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錢給子孫,子孫未必能守;
積書給子孫,子孫未必能讀;
不如積陰德於冥冥當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
你只管多行善事,福報早已來到你和家人的身旁。
交善友
曾國藩說:「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
交友關乎一生的成敗,必須擇善而交。
孔子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見《孔子家語》)
意思是說,常與善人相處,就像生活在種滿蘭芝仙草的溫暖花房,時間長了便察覺不到香味,那是因為已經習慣了善行的芬芳;
常與不善的人相處,就像住進了滿是臭魚爛蝦的海鮮市場,時間長了便察覺不到腥味,也是因為聞慣了惡行的腐臭。
聖人此言是在告誡我們:與人相處,先看人品。
心地善良的人,不僅品行高尚,一言一行更是值得尊敬效仿。
與這樣的人交友,何樂而不為?
結善緣
某一日,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巡體察民情。
他走到一座古廟前時,又累又渴,就坐下來休息。
恰好被一位農夫看到,就把自己隨身帶著的一壺茶拿給了他。
朱元璋感念這段善緣,便賜農夫做了一名縣令。
很快,這件事傳到當地一位小有名氣的書生耳中。
書生心裡不平,提筆在廟門前寫道:「十年寒窗下,不如一杯茶。」
第二年,朱元璋故地重遊,見到書生所寫,提筆回到:「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萬事皆有因緣。如果事事順利,遇事總有人幫,那是因為過去種下了善因,結下了善緣。
有人在路上點一盞路燈,就與過路的行人結下了善緣;
有人在河上造一座橋梁,就與兩岸的居民結下了善緣;
有人在田邊挖一口水井,就與吃水的人們結下了善緣。
一句暖心的話,一個善意的微笑,隨手做些力所能及的善事,都能廣結善緣。
人只要有善心,善緣處處在,善門處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