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彼得:讓餘生在這片土地上度過

2021-03-03 廣州日報人物在線

     74歲的臺灣知名音樂人陳彼得在北京住久了,說著一口帶兒化音的普通話。同樣好的還有他的粵語和四川話。祖籍廣東潮陽,生於四川,長於臺灣眷村的陳彼得,在1988年,44歲時第一次回大陸探親,就認為自己的根在此,由此回到大陸生活30年。來北京前,他在廣州居住了十多年,至今他每年仍要往返北京、廣州、臺東的三個家。

      作為流行音樂發源的第二代音樂人,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畢業的陳彼得「歌比人紅」。他早年創作的《一剪梅》、《遲到》、《阿里巴巴》、《無言的結局》、《幾度夕陽紅》成為了兩岸無數人的共同青春記憶。而在他的作品流行30年後,在央視的《經典詠流傳》上,他演繹的搖滾版《青玉案元夕》和艾青詩朗誦,更是讓很多人感動得淚流滿面,為這個音樂「老炮兒」熱血激動。

      在大陸尤其是廣州生活的十幾年中,陳彼得先後為100多首古詩詞譜曲,原因無他,「辛棄疾800年前夢想的盛世中國,我們實現了」。喜愛歷史的他說。

陳彼得

在北京朝陽的一間咖啡館,身材消瘦的陳彼得穿著短款牛仔外套,灰色迪卡儂健身褲,頭髮、鬍子早已花白,樣貌讓人聯想到武林中的「掃地僧」或是80後讀者熟悉的七龍珠裡的「龜仙人」。

在微博上,有年輕人給他留言:老爺子你把鬍子刮掉,頭髮染黑就是少年。

對待老去,74歲的陳彼得的態度是不在乎外表變老,保持內心年輕,堅持和時間戰鬥。除了音樂創作,他愛打桌球,微信裡加的是球友群。他也經常運動,通過少吃肉,推崇自然食物來保持自身活力。

陳彼得笑說很久沒看過鏡中的自己,最近一次仔細地審視自己還是在《經典詠流傳》的節目中。陳彼得看了很多遍節目後,得到一個答案:他還是年輕時的自己。

3月6日陳彼得接到央視節目組的邀請,沒有排練,他一次過錄製好了節目。陳彼得回憶,他感覺那不像舞臺上的一次演出,而是穿越時空的對話。仿佛他在30年前的1988年,第一次踏上自己出生的這片土地,從首都機場直接穿越到了錄製現場。他想表達很多內心的話和對祖國的熱愛。

原本,節目組給他安排的是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催」,這首詩很符合陳彼得的故事。但是陳彼得跟編導據理力爭了2小時,極力推薦辛棄疾的作品《青玉案元夕》。在他看來,這首原本婉約的詞,有向上的力量,有辛棄疾對盛世中華夢想的渴望,而這一切在2018年已經實現了。

「這首歌是我幾年前寫好的,不是為這個節目準備的。這是千年的呼喚,水到渠成。」陳彼得說,「能為辛棄疾譜曲是我一生最大的榮耀,趕上了這個時代是我最大的福氣。」 

除了搖滾版的《青玉案元夕》,他還在《經典詠流傳》節目中朗誦了艾青的詩《我愛這土地》。

喜歡歷史的陳彼得也喜歡詩歌。他喜歡艾青、泰戈爾和一些臺灣詩人。第一次讀《我愛這土地》,陳彼得說自己哭了,他了解1938年那段歷史,他知道這是一個民族在被侵略時的吶喊。「那一夜,用盡力全力,拼了!像脫韁的野馬,忘記了年輪」,錄製完的陳彼得在微博上說。

陳彼得

陳彼得原名陳曉因,出生在一個空軍飛行員家庭。祖籍廣東潮陽,母親是成都人,他生在成都。6歲時,他被父母帶到臺灣,並以優異的「前三名」成績考入臺灣成功大學。在大學裡,喜歡音樂的陳彼得讀的卻是當時最熱門的機械工程專業。原本,他應該按照父母的期望去做機械工程師,在車站或者機場工作。

但是畢業後,因為熱愛音樂,他和朋友們一起去西餐廳演唱。當時西餐廳裡外國人多,需要起英文名,陳曉因就想了一個簡單又好叫的名字,彼得。因為彼得在西方文化中是一個誠心的人,沒想到,這個名字伴隨了他半個多世紀。

陳彼得凡事親歷親為、堅持完美,他工作認真,直到74歲還能保持創作活力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覺得幹一行就得愛一行。1997年陳彼得慢慢地淡出音樂行業,人也放鬆許多,但他的自己音樂技術、技能都還在,他的老師就鼓勵他繼續創作。

曾創作《小城故事》的莊奴老師鼓勵說,「彼得,你還要多寫」。寫什麼呢?陳彼得想,不如試試流傳了千年的古詩詞。他最早是從蘇東坡、歐陽修、黃庭堅、柳永、李清照的詩詞開始,還寫了歌曲《人面桃花》。

閒暇時,陳彼得喜歡看歷史人物傳記,崇拜歷史上的英雄,比如出使西域的張騫,還有自己的半個四川老鄉鄧小平。他也會看歷史劇,包括《三國演義》、《水滸傳》甚至描述山東人在東北開創歷史的《闖關東》。陳道明、李幼斌、李雪健都是他喜愛的演員。

悲壯的歷史,穿越了冰與火的英雄,這些都讓他著迷。

上世紀90年代,陳彼得安家落戶廣州南浦島的麗江花園,成為了番禺華南板塊最早的居民。當時的陳彼得,由於要陪兒子在廣州上幼兒園,小學,也由此開始了邊創作音樂,邊做飯、逛菜市場的日子。他喜歡廣州的老城區,喜歡雲吞麵,也愛去花園酒店的荔灣廳來一碗蘿蔔牛腩。

2000年,陳彼得從廣州回到北京「北漂」,他創建了「喜鵲棚」音樂工作室,崔健、竇唯等人都是工作室的常客。在玩音樂的時候,陳彼得的做菜天賦也逐漸展露,他做的餃子、羊肉堪稱專家級。

2010年,陳彼得再次回到廣州,他創立的12平米的餐飲小店「77G」在麗江花園的一樓居民樓裡正式開張,按現在的說法那是一家藏於深街小巷的網紅餐廳,也是社區的一間「深夜食堂」。

由於麗江花園當時居住了不少白領和媒體人,很多年輕人由於加班吃飯不定時,經常是一通電話打過去,「老師,請給我留點飯,一會到」。

一句「一會到」經常讓晚上9點半關門的陳彼得等到10點甚至11點半。因為這些人在他眼裡,不只是顧客,也是孩子,有的年輕人後來和他成為了忘年交。早上9點,他又得起來採購一天食材。

「77G就是我人生的另一首歌」,陳彼得說,後來因為再次去北京發展音樂,77G早已關門。現在的他很少給家人以外的人做飯,但他還是想把自然食物的理念在北京、廣州或者臺灣提倡出來。

陳彼得說,跟很多臺灣人不同,因為出生在這片土地上,他對血濃於水的感覺比很多臺灣人要深刻。「很多臺灣作家、歌手來內地展示了很好的一面,我來內地不是來展示很好的一面,而是來生活。在我出生的這片土地上生活了30年,我可以非常強烈感受到,我的根在這裡。」

「我要讓餘生在自己出生的土地上度過。」墓志銘可能是:』這裡躺著的是一個喜歡音樂,熱愛故鄉的人,一個熱愛世界的人。」陳彼得幽默地說等他一百歲時,再來訪問他。

陳彼得

廣州日報:為什麼《青玉案元夕》這首歌會感動人?

陳彼得:真實。這首歌也是我這30年來對這片土地的總結。從1988年到2018年,你們年輕人在這長大,我卻在這變老,從一個中年人到老年人。我已經活了70多歲,很幸運自己趕上了2018這個節點,趕上盛世中華,夢想中華。我很幸運,親眼目睹一個偉大的時代,在5000年長河裡鐫刻下自己的烙印。

很多人說辛棄疾的青玉案是壯志未酬,是很憂傷的的一首詞。辛棄疾沒有成為攻城掠池的將軍,卻成了千古留名的大詩人,這也是他始料未及的。我理解的他就是四個字:俠骨柔情。

廣州日報:上完《經典詠流傳》節目後,家人和你怎麼看?

陳彼得:我太太也是音樂人,她很驚喜看到我的歌受歡迎。用一句話形容,amazing。30多年前,我在當打之年,有歌流行。到現在還有歌能流行,我覺得老天很眷顧我。

有人能把一碗麵煮得好吃,把一份簡單的快餐做得好吃,或者把一首歌寫得好聽或流行,是一個人DNA裡的東西,我有這種基因。這首歌是不是為這個節目準備的。這是千年的呼喚,水到渠成。國家在一帶一路的大時代,文化事業也必須跟著起飛。

廣州日報:很多人說你活成了他們心目中老去的樣子,年輕時,你有想到自己老去的樣子嗎?

陳彼得:說實話,我年輕時從沒想過自己老了是什麼樣子,也沒料到自己會老成這個樣。平時,我很少看鏡子,因為老了。我的心一直在作祟,拒絕(變老)這件事。

不過,(笑)跟宇宙相比,人生渺小就如一顆沙。一個人變老不是很重要,就像一片葉子會不會掉落。春去冬來,生長凋零,都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也還在學習,去接受自己的容顏變老。頭髮白了,鬍子白了,可是我(年輕)的心還在。

廣州日報:為何在74歲你還能一直保持創作?創作這首歌時感覺有什麼不一樣?

陳彼得:創作跟打桌球很像,剛開始學,上升的比較快,當你到了某個程度,就很難再往上。因為比較高的技巧,需要時間、失敗和累積。我創作靈感來了時,會很快就寫好。寫不出時也會寫很久。

我的不少古詩詞歌曲是在廣州創作的,但是現在寫得比較好,因為年歲大,對人生看得很淡、很透

廣州日報:70歲後你還有什麼夢想?

陳彼得:節目播出後,無論是大齡粉絲還是小朋友,都把我說得太好了。我很慚愧,沒有大家說得那麼好。回顧一生,我算是蠻真誠的人,有時候也很荒唐。因為優點缺點集於一身,有時候會掉芝麻做不恰當的事,有時候會讓愛我的人、幫助我的人失望。

但到現在為止,我能確定的是自己的真誠和那份愛還在。對這個世界,包括對音樂我還有熱情。我希望這份熱情能像火山一樣不斷噴發。

我對陳彼得並不陌生,甚至有點「熟視無睹」。在我眼裡,他沒有「星味」,在我最初的印象裡他是一個老爺子,一個特別有腔調的大廚。因為他在廣州麗江花園開小餐館時,我是不時幫襯的鄰裡。店裡就兩人:大廚陳彼得和陳太太。

我喜歡他做的鰻魚飯,喜歡他做飯頭扎白頭巾、圍裙的認真勁。也喜歡他太太一邊用東升農場裡的有機苦瓜、番茄做蔬菜汁,一邊講隔壁的服裝店又來了新裙子。除了味道,更多人和我一樣,喜歡那家社區店的氛圍。這家12平米的小店沒有對街開,這裡就像是社區的大飯堂。

小餐館裡位子少,是日式居酒屋和臺灣店鋪的混合式風格,餐館裡有竹椅,有成架的書、CD,各地搜羅來的小工藝品,一把吉他。菜譜則按時令來。

老闆閒時,會自己在門口彈吉他。然而很慚愧,直到《經典詠流傳》節目播出後,我才發現原來好多朗朗上口的歌就來自曾經的陳大廚。他的作品比人更知名。直到這次採訪後,我才知道,他所有的食材都是親力親為去採購,毫不含糊。他每天開車從番禺到三元裡採買新鮮牛肉,調料蔬果則來自番禺的山姆會員店和清河批發市場。

也是因為親歷親為,這家小店在他去北京轉給同鄉經營後,便失去了曾經的魅力。「我老了,需要更安靜的地方住。」陳彼得如今搬離了變得熱鬧的麗江花園,去往更安靜的樓盤。但他說,還琢磨著把小餐廳重做起來,因為做人做事要有始有終,不能半途而廢。

相關焦點

  • 76歲陳彼得《加油,武漢!》唱哭中國人!
    一曲唱罷,老人朗誦詩人艾青的《我愛這土地》。聲音沙啞,皺紋顫抖,拳頭緊握,這不是朗誦,像是發自肺腑的吶喊。吶喊出幾十年的顛沛流離,和對這片熱土的深切熱愛。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聲嘶力竭地喊完最後一句,老人佝僂著腰,緩緩彎曲膝蓋,捂住淚水盈滿的眼睛,仿佛要親吻這片土地。
  • 陳彼得新歌發行:身為「中國老頭」,幸福!
    對於祖國的感情,陳彼得也有屬於自己的故事。「花甲之年,能寫,能唱,還能上網首發,這是時代的恩賜。」像是在為祖國今日的強盛感到自豪,慶幸自己77歲了,還能在網上悠然自得的抒發情懷,而一句「幸福的中國老頭」更是表達了自己對祖國的熱愛,和為自己身為中國人感到驕傲。
  • 陳彼得|穿越一個時代的風華,歷久彌新,盡情優雅
    1980年7月,鄧小平來到自己親自題名的金牛賓館下榻,指示要建設10年不落後,20年用得上的好建築,正在高光時刻的國賓館,頻繁迎送著全球的領導人;1981年7月,陳彼得在臺灣推出第一張個人專輯《也是情歌》,迅速躥紅;兩個月後,葉劍英委員長發表談話,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對兩岸和平統一與兩岸往來的一系列重要政策主張。
  • 陳彼得(歌手系列)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藝術家的事,這種事應該是由政治家來實施。組織成立之後,臺灣藝人的待遇有了大幅提高,但陳彼得卻為藝人工會的事費盡心機。很快他被繁瑣的事務弄得不堪負荷,一度患上了抑鬱症。人類的文化和文明一定得通過真善美來傳遞,這是任何人無法繞開的本質,你可以通過強權或蒙蔽來繞開,但那已經沒有意義。陳彼得一直想在真善美的平臺上找到新的藝術突破口,他相信自己會寫出更好的超越自己過去的歌曲。在北京他慢慢品讀古都,認真閱讀有價值的書,並結識了不少朋友。有次梁和平、崔健等一幫音樂人在北京為他張羅過生日,崔健特地彈琴唱歌,這讓陳彼得體會到了這座城市中藝術的溫暖。
  • 經典傳唱人陳彼得:我和我的家鄉成都
    曾經臺灣音樂界說,誰要是不紅了,就去找陳彼得寫歌,只要他肯寫,就一定能紅。故土的溯源祖國、蓉城是一生吟詠的歌 我和我的祖國,是陳彼得一生吟詠的歌。一直到1988年,這隻「孤雁」才終於踏上了祖國大陸的土地,回到了四十多年前自己出發的地方——成都。
  • 陳彼得唱起辛棄疾 曾創作一剪梅、遲到等歌曲
    這個見證著臺灣流行音樂史的歌手,一度開餐廳謀生,卻一直醉心於給古詩詞譜曲,20年後,終於有機會唱給更多的人聽資料圖:陳彼得(中間人物)   來源: 視覺中國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隗延章  舞臺上,一位短髮老人穿著西裝、抱著吉他,以搖滾樂的音樂形式唱起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唱畢,老人又朗誦了一首艾青的詩歌《我愛這土地》。
  • 【面對面】領唱《我和我的祖國》背後 陳彼得: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
    陳彼得:這是我一生最大的榮幸。上萬人在我耳邊唱,我很感動,甚至唱不出來。陳彼得:其實這也是我心裡想的,我這一輩子就是要做中國人。這個東西是鐫刻在你的血液裡的,就是我們的本能。少小離家老大回 一隻孤雁終於找到了自己出發的地方上世紀80年代末期,陳彼得創辦的臺灣演藝工會事務越來越多,陳彼得逐漸顯現出焦慮,最終在一場演唱會上爆發。
  • 陳彼得:70多年了,終於能站在故鄉歌唱祖國,有比這更感人的嗎?
    這位老人叫陳彼得,是中國臺灣音樂人。陳彼得:這是我一生最大的榮幸。上萬人在我耳邊唱,我很感動,甚至唱不出來。當時我看著天,把拳頭放在胸口,很自然地說「我的祖國」。記者:那是自己內心和內心的一種交流是嗎?
  • 一手捧紅費玉清、黃綺珊的陳彼得,因患抑鬱開拉麵館,現狀如何?
    而看似沒有什麼聯繫的幾個人,音樂上的伯樂卻是同一個人。他就是陳彼得。01說起陳彼得這個名字,相信大家都是很陌生的吧。那麼他是誰呢?有什麼強大的背景,為什麼會是這些天王巨星的伯樂呢?陳彼得,原名叫做陳曉因。出生於四川的一個軍人家庭。3歲的時候因為種種原因被自己的父母帶到身邊去了臺灣生活。因為身邊的因素,導致長大後的他非常沉迷於音樂。尤其是愛好西方搖滾樂這口。
  • 中國好聲音|陳彼得: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
    時隔半個世紀,75歲的陳彼得再次像個新人般登上舞臺。音樂仿佛是他繾綣不忘的戀人,走過半生的路,這位白髮少年彈著吉他唱起歌,仍舊是心動如初的模樣。這是陳彼得在嘉興度過的第十個日夜。每天早晨,他和其他選手們一樣在酒店吃早餐,然後搭乘節目組的統一巴士去現場排練。
  • 陳彼得:人生可以活兩次
    看到這一幕,我幾乎無法將眼前的陳彼得,和當年臺灣樂壇上締造出「一首歌捧紅一個人」神話的陳彼得,做出任何的關聯,同時我也好奇,這些年陳彼得都去哪了。田川:您跟巴度老師是怎麼相識的?陳彼得:我們萍水相逢,然後相知相許,然後相依為命。
  • 75歲的臺灣「音樂教父」陳彼得:除了戰鬥,你別無選擇
    燈光勾出他臉上的皺紋,頭髮和鬍子上的銀絲被襯得鋥亮。他用手抵著額頭,雙眼微閉,兩頰凹陷,與聳立的鼻梁構成立體的光影區間,整張臉讓人想起一片皺縮的老樹皮。——這是演講的第二天,與前一天聚光燈下的他大相逕庭,他把在舞臺上穿的白色T恤、藍色小西裝和淺色牛仔褲換下,套上一件單薄的棕色毛衫和一條迪卡儂灰色運動褲。 「我昨天講的應該不錯吧?」
  • 《走出非洲》這片土地
    真正讓人不舍而鬱積於心的心傷是與作者卡倫一起,在這片土地上用文字一字字鐫刻的17年漫長歲月之城。這座圍城在堆砌時經歷了無數風雨與磨難,然而當它真正面臨結束時,才發現17年仿佛只是短短一瞬,還未來得及把情感整理好便要不得不說再見。就像我們的一生,每天艱辛度過時總是充滿各種不滿或是抱怨,而待我們終須與它生生離別,我們只覺得一切只是匆匆,太匆匆。
  • 我深愛著腳下的這片土地
    勤勞的人們在這片土地上,祖祖輩輩的用汗水耕耘著他們的幸福。那挺拔結出粗壯黃燦燦的苞米,掛滿無數八角的大豆,一個個內斂不張揚把果實藏在地下,如小菱角的花生,還有把地都撐的裂出痕跡的碩大紅暑……被深耕過土地顯得溼潤,平坦,芳香。
  • 陳彼得:80年代的音樂才子,了解一下
    真正的音樂人,作品比名氣大,陳彼得值得這樣的讚揚。據了解,陳彼得一共創作了500多首歌曲,最著名的歌曲有《阿里巴巴》《遲到》《一條路》《無言的結局》《一剪梅》《等你一萬年》《老椰子樹下》《幾度夕陽紅》《一段情》《昨日夢已遠》《燈火闌珊處》等。
  • 陳彼得帶著遲到了34年的《遲到》回來了...
    作曲:陳彼得作詞:陳彼得編曲:陳彼得你到我身邊 帶著微笑帶來了我的煩惱我的心中早已有個她哦 她比你先到你到我身邊帶著微笑這或許是一首讓你既熟悉又陌生的作品,熟悉是因為早在 80 年代初這首歌的原版就已經紅遍了大江南北,甚至在全亞洲也有很高的傳唱度;陌生是因為這次陳老和製作團隊的重新編曲,太讓人耳目一新了,非要形容一下的話「大概是那種可以循環一整天都不會膩的歌」。上周,繼王力宏、王俊凱、譚維維等眾星之後,陳彼得也作為經典傳唱人,站在了《經典詠流傳》舞臺上。
  • 劉海豔隨筆《我愛這片土地》!
    我愛這片土地文/劉海豔26歲的鄧稼先博士畢業後,迅速選擇回國,拒絕了國外的高薪挽留和大好前程,只因為他心繫祖國,他深知這片熱土所經歷的一切。「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是他銘記於心的使命,因了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他才踏上歸國的路,才有了兩彈一星的成功,才有了中國不再任人欺凌的今天。竺可楨,作為蔣經國的老師,國民黨撤退臺灣前,蔣介石安排兒子三請竺可楨去臺灣。蔣介石飛離大陸時,除了帶走227萬兩黃金和大批國寶就是人才,他帶走了道家儒家班禪的掌門人,還力邀大師級人才和他一起進臺灣。
  • 離婚的中年女人,餘生該如何度過?
    致離婚的中年女人:餘生很貴,你想要的幸福,只能靠自己去努力。其實對於剛剛離婚的中年女人來說,她們或許不會意識到這一點。那個時候,她們會很是傷心,會沉浸在離婚的痛苦之中。但當她們真正意識到了這一點之後,她們也會明白餘生其實還有很多時間,需要好好修復自己受傷的心靈。中年的離婚女人,面臨的壓力其實是很大的。而且這種情況下,就算是離婚,基本上也不可能不和前夫有所聯繫。因為這個時候,孩子都基本上還沒有真正的長大,是需要雙方共同去努力照顧孩子的。
  • 「老成都」陳彼得:欠成都的歌 先用《遊子吟》還
    本報記者邊鈺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流行樂壇,陳彼得的名字如雷貫耳,他創作的《遲到》《阿里巴巴》《一剪梅》等經典歌曲,承載著無數人的青春記憶。1月12日,受邀參加南方周末N-TALK成都專場演講分享,古稀之年的陳彼得再回故土成都,情難自已,數度落淚。
  • 《春天的榮光》音樂專輯之《愛在這片土地》
    請欣賞《春天的榮光》音樂專輯之《愛在這片土地》。杜長春版01馬紅梅版02《愛在這片土地》作詞:嶽曉青作曲:任家榮演唱:杜長春 馬紅梅都說你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成吉思汗開疆擴土留下傳奇都說你是一片紅色的土地先輩們為民族解放開創奇蹟風吹過傳來讚美的頌歌雨落地滋潤紅色的種子血和淚澆灌的這片土地綻放了萬紫千紅的絢麗啊,愛在這片土地心中流淌深情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