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魚
河豚
長江鰣魚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蘇軾
東方網3月24日消息:「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是大文豪東坡先生為高僧惠崇應畫詩《春江晚景》。生於長江之源,逝於長江之濱,近水而居,多次沿江而下,尋覓江鮮,留下了一段段東坡居士的江鮮情緣。除了蘇詩,不少古詩文中都留下了文人墨客的江南美食情緣,讀來令人食指大動。
春天養肝保健
「風、寒、暑、溼、燥、熱,是中醫理論病因學中的『外感六淫』,春季對應的是『風』。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很多疾病都是由風邪引起。」南京中醫藥大學中內教研室主任薛博瑜告訴記者,儘管春天氣溫逐漸回升,但風的溫度其實還很低,如過早開放體表,剛萌發的生機就會被扼殺,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會受到傷害。
《黃帝內經》中指出四時養生的方法,將人體內五個主要內臟(心、肺、脾、肝、腎)的保養和四季結合起來,達到天人相應。「春氣通於肝,春季既是肝病易於發生的季節,也是養肝保健的最好季節。」正是結合以上知識,薛主任提出了「風、肝」兩大關鍵字,不同年齡層的人則有各自的注意要點。
「春捂」怎麼捂?
薛主任說,中醫有「寒從腳下生」的說法,腳上的神經末梢豐富且敏感,這也是老一輩總說腳暖了身體就暖了的原因。現在,很多年輕人衣著卻相反,往往上面穿羽絨服、毛衣,下面只穿薄薄一條褲子,這樣最容易患病。
春天換裝應先脫棉毛衫,換成襯衫、線衫。棉毛褲一定是最後脫的,必要時要等到4月份再脫。出門時,如果不穿高領衣服,一定要戴圍巾。脖子和胸口是容易受風的地方,稍不注意就會中風邪。
當然,「春捂」也要依個人的體質進行。如果捂時常常出汗、咽喉燥熱,應該早點兒換裝,否則捂出了汗,被冷風一吹,反而容易患病。
豪華型
江南鮮筍趁鰣魚,爛煮春風三月初。 ——鄭板橋
長江鰣魚
南京已經十多年不見了
「現在南京市場上的鰣魚都是從東南亞一帶進口的,因為品質比較差,價格才三四十元一斤,長江鰣魚已經差不多十年不見了。」在惠民橋水產市場信息科科長章茂華印象中,1996年自己剛來市場的時候,還見過長江鰣魚,等到第二年就看不到了。他告訴記者,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因為汙染和濫捕,長江鰣魚的數量急劇減少,很快便消失。
2002年,惠民橋市場曾經來過一個東北人,開出2500元/斤的高價收購長江鰣魚,但是商戶們四處尋找都沒有找到;2008年,6條疑似長江鰣魚剛剛在市場出現1個多小時,就被人以每斤2200元的價格買走了,後來被專家認定是人工養殖的。
如今南京的江鮮館裡,基本上不會再出現長江鰣魚,偶爾有打著招牌的,也多是在產地上造假了的,名噪一時的長江鰣魚終於消失了。
刀魚
清明時節江魚鮮,恣看收網出銀刀。 ——蘇軾
日產30斤,每斤8000元
今年這個遲來的春天,無疑又一次抬高了早已經成為奢侈品的刀魚的價格。記者從下關惠民橋市場了解到,由於入春後持續低溫天氣影響了長江刀魚洄遊,致使長江刀魚日上市量不增反減,南京正宗江刀日上市量不足30斤,多產自鎮江揚中等地。條重3.5兩的刀魚價格則從上市初的4000元/斤攀升到8000元/斤,創下10年來的新高。
如今,這些刀魚幾乎全部送到5星級酒店或者高檔江鮮館裡。然而,曾幾何時,這名貴如奢侈品的江刀是每個南京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吃到的東西。
「老南京」白先生記得十多年前,花上十幾塊錢就能在路邊買上一串刀魚,回家飽餐一頓。而那時候,在南京燕子磯那邊就可以捕撈到正宗的江刀。
小資型
是時,貴不數魚蝦。
——梅堯臣
河豚
遊走於「禁」與「食」之間
在「長江三鮮」裡,如今唯一相對容易見到的就數河豚了,只是在一般的水產市場裡,河豚因為含劇毒而禁售。但是在包括靖江、揚中、江陰等地的民間,對河豚還是「有限開禁」,據了解,目前養殖銷售河豚已經是地處長江邊的靖江市的重要產業之一,年吞吐量超過2000噸。
在南京一些大的江鮮館裡,並不難見到河豚的影子,冬春之間,為河豚的產卵期,此時其肉味最美。
河豚飲食文化的發展與六朝建都南京有關,2000年前吳越盛產河豚,吳王成就霸業後,河豚被推崇為極品美食,吳王更將河豚與美女西施相比,河豚肝被稱之為「西施肝」,河豚精巢因其潔白如乳、豐腴鮮美、入口即化,被稱「西施乳」。
如今,在一些高檔酒店裡,依舊可以吃到加工去毒過的河豚,起價也在500元/人。據介紹,每條河豚的加工去毒需要經過30道工序,用小刀割去魚鰭,切除魚嘴,挖除魚眼,剝去魚皮,接著剖開魚肚取出魚腸、肝臟、卵巢和腎等含劇毒的內臟,再把河豚的肉一小塊一小塊地放進清水中將上面的毒汁漂洗乾淨,一個熟練廚師也要花20分鐘才能完成。
經濟型
青芹不似,石芥防風空剔齒。 ——華嶽
蘆蒿
紅樓夢裡的美味
南京市面上有兩種蘆蒿:一種是野生的,紅綠色相間的根部頗為粗壯,還有未曾洗淨的泥土,加上溼漉漉的葉子,頓時讓人覺得一股盎然的春意,最近一斤也要七八塊;還有一種是人工種植的,價格也相對低廉,多在三四塊一斤。
南京人對蘆蒿總有著獨特的熱愛,在《紅樓夢》第六十一回裡提到,小燕說:「晴雯姐姐要吃蘆蒿」,柳家的忙問是用肉炒還是用雞炒,小燕卻說:「葷的因不好才另叫你炒個麵筋的,少擱油才好。」由此可以看出,在曹雪芹時代,蘆蒿已經是美味了。
如今,八卦洲是南京蘆蒿的主要產地。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
——杜甫
韭菜
一吃就是整個春天
春天的韭菜最鮮嫩,一剪下去,香味已經撲鼻而來,韭菜嫩得冒水,最是美味,而接下來,那被剪過的茬還會繼續長出細嫩的葉子,讓你吃上整個春天。
在中醫裡,韭菜有一個很響亮的名字叫「壯陽草」,因其具有溫中下氣、補腎益陽的功效。
青菜蘿蔔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 ——鄭板橋
楊花蘿蔔
接待連戰,宴席上就有它
小而且圓,外紅裏白,只比櫻桃略大,這袖珍版的楊花蘿蔔在菜場裡十幾顆紮成一把,頗為精緻。
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領的訪問團到南京時,為接待連戰一行,南京方面準備了20多道菜,其中就有楊花蘿蔔。
春養生
男女老少各不同
兒童可按摩穴位增強免疫力
春季氣候轉暖,細菌、病毒等微生物開始繁殖。孩子的免疫力低,家長一定要注意提高孩子的抵抗能力,飲食上不能掉鏈子。「如果小孩不願意吃飯,可以給他按摩合谷和足三裡兩個穴位,調節孩子的飲食,同時也可以按摩內關和外關兩個穴位,促進孩子的心肺功能。」南京中醫藥大學中內教研室主任薛博瑜說。
年輕女孩少穿緊身褲和短裙
氣溫上升,不少愛美女性迫不及待換上緊身衣、超短裙。薛主任提醒,這兩件都很不適宜春季穿。
「春三月是一個舒張、開放的季節,緊身衣會阻礙自身氣血流動,從而導致器官組織鬱結出問題。」薛主任說《黃帝內經》也提到「被發緩形」,正是提倡人們春天起床後把頭髮隨意披散下來,讓自己感到無拘無束,而「緩形」正是讓身體無拘無束,不要被箍著。
男青年少做激烈運動
春季是柔和之氣上升的季節,不要過多熬夜,也不要進行太多過於激烈的運動。 對年輕人來說,太極拳、瑜伽、快步走、慢跑、騎自行車、登山、體操等都蠻好,既可以活動關節,舒展肢體,促進血液循環,又能改善肌體對氧氣利用的功能。
老年人起床別太早
《黃帝內經》裡提到「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薛主任認為,對於老年人,早晨不宜起得太早「最好不要早於6點半,老年人身體弱,春天早晨的涼風吹多了,對老人的心腦血管都不好,也容易引發慢性支氣管炎。」早上輕輕地起床,不忙梳頭就到庭院裡走走,為的是不要把陽氣打亂了。薛教授提醒有晨練習慣的老人,春天晨練要注意把握節奏不能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