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鴻賓先生與上海戲校同學
一排左二張正芳
校領導和關師夫婦也由《辛安驛》看到我往梆子大花旦發展的前景,於是用重金聘請來當年曾紅極一時的梆子名伶「四盞燈」(原名周詠堂),為我傳授他的「看家戲」,第一出就選定了《蝴蝶夢・大劈棺》。「四盞燈」青年時期蹺功絕活很多,各項基本功也都十分過硬,在他所演的劇目中,如《紅梅閣》《陰陽河》《梵王宮》等,都以不同的技巧來施展他符合劇情需要的各種功力,所以每到各地演出都極受歡迎。晚年「四盞燈」在上海定居,我校聘請他時他已年近古稀。能得到這樣一位德高望重又有專業特長的老藝術家的傳藝,真是我的幸運!我必須先做好準備工作。於是,我去看了當時最能叫座的《大劈棺》,就想知道這齣戲到底有什麼特點?究竟好在哪裡?使得眾名角都要以此來打對臺戲!然而當我連續看了兩位名坤伶演出的《大劈棺》之後,就有些失望了,該戲除了情節有些反常,故事內容近似荒唐,其表演技巧都很一般,憑什麼觀眾都這麼愛看這齣戲?我帶著這些疑問走進教室。
別看周師兩鬢斑白,但精氣神十足,一談到戲,能讓你聽得入神,似乎還能看到他當年舞臺上的光彩!周師多年來一直想把自己的幾齣代表作傳下去,但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學生,他看了我的《辛安驛》,認為我正是他所要找的繼承者,因而對我十分厚愛。他一再囑咐我:「孩子,我的戲中所用的功力,都是難度較大的,你如果能按照我的要求去練,到了臺上亮出你的真功夫,一定能成功!讓觀眾心服口服誇讚你,那你就有了戲範了;如你在臺上圖省事偷工減料,觀眾眼睛裡是不揉沙子的,他們只要把你的戲和當前舞臺上正在演的那幾位名角兒的《大劈棺》對比,就分出好壞了。如果你這齣戲沒有真功夫,不如她們演得好,那你就算演砸了。」
張正芳《楊排風》
周師對我說,他這齣梆子《大劈棺》的戲路子,和她們演的路子都不同,她們是以賣「思春」那場戲的表演叫座,而他是以賣「劈棺」那場戲不同的真功夫為主,田氏除了表情動作之外,更要注重配合劇情內容恰當運用技巧和功夫。這場戲的內容和情節中,可以表現功夫的機會很多。當她急棄靈堂,要亮過硬的蹺功,一陣風似的快速跑圓場;當她猶豫不決,是否下狠心去劈棺,要用跺腳起「雙飛燕」(雙腿躍起離地二尺再騰空收腿落地站穩),用這個技巧來說明她已下定決心劈棺;當她向莊周求饒時,要用「跪蹉」(雙膝跪地,以膝蓋急促緊地跪著走)等技巧。其中最難的是:田氏為救她的新歡楚王孫,要用新鮮的腦髓做藥引子,田氏急不可待,推開靈堂門一躍跳到放置棺材的靈桌上,舉起板斧,猛砍棺材三斧,此刻棺蓋突然打開,莊周起立棺中,怒責田氏一聲:「呆!賤人大膽!」只嚇得田氏以為丈夫死而復生,魂飛魄散。此刻用一個高難度的特技:在高臺上以身體往上躥,起範兒,走一個騰空而起,從空而降的「硬搶背」,在此同時,必須撐住自己的頭部,從空中降落時,雙腳還留在半空中,就在這一剎那,急速走一個「烏龍絞柱」,亮出足下穿著紅繡花鞋的三寸金蓮,配合擰勁,形成一朵在空中開放的蓮花。這個動作既美,同時又可以緩解起範兒上躥時過猛的衝勁,這個「硬搶背」才能安全落地。當然這一系列技巧的連接,硬功夫的表現,並不是單純表演技巧,而是為了表現人物的內心行為,表現田氏由心情急切而轉化為魂飛魄散,這也是這齣戲的「戲膽」,戲要有藝,也要有技,無藝無技都不成戲。所以必須練好這些硬功夫,這就叫「一招鮮,吃遍天!」
張正芳
周師告訴我:「這門功屬於「童子功」,年齡越小身體越輕就越好練,像那幾位當前的名角兒,她們都是成年人了,恐怕想練也練不了啦!」周師的講解真使我聽得目瞪口呆!我頓時想到,我看到的那兩位名坤伶所演出的那兩臺戲,既沒綁蹺,戲中也沒有像周師所說的這些精彩表演,周師如把他的真功夫傳給我,那我這齣《大劈棺》肯定會比她們強!可想到當時我的功力,深感差距太遠,於是捫心自問,我能行嗎?但即刻又轉念一想,我不是要迎難而上嗎,怎麼到了關鍵時刻反而退卻了!這不是自食其言嗎?這可不是我的性格。想到此,我信心十足地向周師表態:「周老師您不是已經看好我了嗎?請您放心吧!多難、多苦我都不怕,您就把難度最大的『一招鮮』傳授給我吧,我也一定要像您一樣,同樣一齣戲,『十戲九不同』。『劈棺』這場,我就用這個『一招鮮』的絕活,這樣我就可以去和那幾位名坤伶爭高低了。這就能說明我雖還是個小學生,但功力不比她們差。我要為母校爭光!要為老師您爭氣!」
恩師對我的表態特別滿意,笑著對我說:「我就喜歡你這個要強的倔勁,但我倒是有點猶豫了,你從來沒練過這個「硬搶背,這門功確實不太好練,如果現在你愣要練,恐怕還是有點風險。這樣吧,你馬上去請你們教務主任關鴻賓老師來,我們再商量商量,是不是先學出別的戲,等你把這『絕活』練好了,咱們再學這齣。」我急忙請來了關老師。關師認為,當前先學《大劈棺》是校領導的提議,先演《大劈棺》也是迎合社會上的需要,因當時我已經成為尖子學生了,為滿足觀眾需求,就要大量增加劇目。而這門功雖很難練,但早晚都得練。關師又請來梁連柱、穆盛樓、沈延臣三位非常有經驗的看功老師一起商量,怎樣才能保證我練好這個硬搶背而又不出意外。眾師都認為,周師有幾十年的舞臺實踐經驗,這齣戲又是他的代表作,只要他為我開好範兒,憑我的刻苦勁肯定能練好這個「絕活」。周師點頭示意說,好,那咱們就試試看吧!
何金海 關鴻賓 趙德勳
張正芳 顧正秋
關師一聲令下,排練場上立即呈現出緊張的氣氛,擺上堂桌,又搬來大草墊子鋪在堂桌前,以備我硬搶背落地時免遭摔傷。眾師都非常認真地圍成一圈,看周師給我開範兒。周師讓我站在桌上,他在桌前邊說邊給我走示範,我照樣而學:提氣,用雙手從左上方經右用個大弧形起範兒,用手帶動身子往半空中躥去,上去之後要立即使勁片右腿壓在左腿之下,即在半空中走個「烏龍柱」,此刻頭部在下即將落地,要把力氣用在雙手上,讓右手先扶地撐住全身,左手不等扶地就趕緊掖在胸前,讓背部落地。此時我基本已經心領神會。周師說:「你記住,我用一、二、三、四做提示,你按我以上所說,有順序地連接每個技巧進行練習,準能成功。」我按周師所說,將他教的口訣記在心裡,並在眾師面前朗誦了多遍。周師說,只要你心裡有這個數,那咱們就試試看吧!關師也為我加油說:「不用怕,你看這麼多老師都在為你壯膽,都在保護你呢!」眾師也齊聲說:「你放心吧,摔不著,就看你的了!」當時我就想,只要闖過這一關,《大劈棺》就能開課了。我在心裡又默念了幾遍口訣,便胸有成竹地說:「老師,看我的!」然後甩起雙手即起範兒。周師緊密配合,高聲朗通:「一、二、三、四…」周師剛念完,我已把這一系列技巧的連接順序完成,安全落地,既沒戳著膀子,也沒窩著脖子,更沒有摔著腰。我很自豪地問幾位老師:「你們看,我試的結果怎麼樣?」幾位老師都看呆了,只有周師大聲誇獎地說:「好孩子!真有你的,這麼難的功夫,沒想到你一次成功!」我笑著說:「這不是您教的好嗎,開範兒說得那麼仔細,再笨的學生也聽懂了。」關師答茬,這可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做得到的,沒點膽量也不敢走。梁師說:「這還是她的功底好,這下我們就都放心了。」眾師的誇讚更使我增強了信心,我說:「要不就趁熱乎,我再走一個?」周師馬上答茬:「對!是應該再走幾個,鞏固這個範兒,上臺就有把握了。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你就會越練越有自信,這個『絕活』就成為你的看家本領了。你再走,一定要使勁再往上躥高點兒,躥得越高,在上面那個『烏龍絞柱』右腿就蹁得越大,擰得再快一點兒就更好看了。」師尊的鼓勵真是我上進的動力!我馬上一鼓作氣,又連續走了兩個,一次比一次好!周師又委託那幾位看功的老師:「這孩子這門功的鞏固和提高,就得拜託你們幾位了,每天收功前必須讓她連續走五個,等她練好了,到臺上就跟玩兒似的越走越順了。」眾師也不負周師的託付,每天收功前督促我反覆練習,使得這門很難的功夫成為了我後來「一招鮮,吃遍天」的絕活。在公演時,觀眾對我的這一段表演給予充分肯定,報以熱烈的掌聲,並讚譽其為「真功夫」。
張正芳《小放牛》
在練習這門功夫的過程中,我也懂得了「十戲九不同」的深刻內涵,藝無止境,同樣一齣戲,劇情內容相同,表現方式不同,要在規定情景中,選擇以技藝雙優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達到完美,以滿足觀眾對藝術欣賞的要求,這也是一名演員的應盡之責。
《入戲——張正芳京劇生涯自述》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7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