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響哥薦
最近,有不少輿情事件受到大家的關注,如「某地瑪莎拉蒂撞寶馬」事件、「養老金2035年將耗盡的謠言」、「西安奔馳車主維權」事件……
面對這些輿情問題,不少人通過網絡表達自己的意見或看法,也讓「輿論搭車」現象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
那麼,什麼是「輿論搭車」?大家為何會關注並願意「搭車」?隨思響哥一起來看!
一分鐘乾貨速覽
什麼是「輿論搭車」?
當突發事件受到關注,使人們在地域、身份、內容等方面產生相關聯想,導致輿情內容延伸或目標發生轉向,引發更多社會關注和討論,並促使公權力介入問題的解決。
公眾為何會關注並願意「搭車」?
①輿情爆點能夠引發其心靈共振,從而形成「共情」的社會心理聯結;
②輿論問題暴露後,喚起了其他網民相似的風險記憶;
③通過對新近發生的事件「蹭熱度」的辦法來表達和傾吐。
「輿論搭車」為什麼會發生?
由於一些媒體傳播引導和個別官方渠道輿論應對存在理念、方法的缺失和不當之處,知情權與權威力量的衝突時有呈現。
「輿論搭車」現象如何破解?
①要加強輿情預警機制建設,「打撈」輿情信息,避免造成的「搭車」輿論危機;
②要加強媒體職業素養與主體責任建設,防範「輿情搭車」引導偏誤;
③加強網絡社會組織建設,引導網民自治;
④加強政務互動回應一體化建制,暢通民主表達渠道。
以下為全文:
「輿論搭車」現象中的社會心理與困境破解
孟 威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
網絡新媒體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導
在近年來的「官員楊達才微笑」「青島天價大蝦」和「西安奔馳車主維權」等事件中,「輿論搭車」現象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
「輿論搭車」是指這樣一種現象:有突發事件進入公共空間,受到輿情關注,使人們在地域、身份、內容等方面產生相關聯想,導致輿情內容延伸或目標發生轉向,引發更多社會關注和討論,並促使公權力介入問題的解決。
「輿論搭車」頻發是改革轉型期公民複雜社會心態的映現。在一定程度上曝光社會問題,可以使一些人的心理訴求得到釋放。因此,未雨綢繆,對「輿論搭車」的潛在風險加以防範,確保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是推動國家信息化建設和維護網絡信息安全面臨的重要議題。
公眾為何會願意「搭車」?
輿情爆點能夠引發公眾的心靈共振,從而形成「共情」的社會心理聯結。公眾關注某種輿論並願意「搭車」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於輿情爆點能夠引發其心靈共振,從而形成「共情」的社會心理聯結。「網絡搭車」中的「共情」心理,是個體對他人替代性情緒表達的一種同情心反應,也是個人風險經歷和風險意識的喚起。
「輿論搭車」事件一般源於個體經驗的表達,問題暴露後喚起了其他網民相似的風險記憶。由此可見,個體經驗顯示出的是普遍認同的心理。
多年來,在網際網路上形成了公眾持續關注的七大領域——權與法、歷史問題、反腐廉政建設、公共安全、謠言與信息公開、色情暴力及不良信息傳播、東西方意識形態博弈。
對於大多數未曾經歷極端性事件的公眾來講,「輿論搭車」的價值還在於,一些日常所遭遇的不公正事件、不平等待遇由於實質性傷害小,尚不能構成訴諸於法律的理由,當公眾發現通過正常途徑無法申訴、辯解,但卻可以通過對新近發生的事件「蹭熱度」的辦法來表達和傾吐,從而得到網民的道義支持,或者獲得公平正義的伸張時,網絡所賦予的關係連結和自由表達就成了最便利的工具。由此,「輿論搭車」便成為輿論場上的一種流行趨勢。
「輿論搭車」現象有哪些誘因?
知情權落地與權力行駛過程中的矛盾衝突,是「輿論搭車」發生的一個常見誘因。
公眾輿論往往聚焦於幾種訴求:第一,要求權威介入,以呈現未知而欲知的事實。第二,要求信息掌控方公開信息,答疑釋惑,而不是敷衍應對、緘口不語。第三,要求權威方、直接義務方對權利方表現出對等或更大的作為。
在網民那裡,雖然知情權落地未必如人所願,但作為表達權利的出發點,知情權被視為檢驗公權力是否公正有效行駛的一把尺子。在「輿論搭車」的過程中,一旦知情權落地受阻,就會發生輿論的偏離或轉向,從而牽引出更多、更大的次生輿情。
由於一些媒體傳播引導和個別官方渠道輿論應對存在理念、方法的缺失和不當之處,知情權與權威力量的衝突時有呈現。
每有輿情事件爆發時,由於一時間渠道短缺或不暢、信息不確定性強,網民很容易陷入低落、不安的情緒之中,在真偽難辨的複雜局面下迷失方向。因此,求濟於權威、消息靈通的媒體和擁有公權力的官方渠道成為公眾知情權落地的主要方式。但公眾對於權威的心理又是複雜的,既存在消息源依賴的一面,又有將信將疑的一面,其微妙心理需要得到及時而有力的關懷。在這一方面,媒體和官方可以有所作為。
在現實中,由於一些媒體傳播引導和個別官方渠道輿論應對存在理念、方法的缺失和不當之處,知情權與權威力量的衝突時有呈現。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不作為,即不能及時公開真相,一些部門甚至採用捂、蓋、逃等方式迴避應對。
第二,不得當,即由於經驗不足導致應對效果不佳。種種狀況之下,管理部門不但難以獲得公眾信賴,反而還會引發其不滿,或造成新的誤解,並可能刺激公眾迸發出繼續「輿論搭車」、一探究竟的強烈願望。
對於媒體一方,主要存在的問題是,把關嚴格的專業媒體可能出於慎重考慮,延誤了信息發布的最佳時機,或因為象徵性、口號式的回覆被指責缺乏誠意。而善於抓取公眾注意力的網絡平臺、社交媒體、自媒體等,則可能因為責任意識不足和專業經驗欠缺遭受詬病。
「輿論搭車」現象如何破解?
「輿論搭車」現象既展現出轉型時期社會心態的複雜性,也體現出信息傳受的失衡。同時,這也暴露出一些媒體和個別管理機構對於網絡公民力量缺乏認知,以及相關治理機制、引導方法的不完善之處。針對現狀,我們要進一步轉變治理理念、治理行為,積極探尋破解困境的有效方式。
第一,要加強輿情預警機制建設,點面結合,設置內在安全防線,「打撈」輿情信息,避免社會心理失衡造成的「搭車」輿論危機。
做好點的工作,即做好具有影響力的個體和社群動態把控,包括對輿情多發來源網站、社區的持續觀察分析,對發布者的信息內容和行為動向進行及時鑑別、預測,同時針對輿情主體、群體特點,結合機器畫像、算法推薦、數字留痕、數據恢復等技術,做好公眾心理情緒的常規性大數據儲備和長期監測,及時把握動態、趨勢,隨時「打撈」輿情,化解社會矛盾,做好評估預警和前期處置,避免輿情危機的再次爆發。
第二,要加強媒體職業素養與主體責任建設,形成快適介入、深度矯議、價值引導的傳播機制。
為防範「輿情搭車」引導偏誤,媒體需在三方面下大力氣提高專業素養、建立有效機制、實現責任擔當。一是快適介入,包括迅速公開和適時參與。以迅速反應減少信息不確定性與傳聞、謠言、噪音,通過融媒體平臺,實現多渠道採集、發布和溝通。二是深度矯議。媒體需憑藉專業能力深挖報導領域資源,力求將背景、事件、人物、動態和潛在影響等信息傳達給公眾,矯正網絡信息的碎片化、零散化缺陷,傳達正確的認知理念。三是價值引導,媒體要重點解決公眾「想什麼」和「怎麼想」的雙重問題,努力搭建媒介議程和公眾議程理解互助的橋梁。媒體要注重提升傳播引導水平,減少宣教氣,提供豐富而生動的信息、觀點。
第三,加強網絡社會組織建設,引導網民自治。對於網絡輿情治理,如果我們追隨輿情而動,那麼危機在前、治理滯後的缺陷就在所難免。克服「輿論搭車」事件中的群體性衝動,要進一步完善外部管理機制、激發網民自治管理的內在活力。對此,需加強網絡文明建設指導,推進網絡社會組織建設,促進公民道德認知和法治觀念的提升,實現官方治理和公民自治的有效統合。
第四,加強政務互動回應一體化建制,暢通民主表達渠道,凝聚社會共識,提升社會管理公信力。要進一步加強政務新媒體建設,增強互動渠道的有效性,幫助公眾清晰知曉信息,正確看待和理解社會議題、國家政策,減少輿情中的非理性因素,從根本上改變「輿論倒逼」的局面,提升公權力的民意認同。
選自 | 《人民論壇》雜誌6月中
原文有刪減
轉載請註明來源
原文責編 | 王妍卓
歡迎加入人民論壇VIP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