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關注!「輿論搭車」現象背後的反思

2021-01-18 人民論壇網

思響哥薦

最近,有不少輿情事件受到大家的關注,如「某地瑪莎拉蒂撞寶馬」事件、「養老金2035年將耗盡的謠言」、「西安奔馳車主維權」事件……

面對這些輿情問題,不少人通過網絡表達自己的意見或看法,也讓「輿論搭車」現象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

那麼,什麼是「輿論搭車」?大家為何會關注並願意「搭車」?隨思響哥一起來看!

一分鐘乾貨速覽

什麼是「輿論搭車」?

當突發事件受到關注,使人們在地域、身份、內容等方面產生相關聯想,導致輿情內容延伸或目標發生轉向,引發更多社會關注和討論,並促使公權力介入問題的解決。

公眾為何會關注並願意「搭車」?

①輿情爆點能夠引發其心靈共振,從而形成「共情」的社會心理聯結;

②輿論問題暴露後,喚起了其他網民相似的風險記憶;

③通過對新近發生的事件「蹭熱度」的辦法來表達和傾吐。

「輿論搭車」為什麼會發生?

由於一些媒體傳播引導和個別官方渠道輿論應對存在理念、方法的缺失和不當之處,知情權與權威力量的衝突時有呈現。

「輿論搭車」現象如何破解?

①要加強輿情預警機制建設,「打撈」輿情信息,避免造成的「搭車」輿論危機;

②要加強媒體職業素養與主體責任建設,防範「輿情搭車」引導偏誤;

③加強網絡社會組織建設,引導網民自治;

④加強政務互動回應一體化建制,暢通民主表達渠道。

以下為全文:

「輿論搭車」現象中的社會心理與困境破解

孟 威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

網絡新媒體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導

在近年來的「官員楊達才微笑」「青島天價大蝦」和「西安奔馳車主維權」等事件中,「輿論搭車」現象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

「輿論搭車」是指這樣一種現象:有突發事件進入公共空間,受到輿情關注,使人們在地域、身份、內容等方面產生相關聯想,導致輿情內容延伸或目標發生轉向,引發更多社會關注和討論,並促使公權力介入問題的解決。

「輿論搭車」頻發是改革轉型期公民複雜社會心態的映現。在一定程度上曝光社會問題,可以使一些人的心理訴求得到釋放。因此,未雨綢繆,對「輿論搭車」的潛在風險加以防範,確保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是推動國家信息化建設和維護網絡信息安全面臨的重要議題。

公眾為何會願意「搭車」?

輿情爆點能夠引發公眾的心靈共振,從而形成「共情」的社會心理聯結。公眾關注某種輿論並願意「搭車」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於輿情爆點能夠引發其心靈共振,從而形成「共情」的社會心理聯結。「網絡搭車」中的「共情」心理,是個體對他人替代性情緒表達的一種同情心反應,也是個人風險經歷和風險意識的喚起。

「輿論搭車」事件一般源於個體經驗的表達,問題暴露後喚起了其他網民相似的風險記憶。由此可見,個體經驗顯示出的是普遍認同的心理。

多年來,在網際網路上形成了公眾持續關注的七大領域——權與法、歷史問題、反腐廉政建設、公共安全、謠言與信息公開、色情暴力及不良信息傳播、東西方意識形態博弈。

對於大多數未曾經歷極端性事件的公眾來講,「輿論搭車」的價值還在於,一些日常所遭遇的不公正事件、不平等待遇由於實質性傷害小,尚不能構成訴諸於法律的理由,當公眾發現通過正常途徑無法申訴、辯解,但卻可以通過對新近發生的事件「蹭熱度」的辦法來表達和傾吐,從而得到網民的道義支持,或者獲得公平正義的伸張時,網絡所賦予的關係連結和自由表達就成了最便利的工具。由此,「輿論搭車」便成為輿論場上的一種流行趨勢。

「輿論搭車」現象有哪些誘因?

知情權落地與權力行駛過程中的矛盾衝突,是「輿論搭車」發生的一個常見誘因。

公眾輿論往往聚焦於幾種訴求:第一,要求權威介入,以呈現未知而欲知的事實。第二,要求信息掌控方公開信息,答疑釋惑,而不是敷衍應對、緘口不語。第三,要求權威方、直接義務方對權利方表現出對等或更大的作為。

在網民那裡,雖然知情權落地未必如人所願,但作為表達權利的出發點,知情權被視為檢驗公權力是否公正有效行駛的一把尺子。在「輿論搭車」的過程中,一旦知情權落地受阻,就會發生輿論的偏離或轉向,從而牽引出更多、更大的次生輿情。

由於一些媒體傳播引導和個別官方渠道輿論應對存在理念、方法的缺失和不當之處,知情權與權威力量的衝突時有呈現。

每有輿情事件爆發時,由於一時間渠道短缺或不暢、信息不確定性強,網民很容易陷入低落、不安的情緒之中,在真偽難辨的複雜局面下迷失方向。因此,求濟於權威、消息靈通的媒體和擁有公權力的官方渠道成為公眾知情權落地的主要方式。但公眾對於權威的心理又是複雜的,既存在消息源依賴的一面,又有將信將疑的一面,其微妙心理需要得到及時而有力的關懷。在這一方面,媒體和官方可以有所作為。

在現實中,由於一些媒體傳播引導和個別官方渠道輿論應對存在理念、方法的缺失和不當之處,知情權與權威力量的衝突時有呈現。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不作為,即不能及時公開真相,一些部門甚至採用捂、蓋、逃等方式迴避應對。

第二,不得當,即由於經驗不足導致應對效果不佳。種種狀況之下,管理部門不但難以獲得公眾信賴,反而還會引發其不滿,或造成新的誤解,並可能刺激公眾迸發出繼續「輿論搭車」、一探究竟的強烈願望。

對於媒體一方,主要存在的問題是,把關嚴格的專業媒體可能出於慎重考慮,延誤了信息發布的最佳時機,或因為象徵性、口號式的回覆被指責缺乏誠意。而善於抓取公眾注意力的網絡平臺、社交媒體、自媒體等,則可能因為責任意識不足和專業經驗欠缺遭受詬病。

「輿論搭車」現象如何破解?

「輿論搭車」現象既展現出轉型時期社會心態的複雜性,也體現出信息傳受的失衡。同時,這也暴露出一些媒體和個別管理機構對於網絡公民力量缺乏認知,以及相關治理機制、引導方法的不完善之處。針對現狀,我們要進一步轉變治理理念、治理行為,積極探尋破解困境的有效方式。

第一,要加強輿情預警機制建設,點面結合,設置內在安全防線,「打撈」輿情信息,避免社會心理失衡造成的「搭車」輿論危機。

做好點的工作,即做好具有影響力的個體和社群動態把控,包括對輿情多發來源網站、社區的持續觀察分析,對發布者的信息內容和行為動向進行及時鑑別、預測,同時針對輿情主體、群體特點,結合機器畫像、算法推薦、數字留痕、數據恢復等技術,做好公眾心理情緒的常規性大數據儲備和長期監測,及時把握動態、趨勢,隨時「打撈」輿情,化解社會矛盾,做好評估預警和前期處置,避免輿情危機的再次爆發。

第二,要加強媒體職業素養與主體責任建設,形成快適介入、深度矯議、價值引導的傳播機制。

為防範「輿情搭車」引導偏誤,媒體需在三方面下大力氣提高專業素養、建立有效機制、實現責任擔當。一是快適介入,包括迅速公開和適時參與。以迅速反應減少信息不確定性與傳聞、謠言、噪音,通過融媒體平臺,實現多渠道採集、發布和溝通。二是深度矯議。媒體需憑藉專業能力深挖報導領域資源,力求將背景、事件、人物、動態和潛在影響等信息傳達給公眾,矯正網絡信息的碎片化、零散化缺陷,傳達正確的認知理念。三是價值引導,媒體要重點解決公眾「想什麼」和「怎麼想」的雙重問題,努力搭建媒介議程和公眾議程理解互助的橋梁。媒體要注重提升傳播引導水平,減少宣教氣,提供豐富而生動的信息、觀點。

第三,加強網絡社會組織建設,引導網民自治。對於網絡輿情治理,如果我們追隨輿情而動,那麼危機在前、治理滯後的缺陷就在所難免。克服「輿論搭車」事件中的群體性衝動,要進一步完善外部管理機制、激發網民自治管理的內在活力。對此,需加強網絡文明建設指導,推進網絡社會組織建設,促進公民道德認知和法治觀念的提升,實現官方治理和公民自治的有效統合。

第四,加強政務互動回應一體化建制,暢通民主表達渠道,凝聚社會共識,提升社會管理公信力。要進一步加強政務新媒體建設,增強互動渠道的有效性,幫助公眾清晰知曉信息,正確看待和理解社會議題、國家政策,減少輿情中的非理性因素,從根本上改變「輿論倒逼」的局面,提升公權力的民意認同。

選自 | 《人民論壇》雜誌6月中

原文有刪減

轉載請註明來源

原文責編 | 王妍卓

歡迎加入人民論壇VIP會員

相關焦點

  • 賈乃亮、李小璐官宣離婚:請公共輿論空間關注值得被關注的事件
    「維護網際網路環境人人有責,藉此機會呼籲大家共同努力,請公共輿論空間關注真正值得被關注和討論的事件」。網際網路輿論空間應該關注什麼?值得大家討論。明星得到社會關注,消費了觀眾信任,也獲得了很大的經濟利益。尤其小孩子的心目中,明星簡直不食人間煙火,完人般的存在。公眾理所應當希望他們做的更好,做榜樣,不負期待。賈乃亮、李小璐終於分手。雖然婚姻如鞋,大小自知,從兩年前的「夜宿門事件」起,讓人看到賈乃亮、李小璐的婚姻危機的端倪。
  • 陳數老公回應親了「表妹」,輿論背後的心理才可怕
    13日晚,陳數老公趙胤胤發布一張從背後環抱一女子並疑似親吻頭髮的親密照後,解釋稱該女子是自己的表妹,兩人是在探討鋼琴問題,並曬出了多張與該女子親屬的合照。當大家都在吃瓜吃飽了,有沒有想過輿論是一個的很可怕心理。因為每個人站的角度不同,看待輿論也不同,每天新聞那麼多,但是真正等新聞熱度下來也至少2天,甚至一周。男人、女人應當怎麼借輿論反思自己的生活。 不管輿論的真假也好,今天,借該事件言傳身教之外,談談我們身邊真真假假的輿論背後的都是什麼心理,與陳數老公事件無關。
  • 「精日」現象,主角為何多是青年?值得反思
    特別是近幾年,日本當局在釣魚島問題上指鹿為馬,胡攪蠻纏,在對待侵略歷史問題上閃爍其詞,避重就輕,在這種背景下,屢屢發生「消費抗戰」「懷念戰爭」「獻媚日軍」的可悲現象,令人憤慨。像這種國籍不是日本人,但在精神上把自己視同日本人的群體就是網絡上所稱的「精日」分子,像去年發生的廣西2名男子身穿日式軍服在高鐵站作秀,上海4名男子在四行倉庫穿日本軍服照相等,這些都是典型的「精日」現象。
  • 背後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現象?
    除了可觀的票房數據外,《戰狼2》更重要的作用是在社會上引起對於國產電影的巨大關注,調動了廣大觀眾對國產電影的觀影興趣和熱情。漂亮成績背後值得關注的現象  2017年儘管出現了50多億的單片票房,還出現了兩個20多億的單片票房,10多億的票房作品更是很多,但是
  • 吳謝宇弒母案,極端背後應有普遍反思
    吳謝宇弒母案,極端背後應有普遍反思 2020-12-28 10: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臺灣女高中生乘地鐵未讓座遭辱罵 引發輿論反思
    不過凡事過猶不及,「正義魔人」不分青紅皂白就指責年輕人不讓座的行為,近來在臺灣網絡上引發持續的批評及反思聲浪。繼日前臺灣名校女高中生因沒讓座被大罵「這是誰家女兒該做雞」之後,昨日又有臺灣網友發文討論「坐火車時座位發現被老人坐走該怎麼辦」,成為廣大網友和媒體關注的話題。有評論文章更認為,大家都不敢坐博愛座的現象,與設計者的初衷背道而馳,「讓座」壓力造成座位空置,博愛座不如乾脆取消。
  • 《1818黃金眼》小張爆紅出圈背後,一場顏值即正義時代的輿論失焦
    與此同時,輿論的走向也逐漸偏離了新聞的初衷,一條原本關鍵在於小張維權問題的民生新聞,逐漸演變成與顏值話題有關的輿論狂歡。《1818黃金眼》化身造星工廠?公開資料顯示,《1818 黃金眼》於2004年元旦開播,是浙江廣播電視集團民生休閒頻道推出的民生新聞節目。
  • 張譯談演員門檻,愛豆文化水平低的現象該反思了
    一時間,郭敬明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導師就是這樣任意妄為?還是導師可以為所欲為?能令人信服的標準可能有很多版本,但實力演員張譯給出的答案,我想值得放在這裡討論一番。「表演是一門學科,現在可能有一些人不太理解這個表演的學科的背後的含義到底是什麼?
  • 9幅值得反思的諷刺插畫,「處世不深」的年輕人,可能不會明白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就是藝術源於生活,但卻又高於生活,通過藝術的形式來表達一些問題,往往更能讓人願意接受,像我們熟知的插畫,就是這樣的很棒的藝術,用簡單直接的繪畫,表達出作品背後想要傳遞的想法,這大概就是作者最需要給大家展現的,世界上有許多正能量的插畫師,今天小編來分享一下,9幅值得反思的諷刺插畫,「處世不深」的年輕人,可能不會明白
  • 紅牛商標爭奪案二審 稻香村案背後的三個邏輯值得關注
    紅牛商標爭奪案二審 稻香村案背後的三個邏輯值得關注 2020年12月23日來源:大眾生活報 提要:10該庭審直播觀看人次達到了30萬+,也說明大眾對知名品牌商標爭奪案的關注。 10月10日上午,紅牛商標權屬37億元天價索賠案迎來了二審開庭。該庭審直播觀看人次達到了30萬+,也說明大眾對知名品牌商標爭奪案的關注。
  • 張譯、郭敬明談演員門檻,愛豆文化水平低的現象確實該反思了
    一時間,郭敬明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導師就是這樣任意妄為?還是導師可以為所欲為?小四喜歡的男演員的標準趙薇一針見血指出:你多年來的審美口味都很專一啊。陳凱歌則是勸說郭敬明身處導師位置,應該放寬自己的審美,趣味,愛好的範圍。
  • 《天道》中哪些值得學習,哪些值得反思?
    1、哪些值得學習?】點透了就會發現你也完全可以擁有這種思維方式:用兩個字說:顛倒用三個字說:果導因用四個字說:倒行逆施用五個字來說:多米諾布局2、哪些值得反思當我們看完全局更是要反思,換做我們應該這麼做?如果葉曉明他們看到背後的布局,看到了丁元英的良苦用心,如果他們懂得感恩,懂得信任,不計較眼前的個人利益得失,那麼他們人生會怎樣?
  • 「殺人償命」觀念的初步反思
    如果我國的司法審判能夠做到高度的獨立,排除社會輿論的影響,那麼「殺人償命」的觀念就無關緊要。但問題是,當下我國的司法還沒有做到完全獨立,有時司法機關甚至會有意地將案件審理結果向社會輿論靠攏。在這種司法環境下,類似林森浩案這樣廣受關注的案件的審理結果,往往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社會公眾的一般看法。
  • 別動不動用泛政治化眼光看社會現象,凡事上綱上線要不得!
    辱罵方方的文字依舊甚囂塵上,這背後究竟有沒有網絡推手和網絡水軍從中作梗?    為什麼有的人恨方方恨到失心瘋?方方是這次疫情的元兇嗎?只想聽歌功頌德的話,不想聽批判和反思的聲音。方方在日記裡一直堅持問責,要求瀆職官員引咎辭職。
  • 多家公司「搭車」特斯拉 特斯拉概念還能火多久?
    工作人員失誤引發烏龍1月15日晚間,百達精工公告稱,公司關注到有媒體報導題為《百達精工:公司目前是屬於特斯拉原材料供應商》的文章,報導中提及百達精工1月15日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目前是屬於特斯拉的原材料供應商,根據公司2018年度報告經審計數據,公司汽車零部件佔主營業務收入比為41.56%。經公司核實,確定不是特斯拉供應商。
  • 【紀錄片】搭車去柏林
    在結識現任德國女友伊卡之後,谷嶽便想通過一次從北京到柏林搭車的長途苦旅來表達對女友的愛。中國青年紀錄片導演劉暢(劉暢)被谷嶽的想法深深吸引,兩人便結伴開始了這 次充滿刺激的驚險旅程。2009年,兩人從北京出發,全程基本全部通過招手搭車的方式逐漸向德國柏林前行。他們的旅途不僅充滿了驚險,更充滿了途徑的各國友人對他們的支持和關心。而當他們終於到達柏林的時候,他們竟然通過十分意外的情形與伊卡重逢。
  • 臺灣名嘴「榨菜聰」收到榨菜,媒體刊文稱事件荒謬值得反思
    此言一出,立刻引發了海峽兩岸網友和輿論的「群嘲」。「榨菜事件」與「茶葉蛋事件」,看似只是政論節目上的一句口誤,背後折射出的卻是在兩岸關係背後輿論環境的連鎖呼應,有值得反思之處。文章指出,「榨菜事件」的荒謬,不僅在於「吃不起榨菜」這句判斷本身,還在於所謂的「專家」開口就將涪陵榨菜的「涪」字念作了「陪」,涪陵作為三峽重鎮,知名度並不算低,這是不專業、不負責的體現之一。
  • 《瘋狂的外星人》:喜劇的背後是對現實社會的反思
    他覺得靠手藝吃飯的人,不偷不搶,應該值得人尊重,社會應該給他們這樣的人留一席之地,讓國粹得到傳承,也讓有手藝的人靠手藝獲取相應的報酬。耿浩堅持表演國粹的背後,其實是導演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宣揚。中華的傳統文化也貫徹影片的始終,是充滿溫情的表達方式,與C國人的冰冷和暴力形成鮮明的對比。
  • 【現場直播】《愛也匆匆,離也匆匆》 ——疫情後離婚潮現象,觸及婚姻深層頑疾的反思
    我們邀請了律師、婚姻專業從業老師、牧者深入探討,疫情「離婚潮」背後的的故事。【現場直播】主題:《愛也匆匆,離也匆匆》——疫情後離婚潮現象,觸及婚姻深層頑疾的反思時間:4月25日 上午9:30分直接掃碼進入看直播我們邀請了單身的夥伴
  • 90後女孩辭職搭車去結婚 欲拍攝56個民族結婚照
    赫哲族讓小姬難忘的搭車故事太多了。為了感謝那些幫助他們的人,也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到更多有趣的民族文化,這些故事都被寫在了微信公眾號《搭車去結婚》上。「這些文字和圖片算是我們這場婚禮最寶貴的財富了!」每一個照片的背後,都有講不完的故事。今年1月,兩人從哈爾濱一路向北,直奔邊境——街津口,去尋找全國人口總數倒數第二少的少數民族——赫哲族。在同江市一家藝術館齊館長的幫助下,他們借到了一身地道的「魚皮裝」。「齊館長說,做魚皮裝通常會選用大馬哈魚。傳統的魚皮裝,縫製的線都是魚筋熟成的,紐扣也是魚骨制的。「夫妻倆為了找這樣一件傳統服裝,找了七天八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