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的生活》完全地了解你,才能知道我們之間的距離。

2020-10-12 不忘

02

「這個世界上,最沒有意義的長筒襪,是迷你先生的。」

很喜歡這句話,迷你先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關注,無論這關注背後是批評的聲音還是贊同的聲音,對迷你先生來說,都是一樣的,就是得到了關注。

03

那個設計師在老家的情況,母親的評價,挺真實的。越小的地方,越容易囿於己見,越容易在意他人的看法,並以他人的看法定義自身和身邊的人。

最後那個設計師問的那句話,一點不驚訝,每個人都有無能為力的一面,和調皮的一面。只是,你不知道,一個人的哪一面更真實。有的人是裝出無能為力其實並不在意,有的人是表面調皮,只是保護色。

罷了,我有時候會好奇,人真的是沒有選擇的嗎?例如選擇離開家鄉,還是留下來?那些理由是真的理由,還是藉口呢。可我沒資格妄下斷言。有的人是真的身不由己,有的人只是藉口,我的經驗不過是冰山一角,不能妄言。

找各自的解脫。

小川爸爸的那句,不要打女人,讓我瞬間想哭。以及,最後的那句「注意身體,美紀」。

她哥哥說的沒錯,因為有人追求了自己想要的,有時候是需要另一個人兜底的。無法反駁。一個人追求自己想要的沒有錯,最好有個人可以兜底也沒有錯,但很多事情,都在各種矛盾中展現。

(想起了這次過年回家 我爸和我舅的吵架 其實都沒有錯 我沒資格評價 他說的是對的 為什麼我一定要讓著他 所以我沒法反駁 這不過是選擇 而不是對或錯 要說對錯 或者都不對 或者都沒有什麼錯 )

還有,雖然只是一些畫面,但小鎮生活的面貌,很清晰。也可能是因為我剛過完年從老家回來,所以更能意識到那種熟悉。

04

這個千金,一開始我以為她是出於好奇才接近小川的。但她做的事情,並不是一直問,而是帶著她做自己覺得會讓人開心的事情,給她做食物,她未婚夫出現後,我才發現,她其實在容納的,並不是表面看起來那麼無腦,那只是外衣。

每個人都有外衣。

相關焦點

  • 《你的名字》:你對我的影響,決定了我們之間的距離
    ①喜歡你,就一定要去見你以前我們喜歡一個人,比起讓對方明白自己的心意,更像是藏了一個只有自己知道的秘密,心情也會受到對方的影響,雖然結果不一定是好的,但是我們成長的開始。正如三葉和瀧,兩人僅僅是通過手機、留言來了解彼此的生活,雖說沒有面對面的接觸,但在這種天馬行空的相處下,兩人產生感情後依舊沒有任何想要逃避的念頭。瀧很直接的跑到三葉生活的小鎮,因為喜歡你,所以就一定要去見你,即便兩人並沒有確定關係,但是瀧表達的愛意依舊十分直接明了。
  • 我們與前浪之間的距離
    B站做了一次成功的宣傳,它鏗鏘有力的廣告詞,再現了我們所處的世界,科技發達,文化多元,同時,它也展現了我們與前浪之間的距離。正如,片中所說,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取人類積攢了幾千年的財富,所有的知識、見識、智慧和藝術,而這讓我們更包容,更容易接納新鮮事物;君子和而不同,為什麼是我們更包容,不只是因為年輕的勇氣,也是因為我們眼界的開闊,而這一切基於我們生活在一個科技繁榮、文化繁茂、城市繁華的世界裡,我們生活在一個蒸蒸日上且空前強大的「中國」裡,我們不會經歷70年代人的艱苦,我們不會體會
  • 不管我們之間的距離有多遠,愛和思念始終都將我們緊緊地連在一起
    但是這並不是網戀和異地戀唯一一個艱難的原因,對於這兩種戀愛方式來說,手機,電力和網絡,確實是異地戀愛的基礎,可是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準確,與普通戀愛相比,異地戀情侶雖然需要靠手機和網絡維持,但是這並不是兩個人之間除了見面以外唯一的紐帶,因為除了手機和網絡以外,還有愛和思念。
  • 《我們與惡的距離》:也許不過咫尺之間
    》插曲,超搭超好聽)最近一口氣追完了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每集不超過一個小時,一共十集。劇中我最熟悉的演員是賈靜雯,這是最開始吸引我的地方,而當看完第一集之後,完全忽略了演員是誰,徹底地進入了劇情,不由自主地在腦海裡開始思考更深層次的東西,那些劇情背後試圖想要表達出來的隱晦的東西。我想,這大概是一部電視劇最成功的地方吧。
  • 人與人之間,保持距離才能走得更遠
    人與人之間,把握好分寸感,保持合適的距離,才會相處不累,才能一起走很遠。朋友之間,保持「一張紙」的距離。朋友之間,關係好的時候,哪怕同睡一張床,穿一條褲子也行。可這種好到「不分彼此」的關係,依舊有著最低的界限,一旦越界了,很有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因此,關係再密切,有些話,也不能竹筒倒豆子,全盤說出。
  • 我們與人的距離——《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那家人之間,就一定會彼此了解、彼此坦誠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更何況對於受害者家庭而言,承擔的是整個生命剩餘部分的全部痛苦。「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答案,但都不是標準答案。人們自出生起就生長在不同的環境,受到不同的教育,接觸不同的人。正因為這諸多因素存在,自然就形成了每個人獨一無二地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和觀念。
  •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我們與媒體、媒體與利益之間的距離
    王赦是一名死刑辯護律師,更準確地說是一名法扶律師,專門受理一些無差別殺人案件,也就是有預謀的隨機殺人案件,他與這些施害者接觸,從而力求了解他們犯罪背後的真正原因。在整部劇中他所接手的案件,被重點敘述的一共有三件:其一是李曉明自製槍枝,在劇院隨機殺人案;其二是陳昌隨機殺害女童案;其三則是應思聰校園劫持案。
  • 《蠅王》:我們與惡的距離,不過咫尺之間
    「人來源於動物這一事實已經決定人永遠不能完全擺脫獸性,所以問題永遠只能在於擺脫得多些少些,在於獸性或人性程度上的差異。」——恩格斯《反杜林論》你和家人爭吵的99次間,有沒有一次一刻拿刀砍向對方的衝動?如果一家商場面臨停電,攝像頭失效,你會不會有趁機偷東西佔便宜的念頭?必須誠懇地說,我都有過。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成佛成魔,一念之間
    劇中的人物的生活軌跡都因為這件事開始改變,女主喬安,她的兒子也死在那場事故中,事情發生後她徹底變成了另外一個人,用工作來躲避傷痕的「女暴君」。李曉明的家人怎麼也想不明白原來成績優異,帶人溫和斯文的哥哥會變成殺人犯,當他們站在靈堂的時候,也瞬間崩潰了,這麼多的人命要怎麼才能賠得起?
  • 我們之間的距離 ,一刪微信便是永別
    而現在隨著各種社交軟體琳琅滿目,再也沒有人記得你家住哪裡,背得出你的手機號碼,甚至不知道你身份證上的名字。而現在的感情太速食,打字說話都不用負責任,每個人張張嘴就是我喜歡你,我愛你,可是刪了微信卻沒有一個人願意花時間千方百計找到你。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你是惡人還是好人
    善與惡之間有著清晰的界限嗎?我們又是以什麼樣的形式來定義人性之中的善惡,一系列不可饒恕的背後是殘酷的現實。這部《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高達9.5的劇真實的揭示了當下關於人性、家庭、媒體、夫妻之間的問題,在好與壞之間我們真的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嗎?
  • 我們之間是愛與被愛的距離
    我愛你,並不是因為你的樣子,我愛你是因為和你在一起的時候,那個傻傻的自己;有那麼一個女孩,使我們對每一個明天都充滿了期望;有那麼一個女孩,讓我們覺得吃苦也是一種幸福;有那麼一個女孩,讓我們堅信愛情一定會有美好的未來。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其實沒有距離
    」嘗試去了解加害者,是為了從中尋找「惡」的形成機制與發展脈絡,從而最大程度地預防「惡」的發生,教化潛在的「危險之人」,從而在根本上保護我們的共同生活。劇中飾演人權律師的吳慷仁,劇裡的工作是專門為死刑犯辯護,反對死刑,而吳慷仁自己卻是支持死刑的。這種矛盾讓他有些無所適從,就花了大量精力去和法律界人士溝通交流,去了解廢除死刑的理由,還有什麼叫程序正義。
  • 《告密羅織經》:我們與邪惡之間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閱讀這本書不是要讓我們去學習酷吏的價值觀及行為做法,而是要弄明白他們究竟惡在何處,以便能夠在直面惡的同時,在良心中測量自己與惡之間的距離。對來俊臣這種擅長告密的大惡人進行研究,一方面有助於我們認清人性中的陰暗之處,另一方面也能驚醒我們,知道自己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 《我們與惡的距離》完結:只有原諒別人,才能放過自己
    在這部劇裡,你會發現,普通人與惡的距離,只是一念之差。耶穌道成肉身降世為人,為的就是扮演人和神之間恢復關係的「修復者」角色。任何一件進入司法程序的案件,無論是受害的一方還是加害的一方,其實心中都充滿「控訴」與「虧欠」。從《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加害者及受害者藉由「修複式司法」進行對話,其實最大的關鍵不見得是世界上的法律能夠「還公道」,而是讓自己的心先得釋放。
  •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高達9.5分,善惡之間到底相距多遠?
    沒錯,就是最近刷屏的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小編抱著好奇的態度,認真地看完了整部劇,看完後只想說四個字:實至名歸。《我們與惡的距離》由一個揪心的「無差別殺人案」開始,激烈的矛盾從這個案件展開。然而,與過往的犯罪類影視劇不同,它像是一個被拉高了的鏡頭,不聚焦犯罪的經過,而是站在一個更高的位置去俯視整個事件以及與事件相關的每個人。
  • 我們之間的距離似乎很難接近
    愛是平等的,我們總是這麼說,但當我們把他與現實結合起來,我們真的能如此平等嗎?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平等,因為人是一樣的,所以愛也是一樣的。我不敢這麼想,畢竟在某些時候,愛是不可能相等的。什麼時候?那就是兩個人的情況大不相同。
  • 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正視傷痛,才能直面人性的善與惡
    這都是我們處於旁觀者的角度急切想要知道的答案,我們與惡,究竟隔著多遠的距離?其中所發出的一系列反問發人深思,下面我就從劇情分析的角度著手展開敘述,談談對人性的思考。01 不諒解別人的過錯是人性的自私,我們與惡的距離,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遙遠不幸的人已經離去,而活著的人,也似乎從來都和幸福無關。
  • 《我們與惡的距離》,只在一念之間
    去年,一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還意猶未盡,即便高開低走,軟硬傷皆有,但在華人圈中能有這麼一部所謂披著科幻外衣卻鞭辟入裡探討華人家庭教育的作品出現,聊勝於無。今年,早早地又橫空出世這樣一部現在可能還鮮為人知但目測厚積薄發的類型作品,實屬難得。
  • 優劇推薦—《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
    喬安說「如果殺人犯和他的家人都不用負任何責任,那我們天彥呢,我們天彥又算什麼?」李曉明的母親說:「天下沒有任何一對父母會花十幾年的時間去培養一個殺人犯」。思考一下,是李曉明殺人了,他的家人是無罪的,又有什麼理由去傷害他的家人呢?是不是特別矛盾。但社會不就是這樣嗎?仔細想想真的實現這樣。推薦給大家《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上學的時候,我記得我們班裡有個同學,她的父親殺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