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段畢業演講在網絡上引起了巨大爭議。
演講者楊舒平——一位來自美國馬裡蘭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在演講中將中美的空氣品質、言論環境進行了比對。
其中一句「美國的空氣都是甜的」,輕易引爆了敏感而複雜的網絡輿論。
一些網友認為她演講中所提到的環境汙染和言論自由有失偏頗;另一些聲音主張她只不過是說出了很多人逃避和不敢戳破的真相。
一時間,叫囂著「人肉搜索」的鍵盤俠群情激奮,被代表的中國留學生群體感到莫名其妙,而善於製造輿論漩渦的營銷號則貼出「辱華」的標籤.
在一陣喧囂中,當事人通過微博進行了回應:「演講只是分享自己的留學體驗,完全沒有對國家及家鄉的否定或貶低之意, 在此深表歉意,並衷心希望大家給予諒解,今後會吸取教訓。同時也希望不要再有更多的解讀,甚至人身攻擊。」
對於這則回應的真誠度,這裡不做過多的解讀 。
各式漫無邊際的揣測甚至「陰謀論」,我們也不必花費心思。
而「辱華」一詞的沉重,這篇畢業典禮上的致辭也擔當不起。
不如讓我們用理性的態度,客觀地看一看這篇演講稿。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阿喵。
畢業典禮又不是脫口秀,
你拋的梗真的不好笑
People often ask me: Why did you come to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人們經常問我:為什麼你選擇來馬裡蘭大學?
I always answer: Fresh air.
我總是回答:新鮮的空氣。
這是楊舒平演講的第一句話,一個算得上是有意思甚至有點吊人胃口的開頭。讓人不禁要問,新鮮的空氣和你去美國上大學有什麼聯繫?
馬上,楊舒平就給出了答案——對於習慣了每次外出都要戴口罩的她而言,新鮮空氣不只是一種愉悅的體驗,更是一種前所未有的自由。
她對美國的空氣的描繪是:新鮮、甜美、甚至奢侈。
如果是在脫口秀上,一個人說「美國的空氣是如此地甜美」,然後話鋒一轉「充斥著大麻和菸草的味道」,這大概是個有意思的梗。
可是在畢業典禮這種隆重而正式的場合上演如此誇張的對比,只會引起更多的誤解。
除了呼吸自由,楊舒平在馬裡蘭大學感受到的還有言論的自由——
從前,「生命,自由和對自由的追求」只是自己為了考試拿高分死記硬背的知識點。直到在美國見識了課堂上的爭論、和導師對峙、甚至給老師評分時,她才意識到自由表達是一種權利。
死記硬背,只能說是她個人的理解和方式,在追求知識這條路上,從來沒有人可以阻擋你在死記硬背之外的修為。
至於「課堂上的爭辯」,我相信每一個有過如此經歷的人都知道事實是什麼。
真正引起爭議的是這兩句話——
「學生演員們公開的談論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和政治話題。我很驚訝,我從來不曾想過這樣的話題可以背公開討論。」
「一直以來,我都很渴望去講述這樣的故事,不過我曾相信只有權威的人才有資格講述,只有權威部門才能界定事實。」
如果我是一個從未去過中國的人,單單聽這篇演講,會很容易認為中國是個環境根本不適宜生存、輿論受到嚴重控制的國家。
和那些美國小報上面的偏見言論,真的一模一樣。
這個鍋馬大學的學生不背,
留學生也不背
對楊舒平的演講表達憤怒和不認同的,首先是身處演講現場的其他中國留學生。
我的朋友小A就在這次畢業典禮的現場。
當聽到一些關於空氣品質的誇張描述時,他一度以為這會是一次欲揚先抑的勵志宣言。
可是聽完整篇演講,小A坐不住了。
在備受矚目的公眾場合,通過誇大甚至有些扭曲的事實換取掌聲,小a無法認同。
更讓他感到無奈的是,演講結束後,全場起立鼓掌,身邊的美國同學轉頭對他說——「it’s such a good speech。」
是啊,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踏足美洲以外的土地,卻熱衷對別人品頭論足、不加求證地相信小報和新聞裡片面的攻擊與抹黑。
這場演講,更加印證了他們對這個遙遠國度的肆意揣測。
熱烈鼓掌的,還有坐在二樓的中國家長們。
中國留學生在畢業典禮上代表發言,驕傲而榮光。
然而大多數家長,根本沒聽懂位楊小姐在講什麼。
他們憑藉著楊小姐豐富的面部表情猜測,她大概是像其他發言人一樣,感激著自己的父母家庭辛苦的培養和付出。
「希望她為自己的言論負責,也希望學校出面道個歉吧,畢竟她的演講不能代表我們其他人的想法」,小A這樣對我說道。
學校的解釋在一天後出爐——馬大對外協調人員表示,對於楊舒平的發言,學校自豪的支持,
"她表達了對於有機會在美國和馬裡蘭大學學習的感激,並分享了她對這段經歷的想法。 我們也對她在這個歡樂的場合發出她的聲音表示讚賞。」
當華裔為打破刻板印象努力時,
你又為此豎起高牆
畢業演講最重要的一是感謝,二是真誠。
這篇演講最大的問題在於,既沒有感謝之情,又缺乏事實依據。
楊舒平來自昆明,中國空氣環境最好的城市之一。在這樣的情況下,她說出門不帶口罩就會生病這樣的話,實在是不負責任。
要知道,很多美國人對於中國的偏見,都是來自美國媒體的報導和楊舒平們的發聲。
通過經不起推敲的貶低來博大家一笑,只會加深他們內心深處的偏見。
從這一點來看,這一切並不好笑。
楊舒平不是今年馬大畢業典禮上演講的唯一華人。在前幾日的理科畢業典禮上,同是演講人的Boyan Xia在演講的一開始用中文感謝爺爺奶奶的養育之恩。
在TED上面,越來越多的華裔挺身而出,打破西方社會對華人群體的刻板印象。
他們站在舞臺上,告訴世界,我不是你心中那個只會學習只想當醫生的華裔小孩。我也有個性、有興趣、熱愛體育。
有人說,留學生有三類——
第一類人通過自己的優秀改變了別人對中國的偏見,比如在哈佛大學發表畢業演講的何江,用一個不貶低中國的演講獲取滿場掌聲;
第二類是沒啥能力卻也不會給祖國抹黑的吃瓜群眾,比如小A;
第三類人卻在有意無意通過貶低自己來獲得認同感 。
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楊舒平的這次演講偏偏是第三類。
刻板印象是這個世界上最難以逾越的高牆。當留學生們和華裔群體努力地發聲,以身作則去打破這高牆的時候,楊舒平的這次演講卻又為其加高加厚。
幸運的是,一群馬裡蘭大學的留學生們發起了運動#proud of china,通過視頻的方式來反駁楊舒平的觀點:
「我知道中國還在發展,我們需要聆聽外界的建議。但我絕不同意由人用謊言來貶低我的國家。」
我們無法要求每個出國的人都像百年前的留學生一樣,「此去西洋,應深知中國自強之記,舍此無所他求。背負國家之未來,取盡洋人之科學。赴七萬裡長途,別祖國父母之邦,奮然無悔」,肩負起成為文化交流使者的重任。
可有一點很重要,外國的月亮並沒有比較圓。
如果你偏偏通過說它比中國的月亮圓來討外國人歡心,那麼你所獲得的認同感也是卑微的。
你怎麼看馬大留學生演講?
寫下走心評論或今日職場感悟
明天你也能上領英日籤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阿喵。
LinkedIn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wechateam@linkedin.com獲取更多信息。
©2017 領英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