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於王源成為專欄作家的新聞在網絡上刷了屏。
2月5日,《環球人物》雜誌官方微博發布:「@TFBOYS-王源開設獨家專欄『王源說』,講述青春故事!」
本文來源:中國日報雙語新聞(chinadaily_mobile)
作者:雙語君,文章已獲授權
官微還稱,在未來每月16日下旬刊都將看到王源的專欄文章。自此,王源也正式成為了《環球人物》的首位00後專欄作家。
據了解,《環球人物》雜誌是中國第一份具有全球視野的人物類期刊,致力於以人物記錄時代。
就在2月6日,「王源說」的第一篇文章——《挪威的雪》與大家見面了。
大家也得以看到,在唱歌、表演之外,王源流淌在文字裡的細膩情感和不俗文採。
在他的文字裡,你可以看到,一個17歲少年所感受到的單純美好。
那是個極為純粹的地方,雪地、湖泊、森林、天空,一塵不染。記得一天晚上,繁星點點,星星散發的微光軟綿綿地包裹著我。
同時,也可以看到,王源有著超越自身年紀的人生感悟。
生活何嘗不是如此,一直是在美景裡如履薄冰。
一個17歲的少年,成年未滿,身上似乎還有未褪去的孩子模樣;然而他所做的事情,卻早已逐漸超越了與年齡相匹配的責任擔當。
作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青年教育使者,王源已連續兩年出席聯合國青年論壇並發表英文演講。
就在今年1月底,王源才剛剛結束了他的第二次聯合國之行。
作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青年教育使者和中國青年代表,王源代表中國青年,為優質教育發聲,倡導教育公平,並希望用自己在社交媒體上的影響力服務於兒童和青年公益事業,影響更多的人關注優質教育。
在3分多鐘的全英文演講中,王源表現得比去年更有自信和底氣。
👇 戳視頻,觀看完整演講 👇
雙語君(微信ID:Chinadaily_Mobile)為大家節選了王源2018年聯合國青年論壇演講的精彩片段,大家一起學習一下!
❶
In my role as UNICEF’s Special Advocate for Education, I』ve seen for myself, how education is a key factor in building happy, confident and resilient children. I visited two child-friendly schools in Sanjiang county last year, where school has become a fun experience where children were encouraged to work together to create solutions to problems and to learn important life skills which will set them up for success in the future.
作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青年教育使者,我親身感受到教育對於培養快樂、自信和堅韌的孩子有多重要。去年,我訪問了兩所在(廣西)三江縣的愛生學校,在那裡,我看到學習成為了一種快樂的體驗,學生們不僅可以一起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案,還能夠掌握未來所需要的重要生活技能。
However, not all children can access this type of education, and it saddens me that there is still this massive inequality in the world today. That is why I am committed to my role as UNICEF Special Advocate for Education and plan to work with them this year to call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universal quality education for every child.
然而並非所有兒童都能夠享有這樣的教育,我很憂慮地看到世界上仍然存在巨大的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基於這樣的認識,我作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青年教育使者,決心今年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一道,倡導呼籲更多的人關注普及優質教育的重要性,讓每一名兒童都能從中受益。
This year, I am going to support UNICEF to bring the SDG to life for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in China through the creative use of multimedia. This will empower young people to better understand what the SDGs are, and why they are important for their future and for the future of the world.
今年,我還打算支持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利用多媒體的創意傳播手段,讓中國的兒童和青少年關注到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際意義,讓廣大的年輕人更好地了解可持續發展目標,並充分認識到實現這些目標對孩子的未來乃至全世界的未來的重要意義。
As a young artist and a student, I am lucky to have a large following on Chinese social media, in fact I have over 35 million followers. I see it as my duty to use this following for good. I will participate in discussions on topics such as #youth2030 and #childfriendlyschools on social media channels. I hope that my posts can reach millions of people to draw attention and inspire progress towards universal access to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achievement of the SDGs.」
作為一名年輕藝人和學生,我很幸運能夠在中國的社交媒體平臺上得到超過3500萬網友的關注,這也成為了我的一份責任,我要通過我自身的影響力服務於兒童和青年公益事業,參與到#我們的2030#和#愛生學校#等話題討論中,我希望我的發帖能引發社會大眾對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考和關注。
而與王源一同參加聯合國青年論壇的,還有另外兩位「00後」代表,他們是來自人大附中的高中生鄭博中和孫海若,二人關注的議題分別是消除貧困和保護環境。
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第六屆青年論壇上的中國青年代表們
鄭博中,是人大附中早培班的高一學生,是湖南衛視《好好學吧》天團成員,是全國高中生英語學術辯論賽北京賽區亞軍,也是美國霍普金森大學CTY數學測試最高獎的獲得者。
早在2015年,鄭博中就作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中國兒童大使出席了峰會,並在多項活動中發表英文演講。
鄭博中
他在今年的青年論壇上,呼籲人們關注嚴峻的貧困人口問題,收穫了許多國際友人的點讚。
孫海若,人大附中的公益美少女,她曾作為志願者,參與到阿美亞洲民族少年夢想之旅公益活動中,積極參與當地的減貧、教育和環境發展等活動。
孫海若
在今年的青年論壇上,孫海若對聯合國現有的一個水資源保護方針,大膽地提出異議,引發了很多人的讚嘆。
作為中國青年代表,他們在以更加自信昂揚的姿態,代表中國青少年向世界發聲,向世界展示中國青少年的責任與擔當。
同時, 站在世界舞臺上,代表中國青年向世界發聲的,還有他們……
回國當村官的耶魯高材生
秦玥飛,耶魯大學的高材生。2011年,畢業之後,秦玥飛選擇到湖南省衡山縣白雲村當起一名大學生村官。
很多人對於他的這一決定似乎都難以理解。
然而,這位「最美村官」卻認為,象牙塔到田野之間的距離並不遙遠,在農村,他找到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攝影 王壯飛
秦玥飛第一年就幫助村民引進超過了80萬元的資金,建起了新的敬老院。
在之後的三年裡修了水渠,重新硬化村路,同時引進了信息化教育設備。
攝影 王壯飛
他也會了為了幫村子爭取扶持基金,坐綠皮火車到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找公益機構找企業進行資助。有時候,為了拿到一筆資金,他可能得跑三四十家不同的機構,而最後只有一家同意。
攝影 王壯飛
秦玥飛還到哈佛大學分享自己的服務農村的經驗,呼籲留學生投身中國農村發展事業,回報祖國。他還創立了黑土麥田公益(Serve for China)致力於中國農村的扶貧工作。
圖片來源:波士頓Bean
而在央視節目《朗讀者》中,被問及未來的規劃時,秦玥飛則堅定地回答到,未來的工作將長期與中國農村有關。
點擊圖片觀看秦玥飛在《朗讀者》上的感人講述
去年,秦玥飛在接受《中國日報》採訪時,還用流利的英文講述過自己故事,我們一起來看看!
What I learned from Yale is how to find out problems and how to use scientific method to solve problems. Rural China interests me. There are many parents, just like my parents, hoping to offer their children better lives and education. I want to help.
我在耶魯學到的是如何發現問題以及如何用科學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我對中國農村很感興趣,這些地方有許多像我父母一樣的家長希望能夠為他們的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教育,我想幫他們。
In 2014, I founded this NGO organization called Serve For China with my friends from Yale University. This NGO offers Serve For China fellowship. Every year, we recruit a group of very talented Chinese university graduates and send them to serve as poverty alleviation officers in poverty-stricken counties and villages of China.
2014年,我和我耶魯大學的朋友們,一起成立了黑土麥田公益,它是一個非政府組織。該組織可提供專項獎金,並且每年都會招募優秀的中國大學畢業生,支持他們去往中國的貧困鄉村,開展扶貧工作。
首位在哈佛畢業典禮上演講的中國學生
和秦玥飛一樣,出身名校的還有他——何江。
何江,是一名來自湖南農村的哈佛生物系博士畢業生。
2016年,這位在中國湖南農村長大,上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才第一次進城的中國學生,在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上作為研究生優秀畢業生代表發表演講,並且被哈佛校方確認為第一位享此殊榮的中國大陸學生。
在演講中,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歷,向人們說明了醫學的重要性。
他也指出,在當今社會,在一些欠發達的地區,現代醫學仍未普及。
這一切,也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己之於這個社會的責任與意義。知識資源的平均分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關鍵環節,他將為之奮鬥努力。
👇 戳視頻,觀看何江在哈佛畢業典禮上的完整視頻 👇
以下,是雙語君(微信ID:Chinadaily_Mobile)為大家節選的何江在哈佛畢業典禮上的演講內容,一起看看他的故事!
You see, the part of China I grew up in was a rural village, and at that time pre-industrial. When I was born, my village had no cars, no telephones, no electricity, not even running water. And we certainly didn’t have access to modern medical resources. There was no doctor my mother could bring me to see about my spider bite.
你看,我長大的地方在中國農村,那時,我的家鄉還是一個落後的小村莊。我出生時,村子裡還沒有汽車、電話、電,甚至連自來水都沒有。我們顯然也接觸不到現代醫療資源。我媽根本找不到醫生來給我處理蜘蛛咬傷。
Lifesaving knowledge we take for granted in the modern world is often unavailable in these underdeveloped regions. And in far too many places, people are still essentially trying to cure a spider bite with fire.
我們在現代社會裡覺得理所當然的那些救生常識,在這些欠發達地區往往尚未普及。世界上仍有很多地區,人們還在用火來治療蜘蛛咬傷。
While studying at Harvard, I saw how scientific knowledge can help others in simple, yet profound ways. The bird flu pandemic in the 2000s looked to my village like a spell cast by demons. Our folk medicine didn’t even have half-measures to offer. What’s more, farmers didn’t kn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mmon cold and flu; they didn’t understand that the flu was much more lethal than the common cold. Most people were also unaware that the virus could transmit across different species.
在哈佛讀書期間,我切身體會到科學知識如何用簡單,卻深遠的方式幫助人們。本世紀初,禽流感肆虐,在我的家鄉人看來,這就如惡魔施咒一樣。民間偏方對此束手無策。而且,農民也分不清普通感冒和流感,他們不知道流感比普通感冒致命得多。大多數人也沒有意識到流感可以在不同物種之間傳播。
More than ever before, our society emphasizes science and innovation. But an equally important emphasis should be on distributing the knowledge we have to where it’s needed.
我們的社會比以往任何年代都更強調科學和創新。但同樣需要被強調的一個重點是,把知識傳授到那些真正需要的地方。
Changing the world doesn’t mean that everyone has to find the next big thing. It can be as simple as becoming better communicators, and finding more creative ways to pass on the knowledge we have to people like my mom and the farmers in their local community. Our society also needs to recognize that the equal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s a pivotal step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work to bring this into reality.
改變世界並不意味著每個人都要做出一個大突破。改變世界可以簡單如做一個溝通者,尋找更多創造性的方法將知識傳遞給像我媽媽和村裡的農民這樣的群體。我們的社會也需要認識到知識資源的平均分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關鍵環節,需共同努力將其實現。
正如梁啓超在《少年中國說》中寫到的一樣, 「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希望,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就是梁先生所說的「中國少年」!
- END -
來自「中國日報雙語新聞」,ID:Chinadaily_Mobile
編輯 / 張丹丹、梁凱燕
轉載請聯繫原創方
···
➥ 或許你還對這些活動感興趣...
【通知公告】深圳圖書館2018春節期間開館安排🏮
【系列活動】傳統中國文化年系列活動🏮
【系列活動】2018網絡書香過大年系列活動🏮
【新鮮出爐】2017「個人閱讀帳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