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中得知香港名字的由來竟然與一種叫做「莞香」的香料有關,這種香料產自廣東東莞的一種樹上,香味奇特,頗受人們喜愛。
早在400多年前的明朝時期,廣東就以香市、花市、藥市和珠市著稱,而尤以香市著稱。盛產這種「莞香」的廣東東莞、深圳等地,便將這種香料遠銷江浙及東南亞等地。當時販香的商人一般在港島北岸的石排灣港裝船,濃鬱的香味瀰漫在碼頭上,香飄萬裡。人們便將碼頭稱作香港,至英軍侵佔香港時,稀裡糊塗將整個港島以香港命名。
冬日,某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我來到香港,在九龍竹園一個叫赤松黃仙祠的地方參觀。從而了解了黃仙祠與香港的一些傳奇過往。
那時候,赤松兩個字引起了我的好奇,從而一個叫黃初平的人穿越千年時光,走進我的視野。
叱羊傳晉代,騎鶴到南天
黃初平是一個人的名字,就是被供奉在黃仙祠中的黃大仙,他出生於公元328年的晉代,浙江蘭溪人。
在去香港之前,恕我孤陋寡聞,我敢肯定,我從來沒有聽說過黃初平這個名字和與他有關的故事,直到在香港遇見黃仙祠,遇到被稱為黃大仙的他。
黃初平幼年家境貧寒,七八歲就成為一個牧羊童,因此人宿世有善緣,八歲在山上牧羊時得遇神仙,仙人見他生有異像,便帶他前往浙江金華赤松山的一個山洞中修煉,因而黃初平也稱「赤松子」,他在山洞內苦修四十年,終於得道成真。
黃初平一去就是四十年,急壞了他的哥哥黃初起,經一位善於佔卜的道人指點,在赤松山的山洞裡找到了弟弟,兄弟二人見面,哥哥直言問他:羊呢?顯然,他還在耿耿於懷於弟弟四十年前的不辭而別,也惦念著四十年前被弟弟放牧到山上的羊群,弟弟呵呵一笑,略施巧計,對著滿山的白石叱到:羊在!霎時,滿山的白色石頭變成雪白的羊群。黃初平略施小計叱石成羊,驚呆了他的哥哥,從此兄弟二人一起在山中修煉,雙雙成仙。
黃仙祠位於港島九龍竹園,這個區域是全港唯一沒有海岸線的地方,高樓林立,道路多彎而且窄,在居民小區一樣的地方轉了幾個彎,就看見了一個很氣派而的廟宇,香菸繚繞,人頭攢動,準確地說,這裡應該是一座道觀,一座很能體現大陸傳統文化的道觀,
踏足港地,一切都顯得新奇而陌生,或許是內心的偏見和執拗吧,思維的模式總是定格在高樓林立、燈紅酒綠、警匪交戰片、富豪與賭徒這樣的場景中。幾天來,徜徉在這個國際化的大都市,感受著這個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金融中心的繁華,心中碰撞著天地人間的感慨。周圍時不時有夾雜著英語的粵語,各種不同膚色的外國人以及滿眼繁體字的廣告牌都讓我感到它的新奇和陌生,直到赤松黃仙祠的出現,才真正感受到一些與傳統文化相關聯的元素。
普濟勸善,設壇傳名
黃大仙在民間傳說由來已久,早在宋孝宗和宋理宗時得到過皇帝的敕封,名聲越來越大,黃大仙信仰在東南沿海地區早已成為當地居民心中的神袛,黃大仙信仰也已經成為一種文化。
1897年,黃大仙信仰在廣東番禺萌芽,據說一群讀書人得到了黃大仙的幫助,解答疑難,更為病者開方治療,很快便集中了一幫信徒,設普濟壇,實踐普濟勸善的理念,至1899年,當時的廣州花埭已經建有「黃仙祠」。1901年,普濟壇梁仁庵在海南建立「赤松黃仙祠」
1915年,道人梁仁庵攜帶聖像前往香港,創立普宜壇,在港島開辦藥材店,以前鋪後壇的方式聚集同道中人,後於1921年在九龍竹園建立赤松黃仙祠,至此,黃大仙信仰已經遍布東南沿海以及海南香港和東南亞等諸多國家。
當時這裡大部分居住著番禺人和客家人,開辦各種善舉昭示黃大仙信仰。上個世紀初,大陸處於政權交疊中,一批前清文人和官員輾轉避居香港,香港的公共衛生以及醫療設施嚴重不足,黃仙祠向民眾廣施藥材拯救了大批的基層民眾。從而使黃大仙文化在香港得以廣泛傳揚。後來,赤松黃仙祠也供奉孔子以及七十二賢。中原文化得以在港島傳播。
香港黃仙祠原名吝色園,眼前的黃仙祠,大殿雄偉壯闊,金碧輝煌,青煙繚繞,殿外廣場上人頭攢動,香客和旅客將整個廣場塞滿,淡藍色的煙霧在陽光下繚繞,空氣中瀰漫著一種奇怪的香味。
在大殿外的廣場上,一些金屬圍欄將廣場裡的香客和當地求籤的客人分割開來,幾個年齡大一些的老人跪在圍欄內的蒲團上,面朝大殿磕頭、叩拜,虔誠至極。手裡搖動著的籤筒咔咔作響,意念通過手中的籤筒傳遞到一隻竹籤上,我相信那隻竹籤和大殿內的神靈有著靈魂上的溝通,或慰藉或明示或暗語,總會有一種語言詮釋一種你想得到的結果,從而篤定你的言行和虔誠的程度,大概這就是信仰吧。
或明或暗的香火傳遞著神靈的某種暗示從而使心靈得到慰藉。
圍欄外的人將手中的香燭高高舉過頭頂,頂禮膜拜、虔誠敬香,眼前的情景使我心生恍惚。
陽光下的黃仙祠披上一層夢幻般的青霧,寬大的青石臺階下,一排銅鑄的道士半跪在地上,雙手齊肩託舉著神龕內正在燃燒的火燭,供客人燃香。那些神龕內的燭火悠悠地燃燒著,燭花輕輕地跳躍,許多香客手中的香被點然後,一種虔誠的儀式就開始了,在儀式中,每個人的靈魂便抵達到一種虛空的境界中,這種境界讓心靈安平,祈求疾病災難遠離直至消除。儀式在造就著一種神秘而莊嚴的氛圍,使現場肅穆,很少有人大聲喧譁,即使如我等這樣的遊客也仿佛受到某種暗示,雙手合十於胸前,恭敬走過。
一個年輕的姑娘獨自坐在神像後面低頭玩手機,脫離於這種儀式的莊嚴之外,像個局外人。
見證港島百年變遷
那天在九龍黃仙祠,香火鼎盛的場景讓我暗暗吃驚,在香港,提起赤松黃仙祠,甚至不亞於大陸的孔廟,這座歷經磨難的道觀一同見證了香港島的百年風雲。
在被殖民統治的黑暗日子裡,港島赤松黃仙祠成立中藥局和黃大仙藥籤,救濟基層民眾於苦海中,尤其在東南亞華僑以及廣東福建人的心中,那是一座普濟眾生的神聖殿堂。
及至香港淪陷,日軍在香港大肆搶劫,拆掉許多古建,吝色園堅守道場,九龍竹園一代民居奇蹟般逃過日軍徵收拆建的劫難,黃大仙在基層民眾心中成為大道無邊的菩海慈航,黃大仙神袛之名傳遍香江。
我們去的時候,是這個冬日最平常的日子,但是,還沒有走進他,空氣中已經瀰漫著濃濃的香火味道,走近它,這裡早已人頭攢動,空氣中香菸繚繞,人們安靜而有條不紊的請香、上香,叩拜,讓心中的願望與大仙對話。
在香港,人們對黃大仙的崇拜體現在求醫問藥和祈求平安等諸多活動中,尤其是每年的農曆大年初一,成千上萬的香港人來到赤松黃仙祠,正像點燃頭柱香,祈求一年家國平安、人財兩旺,每年的農曆八月二十三日,是黃大仙寶誕日,赤松黃仙祠一樣人山人海,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印尼等國的信眾為大仙祈福,成為全年港島最大的慶典活動。
香港赤松黃仙祠與香港一同經歷了百年風雲,當年的吝色園如今已是香港頗具規模的慈善團體團體,黃大仙信仰被當做一種文化在廣東沿海以及東南亞等國中也顯示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從而為成功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