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瞭望智庫」微信公號
作者:陶短房 旅加學者
近期有媒體報導稱,由於中國自去年以來對進口自加拿大的油菜籽實施「限制措施」,加拿大「到目前為止損失逾50億加元」。
對此,加拿大國內業界呈現兩種論調:
加拿大相關行業協會、企業和種植大戶多次表示「希望中國高抬貴手」,也多次呼籲聯邦政府「設法解決問題」;
另一派則稱「歐盟市場仍有很大潛力可挖」「中國不買是中國的損失」。
6月11日,加拿大農業專業網站「AGRICENSUS」援引《中國農產品供需形勢分析》(CASDE)指出,中國預計在截至2020年9月的當前銷售年度中,植物油作物進口量增加47萬噸至835萬噸,增幅6%,而國內油菜籽產量預計減少46萬噸至507萬噸,加拿大「並非沒有機會」。
到底誰說的有理?
加拿大的油菜籽離得開中國嗎?
中加貿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加拿大是全球油菜籽生產和出口大國,全國有多達4.3萬個農場以種植油菜籽為主,其中,2.3萬個集中在薩斯喀徹溫省,約2萬個集中在臨近的曼尼託巴省,每年油菜籽產業總值高達42億加元(約合218.3億元人民幣)左右,是上述兩個農業大省的經濟支柱之一。
根據加拿大農業專業網站「AGRICENSUS」的數據,過去兩年間,中國每年進口200萬噸油菜籽,加拿大佔其中40%-50%份額。在「加中油菜籽貿易出現問題」之前,中國從加拿大進口的雙低油菜籽(菜籽中芥酸含量在3%以下)曾達到500萬噸/年的驚人水平。
2019年4月,加拿大最大的穀物加工商理查森國際有限公司(Richardson International Ltd)指出,2018年(加中油菜籽貿易出現問題前的最後一年),油菜類產品對華出口價值超過40億加元(約合207.9億元人民幣),佔加拿大對華出口總額15%以上,其中油菜籽27億加元(約合140.3億元人民幣),對加拿大農業、工業和更廣闊的經濟領域意義重大。
加拿大農業部今年5月中旬數據顯示,2019-2020貿易年頭八個月,歐盟躍居加拿大雙低油菜籽第二大買家,總採購量高達139萬噸,是上年同期的5倍有餘,而日本則以146萬噸高居第一,中國同期進口116萬噸,已下滑至第三位。
在一些官方和業內分析裡,仍然充斥著樂觀情緒,稱「中國不買是中國的損失」。
北美穀物市場分析師、來自油菜籽生產大省薩斯喀徹溫省的特納(Brennan Turner)堅信,「中國增加在其他國家的油菜籽進口,會導致國際市場油菜籽供應缺口,並將其他國家的需求驅趕到加拿大這邊」,並相信「歐盟市場仍有很大潛力可挖」,他堅持認為「2020年1月雙低油菜籽價格已見底」,未來「隨著歐盟需求的增加,情況將越來越好」。
加拿大油料作物市場分析專家肖恩·普拉特(Sean Pratt)近期多次發表分析文章,稱「加拿大農民最好選擇將油菜籽賣給美國人,因為美國人出價比中國人更高」,他還對市場上認為「歐盟市場潛力挖掘殆盡」的論調進行了駁斥,認為「這是危言聳聽」。
更有人說服大家相信「中國自己也繃不住」:儘管設置重重限制,但2020年3月,中國從加拿大進口了36.78萬噸雙低油菜籽,這個數字差不多是2019-2020貿易年月平均水平的兩倍以上。
然而,更多業內人士指出,中國抬高加拿大輸華雙低油菜籽門檻,為加拿大油菜籽產業刨出了逾300萬噸/年的「天坑」,如此「天坑」,單靠中國市場以外的「閃轉騰挪」是難以補平的。
肖恩·普拉特所「駁斥」的「危言聳聽」,實際上主要來自美國農業部5月中旬的一份報告。這份報告預計,2020-2021年歐盟油菜籽/菜籽油進口量將僅增加20萬噸,達到600萬噸,遠遠低於某些加拿大分析師及加拿大聯邦農業部的預期。而且,這增加的20萬噸需求,很可能會被性價比更高的烏克蘭油菜籽所填補,加拿大將難有所得。
利夫菲爾德商品研究(LeftField Commodity Research)分析師德利格(Jon Dryger)認為,美國農業部的上述分析是有根據的。
與中國情況不同,近年來,歐洲油菜籽進口量之所以激增,源於歐盟「新能源政策」強制性要求改變能源消費結構,減少化石能源消費,這使得人造柴油需求量大增,而歐洲人造柴油的最大宗原料正是菜籽油(佔比39%,歐盟進口油菜籽中80%用於人造柴油生產)。
經過起步階段的瘋漲,歐盟人造柴油的消費增長曲線本已走緩,突如其來的新冠(COVID-19)肺炎疫情令整個歐盟成品油消費量驟降,據歐盟方面數據,2020年3、4兩個月,歐盟人造柴油產量下降了50%-60%。
儘管德利格等人認為「未來不會一直這麼糟」,2020年歐盟人造柴油需求下降「應該在15%左右」,但是,鑑於新冠肺炎疫情「二次傳播」威脅增大,餐廳對菜籽油的需求量也會大幅下滑,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歐盟對進口油菜籽需求的增長——至少不可能再來個「八倍有餘」。
今年稍早時候,加拿大統計局(StatsCan)曾預計,2020年全加油菜籽播種面積將達到2060萬英畝。
但是,即便持樂觀預估的特納等人也承認,「越來越多市場人士和專業人士」認為,這樣的指標「在加中油菜籽爭端僵持不下的情況下」,是「根本無法實現的」,如果勉強推動實現,只能是「自己砸自己的盤子」,導致市場上雙低油菜籽價格暴跌,從而令加拿大從種植戶到貿易商的一連串油菜籽業者,遭遇更為慘重的損失。
事實上,中國沒有全面叫停加拿大對華油菜籽出口,而是以技術理由封停了加拿大對華雙低油菜籽出口的「大戶」。
2019年4月12日,一位加拿大阿爾伯塔(Alberta)省從事油菜籽種植的農民巡查油菜籽存儲倉。
2019年3月5日,加拿大最大的穀物加工商——理查森國際有限公司,被宣布吊銷對華油菜籽出口許可證(GMO);26日,嘉能可(Glencore)旗下農業分支企業、總部位於加拿大最大的油菜籽產地——薩斯喀徹溫省省會裡賈納的威特發(Viterra Inc)被中國海關總署網站公布吊銷對華油菜籽出口許可證;4月2日,加拿大聯邦農業部長畢博(Marie-Claude Bibeau)稱,收到「更多類似的吊銷許可證通知」。
理查森CEO沃森(Curt Vossen)稱,中國有關機構先向加拿大出口商發放違規通知,隨後宣布「暫停」該出口商相關產品的入境許可。
2019年4月2日,加拿大第二大油菜籽產地——曼尼託巴省省會溫尼伯市的《溫尼伯自由新聞報》刊出社論,指出加拿大第一個品牌油菜籽品種就是號稱「油菜之父」的曼尼託巴科學家斯特凡松(Baldur R. Stefansson)註冊的。
油菜籽和菜油產業是該省的驕傲和經濟基礎,2017年該省油菜籽和油菜產品出口創匯17億加元(約合88.4億元人民幣)。「如果曼尼託巴人對油菜籽出口遇阻表現出恐慌和沮喪,那理由只有一個——』關心則亂』。出現問題不是生產者的責任,而是政治家們的責任——但付出代價的卻是油菜農戶和企業」。
自那時起直至現在,加拿大油菜籽委員會(Canola Council of Canada)、薩斯喀徹溫省雙低油菜籽開發委員會(SCDC),以及薩斯喀徹溫省和曼尼託巴省農業廳就不斷向加聯邦政府和農業部施壓,要求「妥善解決加中油菜籽糾紛」「確保加拿大業者利益」。
加拿大聯邦政府層面,包括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前國際貿易及多元化部長卡爾(Jim Carr)等都承諾「積極溝通」「儘快解決」,但一年多過去,加中間的油菜籽糾紛顯然既沒有「解決」,更談不上「儘快」。
實際上,即便呼籲「重視中國市場」「積極解決問題」,在事件發生之初,加拿大方面仍抱持「兩端態度」。
以曼尼託巴省農業廳長艾希勒(Ralph Eichler)為例,他一方面承認「中國市場舉足輕重」「畢竟這是個年進口加拿大油菜籽500萬噸的大市場」,另一方面又堅信這是個「政治手段」,相信「我們的產品無可替代,中國人就算走了也會再回來」。
事實證明,「我們的產品無可替代」之類的自信,似乎有些過於託大了。
加拿大對華多項大宗農副產品出口,如三文魚、軟木、穀物,其中也包括油菜籽和菜籽油,原本就是不同程度上作為「其他市場的替代」才打開局面的,一旦消費習慣和進口渠道發生根本性變化,再扭轉回來的難度很大。
在過去一年多時間裡,一度熱火朝天的加中貿易,許多曾經的「熱門」不同程度地「遇冷」,油菜籽只不過是其中之一而已。
2019年6月25日,因為從加拿大肉類產品中檢到瘦肉精等飼料添加劑殘留超標,中國暫停從加拿大進口肉類,經過努力溝通,到11月5日才恢復進口。
據加拿大肉類委員會(CMC)估計,中國暫停進口加拿大豬肉的行為,給加拿大造成近1億加元(約合5.2億元人民幣)的直接財政損失,總損失則可能高達3億-5億加元(約合15.6億-26億元人民幣),並導致大量就業機會流失,和一系列擴張產能的徒勞無功。
2020年6月16日,加拿大聯邦商務部發言人尼倫(Ryan Nearing)稱,加方在6月9日收到16個來自中國關於加拿大輸華軟木、硬木等原木產品「不合格通知」。
同日稍晚,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證實,「近期相關口岸海關在進口加拿大原木中檢出天牛、小蠹等活體檢疫性林木害蟲」,「中方為防範這些害蟲傳入,按照中國相關檢疫法律法規,對相關原木進行了除害處理」。
儘管加拿大聯邦商務部表示,「目前加拿大與中國間木材產品貿易尚未受到影響」,但正如許多觀察家所指出的,油菜籽、肉類等產品在被「凍結」之前,都經歷過收到中方「不合格通知」的階段,因此擔心加拿大對華原木出口步其後塵,也絕非杞人憂天。
加拿大是一個以資源出口為主的國家,農林產品和石油天然氣類產品並列為該國兩大經濟支柱。隨著國際油價的下跌,品質低、成本高的加拿大石油類產品出口正面臨巨大困境,如果農林類大宗產品的出口再因中國這個舉足輕重大買家市場份額的流失,導致重大損失,後果可想而知。
在理查森等多家油菜籽企業對華出口被叫停後,加拿大曼尼託巴大學阿斯珀商學院教授拉爾森(Paul Larson)指責中國「借題發揮向加拿大施壓」。
前加拿大駐華大使、一貫主張「對華只有施壓施壓施壓」的趙樸(Guy Saint-Jacques)則揚言加拿大應「聯絡歐美盟友共同制裁中國」,甚至提出諸如「驅逐在加拿大訓練的中國冬奧選手」之類讓大多數加拿大觀察家瞠目結舌的「高論」。
但更多人,尤其專業機構和業內人士承認,「純技術原因」是客觀存在的。
正如理查森事件發生後一些業內人士所指出的,自2016年以來中國一直抱怨加拿大油菜籽中含有雜草種子。早在2016年加拿大《環球郵報》就報導過此事,而針對理查森輸華油菜籽「雜草種子超標」的中國海關正式通告,也是早在2018年底就發出的。
造成這種「技術原因」的根本癥結,在於中加油菜籽生產方式的巨大差異。
加拿大是「大農業」,採用全機械化、全自動化的方式收割和打包,在雜質控制等方面很難契合中國以「小塊、勞動力密集」為特色的油菜籽質檢標準,對此加拿大方面長期以來並未足夠重視,甚至爭議發生後也未正視這一客觀矛盾的存在,更未採取積極、有針對性的補救措施。
其實,從中國海關對理查森發出正式警告到吊銷許可證,期間經歷了3個多月,而從中方發出非正式抱怨至正式警告,則經歷了兩三年時間。
然而,加拿大聯邦、省兩級政府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銷售商,在「凍結」許可證前卻一直顯得漫不經心,直到「見了真章」才有所行動。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凍結」中,肉類是唯一曾被全面「叫停」、又在數月後全面「解凍」的加拿大輸華大宗農副產品,可以說,中加貿易間的「肉類糾紛」至少在目前已不復存在。
加拿大肉類委員會(CMC)、加拿大豬肉商聯合會(CPC)這兩個和肉類供銷直接掛鈎的行業組織,從一開始就反覆呼籲「就事論事」。他們指出,突如其來的「豬肉危機」最根本的癥結是「技術性」的。
北美豬肉普遍含有俗稱「瘦肉精」的萊克多巴胺成分,這種成分在加拿大是合法的飼料添加劑,而在中國則已被列入限制成分。「瘦肉精超標」問題多次困擾中加肉類貿易,中國海關發現,一些加拿大出口商居然偽造獸醫健康證明,試圖矇混過關。
因此,在長達3個月的「凍結期」內,他們不論與中方協商,還是和加拿大聯邦政府有關部門溝通,都一直堅持「就事論事」的主基調。
不僅如此,在肉類糾紛斡旋過程中,當時「新官上任」的加拿大駐華大使鮑達民(Dominic Barton)、聯邦農業部長畢博(Marie-Claude Bibeau)和聯邦商業部長卡爾(Jim Carr)也採取了類似方略,取得了一定效果。
在「肉類輸華問題」解決後,CMC負責人懷特(Chris White)將之歸功為「三大要素」,即「新任加拿大駐華大使的有效努力,加拿大食品檢驗局(CFIA)在技術層面解決了中方擔心,以及CMC的積極作為」。
當時加拿大最大的全國性報紙《環球郵報》》援引一位知情加拿大政府高級官員的說法,CFIA向中國海關官員提供了一份詳細整改方案,這份方案足以確保不再發生假冒出口證明的問題。
許多有識之士一再指出,面對諸如「油菜籽難題」之類,效仿「豬肉危機」的「就事論事、相向而行、坦誠友好」解決模式,事態就會向好的方向發展,如果動輒「上綱上線」「眉毛鬍子一把抓」,只能人為將原本就已經很渾的水攪得更渾。
當然,「就事論事」只能治標,在更多戰略性政治、外交「大題目」上相向而行,恢復曾經擁有的互信、互諒,讓近年來因「大題目」幹擾而陷入冰點以下的雙邊貿易「氣候」重新回歸「小陽春」,才是最終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