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張旺 陳欣】中方為保護人民生命健康而採取的防疫措施竟被歪曲為「貿易限制措施」。路透社18日稱,就中國對進口食品及其包裝進行新冠病毒檢測,多國愈發「不滿」「失望」。美國農業部17日稱,它已通過雙邊渠道和世貿組織(WTO)要求中國確保其措施「對實際風險進行了適當評估,尤其是在不合理限制貿易的情況下」,加拿大在本月初的一次WTO會議上也表達過類似觀點。「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仍然嚴峻的情況下,中國政府主管部門本著生命至上理念,著眼於切實維護人民身體健康,對進口食品採取了有關檢測措施,這是完全必要、合理和正當的。」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8日表示。
路透社18日報導稱,根據中方通報,他們在大約20個國家的進口產品包裝上檢測出新冠病毒,包括德國豬肉、巴西牛肉、印度魚肉等。有外國官員認為,中國未能提供相關檢驗證據,在這種情況下,對進口食品進行嚴格篩查是在「無故損害」貿易活動和相關國家的聲譽。在本月初召開的一次WTO會議上,加拿大將中方的舉措稱為「不正當的貿易限制措施」。據稱,這一說辭得到澳大利亞、巴西、墨西哥、英國和美國的支持。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17日稱,北京新發地市場6月暴發疫情後,中國加強對進口冷鏈食品的檢測力度。本周一,紐西蘭總理阿德恩「質疑」中國的檢測結果,濟南市此前表示在紐西蘭冷凍牛肉中發現新冠病毒。阿德恩說,她對本國出口的食品中沒有病毒很有信心。美國農業部17日稱,中國的做法「沒有科學依據」,有「擾亂貿易的風險」。有歐洲官員曾稱,出口商需要更多有關中國檢測方法和結果的信息。
但事實上,在中國多地關於從冷鏈食品外包裝檢測出病毒的通報中,都列出非常詳細的時間、地點、患者基本信息和活動軌跡,甚至還包括涉及商品的數量、所屬公司等信息。
針對美國農業部的相關指責,趙立堅18日表示「毫無根據,也完全沒有道理」。他說,中方將根據疫情形勢發展和防控需要,適時對有關措施進行調整。
據ABC報導,中方在給WTO的回應中表示,其「臨時行動」是「基於科學依據的」,旨在「最大程度地保護人民的生命健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此前從進口的冷凍鱈魚外包裝上分離出活體新冠病毒,這是國際上首次在冷鏈食品外包裝上分離到新冠活病毒,證實了接觸新冠活病毒汙染的外包裝可導致感染。
一些外國學者也認為,冷鏈運輸存在新冠病毒感染風險。據英國《金融時報》18日報導,今年8月發表的一篇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傳染病專家費希爾擔任主要作者的論文發現,冷凍食品很有可能在新冠肺炎疫情已得到控制的地區引發新一輪疫情。新加坡臨床微生物學與傳染病學亞太學會會長淡馬亞18日告訴法新社,新冠肺炎通過冷凍食品在各國傳播「有可能,但尚未進行全面研究」。
「按照國際貿易規則,貿易活動須遵守防疫和其他國家食品安全方面的要求。」中國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18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從中國的實際情況看,確實也多次出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與冷鏈食品相關的情況,個別國家和媒體不應把程序方面的問題政治化。
17日晚,天津市新增1例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例本土無症狀感染者,均為一家冷凍食品公司的搬運工,系天津市第93例無症狀感染者的工友及室友。同一天,泉州和福建通報了在進口食品外包裝上發現新冠病毒,它們分別來自印度和阿根廷。18日,武漢通報說,該市在巴西進口牛肉外包裝檢測出新冠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