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說著「心情平靜的開始,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歸來」的張藝謀,可能在未來的長路上永遠無法歸來,或者他自己都害怕真的歸來,那或許將伴隨著他個人都無法承擔的代價。因為一隻由政治和商業交媾而成的雙頭怪,正在誘惑、改變甚至榨取著這位從黃土高原一步一步走來、敏感而勤奮的陝西男人。
文/ 黃雲騰
製圖/ 託馬斯
從昨天開始,2016年的後半年將屬於張藝謀,這位被稱為「國師」的電影導演,在政治和商業上都將迎來自己的又一個高光時刻——擔任G20峰會文藝晚會總導演,為眾多國家首腦展現官方意志;眾星雲集的超級大片《長城》預計也將在稍晚的賀歲檔全球上映,也被視為近年來幾乎最重磅的華語商業電影。
幾乎很少有人記得張藝謀已經66歲了:這是一個不再年輕的歲數,然而張藝謀依然忙碌於片場、晚會與眾多觥籌交錯之間——在樂視影業傳出將以98億估值注入到樂視網上市時,人們發現張藝謀竟能從中獲益數億元之多;操盤多年的《印象中國》更早已成為一個「賺錢的系列」;在成為一家新技術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後,張藝謀還聲稱將拍攝一部VR電影。
曾被陳凱歌稱為「為藝謀,不為稻粱謀」的張藝謀為自己謀劃了一出夾雜著個人前進與價值變現的故事。而有投資人在接受《人物》採訪時為這個故事表達了樂觀估計。「張藝謀品牌易於結合資本的重要原因有二,首先是有著豐富的資本對接渠道;其次,『牛、不配合、要價高、出爾反爾』這些毛病,張藝謀一點也沒有。」
雖然張藝謀很可能並不喜歡「國師」這樣的稱呼,但是他面對很多決定和路口時並沒有什麼的選擇餘地,也沒有足夠的意願去反抗。他的成功包含著與時代的互相適應。他的美學成為官方欽定、他的名字成為許多電影得以出名的保證。
在商業電影和國家意志發展到今天,這位把自己看做工具的導演更試圖在新的時代找到一個新位置。
工具的價值
從一個賣血買相機自學攝影的文藝青年,到這個國家官方美學的最佳詮釋者,張藝謀的故事也屬於奮鬥改變命運的典型代表。
張藝謀出生於陝西,父親是黃埔軍校的國民黨員。因為家庭背景,張藝謀自小被稱「狗崽子」、「黑五類」。這使得張藝謀在後來一直被稱為「邊緣人」。他的同學陳凱歌在一篇名為《秦國人》的回憶文章中,如此描述道,「他在學校中沒什麼動靜,我們至多在球場上做做對手,學生們要自己組織個舞會什麼的,永遠找不到他。」
1978年恢復高考後,張藝謀利用自己的攝影技術參加招生考試,並最終打動了北京電影學院,獲得了破格入學的機會。但是,因為比同屆同學大了接近10歲,張藝謀不得不一直活在憂慮與沉默之中,至於後來他曾經做了一年學生會副主席,據說還是因為他的年紀可以作諸同學兄長的緣故。
後來他回憶稱,「我進工廠算特招,進工藝室算借調,上大學是破格,我好像從來都是一個編外的身份,一個不那麼理直氣壯的角色。」
但在電影上,過分的羞怯沒有影響張藝謀的創作。1984年,被分配到廣西電影製片廠的張藝謀,第一次擔任電影《一個和八個》的攝影師,因此獲中國電影優秀攝影師獎;1986年主演第一部電影《老井》奪三座影帝;1987年執導的第一部電影《紅高粱》獲中國首個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連續三次在電影節的出格表現讓曾經的「邊緣人」張藝謀一下成了風雲人物,其中《一個和八個》還被稱為「『第五代』電影人的第一部作品」。
張藝謀格外強調的工具性。因為自小不受關注、甚至是受到鄙視;又或者是那個時代留下的價值殘留,他在《張藝謀的作業》中表述,「我一開始就有這個意識,讓自己迅速工具化」。在《華夏時報》的報導中,張藝謀認為「工具化你就會對別人有用,人有了用,有些東西就不會找到你的身上,你就會有空隙生存」。
導演就是張藝謀所選擇要做的工具。為許多媒體所津津樂道的一個故事是,張藝謀在文革開始後很快學會了寫大字報,在插隊時主動把全村的門上畫滿了毛澤東像。「張藝謀是特別注意他的價值的,哪怕最開始為了自保做一個工具,那也是個價值。」
作為《張藝謀的作業》的作者,方希堅信張藝謀「對電影的熱愛是真摯和狂熱的」。「我曾經問過他:』你說80歲以後拍電影都是小輩逗你玩,你80歲以後會拍電影嗎?』他說:『要看我耐不耐得住寂寞。』他想了想,又說:『我不知道會不會拍電影。』停了一會兒,又說,『我不知道。』他當時已經沒有在回答我的問題,我覺得他當時陷入到情境假設中,如果不拍電影了怎麼辦。我只感到他的茫然和恐慌。」
《英雄》的變化
在早期的電影拍攝製作過程中,張藝謀依然有著一定的邊緣和非主流色彩。
例如,反映1949年以後一系列政治運動以其破壞力的《活著》長期處于禁片序列;《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等電影也被廣泛視為「向西方觀眾展現中國的落後一面」;1990年《菊豆》雖然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但是被官方禁止到場出席,甚至引發海外華人抗議。
2002年上映的古裝商業大片《英雄》被視為張藝謀創作生涯中的一個節點,圍繞這部電影的爭論至今沒有停止。不少人將其視為中國電影商業時代的開端、張藝謀視覺美學的極致體現;但追究到意識形態上,《英雄》所袒露的價值觀和政治理念則一直被學者詬病,甚至被與《1984》中瘋狂的極權主義進行比較。
張藝謀事後表示,「我無意承擔這個角色。有朋友也勸我,既然大家都這麼說,你也別辜負大家。但我沒想要在身上承攬很多東西,我從沒想過做個什麼代表。」他甚至感慨,如果當時把某些鏡頭修正,「是不是意識形態屁股就坐正了?」
這部電影對於張藝謀還有著深層意義。或許因為地域情感和出生文化的原因,張藝謀始終對於秦始皇這一題材有濃厚的興趣,他與鞏俐拍攝過《古今大戰秦俑情》,還執導過歌劇《秦始皇》;更重要的是,《英雄》在題材上帶來的誘惑力或許讓當時已經把導演這一職業當成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亟待轉型的張藝謀無法抵禦。
「最重要的,是我對武俠世界的想像。武俠是什麼,武俠就是李白。那個《俠客行》裡寫的這樣的人物就屬於』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你就覺得是那種仗劍走天涯,就是義薄雲天的那種勁兒。我喜歡那種感覺。」
不論是第五代導演對於宏大敘事的熟練運用,還是「朕即天下」思想在電影中淋漓盡致的體現,部分觀眾從中窺見的是作為刺客的無名在「個體主義被踐踏下的專制美學」。
這種視覺上的享受也與多年後奧運會、G20的人海戰術有相似之處。某種程度上,張藝謀的工具言論、以及《英雄》在國際上獲得的聲望,也在幫助他向這一身份轉型——擁有民族氣質與國際頭銜的導演契合的是他身後國家希望展現給全世界的統一形象:大而恢弘的敘事風格、整齊劃一的美學理念。
在虎撲體育上,有網友毫不諱言地指出,「其實可以把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看成是《英雄》在現實中的體現。張藝謀把中國式的美感做到了極致,成百上千的人動作整齊劃一、節奏一致,有大氣磅礴的美感;而整體圖像的對稱好比古代的主流中國建築。」
必須承認,2002年的《英雄》是張偉平、張藝謀自1997年合作以來在商業成功上打響的第一槍。《英雄》最終創造了許多國產電影迄今未能創造的神話。它不僅是2000年後中國首部票房過億的國產電影,同時在當年度憑藉2.5億人票房佔據全年總票房的25%,而全球票房共計1.77億美元;兩年後2004年8月《英雄》在美國上映時還一度蟬聯兩周票房冠軍。
人生最巔峰
2002年後,從《英雄》開始,張藝謀開始邁向了商業意義上更為成功的道路。並且在政治上成為某種符號。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他連續拍攝了《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三槍拍案驚奇》等電影作品,幾乎每部都能獲得上億票房。特別是2009年的《三槍拍案驚奇》上映時,正逢以小瀋陽為首的趙家班在春晚上走紅。該片因此獲得了2.9億票房,並打破了2009年電影首日最高的票房記錄。
與《英雄》相似,這些電影無一例外都主打明星演員與恢弘的布景。長達7年的創作過程中,張藝謀不是古裝巨製、回歸文藝道路的作品僅有《千裡走單騎》。張偉平在接受採訪時稱,這還是因為張藝謀希望與高倉健合作才得以成型,「基本是賠錢的」。
在2008年之後,張藝謀也正處於真正意義的另一個上升期。《英雄》與《十面埋伏》播下的種子得到了回應。籌備三年之久、由張藝謀執導的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被稱為一場盛會。這一切的功勞在當時都被歸功於總導演張藝謀——也正是從那時開始,張藝謀被冠以國師的稱號,並在後來成為一塊政府、電影市場與民營公司爭奪的香餑餑。隨後數年,張藝謀先後執導國慶60周年晚會、APEC歡迎晚宴光影秀、以及近期的G20文藝晚會。
從2004年開始,張藝謀與王潮歌、樊躍等人共同開始實景演出創作,製作包括《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島》、《印象大紅袍》、《印象普陀》、《印象武隆》等「印象系列」山水實景演出,以及《又見平遙》等情境體驗劇,參與創作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歌劇《秦始皇》、上海世博會、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這些演出背後的製作公司觀印象獲益頗多。根據官方介紹,觀印象的主營業務為旅遊文化演出的創作和版權運營,主要收入來源於演出項目製作服務的報酬及演出票房收入分成。截至2014年底,觀印象所有演出劇目已累積演出超過1.5萬場,觀演人次逾3000萬。2013年和2014年,公司營業總收入分別為1.45億元和1.39億元,淨利潤分別為7295.24萬元和7458.90萬元。而2015年1-3月,公司營業收入為2220.82萬元,實現淨利潤為1172.35萬元。
2015年7月7日,營房地產業務的三湘股份發表公告,公司擬以現金+股權的方式收購觀印象100%的股權,總對價19億元。截至評估基準日2015年3月31日,標的公司100%股權價值的預估值為16.67億元,其中淨資產帳面價值約為9960.23萬元,增值15.67億元,預估增值率為15.73倍。
雖然2008年前後的張藝謀在平衡個人慾望與市場需求上已達到平衡,也是他至今為止的人生最巔峰。但緊接著他將為此付出一些代價,轉而進入相對動蕩的階段。當年強調希望自己「工具化」的張藝謀,也在感受到「工具化」的被動和無奈。
2012年,鐵道部和與張藝謀有長期合作關係的新時刻進行合作,邀請張藝謀為其拍攝宣傳片。儘管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張藝謀承認僅為該片提供了拍攝創意,並未參與實際拍攝。但這些工作便讓張藝謀收入250萬。由於反腐高壓,鐵道部因此被質疑涉嫌利益輸送,以至於張藝謀只能出面向媒體進行解釋。
在他的商業電影工作層面,看似完美的漫長合作也進入晚期。張藝謀與老搭檔張偉平之間的齟齬越來越深,最終在《金陵十三釵》上映失利後達到了頂點。在這場鏖戰到今天的官司中,張藝謀方宣稱張偉平拖欠《三槍拍案驚奇》分成款1500萬元。
二張的決裂還在於更深層次的性格原因。在一篇廣為流傳的張偉平「十宗罪」的帖子中,張偉平被稱虛構電影投資、甚至涉嫌破壞張藝謀的感情生活。據與張藝謀合作多年的文學策劃周曉楓稱,「兩人之間,甚至不是善惡相遇——而是人性中兩種弱點的相遇,是貪婪和懦弱的相遇。互為催生的化學酶,效力倍增;這是極致的相遇,導致極致的效果。」
張藝謀的私生活不可避免成為外界的談資。「超生事件」使得這位導演在中國傳統價值體系內多少顯得有些晚節不保,也讓他長期處於輿論媒體的風口浪尖;隨著越來越多奧運會開幕式故事的被打開,包括「林妙可事件」在內的眾多指責,則將這位功勳導演徹底推向了輿論的反面。
張藝謀在接受《中國企業家》等雜誌採訪時甚至否決了外界賦予的國師這一稱號。「我其實簡單的說就是個老百姓,導了奧運會對我來說沒有任何改變,我還是我自己,否則我也不會因為超生這樣(被罰款),對不對?」
「不是求多,而是求穩。」
在張藝謀工作室放出的G20晚會排練花絮中,張藝謀幾乎重複了當年奧運開幕式上的辛勞與妥協,幾乎每晚要工作到凌晨左右。「這是黨和國家的形象問題。你其實不是求多,而是求穩。」張藝謀在花絮中幾乎一閃而過的畫面中稱。
《歸來》或許是張藝謀從下而上、切換跑道的開始。這部電影的原著小說背景是文革時期,不乏對這段時期長篇累牘的文字描述——這是張藝謀和「第五代」感受最深並且表現最好的歷史時間段——但《歸來》僅採用了原著後20頁的故事進行改編。「我當時買版權的時候就知道,我是衝著後20頁買的。」
在被媒體批評「用廉價的眼淚包裝歷史」時,張藝謀反駁道,「了解現實的人就不會這樣批評,除非他生活在國外,除非他不知道中國是什麼樣子。你不能站著說話不腰疼,一個東西能拍不能拍,不是由導演的性格與勇氣決定的。」
張藝謀的個性被朋友們視為勤勤懇懇、被批評他的人視為「自我閹割」,但在更現實也更直接的回報上,張藝謀前半生積累下來的口碑與他求穩的心態相結合,形成了在中國操盤商業片導演所必備的心理素質。——他必須有足夠的認知度能帶動票房,但又不能在創作上與投資者產生分歧,同樣他需要用自己的美學和名聲體現國家強盛,但又不能與權力者的喜好彼此排斥。
接替張偉平的是樂視影業CEO張昭,他直言與張藝謀合作就是基於「市場」。「我們還是非常同意中國的三四線的市場。這是一個新興的市場,我覺得張藝謀也不是從大城市裡面或者說是比較時尚裡面的城市出去的,他對這個比較有感覺,這也是我們樂視的想法,讓我們的電影下沉到二三線三四線市場,讓更多的年輕人讓他們感興趣。」
即使是在張偉平代為操盤的那段時期,張藝謀自身對商業化也並不排斥。即使談到與張偉平分手的原因,張藝謀也聲稱並不是根本性質上的創作理念出現了分歧,而是在自由度與話語權上受到前者的很大限制。「我不討厭商業電影,但害怕被商業裹挾。」
樂視影業為將張藝謀招入麾下,籤約導演兼藝術總監,有傳聞稱這家另類的網際網路公司為此付出了3年2億、外加「樂視藝謀視頻基金」85%利潤的代價,並且保證張藝謀在創作上完全自由。作為回報,張藝謀亦以認購股份的形式與樂視影業完成深度綁定,在2014年10月份時出資1201.53萬元成為後者股東。
《歸來》最終票房直逼3億,但也有許多聲音認為,張藝謀從未真正歸來——在喪失了早年作品中澎湃的生命力、激昂的反抗精神之後,學者、評論家們越來越將張藝謀視為一個歸順於體制內的螺絲釘。
學者戴錦華不客氣地將張藝謀的《歸來》稱為「爛片」,認為張藝謀作為第五代導演的藝術生命早已終結,「《紅高粱》就已經標誌著這個群體的解體。我們已不能對其做整體評價。因此不存在回歸的問題,只是說他們作為個人創作。從語言風格、審美上,他們的基本特質都已經喪失了。」
這些批評者們很大概率上也不會喜歡張藝謀的新作品——由樂視影業、傳奇影業投資的《長城》成本超過1.5億美元。從演員馬特·達蒙、景甜、劉德華、王俊凱、黃軒、鹿晗的選擇來看,這是一部劍指華語電影票房最高的商業巨作,樂視影業公開希望這部影片能成為樂視的一個「全球化產品」。無論針對他個人如何毀譽,作為股東和籤約導演,為公司儘可能多地賺錢,也是盛名之下的張藝謀份內應該做的事。
兩年前說著「心情平靜的開始,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歸來」的張藝謀,可能在未來的長路上永遠無法歸來,或者他自己都害怕真的歸來,那或許將伴隨著他個人都無法承擔的代價。因為一隻由政治和商業交媾而成的雙頭怪,正在誘惑、改變甚至榨取著這位從黃土高原一步一步走來、敏感而勤奮的陝西男人。
©三聲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繫授權
微博 | 短視頻 | 歷史劇 | 大魚海棠 | 刷單 | 劉開珞 | 俞永福 | 十二棟 | 於正 | 張震嶽 | 李宇春 | 王思聰 | 南派三叔 | 周星馳 | 張朝陽 | 李黎 | 黎瑞剛 | 古永鏘 | 陳悅天 | 童晨 | 史航 | 貝志城 | 柴智屏 | 魔獸 | 360 | 數字王國 | 吐槽大會 | VR直播 | Papi醬直播 | 華誼業績 | 直播 | 分答 | 映客 | 一條 | 二更 | 三國殺 | 直播廝殺 | 網紅節 | 百度貼吧 | A站魔咒 | YG娛樂 | 主編創業 | 歡瑞世紀 | 光線 | APP抱抱 | 貓眼 | 優酷土豆 | Facebook | VICE | 澎湃 | 即刻視頻 | 九合創投 | 微影時代 | 陌陌 | 千帆直播 | 中國新歌聲 | 路邊野餐 | 絕地逃亡 | 大魚海棠 | 餘罪 | 鬼吹燈 | 星座不求人 | 那兔 | 白熊閱讀 | 貓力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