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放開的就放開,把結局留給命運去決定
「不錯, 達到生活中真實幸福的最好手段,
是像蜘蛛那樣,漫無限制地從自身向四面八方撒放有粘力的愛的蛛網,
從中隨便捕捉到落到網上的一切。」
( 列夫.託爾斯泰 )
2017年5月印度上映的一部反映現實教育問題的電影《起跑線》(Hindi Medium),在中國也算是引起了一時的轟動。(中國大陸院線2018年4月做了引進,R君當時也寫過影評:《起跑線》:當教育變成了一門生意)
這部作品算是很刻骨的描寫了父母對子女教育的焦慮,努力,而社會又是多麼冷酷,赤裸裸存在的階級分化和階層歧視以及虛偽的素質教育背後的現實。 雖然放在印度的背景中,但卻把很多中國觀眾看「扎心」了......所以豆瓣的7.9分也很好的體現了影迷們對這部電影的認可。
時隔2年,《起跑線2》(Angrezi Medium) 再次聚焦到了教育問題。只不過這一次,主題更換成了青春成年孩子的成長訴求與父母家庭生活觀的融合與衝突,在一場新的海外遊學歷險中,找到了教育和成長的感悟。甚至,整個過程,不僅僅是對孩子帶來了一種教育,更給父母本身也帶來了一場徹底的教育和體驗。
對比前作劇本的線條清晰和故事合理性,以及整部電影的節奏把握,這部《起跑線2》確實略遜一籌。而除了正宗的主演伊爾萬.可汗之外,從導演到編劇都不是原班人馬,所以質量有所下降,也是情理之中。
不過,即便如此,如果你去用心去體驗而不是帶著太苛責的眼光,這部《起跑線2》在所希望表達的部分,比如:
- 揭露虛偽的學院教育和法官的正義和誠實;
- 認真,努力並誠實去獲得自我成長的正確道路;
- 夢想存在和被支持的重要性;
- 父母對孩子真正無私的愛;
- 自由和家庭規則及家庭關係間的更合理的空間和相處方法;
- 正確對待金錢、利益和家庭的價值觀;
- 海外遊學、生活與待在自己家園的對比和感悟......
說真的,如果不是為了寫影評,R君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就在這麼一部小小的作品中,竟然能那麼自然被裝載了那麼多人文思想和線條,並且通過一個個小的場景,還能讓人在觀賞的時候被觸動到.......
我們的幾個鄰居,包括印度、韓國這些年來湧現的優秀作品實在是很多。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特別接地氣,極度自然的源自生活,發自內心。 每一個故事,每一個人物,都像活在你我身邊的普通人一樣,有愛,有恨,有缺陷,但也有勇氣,有義氣,常常是小事糊塗,大事卻毫不猶豫。
正所謂「藝術來源於生活」,也正是這些細微點滴的凝聚,改變,進化,最後才會出現像《寄生蟲》、《熔爐》、《辯護人》、《誤殺:視覺瞞天記》、《起跑線》.....等等一系列這樣的經典作品,一個臺階一個臺階的走向更好的成就。
這個世界上最好的結果和成就永遠都是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從點滴積累起,積矽步而致千裡,而不是期望「一夜成名」。正如安利超凡團隊領導人陳婉芬老師所講的:
水滴石穿,不是水滴的力量,而是重複的力量。
所以,對比那些急功近利,或者好高騖遠,甚至輕浮淺薄的作品,R君寧可花更多的時間去看這部不那麼完美的《起跑線2》,因為在這部電影裡,你可以收穫的感悟和理解,要遠遠勝過那些大投資而空洞無物的「時代之作」。
這是《起跑線》的力量,也將會屬於那些能從裡面汲取養分的真正影迷的力量。
人一旦做了父母,常常人生的重心就會發生重大的轉變,從為自己而活,經常會變為為子女而活。
這樣的改變,雖然因人而異有程度上的差別,但是更常見的是一種全身心的改變。甚至有很多父母,會把自己人生的希望和沒有機會實現的夢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哪怕吃盡苦頭,用盡力氣也要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學校,最好的環境,走最好的路......
上一次在《起跑線》中,就為了上一個上流學校的機會,白手起家的老闆拉吉和太太米塔也是煞費苦心,想盡了辦法。而這一次《起跑線2》,輪到了小老闆尚巴克為了女兒塔麗卡要去英國讀書的夢想煩惱了......
其實塔麗卡成績並不好,但是想出國的願望卻成了她最大的動力;而之後,為了要真正實現她的夢想,並且讓校長看到自己能送塔麗卡出去,尚巴克也想盡了一切辦法,也是吃盡了各種苦頭,甚至遠在異國他鄉流落街頭.......
苦是苦了,但是其實這樣的過程才是真正會鍛鍊和成長一個人的心性。
人都是有很多的潛能,但是這樣的潛能,必須在不斷的挑戰和衝擊中才能發揮出來,而在安逸的環境裡面,人只會越來越失去各種必要的敏銳度和鬥志,也變得越來越難以承擔各種挫敗和壓力。
正因為有了難以實現但卻一心嚮往的夢想,所以塔麗卡才會拼力去爭取和努力;也正因為一心要把這事做成,所以尚巴克和自己同族的兄弟也都聯起手來,拋下所有過去的恩怨,甚至連前面爭奪的你死我活的家族名字都不惜出賣給商人......
如果不是因為自我有目標,自我激勵,甚至是被逼的,不論你天賦有多強,基本上一般人都無法在安逸狀態下實現自己最好的狀態和成績。 所以,有追求的人,往往會給自己施加足夠的壓力,強迫自己不斷前進突破。
因此,很多時候,人並不是真的沒有機會,也不是缺乏運氣,而是缺乏夢想,缺乏動力。 在碰上不如意的時候,想到的永遠是逃避,或者給自己找各種失敗的理由。如果一個人既沒有足夠強大的自我驅動力,也沒有足夠的勇氣去作改變和爭取,那麼你說「我很想要什麼」,豈非空談?
比如這次疫情,很多的企業都碰上了問題,很多的個人也都因此遭到了降薪失業;但是,R君親眼看到朋友的公司快速的轉型,把原有門店的導購們都裝備成電商導購,無論在天貓,還是小程序平臺快速的進行各種電商銷售嘗試,在結果在整個疫情月銷售居然還實現了對比去年同期的業績增長!原來準備給所有人降薪共度難關的安排現在不但不需要,還甚至給員工增加了更多的銷售獎金,儼然一片欣欣向榮的情景。
無論是《起跑線》還是《起跑線2》,拋開那些反映的社會問題,你所能感知到的最強的部分就是主人公對命運的那種努力,他們可以為了孩子的入學住進貧民窟,晚上跟老鼠一起入睡;也可以為了自己的孩子入學機會,不惜用假的身份證辦理移民.......求生欲強的人才會始終成為自己人生的主宰,不甘命運的人才能經常達到更高的人生高度。 能成就一些事業的人,往往都比普通人要性格堅毅。他們不但有夢想,更有行動力,而且充滿勇氣,毫不畏懼。
所以,不要怪命運不給創造條件,有多少人都是真的白手起家,從最艱難的時候做起來的。你想要的東西,如果從來沒有真正的付出足夠的努力去爭取,那實現不了只能怨自己不配。
成功者的特質,真的很難麼?
很多人都在說西方的教育體系和方式是如何先進,生活又是如何的講究人性的解放和自由,尤其是對成年階段的孩子的那種「自由」的容忍,似乎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真是這樣麼?
《起跑線2》裡對歐洲的年青人日常生活的描繪是很到位的,他們常常就是聚會,喧鬧,喝酒,Party,聊天,這的確就是他們的日常社交。
不可否認,在一個國家,你需要尊重和融入當地的文化和習俗。可是,融入是一回事,先進與否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實際上,哪怕在西方國家,有很多有成就的人也一樣是不喜歡這樣的social(社交)方式。他們一樣會選擇安靜的在自己的環境中學習,修煉,提升,而不是純粹的尋找發洩精力和kill time(消磨時間)的Party方式。
所謂自由,是給予一個人自我分辨道路,作出自我選擇的權利,但不代表對每個人來說,都必須要走那個社會最普通的道路。實際上,在哪個社會,如果一個社交方式是非常常見的,絕大多數人在用的,那其實也就意味著這種方式並不會帶來多少優秀的收穫。因為很簡單,如果人人都很優秀,這個社會就不會變成金字塔結構了。事實上,在任何國家和社會,永遠都是越精英的人,越不會去應用那種普通方式。
但是父母的關心,常常會被認為是一種壓抑和管制,從而受到孩子的抵制。
的確,打工是一種自我獨立精神培養的很好方式。但是,如果單純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獨立自由感和一些財務支配自由去打工,實際上對成長又有多少幫助呢?要知道,幾乎90%的西方年輕人也都是很早開始打工養活自己,可是其中有多少人是真的變成了真正的社會精英?
如果有人去讀巴菲特的傳記,那裡面可明確說明了,巴菲特送報紙賺的第一個500美金,是他想好了作為股票投資的原始資本。
所以看到沒有,同樣一個方式,有人只是看到了形式,卻忽略了精髓。重點從來不在於你的自由和打工,而在於你要從中得到些什麼,為了服務什麼目的。
如果你賺了錢,只是為了買香菸,泡酒吧時候口袋裡有錢。那你所追求的所謂自由,獨立,自給自足其實根本就是自欺欺人。到頭來,是這些所謂的自由,獨立的生活方式,荒廢了你自己的時間,浪費了你本該更好的去學習,提升自己的機會,反而把你過早的投入了不必要的生存漩渦中,讓自己被生活的潮水帶著走,而不是自己去走自己想要的道路。
所以塔麗卡最終意識到自己的父親和家族為了自己的一個夢想做出了多少的犧牲,也意識到所謂在海外,其實並不代表真的就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自由。 這其中當然包括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認知,但更包括了自由和發展的融合理念問題。
正如沙漠中總是只有很少的綠洲一樣,人是一種社會動物,和大自然的所有設置一樣,終其一生,都需要在合適的環境中才能更好的發展。 除了社會關係,伴侶和家庭當然也是很重要的環境,甚至是更重要的環境。 找到和建立這樣的環境,其實真的才比所謂的「自由」是要重要一萬倍的事情。
「家門永遠為你敞開,不需要敲門。」 是電影中最打動人的一句臺詞。 如果說人一生都在尋找保障,那這樣的保障才是最值得珍惜的,這不禁適用於父母家庭,同樣適用於良好的伴侶和各種社會人生夥伴。
也許有人覺得這樣的訴求過於理想,但其中有時候你真的要想一想,是真的社會上沒有這樣的關係存在?還是因為你本身的一些特質,導致無法建立這樣的關係?
當然,《起跑線2》在全片上的觀感的確不如前作那麼故事緊湊,完整,放了過多的奇遇,變化和人物,以至於會出現很多的邏輯問題和銜接問題。但是,至少能讓你從電影中感受到很多現實的社會問題和人文現象,並且好好的思考,在哪些情況下,你也許該做出怎樣的人生選擇才是正確的。
最後用電影中結尾的臺詞也做本文的結尾吧:
「孩子小時候,我們握著他們的手,免得他們在人群中迷路。
他們長大後放開我們的手,而我們卻完全迷了路。
但事實是,我的朋友,我們不放開他們的手,他們又怎回來擁抱你?」
R君,2020年4月16日,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