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點問題絕對是初中數學重難點之一,是失分重災區。很多同學遇到動點題就感覺無從下手,很害怕,部分同學甚至直接放棄。那麼,遇到動點問題,我們該怎麼處理呢?首先,我們需要克服這種「畏難」心裡,不要還沒有做就想著放棄。其次,當然需要我們掌握解題技巧。
拿到動點題,我們應該先審題、先分析。有幾個動點?這些動點分別是怎麼運動的?它們的起始位置和終點位置在哪裡?需不需要分情況討論?以什麼作為分情況的標準?這些是我們在做題目之前要搞清楚的,不要一拿到題目就急急忙忙地下手做。
點在運動的過程中,什麼發生了改變?線段長怎麼用時間t或速度v來表示?討論三角形全等時,已經具備了什麼條件,還缺什麼條件,與這些動點之間有什麼關係?
一、偽動點題(披著動點的外衣,其實不是真正的動點題)
例題1:如圖,在等邊△ABC的頂點A、C處各有一隻蝸牛,它們同時出發,分別以相同的速度由A向B和由C向A爬行,經過t分鐘後,它們分別爬行到D、E處,請問(1)在爬行過程中,CD和BE始終相等嗎?(2)如果將原題中的「由A向B和由C向A爬行」,改為「沿著AB和CA的延長線爬行」,EB與CD交於點Q,其他條件不變,如圖(2)所示,蝸牛爬行過程中∠CQE的大小保持不變.請利用圖(2)情形,求證:∠ CQE =60°.
【分析】這道題目看似是動點題,其實不然,「在等邊△ABC的頂點A、C處各有一隻蝸牛,它們同時出發,分別以相同的速度由A向B和由C向A爬行,經過t分鐘後,它們分別爬行到D、E處」通過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AD=CE,我們完全可以把這道題目當做靜態題來解。
二、動點問題與分類討論思想
例題2:如圖,△ABC中,∠ACB=90°,AC=6,BC=8,點P從A點出發沿A-C-B路徑向終點運動,終點為B點;點Q從B點出發沿B-C-A路徑向終點運動,終點為A點.點P和Q分別以1和3的運動速度同時開始運動,兩點都要到相應的終點時才能停止運動,在某時刻,分別過P和Q作PE⊥l於E,QF⊥l於F,問:點P運動多少時間時,△PEC與QFC全等?請說明理由。
【分析】這是一道真正的動點題,有兩個動點。(1)點P運動路徑:當0≤t≤6時,點P在線段AC上;當6<t≤14時,點P在線段BC上。(2)點Q運動路徑:當0≤t≤8/3時,點Q在線段BC上;當8/3<t≤14/3時,點Q在線段AC上,超過14/3s後,點Q與點A重合,停止運動。因此,本題需要分四種情況討論。
三、全等關係不確定性導致的分類討論
例題3:如圖,在△ABC中,AB=AC=10釐米,∠B=∠C,BC=8釐米,點D為AB的中點,如果點P在線段BC上以3釐米/秒的速度由B點向C點運動,同時點Q在線段CA上由C點向A點運動,當一個點停止運動時,另一個點也隨之停止運動,當點Q的運動速度為_________時,能夠在某一時刻使△BPD與△CQP全等。
【分析】注意:使△BPD與△CQP全等,對應關係沒有明確,因此要分情況討論。兩個三角形只滿足一個角相等,把這個角夾起來的兩條邊相等,分兩種情況進行討論。
遇到動點題,不要害怕,要勇敢地去分析,將動點題通過分情況討論轉化為靜態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