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起,美髮師有了國家職業技能標準:「一級/高級技師」應具備撰寫專業技術論文等能力,還要能修剪引領時代潮流、代表一個地區風格的髮型。美發行業將不再只有「剃頭匠」。
行業在升級,理髮店卻風光不再:濟南的朝山街、緯十路等老牌「理髮店一條街」,不僅數量和規模在萎縮,挑大梁的美髮師也趨向「老齡化」。據不完全統計,40歲以上的美髮師已佔半壁江山,他們多放棄「一店一師多徒」的傳統模式,轉而成立「小、精、專」的個人工作室。轉型中途,他們也在問:在消費升級的時代,美髮業轉型升級路在何方?
緯十路上的一家理髮店,一小半的門面改成了飲品店。
理髮店「退居」小區公寓變身工作室
「三成以上的理髮店都成了工作室!」在接受新時報記者採訪時,濟南美容美髮行業協會會長劉春生感慨近兩年來美髮業的最大變化,由於租金上漲,很多理髮店放棄沿街商業房,「退居」到小區單元房、寫字樓、公寓裡。
新時報記者調查發現,濟南已極難見到收費15元以內的路邊理髮店,多數是30元起步,有的高達上千元。美發工作室聽起來高大上,收費卻不一定比路邊店高,「路邊店要賺出租金來,而工作室主要就是為節省租金。那些營業時間長、回頭客多的理髮店才有能力從路邊搬進小區。」劉春生說,路邊店的經營面積近年來也在縮減。
朝山街曾是濟南有名的「理髮店一條街」,鼎盛時期有20餘家理髮店,甚至同一品牌開有2家門店,直到2014年前後,街上還有10餘家。但拐點說來就來:如今朝山街僅剩5家理髮店,其中2家為同一品牌,還有一家將部分店面對外出租改成了服裝店。「5年前,一二百平方米的理髮店開始少了,現在連100平方米左右的理髮店都不常見。很多店鋪轉租部分面積,以減少房租壓力。」劉春生說,據悉,朝山街上流失的大部分理髮店都搬到了千佛山、佛山街附近。
無獨有偶,從經二緯十路到經四緯十路,這300多米長的地段也曾是濟南有名的「理髮店一條街」。2014年14家理髮店、2017年5月還有12家。近日新時報記者再探訪,整條街上只剩下5家,其中1家還把一半門面租給了飲品店。在緯十路兩側的小區裡,新時報記者找到另3家原在緯十路上的理髮店,它們租了居民樓的一層,改成美發工作室,門面有的還不如過去的一半大。
朝山街上現有的理髮店越來越少 記者杜林 攝
年輕人寧送外賣快遞不願再當學徒理髮
除了縮小經營面積,還有很多理髮店在縮減人員,不再僱傭洗頭、卷槓學徒,改開「夫妻店」。「我們當年學理髮是因學習成績不好。除進廠當工人,只能學這門手藝養活自己。」30多歲的孫強(化名)是東北人,他和妻子在南辛莊西路上經營一家理髮店,店門口長年貼著招學徒的廣告。他說:「太難招了,不像前些年,不愁學徒工。」
孫強認為,理髮看起來是伺候人的活兒,不受年輕人青睞。「學理髮的初級技能至少3年,這3年收入很低,也很枯燥,90後大多不願吃這份苦。」孫強17歲就來濟南幹理髮,堅持10多年後才有自己的店面。「在濟南幹美發行業的有90%以上來自農村。但現在農村孩子除了美發,還有更多行業可選,送外賣、送快遞都比學美發來錢快。」
孫強的說法得到經一路上3家理髮店老闆的認同:按照慣例,在理髮店當學徒,店鋪只支付1000多元的生活費,洗一次頭可提成2元,上手理髮了可提成30%,但從「什麼都不會到簡單理髮,再到獨立接活」的過程通常是10年左右,收入低、學習周期長,影響了年輕人的積極性。
劉春生分析:「這幾年招生困難,有的培訓學校也關門了。這兩年協會新發展的會員(理髮店)還不如關門的多。會員單位的花名冊,曾出現過一整頁理髮店都關門的情況。」有些年輕人沒學幾年就認為手藝到家了,試著獨立開店,結果賺不出租金來,三四個月就關門了。採訪中,一名年近50歲的美髮師調侃:「真擔心我們這一代美髮師退休了,人們想安靜地理個髮都不行了。」
孫強在店內為顧客理髮(受訪者供圖)
「溫州幫」理髮師佔六成
還有三成是東北人
據濟南美容美髮行業協會統計,目前濟南有1600多家美容美髮店,除去30%的美容店,還有1000多家美髮店。劉春生回憶,上世紀80年代前,濟南有100多家理髮店,從業者以山東各農村人口為主。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溫州籍理髮師大批進入濟南美發市場,2000年前後濟南的美髮店爆漲到600多家。
「非典」是個分水嶺。
劉春生說:「『非典』期間要求嚴格,一批不合規、效益不好的店鋪就關門了,但『非典』之後美發美容店翻倍增長。」2003年之後,濟南的理髮店增到1000家,「東北籍的理髮師就是從那時進入了濟南美發行業。」
劉春生估計,目前濟南約30%美髮店是東北人在經營,60%是溫州人在經營。早來創業的溫州人把親朋故舊也帶到濟南,形成了理髮業的「溫州幫」,「還有不足10%的從業者,來自山東省內的各城市。」
「女性從業者連10%都不到,儘管女性往往比男性理得更好。」劉春生說,工作時間長,女性的體力難以堅持,加上一般認為「懷孕後不適合接觸洗染藥水和久站理髮」也導致女性理髮師少之又少。
轉向「整體形象設計師」
濟南理髮師需進京學習
很多美髮店的老闆,對目前的經營狀況感到迷茫。「他們來找我,說過去門頭沒那麼高檔,收費低,但掙錢了。現在服務流程好,也上了新機器,各種項目齊全,為什麼生意反而越來越差?」
劉春生分析,如今美發行業面臨同質化問題,正處於轉折期,未來有些店鋪可能會撐不下去,理髮店關門潮勢必會出現。經營者不光要學習技術,還要學習營銷模式、積累管理經驗。此外,理髮師更要向「整體形象設計師」轉變。
「這是最難的。我們2003年去韓國考察,在那裡理髮師為客人挑選髮型,不像國內,都是理髮師問顧客『你想理個什麼頭?』」劉春生認為,美發行業應該引領美,而不是完全聽顧客指揮。
近幾年,濟南的一些美髮店也開始提供形象造型設計服務,劉春生曾去看過,「都不具備整體形象設計的能力。在北京,客人進店後先設計,拿出文字和圖紙方案並錄入電腦。然後根據客戶的臉型、體型、形象氣質和工作性質,再結合客戶平時經常參加的場合,設計若干套不同的方案。但這樣的服務,在濟南美發行業幾乎是個空白。」他說。
「如果有從業者真願意做這樣一個店,我可以領他們去北京學習,在濟南一定不愁客戶。」劉春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