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學詞丨古詩中的新桃和舊符

2020-12-28 飲墨書心

讀古代詩詞,學古代詞語。今天,我們來聊聊「桃符」。

背了這麼多年的「總把新桃換舊符」,一直以為新桃、舊符就是春聯,結果仔細翻閱了資料才知道,不夠嚴謹。那麼新桃、舊符到底是不是就是春聯的別稱呢?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新桃、舊符是什麼。

新桃、舊符是什麼?

新桃、舊符其實是「桃符」一詞的拆分,都是指的桃符,王安石此處也是便於成詩的一種簡用。

桃符這個東西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早先的桃符,稱不上是「符」,勉強算是粗糙的木雕製品。一般就是經過簡單加工的桃梗或者桃枝,插在大門旁或者埋入門下,達到驅邪的作用。

「插桃枝於戶,連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莊子》

到南北朝時期,桃符逐步發展演變,成了相對精緻一些的桃木板,人們把可以消除災禍的上古大神,諸如「神荼」、「鬱壘」一類的姓名刻寫在木板上,懸掛在大門的兩側,來增強驅邪避禍的功效。此時的桃木板,開始有了些符籙的樣子。

「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後漢書·禮儀志》南朝宋·范曄

《後漢書》是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範曄編撰的紀傳體史書,由於各個時期尺寸大小不一致,這裡按照南朝的尺寸刻度來算,1寸= 2.45釐米,桃符也就是長14.7釐米,寬7.35釐米的小木板,相當於現在一個普通屏的智能機大小。

桃符到了宋朝進入了興盛時期,宋朝經濟文化的大發展,使得桃符的形制變得更加的精美,內容也更加的豐富。人們不再是單純的在桃木板上刻個名字,畫個神像那麼簡單,開始添加許多神獸,書寫春詞,祝福語之類,極具觀賞性。

「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長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畫神像、狻猊、白澤之屬,下書左鬱壘、右神荼,或寫春詞,或寫祝禱之語,歲旦更之。」——《歲時廣記》(卷五)宋·陳元靚

看到這裡,可以發現,桃符帶出了許多東西的萌芽,比如門神、比如年畫、比如楹聯、比如春聯等等,桃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指他們,但並不等同於他們。

春聯一詞的起源

那麼「春聯」又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聯對的形式早在五代十國時期就有了,不過,並不指向特定的節日。宋代的春帖、春詞一類,也多為春日納福祈願的添頭,百姓還是以掛桃符為主。直到朱元璋在除夕傳下聖旨:家家戶戶門上要貼春聯。「春聯」一詞才算真正的出現。

「春聯之設,自明孝陵昉也。時太祖都金陵,於除夕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幅。太祖微行出觀,以為笑樂。」——《簪雲樓雜說》清·陳尚古

帝王官家的大力推行,使得春聯開始盛行,製作相對複雜的桃符開始走衰,到了清朝,桃符基本已經與春聯是一個意思了。

「春聯者,即桃符也......千門萬戶,煥然一新,或用朱箋,或用紅紙。」——《燕京歲時記》富察敦崇

至此,我們可以得出答案,至少在王安石寫就《元日》的這個時期,桃符並不等於春聯。所以,同事直說「新桃」、「舊符」是春聯,多少是不夠嚴謹的。

但詩歌也是可以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的。桃符確實在時間長河的衝刷下,慢慢成了春聯的代稱,本意沒有偏離,就無傷大雅。當然,如果孩子感興趣,倒是可以擴充講講,留給孩子一個探索的空間,感受下華夏歷史的浩瀚。

回過頭來,我們說了半天桃符驅邪的功效,這桃木是如何具備這項特質的呢?

桃木為何能夠驅邪

得益於很多古裝鬼怪影視劇裡,道士舞弄桃木劍與鬼怪鬥法的演繹,我們對桃木可以驅邪並不陌生。而桃木驅邪特質的成因很多,我認為主要是以下兩點:

最早被利用的果樹之一從多方證據表明,桃樹很大可能是發源於中國,並經由中國走向世界的。我國的桃樹種類繁多,分布廣泛,幾乎遍布全國,各種品種、變種多達800個,瑞士植物學家德堪道爾在1855年所著的《植物地理學》一書中,明確表示了桃的原產地在中國,後又在其《農藝植物考源》(1882年著)再次說明:

「栽培確以中國為最古。中國之有桃樹,其時代較希臘羅馬與梵語民族之有桃樹猶早在千年以上,且桃之變種幾全產於中國。」

此後,我國學者在西藏和四川西南等地先後發現多種類型的光核桃野生種(光核桃就是桃的原生種),又進一步的證實了德堪道爾的推斷。

桃樹特別容易生長繁殖,桃花鮮豔,果肉豐實,一直深受華夏人民的喜愛,而通過河北藁城臺西村曾經出土過距今約3000多年的栽培桃的桃核可以判斷,桃在我國的栽培史應當遠在3000年以前。同樣的,桃樹很早就承載著人們對愛情,對家族繁衍的美好期望,《詩經·桃夭》裡就有「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這樣的詠唱。

隨處可見,寓意美好,深受喜愛,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等等,為桃木成為「仙木」提供了成長的土壤。

神話傳說中大放異彩而真正賦予桃木驅邪去惡功效,並深入人心的,是大量神話傳說故事的演繹和傳播。

「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裡,其枝間東北曰抄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萬鬼......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兇魅。」——《論衡·訂鬼篇》

這個傳說故事裡,大桃樹綿延千裡,鎮壓著鬼門,神荼、鬱壘二神可以手拿桃枝懲鬼捉妖,展現了桃樹的莫大威能,使得桃木驅邪的特質深入人心。

從桃枝到桃木板,從桃木板到桃符,從桃符到春聯,簡單的一棵桃樹,經歲月變換,最終衍生出了綿延數千年的桃文化,這便是令我輩心生驕傲的華夏智慧!

相關焦點

  • 總把新桃換舊符中的桃和符指的是一種東西嗎?螞蟻莊園1月1日問題答案
    18183首頁 總把新桃換舊符中的桃和符指的是一種東西嗎?螞蟻莊園1月1日問題答案 總把新桃換舊符中的桃和符指的是一種東西嗎?
  • 每日預習丨第十二天丨三年級下冊第9課《古詩三首》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元日[宋]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作者介紹:王安石,字介甫, 號半山,撫州臨川人,世稱臨川先生。主題:《元日》描寫了新年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高昂情緒,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譯文: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每家每戶都在用新桃換下舊桃符。
  • 新桃年年換舊符
    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蘇東坡奉命赴常、潤(鎮江)一帶賑災,遇除夕夜,他不願意打擾地方官員和百姓,獨自夜宿在運河邊的一隻小船上
  • 明代詩學的「以聲辨體」論
    以聲辨詩文之別在明代,前人最有代表性、最符合理想標準的作品,即嚴羽所謂的「第一義」詩歌,被抽象為基本的詩體審美規範(在「格調」論詩學那裡,它往往表現為「格調」),制約著明人具體創作時的「運意構思」。此即許學夷《詩源辯體》所謂的「體制聲調,詩之矩也,曰詞與意,貴作者自運焉」。
  • 古詩讀音異讀系列之「看」字到底該怎麼讀?(南郭居士)
    當然也不要說規則是人定的,因為這規則早就由古人定好了,你變了就不是古詩了。古詩中的押韻基本是以平韻為主,李白的清平調三首也全押的是平韻,因此這首詩中的「看」也就讀平聲無疑了。而有人說清平調在清蘅塘退士所編唐詩三百首中收錄在七言樂府中,故應讀四聲的理由便可以排除了。平聲韻的主要特點是發聲比較平和,押韻的詩使得心理感覺通暢、安穩和合拍。
  • 跟著中國古詩背英語單詞——《詩詞裡的核心詞》
    而且,孩子對英語的興趣和語感,在潛移默化就得到了培養。同時,孩子的英語口語水平也能提高。這還不夠,這套書還特邀音樂人秦水源譜曲、少兒合唱團演唱了38首「古詩新唱」,用音樂的力量感染孩子。比如,一年級(下)語文教材中的3首必背古詩,在《古詩裡的核心詞》中也有收錄。我們都知道,傳統文化的內容在考試中也越來越重要。自從2017年小學語文教材改革後,古文篇目大幅增加,僅古詩詞就達到了124篇,比原來的教材增加了55篇,增幅高達80%。但讀懂古詩詞,是沒有速成辦法的。
  • 古詩詞文賞析之古詩《元日》王安石
    這是一首寫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於民間習俗,敏感地攝取了老百姓過春節時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細節: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充分表現出過年的歡樂氣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逢年過節燃放爆竹,這種習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續至今。
  • 語文教育名家陳正治《詩的秘密》來了|讀古詩要知其所以然
    在本書中,兼具語文教師、詩人、學者三重身份的陳正治帶著孩子一起細細品讀中國古典詩詞佳作,為小學生欣賞、閱讀古詩詞指引了全新道路。(新書實拍)要寫作一部真正適合小學生的詩詞讀本,理想的著者必須符合兩個條件——既了解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又具有深厚的古詩詞學養。
  • 上遊•文薈丨午讀丨當水果遇上古詩詞···
    千百年來,有楊貴妃和蘇軾的代言,荔枝是水果界頂流沒跑了!可以和荔枝媲美的枇杷,你能知其味嗎?還不嘗一嘗!棗王安石種桃昔所傳,種棗子所欲。在實為美果,論才又良木。餘甘人鄰家,尚得饞婦逐。況餘秋盤中,快啖取饜足。風包墮朱繒,日顆皺紅玉。
  • 生態詩學的詩意——讀華海《一聲鳥鳴》
    這聲鳥鳴等待了許久,穿透層層黑暗,帶著黎明清亮的光而來,把華海、詩人、「我」從醉夢,從人群的混茫中揪出來。鳥鳴就是一個契機,把我們帶入另一個空間,促使我們在由鳥兒微小的心臟和口腔製造的忽高忽低的對答或萬千成員一起用聲音託舉出的宏大海洋中側耳傾聽,最後恍然忘掉自我,羽化,成為這聲音中的一個音符。它召喚我們去聽、去感受。華海對鳥鳴、鳥兒的存在的感知是全方位的。
  • 古詩讀音異讀系列之「騎」字到底該怎樣讀?(南郭居士)
    這裡「一騎紅塵」中的「騎」,就是指騎馬送荔枝的人,一人一馬謂之騎(讀作「jì」),這樣讀才能表達詩句的真實含義。但在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中,騎字的兩個讀音被合二為一,都讀作「qí」了。本節所說的「騎」的讀音,都是針對古詩詞而言,因為古詩詞涉及了平仄押韻等,有它的特殊性,而對於其它文體,沒有了平仄押韻等限制,有時我們就可以「屈從」於現實,按大眾習慣了的讀音。比如「千裡走單騎」,如果不是出現在古詩詞中(好像古詩詞中的確沒有該句),我們就可以讀作「qí」,當然讀作「jì」(本意)也對,只是反而不習慣了。
  • 朱詩向:什麼是現代古詩(詞)?
    朱詩向:什麼是現代古詩(詞)?【現代古詩詞】什麼是現代古詩(詞)?即現代詩與韻律詩的結合,融合了現代詩的風格,又有韻律詩的古韻。簡單說,就是用用現代思維抒寫古詩意境。現代古詩詞《詩韻鄉村 畫裡潘田》(二)仙姐潭(仙女潭)古傳仙女留芳蹤,曾浴靈水在此中。
  • 勞動節,我們讀一下古詩中的勞動號子!
    勞動節,我們讀一下古詩中的勞動號子! 今天是勞動節放假期間,筆者在休閒之餘,與大家讀一下古詩中關於農民勞動的詩詞。和「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是不是我們覺得很熟悉,而且我們幾乎每個人都知道。不錯,在我們的小學課本中就收錄了這首詩,應該說,這兩首詩是婦孺皆知的,而且是千古名句。
  • 元旦節手抄報+習俗+諺語+古詩+好詞+祝福語(精選)
    在福建,元旦吃飯時要在米飯上插紅紙做的花,稱之為「春飯」。「春飯」也代表著年年有餘。 有關元旦的謎語 1.元旦放假。
  • 教育專家坦言:被古詩餵大的孩子,早就贏在了起跑線和格局上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在教育部發言:小學語文中古詩文的數量將會達到129篇。為什麼古詩文會突然得到重視,溫儒敏教授對此表示古詩文是學好大語文的關鍵所在,被古詩餵大的孩子,早就贏在了起跑線和格局上!古詩有用嗎?為什麼說被古詩餵大的孩子,早就贏在了起跑線和格局上?
  • 第18課《古詩二首》二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夜宿山寺》和《敕勒歌》
    小學必背詩詞丨李白詩詞集錦《敕勒歌》是選自《樂府詩集》北朝民歌中的一首,其具體作者不可考。《古詩二首》二年級語文上冊《古詩二首》字詞梳理在《古詩二首》一共有會寫的字8個,會認的字12個,部分字重複。在會認的字中,「恐(kǒng)、驚(jīng)、籠(lǒng)、蒼(cāng)、茫(máng)」是後鼻音。「寺」讀音為「sì」,部首為「土」。「辰」讀音為「chén」,部首為「辰」。籠還有一個讀音為「lóng」,組詞:豬籠、竹籠、兔籠。
  • 從「菊花詩」看《紅樓夢》中蘊含的獨特詩學精神
    今日公評:《詠菊》第一,《問菊》第二,《菊夢》第三,題目新,詩也新,立意更新,惱不得要推瀟湘妃子為魁了。」[①]眾人都說評的極公,而林黛玉獨佔前三甲,足可見其詩作之精妙絕倫了。細細看來,林黛玉的整體詩作都蘊含著一種極為纖巧的內心情思、外在情志。她的《問菊》這樣寫道:「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圃露庭霜何寂寞,雁歸蛩病可相思?
  • 10首哄寶寶的古詩,每隔幾天換一首,既能提高智商,又能陶冶情操
    為什麼要從小讓孩子學古詩?一個人的氣質是藏在他讀過的書中、詩詞裡的。就像3歲背誦無數唐詩的錢學森;4歲便出口成詩的郭沫若;5歲登上《詩詞大會》的王恆屹;6歲能夠熟讀《論語》的徐悲鴻;16歲在《詩詞大會》奪冠,被譽為「詩詞才女」的武亦姝。所以說,在孩子2~3歲的時候,父母就有必要對孩子進行古詩啟蒙了。
  • 讀古詩文,本就是一件偷著樂的事
    問:高中是語文教學的最後階段,因為大學有必修的大學英語卻沒有大學語文,除了系統融入古詩詞外還有什麼教材外的其他措施?黃榮華:您好!我想,隨著黨和政府對傳統文化教育重視,大學很快也會在通識教育中重視起來的。
  • 「讀懂古詩系列」三招教你找到古詩詞被省略的主語
    如果每一句詩最開始的那個詞都看作主語的話,主語就一直在變,更不知道詩人在講啥了。課外古詩詞難讀懂,相信地球人都知道。不過要清楚,中國古典詩詞語言是精煉的,表情達意往往是含蓄的。古詩詞語法|你讀不懂古詩可能是因為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