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信息化廠商去哪裡「淘金」?幫你找大陸四大金礦 |
對一個硬體製造商來說,什麼地方蘊涵著最多的商機? 要搞軟體研發,何處又是創業的搖籃? 哪裡聚集著中國最富成長性的集成電路「生態群落」,可以作為投資的首選地? 也有一些地方,雖然信息產業發展相對落後,但支持政策的陸續出臺和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將會帶來大量的新機遇…… 「金礦」一:珠江三角洲 理由:我國最大的計算機及零部件、通訊器材生產地,製造優勢將在相當長時間內持續。 重點關注領域一:配件生產 珠江三角洲抓住了產業國際轉移的契機,利用低成本優勢吸引海外直接投資,建立了外向型加工製造業基地,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配套產業集聚優勢,而這一優勢無疑將持續下去並形成巨大的吸引力。深圳至東莞產業走廊幾乎匯集了全球九成以上的計算機產業巨頭。 目前,東莞電子信息企業有2800多家,生產的電腦磁頭、電腦機箱及半成品佔全球市場的40%,敷銅板、電腦驅動器佔全球市場的30%,高級交流電容器佔全球市場的25%,其它如電腦掃描儀、微型馬達、電腦鍵盤等10多種產品在世界市場的份額超過10%,計算機除CPU外5%,成了珠三角地區乃至國內外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生產基地。東莞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上遊供應系統的龐大製造網,並逐步向其二級城市延伸,惠州、中山、順德等地都已成為其供應鏈環節。 重點關注領域二:通信 我國14家重要移動通信設備企業,有近一半在廣州、深圳。同時,深圳還雲集了朗訊、華為、中興、飛利浦、哈裡斯、友利電、康佳、中科健等中外知名企業,產品包括局用交換機、移動通信、數字通信、光傳輸、寬帶接入產品、終端設備等。程控交換機,無線、綜合接入網,國產品牌手機,高檔無繩電話等的產量居全國第一。2000年,深圳市的固定和移動程控交換機產量分別佔全國總產量的20%和53%。 備忘錄: 珠江三角洲的家電生產在全國地位相當突出,TCL和康佳都是全國彩電(同時也是通訊行業)的巨頭。數字視聽產業是深圳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最早、形成品牌及最具規模優勢的支柱產業之一,也是我國數位化電視廣播開發應用試驗基地。 珠江三角洲的軟體產業發展在全國也處於前列。其中,廣州軟體企業已達1100多家,年技工貿收入60億元。由廣州天河軟體園、廣東軟體科學園、南沙信息科技園組成的廣州軟體園群落,市場份額已佔到國內軟體市場一成以上。 素描: 珠江三角洲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中山、東莞、惠州市區、惠陽縣、惠東縣、博羅縣、肇慶市區、高要市、四會市等14個市縣。目前珠江三角洲的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的主要優勢領域為通信設備、計算機、視聽產品和基礎元器件,是全國最大的計算機及零部件、通訊器材生產地。2001年,深圳電子信息產業總產值1928億元,佔全國的比重達到14.2%。東莞已成為世界著名的計算機零部件生產基地,計算機磁頭、機箱、驅動器、敷銅板、掃描儀、鍵盤、主板產量在全球市場分別佔有15%-40%份額。 優勢: 產業規模大:珠江三角洲對外開放最早,以珠江三角洲為核心的廣東省是電子信息產業全國第一大省,2001年全省電子信息產業實現總產值2844億元,佔全國的21%;實現工業增加值274億元,佔全國的15.5%。 涉及領域廣:珠江三角洲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的主要優勢領域為通信設備、計算機、視聽產品和基礎元器件,其產品規模和技術水平在全國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珠江三角洲產業帶內共有6個國家級和3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個國家級軟體園、1個國家級的大學科技園、12個國家「863」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基地。 . 配套能力強:珠江三角洲的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已形成門類齊全、配套能力強、規模相當大和技術水平較高的格局。珠江三角洲的產業配套能力偏重於電腦產品和通信產品,東莞成為世界級的電腦產品配套基地,而深圳則以華為、中興等通信設備製造企業為主,確立了通信設備製造的產業體系。 「金礦」二:長江三角洲 理由:良好的產業基礎條件、規範的市場運作以及很強的整體配套能力,使這一地區正在日益成為硬體生產的天堂,成為外資大量進入的地區,並成為我國主要電子信息產品的生產基地。 重點關注領域一:硬體生產 上海和蘇州一帶正成為外商聯繫海外市場和進軍內地市場非常有利的地區,蘇州有可能成為世界計算機硬體生產中心之一。 眾多的硬體廠商在蘇州已建立起一個成熟的製造業體系,形成完整的供應鏈。蘇州的小屏幕液晶顯示器、壓力傳感器、計算機攝像探頭、水晶振子、滑鼠等產品已佔據世界市場30%的份額。計算機產業鏈整體配套向蘇州轉移,使蘇州電子信息產業獲得了持續發展的潛力。 我國臺灣省的幾大電腦廠商、四大掃描儀廠商、第一電源大廠、第一連接器大廠、第一滑鼠大廠、一些印刷電路板大企業都開始在這一地區投資;目前,前20家最大的電子上市、上櫃公司中已有14家落戶蘇州,形成以龍頭企業為主,生產配套齊全,研發、製造、銷售同步發展的格局。 全球五大筆記本電腦OEM廠家現在已經在上海及周邊地區建廠。2001年以來,臺灣省十大筆記本電腦廠商相繼落戶蘇州和上海。由此帶來的集聚效應是這些筆記本電腦廠商的上遊供應廠商隨之前往上海及其周邊,就近提供支持。筆記本電腦OEM廠商雲集,造成全球筆記本電腦產業的重心向長江三角洲地區轉移,形成一個筆記本電腦研發和生產製造的生態系統。長江三角洲正在成為全球新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 重點關注領域二:集成電路產業 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正成為全球集成電路產業轉移的重心和投資的首選地之一。位於浦東的中芯國際、宏力半導體,與滬寧高速公路沿線的臺積電、聯電、旺宏聯成一線,加上數十家配套的設計、封裝、測試公司,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已在這一地區形成。 此外,該區域的科研開發力量雄厚,復旦大學國家微電子實驗室和國家微分析中心、上海交通大學大規模集成電路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冶金所等,都是我國一流的微電子研究機構,並能從國內外吸引大量高級人才,為該區域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提供了增長後勁。 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集成電路最主要生產區域,2002年上半年產量為18.3億塊,佔全國總產量的63.7%;而珠江三角洲地區上半年產量為6億塊,佔總產量的20.9%;西部及其它地區生產2.2億塊,僅佔總產量的7.5%。 優勢: 體系完整:長江三角洲是我國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帶。2001年,長江三角洲電子信息產業無論從總產值、銷售收入,還是利潤總額方面,都佔全國的三分之一左右,該地區已經成為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規模最大的集聚帶。目前,該地區的產業體系較為完整,已經建立了集成電路設計、測試、封裝等完整的集成電路產業體系,崑山則形成了計算機產品生產體系。另外,這一地區的軟體業也在迅速發展。 發展均衡:上海是長江三角洲電子信息產業輻射中心,其特殊的影響力已經成為其吸引外商投資IT產業的重要因素,並成為大型IT產業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總部和辦事處的首選地區之一。 江蘇是我國的電子信息產業大省,2001年電子信息產品出口增幅全國第一,增長後勁明顯。南京、常州、蘇州、無錫軟體園發展勢頭較好,「一區四園」的沿江軟體產業密集帶發展格局正在形成。 浙江電子信息產業增長迅速,2001年全省電子信息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670.21億元。通信產品製造業已成為浙江省電子信息產業生產增長的主要動力,並對全省電子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支撐作用。此外,浙江省在光電子材料、光器件、光通信及光能量轉換器件等方面也已形成新的特色和優勢。 備忘錄: 長江三角洲正成為我國主要的軟體產業基地。目前,美國、日本、印度等國的軟體企業巨頭掀起了搶灘浦東的浪潮。如印度第一、第二和第四大軟體企業——塔塔諮詢服務公司(TCS公司)、INFOSYS公司和SATYAM公司,相繼入駐浦東軟體園。江蘇軟體業雖然比北京、上海起步晚,但發展潛力較大,在寧、蘇、錫、常等地都相繼建立了軟體園,成為軟體生產和出口基地。目前,全省共有2000多家軟體企業,軟體從業人員3萬多,湧現出南瑞集團、南大富士通、南大蘇富特等一大批軟體龍頭企業。 素描: 長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蘇省的南京、蘇州、無錫、常州、揚州、鎮江、南通、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寧波、湖州、嘉興、紹興、舟山,共計15個城市,這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該城市群人口上億,產業門類齊全,製造業、高科技產業、服務業全面發達。長江三角洲廣義上包括了蘇、浙、滬三省市,是當前我國最具經濟實力的產業帶。 「金礦」三:環渤海灣地區 理由:利用人才優勢,這個區域正在成為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主要研發基地。全國軟體三分之一的企業集中在北京,國內軟體企業在環渤海灣地區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群體優勢。 重點關注領域一:軟體 2001年,北京軟體產業銷售收入達到249億元,仍舊保持著30%以上的高增長速度,其中軟體產品實現銷售收入72億元,增長了33.3%,軟體服務實現銷售收入177億元,比上年增長30%;軟體出口收入約為6900萬美元,增長了47%;新登記軟體產品1243個,比上年增長72%。到2001年底,北京市經認定的軟體產品數累計達到2418個,佔了全國登記軟體產品總數5864個的41%。而認定的軟體企業總數已達到723家,佔了全國2510家的29%。 北京的軟體基地既有中關村第一代創業者建立的用友、北大方正、聯想軟體等大型軟體企業,也有以金山、中科紅旗、漢王為代表的新興民族軟體企業,還有微軟、甲骨文、太陽等著名跨國公司。 除北京外,山東、遼寧軟體產業發展也較快。山東齊魯軟體產業園,是國家級軟體產業基地,經過幾年的發展,2000年園內企業實現技工貿總收入20.3億元,擁有軟體產品260餘種,從業人員3400多人,其中中創軟體、浪潮通軟、魯能積成、山東省計算中心、魯能軟體5家企業成為國家信息產業部認定的骨幹企業。根據發展規劃,齊魯軟體園的國家軟體產業基地佔地650公頃,面積居全國之首,5年內將建成軟體成果轉化基地、軟體生產加工基地、軟體人才培養基地、軟體產品出口基地,預計年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 遼寧有大連軟體園和瀋陽東大軟體園。大連軟體園2001年軟體銷售收入5億元,出口創匯1500萬美元。現在入園企業已達120多家,其中大部分是大連新成立或引進的軟體公司。瀋陽東大軟體園的東軟集團是我國大型軟體企業,總資產32億元,2001年東軟集團主營業務收入18億元,居我國軟體企業榜首。 重點關注領域二:新興的移動通信產業基地 隨著世界移動通信產業格局的變化,亞太地區的產業基地正從東京、漢城、臺灣等地延伸到天津、北京等地。 天津擁有目前我國最完整的手機生產及配套廠商和設施基礎,並將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配套廠家群聚地。摩託羅拉、韓國三星等國際跨國公司早已進駐天津開發區,形成了相當生產規模。 北京有全國最大的中關村電子信息產業科研、貿易、生產基地,集中了大量優秀的技術人才,目前通信產業跨國公司中的諾基亞、松下、微軟、富士通、摩託羅拉、惠普等均在北京設立了研發中心及生產基地。 京津地區已成為我國最大的行動電話生產基地,其產量佔我國總產量的一半以上。 素描: 從地理範圍上看,環渤海灣地區包括了遼寧、河北、北京、天津以及山東半島地區,橫跨5省市,其電子信息產業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2001年,該地區實現電子信息產業總產值3732.77億元,佔全國電子信息產業總產值的27.50%,實現利潤161.85億元,佔全國的1/3。 備忘錄: 環渤海灣地區是我國電子家電產品製造的最主要基地,近年來,隨著青島海爾集團、海信集團等企業的崛起,膠東半島家電製造基地的地位不斷提升,並將進一步促進並有力地推動我國家電產品結構的合理化、高級化和國際化。 優勢: 科研力量雄厚:環渤海灣地區的優勢在於科研力量雄厚,全國性的技術研究開發很大一部分集中在這一地區,而且創新氣氛活躍,技術交流頻繁。 需求量大:該地區是我國電子信息產品需求量最大的地區。 「金礦」四:中西部地區 理由:產業結構中加工裝配的成份相對較低,總量偏小,但附加值相對高——這樣的結構從長遠看就具備了較大的發展潛力;再加上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的支持,可謂商機無限。 重點關注領域一:軍工電子 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是我國最主要的軍工電子基地,具有自主研發、自成體系的特點,附加值相對較高。 陝西是全國第一軍工大省,其軍工企業和科研院所、軍工資產存量、科研生產能力及職工總數均居全國第一;四川軍工目前仍是我國規模較大、門類齊全、裝備精良、科技力量雄厚的國防科研生產基地,如四川的軍工企業在電子戰裝備、雷達及空管系統以及若干配套元器件等方面居於全國領先地位;貴州省原有工業基礎相當薄弱,經過30多年三線建設和三線調整之後的軍工體系中的電子信息產業是和航空航天並列的支柱性產業。 中西部地區的軍工電子在實行軍工技術向民品的轉移和民品開發的過程中,為中西部地區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成為推動西部產業升級、產品結構調整和資源開發、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依託力量。 重點關注領域二:光電子 雖然中西部地區還沒有形成像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以及環渤海地區那樣成熟的電子信息產業帶,但有些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中心城市,在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的基礎上也形成了電子信息產業某些領域的主要基地,尤其是光電子基地。 武漢是我國光電子信息技術實力最雄厚的地區,西安也成為中西部地區的光電子基地之一。 武漢發展光電子產業起步較早,產業基礎好,政府支持力度大,高校和研究院所相關人才多,科研力量強,技術門類齊全,部分單項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在產業化方面,武漢是我國最大的光纖光纜基地,生產能力居世界前8位,其中光纖年產能力250萬公裡、光纜年產能力6萬公裡,產量雄居全國第一;光電器件、光電端機、光通信設備等產品都具有一定規模。在能量光電子產業方面,東湖開發區是全國三大雷射產業基地之一,其中大功率雷射器、雷射加工設備、雷射焊接設備、雷射醫療設備、雷射圖像防偽產品的技術水平和市場佔有率都在全國名列前茅。2000年武漢的光電子產業產值已達330億元,居全國首位。 西安光電子產業園是在長安科技產業園區內闢地900多畝創建的新園區,重點發展以光電子一體化儀器設備、光電轉化、科學儀器和光通訊技術為主的光電子產業,其發展目標是將光電子建設成為中國西部地區的光電子研發中心、光電子產業中心、光電子學術交流中心以及光電子人才培養基地和光電子產品孵化基地。 優勢: 利潤相對較高:目前,儘管中西部地區的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與其廣袤的地域範圍和龐大人口數量還不相稱,但在利潤、工業增加值方面的排位反而靠前:2001年,按銷售收入排序,前10名的省(市)是廣東、江蘇、上海、北京、山東、天津、福建、浙江、四川、遼寧,但若按利潤排序,前10名的省(市)是廣東、天津、上海、江蘇、北京、浙江、山東、湖北、福建、四川,陝西排第11位。 政策支持:隨著我國開發大西部戰略的實施,西部的優勢勢必得到體現。 高新區拉動:國務院依據智力密集程度、開發性技術條件、信息資源條件、基礎設施條件、生產和生活環境等原則批准建立的53個國家級高新區,就有26個分布在中西部地區。此外,中西部地區還分布了一批省級高新區,如陝西的鹹陽、渭南、廣西的柳州等。這些高新區構成了中西部地區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點陣結構,並將產生巨大的拉動作用。 備忘錄: 在2001年中國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信息產業部命名的十一個國家級軟體產業基地中,中西部地區佔了三家,即成都國家軟體產業基地、長沙國家軟體產業基地和西安國家軟體產業基地。 成都具有良好的軟體產業基礎和創業環境,目前已形成了以電子科技大學、中科院成都計算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為技術支撐,一系列民營科技企業和外資企業為主體,以應用軟體、專用集成電路設計為發展方向的產業格局。 西安軟體園擁有400多家軟體企業,直接從事軟體開發的技術人員有2萬多人。園區的許多企業在信息安全、電信、國防軍工、航空航天等領域都擁有獨有的技術產品,初步形成了極具發展潛力的軟體企業群體。 長沙軟體園產品涉及金融、稅控、教育、通信、電力等領域。2000年相關產品收入超過4億元。 素描: 佔全國國土86.5%和人口58.8%的中西部地區,集中了許多大型傳統工業基地,曾是中央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地之一。中西部地區在改革開放之後新一輪經濟發展中相對落後,但西部開發政策的陸續出臺和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將帶來新的轉機。中西部地區曾經是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布局的重點地區,至今仍然是軍工電子的主要生產基地,並因此積累了相當的技術基礎。 目前我國主要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區域 重點城市 具體行業及重點產品 珠江三角洲 廣州、深圳、東莞、中山、 通信、計算機、家用電器、視聽 順德、珠海等 產品 長江三角洲 上海、杭州、南京、蘇州、 集成電路製造、封裝等,通信、 無錫、常州等 計算機裝配、電子元器件類產品 環渤海灣地區 北京、天津、石家莊 瀋陽、 通信、計算機、集成電路設計, 大連、青島 微電子、軟體、家用電子電器類 產品等 閩東南沿海 福州、廈門等 計算機、家用電器、通信產品等 中西部地區 成都、重慶、武漢、長沙、 彩管、彩電、軟體、光電子、通 西安等 信設備、偏轉線圈 選擇自己的「金礦」 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區域分布現狀的形成,既是政府行政力量作用的結果,又是微觀企業自發競爭不斷演進形成的集群狀態;既是以往發展結果的繼承,又蘊含著未來發展方向。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以及中西部地區,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基礎上,已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並有不斷強化之勢。 我們看到,北京地區利用人才優勢,可能會成為電子信息產業的主要研發基地;珠江三角洲在產業結構逐步完善的基礎上,仍然會以電子信息產業的生產製造見長,但同時會增加研發和孵化的比重;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產業鏈較長,成為集研發、生產和孵化基地為一身的核心發展地帶;中西部地區在總體經濟相對落後的情況下,雖然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尚小,但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並具有較高的自主研發能力和高附加值的特點…… 四大經濟圈都在大力發展主導和重點電子信息產業,但根據自身的資源優勢,不同的經濟圈也各有發展的側重點和方向,也就是說,在不同的地域,信息產業在發展中面臨的機遇並不盡相同。要抓住發展機遇,就必須看準不同區域的優勢,以取長補短。 另一方面,四大經濟圈固然可謂是含量豐富的四大「金礦」,但對廣大企業和投資者來說,發現哪個環境適合自己的發展,才能真正算是找到了自己的寶藏——每個經濟圈都是一個微型的產業生態圈,選擇適合自己的圈子開採金子,找準自己在生態鏈上的位置,才能獲得持續健康的發展。 背景資料:在中國建立世界級的EIIB 中國由於存在成本優勢,有望建立世界級EIIB,即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在南方的深圳、東莞、廣州等腹地已經形成了現今中國的EIIB。例如東莞,那就是中國的EIIB。 最近長江三角洲EIIB在崛起,上海及其周邊建立了許多製造業進行OEM、ODM。今天東部的EIIB有了一種態勢,正在逐步把南部的EIIB的優勢淡化,而使東部的EIIB的優勢上升。 北京和天津原來也是電子信息產業的老基地,包括瀋陽以及北方地區的電子信息產業可以結成我國的NEIIB(北方的電子產業基地)。 最後,在西部有很多國防工業,有很強的企業管理及一些技術優勢。西部曾經是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重要基地,雖然目前還沒有很強的競爭力,但是隨著我國開發大西部戰略的實施,西部的優勢會重整,所以我們也必須在西部比如成都、重慶、綿陽甚至西安建立西部的EIIB。 電子信息產業市場需求前景 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市場發展趨勢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電子信息產業結構調整將取得成功並獲得進一步發展 我國將進一步加強電子信息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的整合,在現有企業集團的基礎上,培育若干國家級開發與生產基地,扶持具有國際競爭實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從而將形成以大公司為主體、帶動中小企業共同發展的局面。通過企業的改組和整合,加大企業的開發創新力度,形成高效的創新機制。在晶片設計與製造、網絡及通信、軟體和信息家電等領域,將產生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競爭優勢的高技術企業。 (二)計算機產品市場將可望成為全球最有潛力的和規模最大的市場之一 計算機整機和外設產品將繼續保持規模領先的地位,同時,產品在質量和服務上將進一步提高和完善。在產品生產上,計算機領域的重點產品將獲得突破和明顯進展,將開發出大量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硬、軟體產品。軟體產業發展的最關鍵因素是人的知識和智力,而我國在軟體人才方面有很大的潛在優勢,這種優勢將在未來幾十年內得到發揮,使得軟體產業將成為我國的戰略性產業。除了依靠政策扶持和引導,我國的風險投資業也將帶動我國軟體產業的快速發展。 (三)西部地區電子信息產品市場將形成氣候,產業發展的地區不均矛盾將得以緩解 到本世紀中葉,我國西部電子信息產品市場將獲得快速發展,在發揮彩電、音響、通信設備、計算機、微電子器件等產品方面發展優勢的基礎上,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培育出一批市場前景好、創新能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研生產基地和企業集團,不斷提高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產品的比重。政府行政管理、社會公共服務、企業生產經營都將通過運用數位化、網絡化技術,來加快信息化步伐。 2011-2050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將以強勁勢頭高速增長。預計我國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將以年均6.6%左右的速度增長,到2050年銷售額將達到27萬億元,電子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將日益加強。(童有好) 《中國計算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