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法國孩子上餐廳都能乖乖不吵鬧?一個臺灣母親的兩地觀

2021-02-08 親子教育專家

昊霖親子教育孩子心理成長,青春叛逆,父母智慧,專家指引一路同行. 

在國內,很多家長帶孩子到餐廳吃飯,都會擔心孩子上躥下跳、吵吵鬧鬧,破壞了就餐環境。其實,我們需要在平常就注意培養孩子的禮儀、習慣,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在遇到「大場面」時才能淡定、從容。不信?看看這位臺灣媽媽在法國的所見所聞吧。


原文來自臺灣商業周刊,作者是亞歷媽(王君萍),2010年遠嫁南法,現在是兩個男孩的媽,分別是亞歷和肥安。我們正與她聯繫。

▋法國餐廳裡穿戴整齊的小大人

我剛到法國的時候,我老公帶我上餐廳,那時候大兒子還沒有出生,有一個景象大大地震撼了我。

我們去的是一家氣氛還不錯,燈光稍微有點昏暗的法式餐廳,餐廳裡的客人打扮正式優雅,最令人吃驚的是,小朋友也都穿戴整齊,乖乖地坐在座位上,靜靜地吃著面前的餐點,曾有一瞬間,我忍不住閃過一個念頭:「他們真的是小孩嗎?」因為他們真的太乖巧,跟我印象中小孩上餐廳的經驗差太多了。

一開始,我以為大概是這間餐廳的客人經濟條件比較好,小朋友被嚴格要求遵守餐桌禮儀。但是,後來我有機會到不同的餐廳,小孩依然還是乖乖地坐在位置上吃飯,我就開始納悶了:「法國人是怎麼做到讓小孩上餐廳不吵鬧?」

我老公跟我說:「我們不會把小孩當成小孩,而是當成大人,從小就讓他們跟著大人上餐廳,學習大人的禮儀,不會因為他們是小孩,就特別關注他們。反而能在無形之中,讓小孩融入大人的氣氛,禮儀也就漸漸養成。」

兒子出生之後,我們也帶他上餐廳。第一次上餐廳,我還是有點擔心他會吵鬧,出門之前,我先跟他說:「我們今天要去餐廳吃飯,請你乖乖地待在座位上吃飯。」他點點頭。

進入餐廳就座之後,點餐、上菜、吃飯,從前菜到甜點,他都非常乖,靜靜地在座位上吃飯,其他桌的小孩也都很乖巧,完全沒有任何吵鬧的情形。吃飯的過程中,我和孩子他爸聊天,也跟孩子聊天,孩子表現出來的樣子,讓我也一度忘了他只是一歲多的孩子。平常在家裡,吃飯時間他都不見得願意乖乖待在椅子上,我想是環境的因素吧!他看到其他法國小孩都乖乖地坐著吃飯,他也有樣學樣,做起乖小孩,哈哈。

帶著兒子回臺灣,也會跟臺灣朋友一起帶著小孩上餐廳。這種時候,乖巧的兒子就會變身成搗蛋鬼,看到朋友的小孩在旁邊玩,就會忍不住想一起玩,最後就會導致有點失控的場景,我只好出面喝止。

我覺得每個小孩的本質都一樣,不會因為是法國人或臺灣人就有所差別,我也曾經在法國餐廳看過法國小孩吵鬧,但是以整體比例而言,真的少之又少。不像我們在臺灣,很容易遇到小孩在餐廳吵鬧的情形。就像孩子他爸說的,如果大人都能做好榜樣,遵守餐桌禮儀,並且讓小孩融入大人的話題,我相信,小孩在餐廳吵鬧的情形一定會大幅減少。

▋法國父母為何敢讓孩子從小用金屬餐具?

在法國上餐廳,我特別注意小孩用的餐具。觀察之下才發現,法國小孩真的幾乎不用兒童餐具,和大人用同樣的金屬餐具。幾次觀察之後,我有一點收穫,如果我們一直為孩子營造一個過於安全的環境,他們就減少了學習的機會。

兒子可以吃主食品之後,在家我還是會讓他用兒童餐具,但是,我沒有變成焦慮的媽媽,沒有每天隨身攜帶兒童餐具。我們到任何地方或餐廳,當下有什麼餐具可以用,我就會讓他試著使用,當然我會在旁邊看著,避免危險。

小孩的潛力真的超乎大人的想像,即使金屬的餐具很大很重,他還是可以靠著自己的力量吃東西。從這些經驗,我覺得法國人教育小孩,是讓小孩去配合環境,而不是塑造一個舒適的環境來配合小孩,在這樣的觀念之下,小孩的適應力和學習能力更能被激發出來。

再舉一個例子,我和孩子他爸曾經在臺灣拜訪過一個有小孩的朋友家裡,一進門我就傻眼,客廳完全變成麥當勞的兒童遊戲區,地板鋪著彩色的軟墊,放著各式各樣的兒童玩具,沒有一個正常客廳該有的樣子,家具的邊角也都包上防撞的彩色軟墊。

朋友看我和孩子他爸驚訝的表情,露出尷尬的笑容:「沒辦法啊!有了小孩就變成這樣。」對於法國人來說,這樣的居家布置十分不可思議,把一家人的公共空間變成小朋友的遊戲空間,而且布置都是以「不會讓小孩受傷」為優先考慮。「這又不是只有小孩的家,那大人的空間呢?」當時,孩子他爸應該在心裡用法文這樣怒吼。

反觀我們法國的家,孩子的玩具只會放在他的房間,即使拿到客廳來玩,最後的收納位置還是他的房間。家裡的桌角或是柜子的邊角,沒有特別包上防撞裝置,插座也沒有刻意保護。我們會叮嚀孩子,這些都是容易使人受傷的地方,需要特別小心,儘量不要靠近。如果他們還是因為好奇心而觸摸,甚至受傷,藉由這樣的親身經驗,對於危險的概念會更深刻。下一次他們就懂得,這些地方不能輕易碰觸。

我到其他法國人的家裡做客,也是如此,他們不會因為生活出現小孩,就改變居家布置。我覺得這樣的觀念很值得分享給大家,小孩擁有本能適應各種環境,我們都應該給小孩機會去適應,而不是塑造一個安全的環境迎合小孩。

▋你的小孩應該怎麼教,外人無法插嘴

每次我帶兩個兒子回臺灣,他們可愛的樣子常常引起很多親戚朋友的關注,但是,伴隨而來的總是各種意見的教育方式,一個人一個意見,批評的聲音搞得我快煩死。

雖然表面上,我還是要假笑說:「謝謝」,畢竟通常會發表意見的都是長輩,基於禮貌不得不這樣。其實,心裡的白眼早就翻到外層空間。「為什麼我一定要聽你的?」、「年紀比較長的意見就比較好嗎?」腦袋被這些疑問佔據。

在法國,則完全不會出現這些狀況,法國人完全尊重每個人教育小孩的方式,即使他們不認同你的教育方式,也絕對不會出言批評或給予任何意見。他們認為」這是你的小孩,你選擇的教育方式,其他人都無法插嘴。」

我覺得這種尊重彼此不同想法的文化很棒,每個人的腦袋本來就不一樣,思考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不同的教育方式都應該被接受,小孩的獨特性也才有可能被激發出來。

千萬不要因為輿論的壓力,而放棄自己的教育理念,我覺得這樣是讓小孩失去了學習的大好機會。

亞歷媽(王君萍)的書籍:

《亞歷、肥安這樣長大:可愛生活寫真紀錄×混搭式教養分享》


【昊霖親子云課堂群】隨時隨地與爸媽交流育兒心得,每周有昊霖在線專題講座,定期有專家、家長進行線上分享,為您系統解決各類育兒疑難問題!需要諮詢和了解更多信息的家長,請添加昊霖老師微信:hyman6(添加時請註明親子)

相關焦點

  • 為何法國孩子在餐廳都不吵鬧?從咖啡廳收「尖叫費」看禮儀教育
    臺灣的亞力媽媽(王君萍)有這樣的思考和感悟,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給予您啟發。我剛到法國的時候,我老公帶我上餐廳,那時候大兒子還沒有出生,有一個景象大大地震撼了我。一開始,我以為大概是這間餐廳的客人經濟條件比較好,小朋友被嚴格要求遵守餐桌禮儀。但是,後來我有機會到不同的餐廳,小孩依然還是乖乖地坐在位置上吃飯,我就開始納悶了:「法國人是怎麼做到讓小孩上餐廳不吵鬧?」
  • 北京一女子上廁所時6歲男孩闖入,男孩母親說「跟孩子叫什麼勁」
    當時餐館內還有其他人在吃飯,其中有兩個小男孩的那一桌就非常吵鬧,讓他印象深刻,等菜期間,張先生女朋友張女士到衛生間上廁所,把門反鎖,但感覺有點鬆了,沒想到過了一會兒,門外有小男孩突然把廁所門打開了,就是剛才比較吵鬧的男孩子,據張女士說,當時小男孩用眼睛瞪著她,並且不懷好意的一笑,夜沒有向張女士說對不起。
  • 為什麼法國媽媽一人帶一群孩子,而中國媽媽一群人帶一個孩子?
    以至於在法國有這樣一句至理名言:在40周蛻變成母親,不應該成為剝奪你做女人的權利的理由。在育兒方面,她們也有自己獨特的一套方式讓我們來看看👇I安全意識I很多中國家長擔心孩子的安全,做太多事都不放心。於是帶孩子非常辛苦。
  • 孩子在飛機上吵鬧?老外用這個方法贏得全機點讚
    回來後,他特別感慨地和我說:還好這次沒帶上寧寧,不然我可受不了。 原來這次坐飛機,他們碰上了一群比小拍年紀稍小一些的孩子們。 一路上,這些孩子在飛機上就沒個停歇,在座位上大鬧大叫,不是吵著要到過道上走走,就是想去窗口看看,時不時就突然給你哭兩嗓子。
  • 孩子吵鬧加尖叫?怎麼樣正確引導孩子?分享我的故事給大家
    我的經歷記得我上初中的時候,跟朋友們坐公交車去恐龍園玩。在公交車上面就有一個孩子因為情緒問題大聲尖叫。孩子的聲帶本來就細,然後大叫,這使我們整個車廂裡的人都望向他。而他的母親就在旁邊面露囧色。不停地跟我們道歉。坐在我旁邊的兩個阿姨就是在相互討論。
  • 男孩踹門看女生上廁所,母親不道歉還辱罵女生:比別人多長一個?
    導語:現如今在一些公共場合,大家看到那些六七歲的孩子就避之唯恐不及,因為這麼大的孩子是最調皮的。而且由於現在獨生子女眾多,不少家庭都養出了「熊孩子」。而這些熊孩子的背後,往往都有一個「熊家長」。女子帶倆娃餐廳吵鬧,6歲男孩推門看女子上廁所前段時間,一個女網友曝光了一則視頻,只見視頻裡有個中年女性對著鏡頭叫囂辱罵,還口出汙言穢語。根據這位網友描述,當天她和男友到北京亦莊的一家餐館吃飯,剛走進大廳的時候就發現有兩個小男孩在那裡吵鬧,聲音非常大聲,而且周圍的大人也不管。
  • 孩子朝餐廳服務員扔牙籤,教養是父母給予孩子一生的財富
    一、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個熊家長無獨有偶,前不久,北京的一位女孩,在和男朋友去餐廳吃飯的時候,就遇上了這樣一個熊孩子。他們剛剛落座,就看見旁邊桌一個家庭裡的兩個孩子一直在吵鬧,整個餐廳都迴蕩著他們的玩鬧聲。餐廳的服務生看不下去,上前提醒了一下,但是收效甚微。
  • 為啥我一聽自家孩子吵鬧,就感覺腦子被狂轟濫炸……
    ,聲音已經不跟防空警報似的那麼恐怖了,但做父母的為什麼還是經常覺得孩子吵呢?在《心理科學》雜誌上有一篇關於兒童外化問題行為、母親消極情緒以及家庭嘈雜度關係的研究。,孩子如果調皮搗蛋不聽話,媽媽就容易無法忍受,脾氣往往會很暴躁;當你的家庭環境不嘈雜(比如地方大人少大家講話都輕聲細語)的時候,那麼孩子即使很淘氣,媽媽往往也能保持溫柔
  • 孩子不乖乖拍片就虐待 YouTube網紅母親被捕
    在YouTube網站經營熱門頻道的48歲婦人瑪蕭兒‧哈布森(Machelle Hobson),涉嫌對領養的七名子女施以肢體虐待,包括不給飯吃、不給水喝,逼迫孩子們一定要乖乖配合她拍攝網絡短片的命令;亞利桑納州警方20日宣布,哈布森已被以虐待兒童、對兒童性騷擾、非法禁錮、疏忽照顧兒童等控罪,移送法辦。
  • 娶20歲法國美女,遭馬景濤吐槽,劉德凱為何能吸引這麼多美女?
    「我不是來破壞這個家庭的,我是來加入這個家庭的」,這部三觀不正的瓊瑤神劇帶火了一眾藝人。劇中的渣男努達海,在兩個女人之間三心二意,搖擺不定,甚至連自己的兒子女兒都在勸自己的母親接納小三。而現實中的劉德凱也是這樣一個渣男,傷害了不少女人的心。
  • 第五期臺灣道教宮觀負責人研習班開班
    11月19日,第五期臺灣道教宮觀負責人研習班在武當山道教學院開班。省臺辦交流處副處長韓潔、省民宗委宗教一處副處長趙志宏、十堰市民宗委副主任姚峰、丹江口市委常委魏波、丹江口市民宗局相關負責人出席開班儀式。
  • 路線丨臺灣新竹尖石紅薔薇觀景餐廳 雲端上的秘境餐廳
    ▲紅薔薇景觀餐廳入口▲餐廳內部是歐式裝潢,十分浪漫屋外這一草一木,全都是郭姐親手栽種,就連屋內牆壁清水模上的玫瑰圖畫,也是她親手一筆一筆繪上。▲店裡牆上的畫都是出自郭姐手筆▲二樓用餐空間充滿綠意餐廳餐也很有特色,店裡所使用的迷迭香、薄荷或高麗菜、大白菜、包心白、小白菜、油菜、南瓜等蔬菜,都是郭姐自己在餐廳下的農地裡以天然方式種的,直接由產地到餐桌。
  • 法國|在巴黎,想要好吃不貴又能吃到飽的海鮮餐廳?
    啦啦啦~Long Time No See,好似有一個月沒有更新了,大家有沒有想我呢?謝謝大家的不離不棄~這是一家巴黎很出名的吃海鮮拼盤的餐廳,無論是國內或者是臺灣、香港的網友都有大力推薦,因為性價比非常高!而且重點是!這家店是葡萄牙海鮮店!
  • 樓上小孩太吵鬧,父母都說管不了,樓下用震樓器報復|百家故事
    現在城市大都是小區式住房,如果碰上一些家中有小孩,還不怎麼管的鄰居,那可就有得煩惱了,一天到晚都砰砰個沒完沒了,住久了真要神經衰弱,要是做出什麼反擊,那還觸犯了法律,在甘肅就有位業主碰上了這事,被樓上小孩吵鬧了2年,多次上門去說,父母都說管不了,還讓他有本事把小孩帶走,結果一放了震樓器就變儘量控制了,我們一起來看看。
  • 幼兒車上吵鬧惹白眼?這是對孩子特質不理解
    父母帶孩子出門壓力重重,面對最大的挑戰,理事長張淑惠認為是大眾對孩子特質的不理解,「舉例來說,小學以下的幼兒在公園拔草,當然家長也會在旁監督不會過度破壞,當爸媽還在陪伴孩子進行理解時,就得到外人教訓的眼光、語言。對幼兒來說,整個世界都是新鮮的,假如不接觸草,怎麼知道草是什麼味道?孩子也會懷疑『為何割草機可割草,我卻不能拔?』」
  • 育兒說 面對孩子的吵鬧,我該如何是好
    當然,我們確實需要在公眾場合避免他們的吵鬧,教導他們這個世界除了自己以外還有他人,但是,通過理性的討論或懲罰的威脅,並不會起到理想的效果,而且對誰都沒好處。你能想像成排的孩子被迫安靜的坐著的場景嗎?那是非常不自然、也不人道的事情。換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你在何時會因為噪音厭煩?
  • 知名法國餐廳、加州餐廳的前主廚,因一慕畫面將餐廳葷轉素,葷食者都成了老主顧
    27歲,他在臺灣當上法國餐廳主廚擁有30多年的豐富廚藝經歷服務了無數食客幾個玉米
  • 「我是一個母親,我討厭自己的孩子,這是一種病嗎?」
    相信不少人看過日本童星蘆田愛菜的成名之作《Mother》,裡面講述了一個被媽媽裝在垃圾袋裡扔掉的孩子,最後被老師解救的故事。這部豆瓣評分9.4的日劇,後來被中國翻拍成《不完美的她》,並由周迅主演。片中那個丟棄孩子的生母都給了觀眾不小的心理衝擊--世界上真的有這樣厭惡孩子,對孩子如此無情的母親嗎?
  • 風情萬種:溫哥華法國餐廳(上)
    他們都料理著最具法國特色的精緻晚餐。這一期Bcbay《舌尖上的溫哥華》(微信號:vanfoodmap)吃貨小L 和你開始浪漫的法國之旅。第四道甜品到法國餐廳入座後,面對桌上一堆的刀叉是不是會感到有些困惑?不用緊張,記住從外向裡使用的順序就好了。
  • 亞洲第 7 餐廳主廚林泉,認為只懂做菜算不上好廚師
    食材沒有高下之分,就看廚師如何運用環保、降低碳足跡是使用在地食材的主要目的,澳大利亞的 Quay、丹麥的 noma 都是將在地食材用得出神入化的知名餐廳。因為理念相同,林泉前後在這兩家餐廳工作。後來籌備的香港餐廳 Nur,一樣以在地食材為主軸。只是香港本地食材取得不易,一海之隔的臺灣卻物產豐饒,於是他來到臺北,以母親的名字「梅」為自己第一家餐廳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