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保平拍攝的影視作品一直用一種極端化的方法來探尋人性的,用一種貼近絕境的感情來營造角色的多面性。《烈日灼心》、《狗十三》等,《李米的猜想》就更不用說了。
他將愛情和犯罪交雜在一起,使感情在極端的環境中產生了質變,將本來完美的愛情變得瘋狂、不理智,在感情和犯罪交雜的不幸背後,正是愛情的真諦。這部影片是愛和等候,絕望和期待,現實和幻想...
《李米的猜想》
實話說,在看電影的過程中,相信大家都有一種想要崩潰的心理...尤其是對大多數的女孩子而言,會被這個電影的很多片段引起共鳴。
主要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主觀
一個人遲到了四十分鐘,你會等他。
四個小時沒有接到他微信回復,你還在等他。
莫名其妙消失了四天以後,你還能自我欺騙的認為,他還愛你。
但是電影中的李米卻等了方文四年。多麼的英勇和悲壯。
你說你最想要的做的便是尋找他。
對他說你為什麼不去死?
可是李米找到他的時候,卻對方文說:
你是何時回家的?
是不是你很早就已經回來了,只是不想見我而選擇躲著我?
是什麼讓李米幾近固執地等候莫名其妙消失了這麼長時間的方文?
是愛情嗎?是的,是發自肺腑的愛和幸福的感覺,也是感情中最重要的互相信任。
曹保平不但強調了李米等候的艱苦,還勾勒了一幅人生百態的畫面:十多年前,在雲南邊境,城市的喧囂,雙目無神的人們在街上四處遊蕩。
有一個畫面是:一個戴著假髮的創作詩人突然從橋上一躍而下,絕望的,沒有理由的,他的詩甚至還在空氣中飄著,街邊的人們看到這一幕,像飢餓的豹子聞到了獵物的味道,在他的周圍聚集,目光中還充滿著怪異的期待。
裘水天和裘火貴為了生存,從鄉村來到了大城市工作,他們甚至願意運送冰毒來掙錢。大家都知道,錢並不是他們的終極目標。裘水天很希望能賺到一萬元找個老婆完婚;裘火貴希望後能回到闊別了三年的家鄉。
他們是大城市裡的平凡人,寄生在市井中,又在市井中滅亡。想鋌而走險,卻只是白白搭上了生命和時間。
於誠在《大象席地而坐》中說過這樣一句話:「你一個月三千工資怎麼生活?你只有跳樓自殺。」是的,這樣的日子怎麼生活?只能咬著牙堅持生活下去。
葉警官覺得或許有時候善意的謊言,也是在做一件好事,他在家庭矛盾中找不到前進的出口,只能在工作中保持冷靜的思想去安慰和保護李米。也許就是這樣兩個從未謀面的人,只有經歷過類似的事情時才會感同身受。
通過上邊的剖析,這部影片的風格應該是悲觀的,但事實上卻是反過來的,這就是奇才電影導演曹保平。在分配電影中角色命運的坎坷時,他沒有忘掉給角色最重要的寶器,那便是期待。
每一個角色在電影中好像沉迷於悲觀主義,但每個人內心又都懷有一絲希望。李米一直等待方文,是因為她了解等候會有結果;作家如願的去了自己想去的世界;裘水天等著刑滿釋放後再次去尋找小香;邱火貴即將踏上回鄉的路;葉警察用善意的謊言給犯人們帶去了期待...
世界上只有一種勇士主義,那便是在了解了生活的真相後依然享受生活。
真正體會過人生百味的人,並不會隨意去抱怨生活的艱苦,因為他們早已把這樣的生活看成了習慣,但心裡一直懷有幸福的期待。
客觀
曹保平在視覺與聽覺層面適當的運用了3D渲染,使這部影片散發出一種清冷的氛圍。深灰色主旋律下的死城,凌亂頭髮下眼神呆滯的李米,曲折的回程...一切好像全是一個循環,它的周期時間可能是四年。
開始,特寫和迅速剪接被用於體現李米生活現況:駕車、抽菸和一路上詢問方文的下落,這三件事同時都在進行。不說周迅精湛的演技,當然還有鄧超,這部電影還集聚了很多的老戲骨,在演員陣容方面也是一個很吸引觀眾的點。
在最開始的十分鐘裡,李米和方文在同一時間、不一樣地點的行為交代給觀眾們,為後續的劇情埋下了伏筆。
在鏡頭中,上空的紙鳶事實上是方文。他總是在李米看不到的地方靜靜地保護她。
作為一部電影,這部影片依然存有一些BUG。比如,曹保平對這部影片節奏感的把控有點兒慢,以致於李米的搶劫案件的場景基本上擺脫了電影的主線,並且消耗了很多的時間,讓觀眾們覺得很無趣。
邏輯上的缺點是不言而喻的,角色的行為主觀因素也不夠明白,這造成了角色定位出現異常和有意而為之的意思。
在影片的末尾,李米看到了方文為她錄製的視頻。她才知道原來方文一直在她看不到的地方守護著她。
等了四年後,她慢慢審視自己,深陷消極悲觀,最後再次點燃期待,再次等候。在某種意義上她重獲新生。
她不清楚他何時回家,但她依然不顧一切地等待他。「等候你是我愛你最好的方式。」